俄国的举动,才是英国最担心的,有历史学家认为,十九世纪最大的地缘对抗,不是德国和英国之间,而是俄国和英国之家,是英俄争霸,影响了整个世纪的历史走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英国和俄国,才是两个在欧亚大陆上,具有全方位影响力的帝国,俄国局限于中欧,法国日益没落,而俄国人将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在各个方向都对英国产生了冲击。
英国战略目标的调整,让他们对俄国出现在东方极为警觉,尤其是发现俄国正在跟大明接触的时候,马上也展开了对大明的外交行动,希望大明不要跟俄国合作,英国认为大明跟英国是有共同利益的,而俄国不但是英国利益的冲击着,长久来看,也会损害大明的利益,英国希望加强因北方铁路问题,跟法国与大明一起达成的抵制俄国的外交共识。
第六百五十五节 占领长崎()
文鸢带着重新恢复的明军,再次向长崎推进,他极有耐心的用了一个月才拱到了长崎,一路上他使用的兵力只有三万,次第推进,一万前锋,一万中军,一万断后,时刻保持着三路大军物资给养的充足,始终不脱离海岸。
这种做法像极了曾国藩向天京推进的方略,这说明文鸢还是懂得步步为营,懂得后勤补给的重要性的,作为一个军旅生涯达二十年,在西方留学五年的老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军事常识,上次的冒进,只是人人都会犯得一个错误罢了。
尤其是他这种名望很高,改革派旗帜性的人物,就越是容易看高自己,看轻对手,日本的三县有朋有皇军之父的称号,一手打造了日本陆军,甲午战争的时候,他带兵的战绩,就比不上大山岩等人的战绩,也显得冒进轻敌,最后让日本大本营给招了回去。
文鸢一旦稳扎稳打,此时的日本陆军就真的找不到什么机会了,偶尔几次陆路伏击,打算以地形优势阻击明军,也在明军的装备优势下被击退,一直到长崎港区,也没遇到像样的挑战。
这时候决战才刚刚开始,日军已经在这集中了三万人,文鸢的做法让国内非常担忧,他没有按照之前的方略,从琉球将主力调往长崎,而是就用手里的三万大军,与日军展开了决战。
战前连朱敬伦都给他发了电报,让他慎之又慎,可他依然坚持认为,三万对三万,明军必胜。
朱敬伦最后支持了文鸢,因为他知道,一旦否决的话,军心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队失去了这种天下无敌的劲头,那倒是不用担心轻敌冒进的毛病了,可失去了斗志的队,如同没有了男儿血性的男人,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文鸢打算用三万人攻打三万日本把守的要塞,这关乎他能不能雪耻,其实他比谁都更加的谨慎,大到行动方略,进兵计划,小到夜间的岗哨,他都要一一过问,而且不急于进攻,而是在周围包围了长达一个月后,爬上附近的山头将长崎港内的一草一木都观察清楚之后,才命令发起进攻。
这一仗一打就是两个月,双方都没退路,文鸢不但让各级军官都写下了血书,他自己更是带头表示,一旦此战失败,绝不苟活于世,从军官到士兵,管输下去一种死战的观念,每一战文鸢都亲临前线,虽不可能冲锋陷阵,但他坚持掌握第一手的战况。
日本人在港区外围构筑了大量要塞、壁垒和壕沟组成的防御体系,文鸢则选择重炮密集轰击,步兵推进的办法,付出上千人牺牲的代价才占有了五百多米宽度的一片防御阵地。
日军则发动反攻争夺,双方多次爆发白刃战。
每天都有死人,血流成河。
海军履行了承诺,战斗期间,不惜以敌人炮台多次对轰,成功封锁了长崎港,没有让日本的一兵一卒增援这里。
终于在第十五天,打退了日本多次进攻之后,文鸢的前锋部队推进到了日军炮台,用炸药炸掉了炮台,阻挡海军的屏障彻底消失了。陆军则攻入了长崎市区,除了外国人居住区,在整个长崎港区的角角落落都爆发了激战。
两个月之后,明军成功占领长崎,战损达到一万人,日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崎港区变成了一片焦土,八成的建筑被毁,日本大力营建的这个港口,毁于一旦,物质损失无法估量。
而明军终于打开了一个进入日本的门户,大量援军不断的派往长崎港,利用紧急修复后的港口设施不断的增强兵力、物资补给,准备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日本人意识到了,他们之前打的所有战争,都已经不够看了,新的现代战争将比以往所有的战争更加惨烈,破坏力更大。此时日本君臣突然感觉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好一场现代战争的准备,兵力上完全不占优势不说,武器装备也跟不上消耗,国内建设的那几家小兵工厂连十万人的供应都无法维持,怎么跟大明持续战争呢?
英国更积极的进行调停,还跟美国、法国一起达成了一致,联合调停明日两国的战争。
美国不想看到俄国在日本扩大影响,法国需要英国保护他们不受德国侵犯,联合俄国的外交努力始终在共和国和君主国的意识差别下无法取得进展,反倒是德国利用俄土战争中的英俄矛盾,大大加强了跟沙皇的关系,给予俄国在远东修铁路的资金和技术,让俄国的扩张方向转向东方。所以法国有必要让俄国回到欧洲,继续正面面对德国本土。
在三国联合调停下,大明代表再次坐上了谈判桌,这一次他们更加咄咄逼人,而谈判的基础也变得更高,那就是日本无条件释放琉球国王,他们坐上了谈判桌,意味着琉球国王,已经被日本释放,回到了国内,回到了王宫。
现在谈判的就只剩下道歉和赔偿问题了,之前大明只索要了总计五千万的赔偿,但是这次由于拖延的时间更久,大明的动员范围更广,日本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了,大明提出的赔偿方案是白银两亿两,以大明的新货币为计算单位。
度量衡改革之后,一两可不是过去的37克左右,因为一斤不再是十六两,而是转为了十进制,一斤就是十两,而新的一斤是500克,一两就重达50克,远远高于过去的银两单位。
现在的两亿两赔款,相当于旧海关两两亿七千万两,而且大明要求以黄金支付,因为现在大明实行了金银复本位,打着加入拉丁货币同盟的旗号,铸造了新的金银币,黄金和白银都是大明的法定货币。
一两银币是重量达50克的超大银币,而金币则是十六分之一也就是3。125克的黄金,以目前的比价,大明纸币对法郎是一比十的兑换率。
本来大明打算以银两作为计价单位,让调整跟金币的浮动来稳定金融体系,现在如果有了日本的黄金赔款,大可以试一下直接以金币盯死纸币,让银币比价浮动的方式,也就是让金银复本位向金本位那一侧侧重,也是法国和美国的方式。
可日本真拿不出这笔钱,就是杀了他也拿不出来怎么办。
现在的日本,正在搞工业,资金积累全靠掠夺,没有向外掠夺的本钱,他们就向内掠夺,也就是掠夺本国的农民,一方面农民承担了最重的税赋,一方面则滥发纸币让全民承担通货膨胀,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日元比过去下跌了五倍,五日元才能换一枚银元。
本来金融秩序就处在崩溃的边缘,让他们拿出这笔钱,根本不可能。
但英法美都是富豪,英国自不用说,法国也掠夺了几百年,民间资本充足无比,能一次性筹集到350亿法郎的国家,不容小觑,美国虽然负债累累,但那是因为投资规模太大,直到本世纪末,美国西部都是全世界最大的金银产地。
为了抵御俄国南下,三国向日本表示,愿意向日本借款。
俄国人已经开始跟日本接触,听说他们对对马岛很感兴趣,俄国虽然从满清手里掠夺了海参崴,但悲催的发现,这是一个有三个月以上冰期的港口,如果能从日本手里得到对马岛,俄国势力就能渗透到日本海。
另外俄国还在跟朝鲜政府接触,听说他对釜山更感兴趣,他们发现釜山的水文条件极佳,而且能从海参崴修建一条铁路南下。
随着俄国在蒙古铁路的通车,俄国人开始不满足于,受制于天津港以及英国势力占有的营口等港口的态势,他们对渤海湾也有兴趣,英国人发现,俄国的测绘船多次在葫芦岛一带出没。
显然俄国试图给恰克图铁路找一个对接大海的港口。
俄国的举动让英法美三国忧心忡忡,英国在长江是最大的得益者,美国人打开了东北的市场,历史上美国粗布等纺织品,在日本纺织业崛起之前,就一直霸占着东北的市场,所以美国一直对朝鲜很感兴趣,法国则不愿意看到德国借助俄国的势力向南渗透。
在长久的战略利益驱动下,三国愿意给予日本低息贷款,利息甚至降到了三厘,完全不是日本这个混乱的金融体系本能享受到的待遇,大明向英美借款,平均利息还高达四厘呢,那可是以全世界最大的生丝和茶叶出口作抵押换来的,日本拿不出靠谱的抵押品,却享受了额外的优惠。
英法美三国很有诚意,但奈何日本人不想借钱。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很好借外债,都是靠对内掠夺完成。
因为这时代的日本政治家有一个忧虑,那就是洋人有可能通过贷款殖民日本,他们看到埃及和土耳其因为借洋款过多而受制于洋人后,就认为贷款是一种殖民的方式,所以十分抵制外债。他们的忧虑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后来清政府因为债务问题,而始终受制于洋人,就是教训。
因此谈判过程中,日本不拒绝赔偿,只是试图将赔款数额压低,同时希望分期偿还。
大明拒绝压低赔偿,认为一切都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损失统计出来的,一分钱都没有多要,但是不拒绝分期付款,条件是在赔款清偿之前,大明要占领长崎作为抵押,为此愿意让日本延期50年偿还贷款。
第六百五十六节 战争财()
接受被英法美渗透的危险贷款,或者继续战争最后打光明治维新最后一点家底,或者让大明占领长崎五十年,日本朝廷发现,在三个他们都不敢接受的条件中,他们必须选一个,伊藤博文都不敢说话了,一项坚持和谈的他拱手将话语权交给了山县有朋,让陆军来决定。
因为伊藤博文觉得,如果他力主通过了和谈,那么面对国内的舆论,他除了切腹谢罪之外,好像没什么选择了。
之前一直主战的山县有朋恳请天皇裁决,不说输赢,只说只要皇命下达,陆军会战至一兵一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让天皇怎么决断,山县有朋的意思就是,打就是让陆军全军覆没,这还怎么打?
此时的东北亚形势越来越诡异。
朝鲜这个小国,竟然首鼠两端,他们竟然真的在跟俄国商谈。
出卖本国港口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够给俄国一点利益,换取俄国的支持,让朝鲜抵御日本的压迫,他们是很愿意的。
后来推动日韩合并的着名朝奸李荣**价韩国说,死于狂妄,这话不假。
因为朝鲜人性格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1869年朝鲜饥荒,大量朝鲜人逃亡满洲,清政府开辟出了鸭绿江岸边长达七百多公里的一片土地安置朝鲜难民,朝鲜请求清政府送还百姓,清政府同意了,但希望逐步返还,因为移民太多,朝鲜人马上改口,说那块土地本就是朝鲜的。搞的清政府很郁闷,开始在边界划清界限,在边界上设立10座巨大的界碑,一碑一字,镌刻10个大字,“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
甲午战争宗主国满清惨败后,朝鲜国王不但不为这场在朝鲜爆发,对朝鲜伤害极大的战争感到痛恨,反而十分喜悦,在昌德宫举行盛大的庆典。之后朝鲜开始大规模地修改史。朝鲜不再是周文王分封的箕子朝鲜,而是传说中的檀君所缔造的、已经独立了4200多年的独立国家。
朝鲜学者们则竭力将来自大陆的影响排除在教科书之外,朝鲜各王朝的地位都被抬高,似乎从来不曾臣属于中原王朝,甚至开始臆造朝鲜本可以入主中原、称霸中国的故事。那些在对抗中原王朝“侵略”中表现卓越的人物,如击溃隋军的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则成了民族英雄。
1896年,朝鲜“独立协会”放火焚毁了汉城迎恩门,这本是朝鲜王国迎接中国使臣专用的,而代之以独立门,“迎恩门”边上的国宾“慕华馆”,也同时被更名为“独立馆”。在“独立协会”的机关报独立新闻上,号召朝鲜人向日本学习,用十年的努力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打败中国,夺取辽东和整个东北地区,并向中国索取8亿元赔款。
在中国、日本、俄国几个大国之间的复杂周旋下,此时的朝鲜似乎成功地实现了“以夷制夷”,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也似乎摆脱了被日本一家掌控的局面,并且开始对大陆释放出一种不合时宜的野心。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名义上独立,建立了大韩民国,继续开始对满洲产生野心,日俄战争后的1909年,还想借助日俄势力,侵吞满清领土,在边境上不断引发大量的流血冲突,想夺取满清的间岛,结果第二年韩国就被日本给吞并了。
日韩合并后,朝鲜人还借用了日本在满清的治外法权,嚣张跋扈。
朝鲜史上的角色,就是这么个玩意,如果说日本是一匹狼,而有狼子野心的话,朝鲜则以为自己是一批狼,而有狼子野心,可事实上他们只是一头羊。
由此可见朝鲜后来的亡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招来的,日韩合并的首倡者之一李容九,在催逼“大韩帝国”皇帝与日本合并的奏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朝鲜的核心问题就是“狂妄”的评价,真的太有道理了。
李容九说朝鲜之所以走到后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步,就是因为违反了“北不失礼、南不失信”的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