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还有鼓动大明尽早北伐中原的。
李鸿章越看越生气,都在说总理衙门应对失策,而大明的应对,则占尽了便宜,博得了以西方外交观念看问题的上海洋人报纸的一片赞誉,起码李鸿章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忍不住冷哼一声:市侩!
是啊,与国谋事,怎么能算计的如同一个商贾,还要不要体面了。
报纸上倒也有支持李鸿章的,针对的是最近一个传闻,那就是日本要求清廷归还琉球的贡品一事。申报有一期评论认为: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则日本实在是大失体统,全然违背大国包容礼遇小国之道。
显然做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守旧的文人,还抱着旧的华夏世界观,认为大国不应该欺辱小国。并且认为中国与日本同属琉球的宗主国,既然是宗主国,就该有宗主国的样子,体恤小邦尚且不及,竟还追索贡品,让琉球为难,实属不堪。
最后李鸿章看到了一篇对于大清外交的评论:“吾观清国风气大抵务近功而不勤远略,尚虚声而无实事,此刻虽倡此大言,及至势决裂,又必自先转阖,断不至炮火喧天兵连祸结,有伤两国和好也。日本近年来步趋西法壹意自强,今已剪灭琉球普天同喻,若仍使为自主之国,则狐理狐猾不几为他国所窃笑哉?总理衙门不于其将取琉球时先为责问,至今日而始以口舌相争,徒见其辞费矣。”
这篇报道暗讽了总理衙门办事,只务虚不务实的荒诞,更是嘲讽总理衙门只会争一下口舌之利,太过怯懦。
“胡说八道!”
李鸿章冷哼一声将报纸拍在了桌子上,骂他的多了,但他听不见,可这报纸尤为可恨,一旦刊登,就将骂声传到了天下人的耳中。
李鸿章不认为他是软弱,他只是审时度势罢了,现在大清根本就无法跟日本争,天下大乱几十年,饥荒、瘟疫连连,大明起自东南,俄国侵于西北,江南之地刚刚平定,国库亏欠数千万两,这让大清如何强硬?
李鸿章恼怒这报纸,就好像朝中的清流一样,就只知道一味的强硬,却不知道钱从哪里来,兵从哪里来,将报纸跟常常与他做对的清流联系在一起后,他就更气不打一处来。
但他还算冷静,大明的洋务司的大臣伍崇曜给他这笔汇款,果然是希望他看到上海最便宜,发行量最大的申报评论,可是让他看这些评论,难道是在笑话他。
尽管有些看不起伍崇曜这种商人出身的官员,觉得大明的官员有些沐猴而冠,可他却不敢小瞧,因为伍崇曜身后的大明国,已经有了一副蒸蒸日上的气象,将来的事情,还真的说不好了。
所以他很重视伍崇曜的想法,他不认为伍崇曜是在看他笑话,因为伍崇曜在他面前,不管是公文往来也好,个人通信也罢,都表现的相当谦卑,完全没有洋人那种咄咄逼人的架势,倒是一副中国士大夫的气度。
但伍崇曜给他看这些报纸到底什么意思,李鸿章完全琢磨不透,大明想要介入琉球问题,李鸿章早就清楚了,因为之前大明洋务司就向他表示过,只要清廷愿意出面,大明将全力支持清廷保护琉球。
可大明毫无介入的机会,琉球是满清藩属国,1866年同治皇帝还给了琉球国王最后一次册封,琉球国几百年来恪守着番国的礼数,从未断绝了纳贡,而大清也从未中断过赏赐,所以哪怕大明兴起,攫取了跟琉球关系最密切的福健,琉球人也没有抛弃大清,转投大明,而是从福州的琉球馆中搬走,在天津设置了新的贡站。
琉球人不敢抛弃满清,让满清无法摆脱琉球。
如果可能的话,李鸿章倒是很希望琉球人两面三刀,去转投大明去,那样他也少了麻烦,可是琉球人当时不敢,现在更不敢了,国家都亡了,只能求助于大明。
不过要是让琉球人认为投靠大明,能帮助他们复国的话,他们应该义不容辞的投向大明吧,可这话他李鸿章不能说,也不敢说,一旦在这种属国危难之际,他告诉属国说去投靠新主,这显然就是抛弃藩属国的行为啊,他身上肯定会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李鸿章不怕挨骂,别人骂他软弱也好,骂他昏庸也罢,这些都扳不倒他,但一旦沾上不义的名声,他的前途恐怕就毁了,这种大帽子不是谁都能背得起的。
李鸿章突然想到了曾国藩,但他随即就否定了,他觉得他这个老师也背不起这个名声,他也实在不忍心继续让曾国藩给他背黑锅了。
这时候突然有门子报告说,琉球人找上门来了,琉球人怎么能找到这地方,这里是民宅啊,除了少数心腹之外,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但事已至此,追究谁出卖了他没有意义,他得赶紧跑才是正事。不然被琉球人堵个正着,那就不好看了。琉球人不能拿他怎么样,但是只要前后门前都归上人,穿着琉球的官服,就让李鸿章没法处理。
所以他得提前跑,否则到时候就只能翻墙了。
这时候李鸿章突然想到了刚才的想法,推琉球人向大明称臣。
他又想到了刚才看到了一篇文白不通的文章,那是一片文笔相当粗陋的文章,但是道理说的煞是诱人,评论当然是在骂总理衙门的,作为对比,则褒扬了大明,说如果琉球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的舰队早就进逼东京了。
李鸿章想到这里,临走前抽出那份报纸:
“琉球人来了,带他们进来,让他们看这份报纸。别让他们在门外跪着了!”
跪着实在是太丢人,丢的还不是琉球人,丢的是大清国的脸面。
琉球人看到这份报纸,应该能自己领悟到,只有大明此时才能帮得上他们。
也许这也是大明让他李鸿章看这些报纸的意思,李鸿章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伍崇曜的用意。
李鸿章跑了,他觉得只要琉球人懂他的意思,那么麻烦就抛给大明了。琉球人不是麻烦,后面的日本才是麻烦。
纵观历史,李鸿章认为日本都是一个麻烦,从元明开始,从越南到朝鲜,都出现过倭寇的影子,日本这个国家,好像就是东亚最大的一个麻烦,越南、朝鲜、琉球乃至大明都深受倭寇之苦。
这就是一个强盗之国,但打这样的国家却很费劲,大明在朝鲜跟日本打了六年,打空了国库,到头来也没打出个什么名堂,朱元璋将日本定为不征之国是有道理的,朱元璋之前的元朝,忽必烈多次攻打日本,不也没什么结果吗。
所以李鸿章觉得,不打日本很麻烦,打日本更麻烦,这就是一个麻烦之国。
把这个麻烦交给大明,虽然有些不仗义,但也算是帮了琉球不是,不求他们什么感激,只图自己心安,反正这是琉球人自己从报纸上悟到的道理,不是他李鸿章要他们这么做的,想他们日后也不会好意思到处张扬,这样李鸿章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有麻烦的只会是大明。
至于大明的麻烦,那关他李鸿章什么事。
但是李鸿章太小看琉球人,也太小看了大明了。
琉球人确实从中领悟到了相关的信息,从属回去就汇报给了尚德宏,但是尚德宏不但是琉球王的姐夫,是重臣,还是一个亲清派,他也是一个相当迂腐的老夫子,自幼接受的是儒家道德教育,认死理,认为满清跟琉球有宗亲之义,琉球几百年来如同孝子一样孝敬满清,做够了礼数,此时抛下大清转投大明,琉球可就失礼了。
所以他坚持请求大清出面帮忙,反正到目前为止,他收到的消息都是,大清不认可日本对琉球的处置,始终坚持要保住琉球的社稷。
所以尚德宏心中还有希望。
可尚德宏本人不同意,架不住此时还有其他琉球人,琉球被日本控制之后,不甘于做亡国奴的琉球人,大批大批的流亡大陆,大半都选择了流亡大明的福健,因为历史上,朱元璋曾经从福健派去了三十六家各种专家,帮琉球国发展,其中有造船工匠,翻译人才,也有精通海上导航的航海人员。
这些人员在琉球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的帮助下,琉球人学会了造航海的大船,学会了做生意,几十年后,琉球就先后能够跟中日朝三国进行贸易,贸易成了琉球人最大的生计来源。
而这三十六姓福建人的后代,在琉球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被尊称为闽人三十六姓。
这三十六姓的后代,在琉球国的朝廷中,履任要职,十分显赫。
他们经过五百多年的繁育,已经有了数万人口,琉球亡国之后,很多人就回到了福健,过起了流亡生活。
这些人早就将自己当作琉球人,同时也知道自己祖籍在福健,也懂得说福建话,福健现在是大明领土,早就有人提出认大明为宗主国,请大明出兵帮琉球复国的建议,他们也实际操作了。
可是大明拒绝了他们推举出来的代表奉上的国书,告诉他们他们的国书不合法,大明只承认持有琉球国王密信的特使尚德宏为琉球王合法的代表,其他人都不能够代表琉球国王,不能代表琉球国。
事实上大明根本就不想随便找一个理由就打过去,而且根本没有直接吞并琉球的意思,起码暂时还没有。根本就不是李鸿章所想的,大明想要跟日本争琉球,大明其实是想从日本手里保琉球。
别说尚德宏不肯转投大明,即便尚德宏真的来归顺大明,大明政府也不会接受,因为朱敬伦已经不想在东亚继续推行有名无实的宗藩体系,他要用一种新的体系,代替这种华而不实的外交关系。
只是李鸿章没有领会到伍崇曜的意图,他其实想让李鸿章看到的,是一篇关于琉球人组建流亡政府的文章。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
如果说日本跟琉球的历史渊源更早、更深的话,那么在最近五百年中,则是中国跟琉球的关系持续加深,已经跟日本能够分庭抗礼,而且仗着自身文化上的势能优势,对琉球在文化上的影响更大。
琉球的首都首里城,基本上就是一座中国式的城池,有城墙,有皇宫,琉球的政府机构是模仿的中国式,政府公文往来的格式,乃至书写公文的文字都是汉字,甚至在民间服饰上,琉球也已经汉化了。
在文化上,日本对琉球的影响,完全没法跟中国相比,这不能怪日本,因为连日本本身都一直在进行唐化,他们都在汉化,又怎么能够同化琉球呢,这就是文明中心的天然优势,能过创造文化,并辐射四周。
而对琉球进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当然就是以闽人三十六姓为代表的一批移民。
琉球人因为这些人掌握的知识,对他们进行了很好的安置,让他们集中居住,他们居住的地方过去被称作唐营,后来慢慢本地化,称为久米村。按照后世的习惯,这个久米村应该算是最早的唐人街。
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人就居住在这里,不止他们的后人,在整个明清时期,都陆续有人移居这里,主要是一些商人,因为琉球缺乏让华人垦殖的土地,所以在琉球的居民区规模也不算大,但却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文化。
标志就是,在久米村中,有两个大庙,一个大庙是孔庙,另一个大庙是天后、关帝庙。这些华人的后代,依然秉持中国式的礼乐诗书文化,并以此影响琉球国。
当日本派萨摩藩的警察登上琉球国的时候,大明驻琉球公使馆,第一时间通告这些经过登记的侨民,希望他们马上回国避难。
一开始离开的人还少,后来随着日本人一步步把持了琉球国的政府,很多自认为是琉球王臣民的华人开始回国,最后当萨摩警察试图在久米村进驻的时候,大多数华人都选择了回国。
仅仅一年时间,从琉球回到福健的华人就达到了一万人,包括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姓氏。其中金、梁、郑、林、蔡五大姓氏都在琉球成为了望族,族中人口超过千人。
在琉球他们是望族,是大族,生活水平好,社会地位高,回到大明之后,他们突然就成了难民,他们是大明官府让他们回来的,生活问题还得找大明官府解决。
一开始地方政府只将他们安置在福州、泉州等口岸城市的郊外,但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他们在琉球的时候,上层人物给琉球王做官,中层人物经商,下层人物从事手工业、捕鱼业等。
但到了福健这些领域他们根本就进不去,第一没有人脉,第二他们的手艺相比大明的工匠,多少有些低下或者不符合当地人的使用习惯。
白养着这些人也不是个事儿,这让当地官府很头痛,不过洋务司很快就接手了这些人的问题。他们动员当地的宗族帮助这些侨民,也就是让这些人认祖归宗,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关系。
还别说,尽管五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大多数人还真的能找到他们在福健的宗族,因为有些宗族之间断绝往来,只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是在乾隆时期闭关锁国之后,福健失去了通商口岸之后,民间才失去了往来,可是有些宗族甚至始终都没有跟本土宗族失去联系,这些则是琉球上层人物,他们可以通过官方的渠道,跟位于福州的琉球馆保持联系。
于是这一家家的琉球姓氏,很快就找到了他们在福健的本家,对照族谱,编定辈分,重新进入祖宗祠堂,这才真正归宗了。
甚至很多人还攀上了当地望族,比如梁氏,他们在琉球是一等一的华人大族,族中人口超过千人,他们的本家宗族是福州府长乐县江田村望族,先祖在明代迁居琉球,距今已经五百年了,但是他们的族谱竟然始终都没有断绝,因此很容易就找到了祖籍之地。
梁氏在当地也是望族,祠堂贻燕堂从南宋时期开始就没断过香火,而且贻燕堂三个字的匾额,还是宋朝儒道圣人朱熹给他们亲笔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