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将台湾的开发问题提上了日程,在朱敬伦的建议下,整个台湾岛,以中部鹿港为中心,鹿港以北的整个台湾岛无主荒地,都委托给潘氏同文行开发,鹿港以南所有荒山林地,则委托给伍家怡和行进行开发。官府给出的理由是,这两家都已经在福健开辟出了广大的茶园,对于开垦跟福健气候相近的台湾岛他们是最有经验也最有实力的。

    但是这个委任一出,整个大明商界,尤其是茶商们怨气四溢,他们觉得极为不公。可是官府态度坚决,他们也慢慢体会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只是他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别说他们不知道了,就是很多朝中大员都不知道,只有陈芝廷、伍崇曜等少数官员比较清楚,他们很清楚这是皇帝的旨意,而且是皇帝要求他们高度保密的旨意。皇帝需要潘、伍两家通过开发台湾继续谋取利益,同时摸索出一套开发这种热带、亚热带岛屿的方法,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太平洋上类似的岛屿实在太多了,大明想要占有那些地方,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开发方案。

    可是由政府出面去开发,担心引起西方列强甚至是美国的过度关注,从而引起大家对太平洋中海岛的争夺,就好像后来德国人进入太平洋后,很快就引发了英法美三国跟德国一起商定瓜分了太平洋。

    此事大明的国力还不够,真的跟那些国家竞争,恐怕能分到的蛋糕不会太大。朱敬伦希望能在引起这些国家的注意之前,能用民间的力量对那些为主的岛屿进行开发。这种民间力量,显然不可能是一个个分散的小商人,只能是潘家、伍家这样的巨头。

    伍家非常合适,因为伍崇曜这些年通过亲自管理大明劳务输出公司,在南北美洲就开发了很多土地,移民了数十万。伍家的财力也足以支持他们进行这种需要长期投入,见效比较慢的项目。潘家也很合适,他们在福健开辟的茶园到不怎么样,可是他们有一样伍家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航海经验。

    潘仕成不但是一个行商,他主要的身份是一个盐商,过去手里就有相当多的盐船,每年都要从雷州半岛一带的盐场,将大批的食盐运送到两广各地去。后来开辟了跟太平天国的贸易,他又吃到了第一只螃蟹,先是用盐船给太平天国运送食盐、粮食等物资,后来随着竞争的剧烈,尤其是洋人加入之后,利用蒸汽轮船的航速优势抢占了潘家大量的利益,潘仕成一气之下购买了大批的蒸汽轮船,也加入了现代化运输行列,潘家的同文行现在已经是大明数一数二的本土航运商行了。

    有潘家的航运能力,加上伍家的开发能力,这才能在万里碧涛的太平洋上开辟利益。

    这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在为国家争利益,所以朱敬伦不惜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扶持这两家巨头,不惜让他们更有优势。尽管这会造成很大的不公平,可这对于一个实力有限的后发国家,似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后世的日本、台湾和韩国的工业化都选择了支持财阀这条路,不止是因为这条路有效,还因为这条路恐怕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除了让潘家和伍家两地商业家族分割了台湾的利益之外,大明迅速重建了台湾政府,对大部分满清的建制进行了保留,台湾依然是归属福健旗下的一个府,下设各县依然是县制,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县,就是此次牡丹社事件中的琅峤十八社地界,为了纪念被日本屠杀殆尽的牡丹社,大明给这个县就命名为牡丹县,为台湾最南端一个县。

    用被日本人杀干净的一个土著藩社命名该县,显然不是大明对这个藩社有多么同情,只能说明大明不打算让日本侵犯台湾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台湾政权移交之后,大明政府立刻邀请了大明以及西洋各国的记者,还有各国公使,包括日本公使前往台湾参观,参观的重点就是新建的牡丹县,名义是邀请大家考察如何在这个新设的生机勃勃的县进行利益开拓。

    但是大明官府的导游却让他们看的是,日本武士在这里的杀戮痕迹,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个被烧为灰烬的土著藩社村落,看到了一个个惨死在日本武士刀下的土著的尸体,这些还不算什么,当大家看到不止一具被人生生用武士刀劈成两半的孩子甚至婴儿的腐烂的尸体时,所有人的脸都变色了,此时日本公使要是还不知道他们惹上了麻烦,他的智商就有问题了。

    日本公使当场就向所有人鞠躬致歉,表示这些事情日本需要进行调查,表示日本是不会允许这种野蛮事件发生的,如果证明真的是某一些日本武士的个人行为,日本政府一定会对这些武士进行惩罚。

    其实这个年代,尤其是在东方,这种虐杀婴孩的事情,并不罕见。洋人的报纸就不止一次的报道过湘军士兵屠戮婴孩为乐的事件,但满清政府对此根本就不在意。日本人却已经将这种事当成一种耻辱,不是他们心里认可这种事有多么可耻,否则抗日战争期间的日军就不会那么残忍了,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的在国际社会上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西方文明标准下的文明国家,在这点上清政府实在是太后知后觉了,所以甲午战争的时候,满清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就已经被西方人看成是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之间的战争了,而清朝是那个野蛮国家。

    日本公使的道歉能不能被国际社会接受尚未可知,但至少他已经开始进行紧急公关了。

    美国人李仙得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因为他推动日本侵台,过去由于台湾是清政府的管辖区,所以可以用治外法权将他引渡给美国领事馆,可现在台湾归属大明了,而且是明清两国互相声明和平移交,双方一致认定台湾府本就是福建省下辖一府,因此本在1864年,明清之间签订和平条约的时候,就应该是大明领土了,只是因为后来的原因而耽搁了移交而已。

    所以说李仙得阴谋引导日本侵犯的,其实是大明的领土,按照国家法惯例,他适用战争罪来定罪。

    而这个罪行,大明判决他死刑,一点都不过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 
为了李仙得案件,美国政府跟大明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他们认为李仙得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当之处,并不代表美国政府的态度,而且在这次事件中,美国政府公开态度,始终是坚定的支持中国的立场的。

    美国所说的这个中国立场,其实指的是他们之前支持满清,原本的历史上,美国驻日公使就在日本登陆台湾之前发现了日本人的动向,并于一个月前的4月18日在美国使馆接见日本外务少辅卜野景范,表示“台湾全岛为清国所管辖”,“将阻止美国船舶及人民受贵国政府雇用。”并要求日本解雇提出“番地无主论”的李仙得。

    美国的态度很明确,他们绝对不想卷入东亚争端之中,历史上的美国,直到老罗斯福时代之前,始终对在美洲之外的扩张很克制,第一是担心引起欧洲老牌强国的戒心,要知道自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大家就开始担心美国的威胁,第二则是美国本国还没开发完呢,根本不想为外部事务分心,第三或许也有一些所谓的政治家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之美国在打美西战争之前,始终给人一种,或者说营造一种和平主义的印象。

    大明政府这些年其实跟美国人关系处的相当密切,美国已经超越俄国成为大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英国。在茶叶贸易上,美国仅次于英国和俄国位列第三,丝织品贸易上,仅次于英国位列第二,而且大明商品出口美国市场的增长速度极快,有望十年内就能超越英国。

    历史上,日本正是因为在美国市场上取得突破口,才在甲午战争前,在生丝和丝绸贸易上,超越了满清,给日本积累了巨大的工业化资本,而除了美国市场,在主要的生丝市场,法国日本始终都没有超过清朝。

    另外大明还向美国大量移民,同时现在每年还输出大量的劳动力,每年去美国南方摘棉花的中国农民工,已经超过了三十万,而且每年都在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增长,大肆夺取黑人的就业,逼迫大批黑人往美国北方和西部转移,给美国各地带来了很大的治安问题。

    大明要继续进行这些事业,就离不开美国的配合,所以本着维护中美友谊的考虑。

    大明法院虽然判处了李仙得三十年监禁,但是朱敬伦却以皇帝的身份,给予了他特赦,并且就地释放,此举中美双方的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可以说美国人民对此抱赞赏态度,认为大明对美国是友好的。

    当然这几年美国也没少向大明出口商品,龙头产品正是美国南部的棉花,以及美国制造的,远没有英国布料细致,但却偏偏受到大明老百姓喜欢的粗布,西部的矿产也开始进入大明市场,主要是铜矿,在铁矿上,他们暂时还竞争不过英国产品,不是他们的矿产比英国差,而是他们的人工成本太高价格太贵。

    基本上两国的贸易能够达到平衡,大明少有盈余,出口在一千万,进口有八百万两,可以说是互惠互利。

    美国人的问题也解决了,但这次日本侵台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影响还在继续。

    历史上,这次日本侵台,其实是甲午战争之前,鴉片战争之后,第一次对中国人民影响深刻的事件,似乎老天可以放日本这样一个冤孽在中国身边可以刺激中国一样。

    日本侵台,第一次让中国民间读书阶层产生了变革的强烈冲突,最为典型的是上海的申报,在日本侵台结束之后的9月11日,发表社评清国当奋志振兴,指出“清国固天地间一大邦也,反至受惊于日本一小岛国,任其弁兵安驻境内,历今数月,既不兴兵驱逐,反与商议退兵”,充分暴露了清**事实力与政治魄力“不及他国”。在此情境之下,“安能不整顿军制,效法泰西兵事乎”?作者进一步指出,不仅西方诸国“以新法自强”,同处亚洲的日本亦“已认真从学”,故能渐收强国之效,而“独清图仍然缩手,不肯笃心以效”,甚为可惜。

    申报发表这篇报道还不算什么,因为类似的论调,早就在洋人的报纸上多次出现了。

    洋人总是以老师的身份训诫中国人要自强云云,这让一大批老派读书人十分反感,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让他们无法接受洋人的说法。但是申报这篇报道不一样,因为申报虽然是洋人美查办理的报纸,目的是为了盈利,可是主编却选用的中国人,他们希望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进行新闻报道,希望用这种西方管理办法,中国本地人视角的报纸,能够打开市场。

    所以说这篇要求清国当振奋自强,其实是出自中国知识分子之口,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说明在中国读书阶层中,主要是在中西混杂的口岸城市,已经出现了一批受中国式教育,却已经能够以西方的,甚至是世界的观点审视国际事件的知识阶层了。

    当然这只是少数人,比如申报的主编,蒋芷湘是一个湖南读书人,他自己找的副主编,还是一个秀才,蒋芷湘后来也考中了进士,他们都是有深厚旧学功底的人,却能够顺利转变他们的世界观,这种现象说明,中国读书阶层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顽固。

    申报这篇报道的影响还不在此,意义远超展现出几个中国新派知识分子,而是引起了整个读书人阶层的启蒙。

    因为就在申报发表这篇社评之后不久,很快就有守旧读书人站了出来,以“续史楼主人”为笔名投书申报,对那篇清国不自强的评论进行辩驳。以盈利为目的的申报,特意头版刊出驳中国宜奋志振兴论来书一文。文中,“续史楼主人”盛赞大清王朝历代文治武功,对于日本侵台,清政府按兵不动,他辩护说并不是清军怯弱,而是朝廷战略战术使然,不应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续史楼主人还辩驳说,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方面,大清已卓有成效,“开花炮有营,洋枪队有营,军装机器有局,轮船驾驶有人”,开设广方言馆,学习西语,翻译格致算学等“有助致富”的书籍,派遣出洋留学等,均已次第举办,渐有收效。而关于撤减厘金,通行轮船等政则均在酌情议行之中,以期在保护中国固有权宜的同时,杜绝洋商觊觎之渐。

    这个续史楼主人显然是一个比较了解洋务的传统读书人,可是连这种传统读书人,都已经开始正视洋务,将曾国藩等人进行的洋务建设看作是成绩,而不是加以数典忘祖的抨击,这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入侵对这个古老的大陆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冲击。

    就在开明读书人和保守读书人之间辩论之际,对中国文化已经相当了解的一些洋人也加入了进来,一个自称“热爱中国”的外国自称西友,写了一篇“西友论中国积弊”的信投稿申报。

    这位“西友”指出申报评论员与“续史楼主人”两相辩诘者皆非根本问题,中国之大患不在于国势柔弱,而在于人心涣散,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十大端,分别是行政通道不畅,畛域界限太分,冗闲官员太多,选才不适于用,民间赋税太微,官员俸酬太薄,国家兵力太弱,军事防守太疏,士人自命太高,自利之心太甚。凡此十端,皆与他国少异,是乃中国困局的成因。

    作者认为,清国官场等级森严,拑口禁言,导致官僚队伍唯诺成风,敷衍塞责,民隐不得上闻,政令难以下达。地方官员各自为政,不仅“隔省督抚之司道痛痒不相关切,即同省之府厅州县亦彼疆而此界”,即使事关军国大计,也难以积极配合,协同进行。政界闲官太多,无事则耗费饷糈,有事则横加阻挠,导致行政效率愈来愈低。而以科举与捐纳为主的官员录用方式,又决定了各级官员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能,所能唯敛财,严重制约着行政人才队伍的质量建设。政府法定税率虽然不高,但民间实际支出却不低,难以堵塞的税收漏洞,导致税收成本巨大。而官员的法定工资太微,不敷养家糊口之用,则又迫使其不得不贪腐。清政府八旗与绿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