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尽种种手段阻止,并妨碍相良等前往,此事后来被日本称之为“馆倭拦出”事件。成为引起日本后来侵朝的导火线。

    馆倭拦出事件爆发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明治维新之后没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一大批日本武士立刻就叫喊起要征服朝鲜,民间成立了征韩党等组织,积极推动政府发动征韩战争。

    日本人幸运的就是,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政权始终把持在一批精英手中,他们始终能够采用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所以他们小心翼翼的先跟各方接触,比如副岛种臣出访北亰期间,名义上是跟清廷建立外交关系,最大的目的还是询问清廷对朝鲜的态度问题。

    可惜的是,总理衙门中的官僚告诉日本人说,朝鲜虽然说大清的属国,但是大清向来不干涉朝鲜国政,双方不过是礼尚往来。

    日本人很清楚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是什么性质,他们就是要让清廷说出来他们管不了朝鲜的事。

    同样他们也让清廷的官员说出了他们管不了台湾的事情。

    就是在这次出使中,副岛种臣第一次提到了台湾问题,起因是两年前1871年,有两艘琉球商船漂流到了台湾,一艘飘到了清政府实际管辖的地域,得到了当地官府的良好救助,一艘漂流到了生番界内,结果被牡丹社的土著给杀人掠货了,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日本提出要求清政府惩罚生番,总理衙门的王大臣毛昶熙、董恂等表示:台湾之“生番”为中国政教政令所不及,是化外之民。日本人表示,“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我却将问罪岛人。”

    日本人摸清了在朝鲜和台湾问题上,宗主国满清不会直接干涉的态度。接着他们开始了解洋人的态度。

    日本人此时最了解的洋人,一个是最早跟日本签订外交条约的俄国,两国瓜分了库页岛,另一个就是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所以这两国的态度是重中之重。

    副岛种臣就朝鲜和台湾问题获得美国公使镂斐迪的谅解,还得到俄使布策对日本的征韩不加干涉的保证。这个俄国使者,曾经在日本担任公使,跟副岛种臣私人关系很好,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副岛种臣从北亰离开的时候,直接委托布策公使代理日本在华的外交事务。

    日本人之后还摸清,英法等国普遍比较同情日本,这些洋人不懂得东方的宗藩体系,也很烦东方式的礼仪,日本偏偏是采用西方外交习惯跟朝鲜接触的,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则打着保护琉球属民的旗号,因此各国都比较认可日本。

    日本做的足够好,所以他弄清楚无论在哪个方向发兵,都不会受到洋人的干涉。

    日本外交上的这股灵巧劲,仿佛天生的一般,不得不让人叹服。

    做到这里,他们欠缺的就是做决定的人回来了。做决定的人此时不在国内,而是出国访问去了。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外交代表团,从1871年开始环球航行,其中包括了日本一半的高级官员,而且绝对不是充数的,是真正的一批决策者,其中包括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明治维新的元老级人物。使节团出访之前,跟留守国内的西乡隆盛等高级官员约定过,一切军国大事必须等世界谈出访回国后在决定。

    日本使节团在欧美游历了两年,仔细考察了欧美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当他们回来后发现,国内的事情,国内的官员已经做完了一切铺垫,就等着他们做决定了。副岛种臣这种人还只是留守国内的官员,还不是出国见过市面的官员,所作所为就已经如此符合西方观念,不得不让人称奇。

    但是国内留守的西乡隆盛等人主张的其实是征讨朝鲜,他们对台湾的兴趣不大,但出访官员们却不同意,他们认为不是时候,征讨朝鲜必须在日本国力强盛之后进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征韩论其实并不是西乡隆盛最早提出,而是使节团中的木户孝允提出的,但是出国转了一圈之后,他回国就开始反对征韩,显然在国外的游历对他思想的改变非常大。

    不打仗,国内一大批失去了俸禄的武士如何安抚?这时候他们把目光盯在了台湾身上,反正清廷表示他们管不了台湾的生番,那么日本就出面管一管,正好给那些武士提供了用兵的地方。

    之后日本人四处活动,得到了美国甚至是英国的支持后,租用了英美两**舰各一艘,载着3600名武士登上了台湾的海岸,很快就跟当地的牡丹社土著发生了冲突。日本人势如破竹的将牡丹社打的大败,很快就得到附近其他藩社的臣服,联合起来将牡丹社赶尽杀绝。

    这个牡丹社很有意思,说野蛮一点都不冤枉他们,野蛮也就罢了,而且极度的不明智。他们的上任首领叫做卓杞笃,他是包括牡丹社在内的台南琅峤十八社总头目。清廷台湾总兵刘明灯要求卓杞笃与之会面商量汉人与“蕃人”之间事务时,自高自大的卓杞笃说:“中国人是女人,我看不起他们,我会派我的女儿去跟他们谈。”后来卓杞笃真的派遣他两个女儿过去。不过这个蠢货在日本登陆的前一年,因为酗酒过度而死,否则他倒是能评价一下,日本人是不是女人。

    这种文明程度的土著,显然不可能是日本人的对手,不提日本已经装备了火枪大炮,即便是手持武士刀,这些土著人也不可能是训练有素的武士的对手,因此日本很轻易就征服了琅峤一带的土著,至于杀害了琉球人的牡丹社被日本人夷为平地。

    这时候清政府觉得事态严重了。

    历史上,也是直到日本出兵台湾,清廷才开始重视日本这个国家。也才开始重视台湾这块地方。但历史上,因为西北回人的问题,清廷无力开战,最后破财免灾给了日本一笔赔款,了解了此事。现在,清廷更没有余力干涉台湾问题。

    可是朱敬伦可不想再让李鸿章那个蠢货给日本人几十万两银子了,不是觉得丢人,而是他不想因此而激发日本人的野心,对于日本这个要什么没什么的地方,朱敬伦没有兴趣,他只希望日本人永生永世安安心心窝在海岛上做岛民。

    所以他觉得有必要介入进来,及早打断日本人四处侵略的爪子,得让他们明白,随便伸手是会痛的!

    朱敬伦马上召见洋务司官员,以及提醒朱敬伦注意此时的赫德,朱敬伦召见官员,往往就意味着他要亲自干涉某件事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七十四节 美国人在背后() 
赫德果然做足了功课,他对此次事件的了解,比伍崇曜还要清楚。

    但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伍崇曜不重视此事,有不重视的理由,满清都不太重视这个汉藩杂处的小岛,伍崇曜作为大明洋务司主事没道理更关心才对。

    赫德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他对日本其实也没有多么重视,但是他觉得这次事件背后,有美国人的身影。

    赫德认为,在这次日本侵台事件中,美国人李仙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赫德已经通过洋务司做过相关了解。

    李仙得本是美国驻厦门领事,之前美国商船也出现过琉球商船类似事件。1867年2月,美国商船罗妹号在台湾东部外海红头屿触礁沉没,其生还者也被琅峤原住民杀害,引发美国与清政府交涉,当时清政府也以土著是化外之民推脱,李仙得擅自派遣军舰前往报复。

    后来他还亲自登岸,跟当地土著进行谈判,与十八社总头目卓杞笃达成协议,原住民承诺不再伤害漂流于此的西方船难人员。因为在台湾的活动,李仙得还学会了台湾生番语言,成为了一个台湾通。

    1872年,李仙得辞去厦门领事之职,搭船返美途中过境日本横滨,在美国公使介绍下,与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会面。副岛种臣是了解了美国人也出现过类似事件,数度访问美国驻日公使镂斐迪,就台湾“生蕃“事件,以及中朝间“宗属“问题,多次征求镂公使的意见,所以美国公使才引荐了李仙得这个台湾通。

    李仙得跟日本外务卿见面之后,十分积极的给日本人出谋划策,告诉日本人清政府所说的化外之地,在国际法中对应的是无主之地,日本可以占而有之。李仙得还提供了台湾的地图与照片,并说只需两千兵力便可轻易占领台湾。副岛闻言大感兴奋,外务省遂在当年十一月以准二等官聘任李仙得为顾问。李仙得开始为日本详细规划详细的出兵、殖民计画。

    由于日本出兵台湾,在国际法问题上,都是美国一个领事在帮忙解决,所以赫德怀疑美国政府参与了此事。赫德认为,台湾跟大明领土福健隔海相望,如果美国人染指这里,是对大明的巨大威胁,因此大明应该高度关切此事。

    李仙得的故事朱敬伦当然也听过说。这是中日美三国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中国史学界将此人牵扯到日本侵台事件,看作是帝国主义染指中国的证据,但这种提法太过于政治化,不为史学界采纳。

    史学界对于美国有没有介入日本侵台问题有很大的争议性。从美国和日本公开的各种文件中,都无法证明美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美国人认为,这完全是李仙得的个人行为,后来李鸿章为此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美国还拘捕了李仙得,最后虽然释放,但美国认为则反应了美国根本无疑推动日本侵入台湾。

    日本人也认为这是李仙得的个人行为,他们的文件表明,在李仙得作为日本政府顾问期间,确实为日本解决了出兵台湾的国际法问题。但是日本政府承诺日本占领台湾后,任命李仙得为总督。

    唯一的疑点是,有些资料表明,李仙得要求日本占领台湾后,美国将享有独占台湾贸易的权力。

    朱敬伦倾向于相信美国政府没有直接介入此事,但是乐见其成,如果真的对台湾有很大的野心,美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抵抗力。

    对比一下李仙得的背景,此人并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法国人,因为娶了一个美国太太,才加入了美国籍,这是一个很有这个时代冒险家味道的一个家伙,这种人为了个人野心,确实愿意做任何异想天开的事情,因此此人的个人行为更合理,但美国人应该是知情的,他们很乐意在日本夺取台湾之后分一杯羹这倒是真的。

    比赫德更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的朱敬伦,完全不担心美国对台湾的野心,但是他无法,也不想说破。

    将错就错,他让伍崇曜马上照会美国政府,质询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认为美国人李仙得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也影响到了大明的利益和安全。

    同时向日本发出照会,告诉日本人,大明严重关切台湾问题,让日本解释他们对台湾用兵的意图。

    向英法两国发出外交声明,告诉他们大明对台湾问题的关切态度,并且告知大明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保持地区和平稳定,维护相关各国的贸易利益,希望得到英法的支持。

    朱敬伦还命令海军派出十艘军舰,马上封锁台南地区相关海域,不允许一艘日本船只靠岸,直到此次事件圆满解决。

    “是不是应该照会清国朝廷?”

    伍崇曜自觉自己已经很了解国际法了,他觉得此事最应该跟清廷交涉。

    可朱敬伦绕了一圈,就是没对满清表示,他就是有意要绕过清廷的。所以朱敬伦没有解释,让伍崇曜按照他说的办。

    伍崇曜百思不得其解,跟赫德一起走出皇宫的路上,他就问赫德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赫德笑着告诉他说,让洋务司准备好跟满清谈判台湾的归属问题,他还告诉伍崇曜说,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是可以开发成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的,茶叶、丝绸都能生产,最关键的是地理位置,一旦大明控制了台湾,那么就控制了台湾海峡,以后欧洲驶往上海的商船,都会在大明的掌控之下。

    伍崇曜非常惊奇,他实在无法从中领会到皇帝竟然会对这个地方有兴趣,但如果能用外交手段得到一块土地,那也算是开疆拓土了,功劳将完全算在他这个洋务司主事的身上。

    赫德拍拍手坐上了马车,伍崇曜则坐上了他的官轿。

    朱敬伦在宫中心情也不错,他对赫德的态度很满意,或者说他对赫德这几年的变化感到满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 
赫德身上的改变有好有坏。

    好的一面是赫德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了。

    八年前,赫德因为受不了在门下省无所事事,跟朱敬伦争论过一番后,他授命组建一个监察部门,起名为谏议司,负责全面检查大明各级官府,下设谏议大夫主持工作,事实上最后还是向赫德负责。

    这个谏议司的工作很快就起到了承销,赫德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或者说权力慾望很强的人,他对权力的看重远胜过一般人,在他权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非常排斥别人的介入,因此谏议司真的就按照程序工作,很是查出了一些官员的问题,从大问题贪腐,到小问题滥用人情,全都被查处,一大批官员因此丢了乌纱帽。

    这让大明官场对赫德恨意滔天,加上赫德又是一个洋人,本身就有一大批人排斥他,所以一时间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跟任何部门配合别人都不肯积极合作,在官场上赫德外号一时间从赫瘸子变成了赫忠贤,讽刺他是明代掌管东西厂欺压百官的太监;最严重的是,出现了一起刺杀事件,赫德马车被一个帮会死士扔炸弹炸坏,赫德当时身受重伤,幕后主使一直都没有查出来。

    这次刺杀事件之后,赫德就开始变了,第一件是他结婚了,他娶了做了他很多年情人的宁波姑娘阿瑶。阿瑶不嫌弃赫德毁容的脸,这些年一直用心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赫德心中总有一种白人至上的观念,他在中国是为了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