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大明坚持认为,从大连修建一条通往俄国边境的铁路,是大明十年前就得到清廷同意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容侵犯,谈判可以,但必须基于这个权利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老实说,洋务派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贡献的,是他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近代化,但要把他们抬到太高的地位,也不是事实,他们跟顽固派相比是有进步意义,但自身依然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文人士大夫集团。

    但他们跟那些空谈派,保守派和顽固派相比,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务实。

    他们很清楚,谈开战那是不可能的,真能打的话,何至于新疆沦丧,陕甘覆亡,何至于江南半壁不保,甚至都不可能有大明这个国家。

    而大明坚持的权利,他们也不能触动,既然大明已经在青岛和秦皇岛开始修建铁路,连俄国人都在修建恰克图到张家口铁路的情况下,让大明放弃修建大连到满洲里的铁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顽固派们担心的,不过是丢失满洲,他们就基于这点来谈。

    李鸿章表示,大清并不反对大明在东北修建铁路,但是他们认为大明将大清境内的灾民送到东北,侵犯了大清对国民的管辖权,他们要求大明停止这种行为。大明则表示,这是基于仁道的救援行动,并不是对满清权利的侵害。

    最后经过激烈的谈判,大明答应满清官府,可以对这些进入东北的灾民进行管理。同时满清再次确认大明有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利,而且也表示不会在对大明转移灾民行为进行干涉。

    李鸿章将谈判的结果报告给慈禧太后后,自然没有让顽固派们满意,他们在朝堂上大打口水仗。

    顽固派质问,让伪明继续转移百姓,大清如何管辖。李鸿章回答说,在东北建立府衙,在哈尔滨、满洲里等地设置新的府县,派驻官员,自然能够管辖。

    顽固派质问,现在任由伪明迁徙百姓,百姓不懂大义,见利忘义,被伪明收买了人心,将来要是伪明不愿意接受大清官府管辖,那又该如何是好,因此最好是一开始,就不能让他们迁徙大清百姓。

    李鸿章回答说,以夷制夷。将来大明如果不肯接受跟大清签订的条约,自有洋人出面。这段时间他已经跟各国进行了沟通,各国都支持大清在东北的权力,并且表示如果有任何国家侵犯大清在这一地区的权力,他们都会坚决的支持大清维护权利的行动。

    李鸿章这段时间跟洋人的交涉,也不是没有收获的,让他更了解洋人,更加完善了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

    于是当跟大明在东北产生冲突后,他一边跟大明谈判,一边还暗中跟其他国家沟通,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大明最后的让步,其实也有列强的态度的影响。英美俄三国都表示,不希望大明借助修建铁路,单方面扩张在东北的权利。

    顽固派该不满还是不满,李鸿章早就失去跟他们辩驳的兴趣,只要慈禧支持就行了。

    而慈禧太后表示了默认,中止了争论,但也没有明确表示出对李鸿章的认可,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在各种派系之间的斗争中,确立了她超然的裁决者的地位,最终一步一步,将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名臣玩弄于鼓掌之间,她能够统治晚清半个世纪,靠的还真不全是太后的地位。

    其实何止满清的顽固派对李鸿章不满,大明内部的反对派也对洋务司的谈判内容不满。

    对于赈灾,朱敬伦是出于纯粹的为民族保存血脉的考虑,但不可避免,仍然抱着传统士大夫心态,但是却跟满清的文人士大夫完全对立的大明官员们产生别的想法,他们将在山东等地的赈灾看作是收买人心才大力支持,将移民东北看作是大明对东北的开疆拓土而大声欢呼。

    可最后大明洋务司谈判的结果是,承认满清对东北的管辖权,既然这样,那大明不是干了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吗?

    他们认为大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此对此十分不满,可大明没有满清那样的朝堂,政府是按照部门各司其职的,他们对洋务司不满,可不能在朝堂上直接骂人,大明国内的思想争吵,主要集中在报纸上,不但文人官员们时不时的发表一些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博取名誉,广大在野文人也喜欢加入讨论。

    结果不满的文官密集的在报纸上声讨洋务司的失败,将东北谈判视作大明建国后最大的一次外交失败,激烈的甚至将其称作卖国,这给了主持谈判的伍崇曜极大的压力,甚至病倒了。

    朱敬伦看望他的时候,他也有些沮丧,询问皇帝说是不是做出的让步太大了,大明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

    朱敬伦让他安心养病,告诉他说谈判的过程他都很清楚,把救灾放在第一位,这是大前提,其他都可以放弃,而且表示大明暂时对东北没有领土上的要求,将来很长时间也不会打算在这里扩张。

    至于代价,大明当然付出了代价,而且是沉重的代价。

    源源不断运往灾区的物资,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大明自身的粮食产量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大量进口,甚至直接将世界粮食价格抬高了三成,大明国内的粮价更是翻了一倍。

    要养活整个北方的灾民,这可是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规模,自然要导致世界粮价的变动。

    获利最大的当然是产粮国美国和俄国,受到损失的则是所有的粮食进口国,其中损失最大的当然是大明。

    为了给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大明先后已经在美国发行了两亿美元的债券,这些将来都是要还的。

    在国内则发行了五亿两白银的内债,这直接导致了大明金融体系的不稳,不但各种债券价格下降,甚至接二连三的引起挤兑,最后广府银行无法承担,只得暂停了纸币的对付,造成官府银行存银下降的根源,主要就是购买了太多的政府债券,所以最后政府有足够的理由出台法律,支持广府银行停兑纸币,并且给予广府银行纸币以法定货币地位,在承认广府纸币拥有缴纳税赋和购买官府资产的权力之后,正式确认这是大明官方货币,在大明境内,所有商人、百姓都不得拒绝接受纸币。

    政府给予了广府纸币法定地位,允许他停止对付现银后,政府就可以发行更多的债券,然后被广府银行用纸币购买,政府得到纸币在去购买更多的物资,这相当于政府直接印钱,于是贬值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虽然大家不能拒绝接收纸币,可是物价一个劲的往上走,国内经济一片混乱。

    在朱敬伦看来,这才是大明付出的最大代价,将苦心打造多年的稳定的金融市场,彻底的扰乱了,还背上了巨大的外债,最后承担这些代价的,将是大明全体国民。可以说将政府营造出来的,坚持工业和鼓励商业以来十多年的积累,全都砸了进去。

    不过如果能够拯救数以千万计算的生命,这种代价那就是划算的。

    根据铁路公司名下各个赈济站所作出的统计和估计,去年一年,在山东和直隶两地,虽然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但都是个案,绝大多数灾区,都因为得到了铁路运输的支持,缓过了一口气,没有出现整个地区的人都在饿死的惨剧。

    可是因为铁路修建需要一个过程,河南和山西的情况要严重的多,本来第一年,这两地的灾荒其实没有山东严重,可最后由于山东更容易得到大明的外援,反倒是河南和山西饿死人的现象更加严重。

    精确统计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个个深入灾区的赈济站的预计,去年一年两省饿死人的数量都在十万以上。

    今年开春以来,北方继续干旱,显然灾荒还会继续,甚至更严重。

    大明救灾的代价,显然还没有承担完,今年还将承担更大的代价。

    根据灾区的反馈,不计代价救灾的大明政府决定,继续发行外债。

    内债是不敢再借了,这次将在伦敦发行一亿英镑债券,以大明关税作为抵押,这样可以筹集到相当于四亿美元的资金,而在美国也将继续发行债券,数量多达三亿美元,同样以关税抵押,可以说如果将来大明经济发展不起来,大明海关将受到英美控制,失去自主权。

    同时欠下如此巨额的外债,将让大明的金融体系今后受制于欧美金融集团更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尽快的发展起来,大明经济将全面殖民地化。

    这可能才是大明付出的最大的代价。

    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等价的,但在大多数时候,这种回报会远高于投入。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七节 代价并不高() 
发外债一直是深受传统量入为出思想影响的大明官员最抵触的。

    如此大规模的发行外债,可以说陈芝廷政府真的已经没有办法才不得已为之。

    大明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去筹钱了,比如增加了各种税收,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退税终结了,茶叶出口税提高到了10%,生丝出口税达到了15%,而且过去一直提供优惠税率的工业企业也开始征收经营税,高达10%,加上交易税等税收项目,大明工业企业所承担的税赋已经达到了销售额的30%。

    在工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情况下,这种做法让深陷国际经济不景气影响的缫丝业,更加的难以为继,投资办厂的热情早就停止了,甚至出现了工厂大量停工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加税收,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愁钱,募捐是成本最低的,各种行会、商会是募捐的主力。

    大明政府号召,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募捐行动,但这种募捐却还是不能跟政府行为相比,去年一年也只筹集到了两千万的善款。

    政府还通过压缩开支节约资金,陈芝廷带头捐出俸禄的一半,直到灾荒结束。

    朱敬伦对此表示了支持,他也宣布皇宫压缩一半的开支,之前每年政府给皇帝三十万两的供养费,这笔钱除用于皇宫中各种设施的维护,支付五百多男女仆役的开支外,只有十万两是用在了朱敬伦一家人的花销上的,对普通人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是对于一个八千万人口的皇帝来说,这已经相当节俭了,跟慈禧太后根本就没法比。

    朱敬伦不但压缩皇宫开支,用于支援救灾之外,在今年还开始了拍卖皇室物品来筹集善款。

    各种各样的皇宫用品被拿了出来,一大批当年从紫禁城转移到大明的古玩字画,出现在了各地举办的各种拍卖会上,这已经是最后一批清宫藏品了,那些价值高的金银珠玉早就在这些年分批变卖了。

    而这些古玩字画则是因为担心被破坏,才一直没有出卖,现在通过大明皇家转手,这就不单单是清宫秘藏,也是大明皇帝的御用之物了,随着这些年大明政府的统治越来越稳固,朱敬伦在大明的声望也与日俱增,他又一直小心的营造自己的威望,不但在大明,甚至在西方也博得了一个开明的名声,所以他头上是顶着明君的头衔的。

    现在他的威望,给这些藏品以巨大的增值,经过这么多年开放,工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外,其实商业领域的积累更多,毕竟是一个八千万人的大国,而且是相对富庶的南方,光是打开门做生意,就给了无数商人巨大的商机,因此这几年的巨富出现了不少,这些人作为新国家的得利者,同时爆发户身份又渴求地位和心理上的提升,在没什么比收藏文玩更能彰显他们品味的方式了,在此时购入,还能相应官府的号召,博取一个仁善之名,何乐而不为。

    于是这批藏品卖出了一个好价钱,给政府的救灾资金中增加了三千万两银子。

    但朱敬伦还在继续支持慈善救灾,为了救灾,他又一次过起了亲耕的生活,这可不是什么作秀,也不是为了什么野趣,纯粹是为了筹集善款,因为皇帝亲自种出来的大米,可以拍卖到一个天价,几乎跟黄金等值。

    有的是富商买来孝敬父母,或者是给人送礼。

    于是皇宫的花园算是遭了秧,被朱敬伦带人给铲平了,土地翻耕再次种上了大米,还养起了鸭子和鱼,皇帝鸭子可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品牌,当年从朱敬伦手里流出去的鸭苗,得到了各种吹捧,但其实就是普通的鸭子,因此除了保持一个名字,被商人利用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

    因为民间的鸭子无法分辨,可是再次由朱敬伦亲自养殖的鸭子,那就是绝对正宗的皇帝鸭子了,能够换取不费的资金。

    皇帝开始种地之后,在后宫中常年明争暗斗的两个妃子,也先后有了自己的主意,二妃子高媛先向朱敬伦表示,男耕女织,皇帝是男人,为了挣钱可以去种地,她是女人,也可以做点纺织的工作,于是她率先表示要在宫里进行纺丝织稠,织出来的料子都拿去卖钱救灾。

    大妃子后知后觉,既然高媛要纺纱织布,她就织布,高媛买蚕茧来缫丝织稠,她就买棉花来纺纱织布。

    于是二人分别在后宫里买来了手工织机,开始了男耕女织的作秀行动。

    还别说,经她们的手织出来的棉布和丝绸,尽管质量上只能用勉强能用来形容,但热捧的人却不少,有的是人愿意花钱收藏这种皇妃做出来的料子,能让皇妃为自己服务,这可是皇帝待遇了,虽然碍于皇权思想没人敢说出来,但心里偶尔出现的犯禁思想,更让人感到刺激。

    当然,皇帝一家的行为,也让一些老夫子感到很难受,这是认可皇帝,爱戴皇帝的大明文人,他们觉得皇帝都要用这种方式愁钱,实在是太难为皇帝一家了,而那些始终不接受朱家王朝的老顽固们,反而要讽刺大明皇家没有规矩,皇帝给小民服务,完全没有上下尊卑,简直就是遗笑大方。

    在皇帝一家的鼓励下,今年民间募集的善款更多,很多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了捐献,一个子,两个子的,积少成多,竟然也有三千万两的巨款。

    至于朱敬伦一家的努力,其实也只卖了几百万两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