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1857-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敬伦看了五天后,就已经没什么兴致了,因为基本上他扫过一眼的东西,就已经记在了脑子里,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太惊人了,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博览会看了,看过这个博览会,也基本上对当前世界的技术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朱敬伦前几天让发到各国大报上的招商广告,从各国不断的有消息反馈过来,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很多。

    这是工业时代,欧洲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一个大批梦想家,他们敢想敢干,根本不在乎去任何地方,说的好听叫实现理想,说的不好听叫渴望发家致富,或者说他们的理想就是发财。

    赫赫有名的一大批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比如诺贝尔,比如爱迪生,其实他们的个人道德并不值得称道,他们搞发明的最大动机,其实都是庸俗的为了金钱,这俩人算是幸运的,他们都通过发明创造发了大财。有很多不幸的发明家,手捧发明找不到投资的多的是,大名鼎鼎的迪塞尔发明了柴油机,却最终破产跳海自杀。

    朱敬伦在报纸上宣称会给去中国办工厂的人贷款,有的是人将这看作他们发财的机会,因此报名格外的踊跃。

    可是传回的名单让朱敬伦颇为失望,这些人报告了他们的简单信息,朱敬伦都不满足,他本来是想吸引克虏伯这样的大企业去投资办厂,在他看来,这时代的这种大企业,他们本身就相当于一个行业,他们去了就是带去一个行业,这些一文不名的梦想家能带去什么?

    但现在发回来的信息中,就没有一个知名的大企业,最靠谱的是聊聊几个说他们在某些工厂做过很长时间的工程师,这些人也许还能有点用处,但是用处估计也大不到哪里去,诺贝尔他爹现在在大明都在惨淡经营,开办的工厂都快活不下去了,这些人去了,能比诺贝尔做的更好?

    失望的翻看着名单,突然组朱敬伦眼前一亮,忙将自己刚刚扔到地上的一张纸捡起来。

    这是一份比利时使馆发来的,他们名单中倒数第三个名字翻译成了毛塞尔,但是有外文备注,朱敬伦险些没反应过来。

    毛塞尔(mausel),在和不就是毛瑟吗?

    一开始见不到那些大企业的信息,朱敬伦还想着大企业不愁生计,也许得专门上门去邀请,也不着急,就想着如果有几个西门子、诺贝尔这样靠谱的梦想家也不错,但是没看到西门子,却看到了毛瑟的名字。

    跟西门子一样,这个名字也是能让人兴奋的名字,他仔细想了一下,也判断不出来到底是西门子更重要还是毛瑟更重要。

    只是朱敬伦有些奇怪,为什么毛瑟明明是一个德国人,怎么会在比利时?

    “安排一下,我要尽快见一见这个人!”

    不用乱猜,把人叫过来一问,就什么都知道了。

    比利时使馆联系了威廉毛瑟,年轻人没有一点矫情,马上就坐着火车到巴黎来了。

    跟毛瑟详细的聊了一番,朱敬伦才明白他们为什么去了比利时,原来这是威廉毛瑟最困难的时候。

    朱敬伦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时代的威廉毛瑟,跟后来的德意志帝国还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的德意志帝国,是由普鲁士联合其他德国邦国组建的联邦,可是毛瑟并不是普鲁士人,因此在普鲁士一统德国之前,毛瑟跟普鲁士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毛瑟是符腾堡王国出生的,前半生也都生活在符腾堡王国的一个小镇奥本多夫,符腾堡国王1811年在这个小镇上建了一座皇家兵工厂,毛瑟他爹是其中一百多名工人中的一员,毛瑟兄弟从小就在这座工厂中做学徒。

    因此毛瑟跟这个时代很多发明家一样,又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草根发明家。

    但是带有德国传统的严格学徒教育,让毛瑟兄弟的技术水平很不错,他们兄弟在当学徒的时候,就开始摸索设计步枪,并且在今年通过改进法国的夏塞波后装步枪,发明出了一款旋转后拉枪机的后装步枪,这款步枪就是后来装备了德国陆军的大名鼎鼎的毛瑟71式步枪,只可惜现在统一的德国还影子都没有呢,他们的步枪根本就推销不出去。

    更遗憾的是,就在不久前,毛瑟兄弟所在的兵工厂被关闭,毛瑟一家都失业了。

    几经周转,他们拿着自己设计的步枪图纸,找到了一个资助人,美国雷明顿枪械公司在比利时的代表,于是他们就去了比利时为这个叫做诺里斯的家伙工作。

    他们在诺里斯的兵工厂里,将他们设计的步枪生产了出来,可是根本就卖不出去。

    诺里斯为此很发愁,历史上只持续了一年,诺里斯就终结对他们的资助,而兄弟二人只得回到德国,开了一家小作坊惨淡度日,直到他们的设计被统一的德国陆军看重,他们才翻身飞黄腾达起来。

    但现在德国陆军显然没机会了,因为朱敬伦捷足先登了。

    至于毛瑟提出的条件,朱敬伦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

    毛瑟兄弟从报纸上看到大明在刊登招商的信息,他们犹豫着报名了,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希望能将自己的步枪推销出去,毛瑟对朱敬伦说,如果大明军队愿意装备他们设计的步枪,他们就愿意到大明去开办工厂。

    这要求不过分,以这个代价挖德国人以后的步兵兵器的旗帜,代价很划算。可是这样一来,德国人以后使唤什么步枪呢?(。)

第四百二十一节 大鱼上钩() 
威廉毛瑟觉得自己撞到了大运,天上砸下了一个肥美的肉馅饼,他甚至都不敢相信,特意跑去符腾堡驻法国公使馆,向外交人员打听了一下世界上是不是真有大明这么个国家,该不会是什么骗子吧。

    外交人员很明确的告诉他,这个国家确实存在,只是建国时间不长,但是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显然对符腾堡这样的小国来说,大明的经济实力确实非常雄厚。

    本国外交人员的确认,更是让威廉毛瑟觉得如同做梦,连夜乘车赶去比利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弟弟保罗毛瑟。

    保罗毛瑟比他大哥还要兴奋,不过年轻的毛瑟兄弟此时还真是老实人,他们找到他们的资助人诺里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诺里斯,并且承诺他们的专利中有诺里斯的一份,邀请诺里斯一起出资,去大明办军工厂。

    美国人血液中的冒险精神让诺里斯百分百的支持这个建议。

    收获了毛瑟之后,朱敬伦似乎打开了幸运之门,他终于看到了那个让他兴奋的名字,维尔纳西门子。

    西门子此时还只是一个小公司,而且受限于没有统一的德国狭小的市场,他们被迫一开始就向国际扩展,历史上他们的电报机7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而之前他们就在法国、英国和俄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国际化的非常早。

    朱敬伦联系了一下发现,西门子希望得到大明政府支持,在大明境内开办一家经营电报机和电报线路的公司,而不是朱敬伦在世博会上看到的电动机,显然西门子对这项技术的未来或许看好,但他们很稳健,并不打算孤注一掷冒险投入生产,或许正是这样的稳健,才早就他们日后的成功。

    朱敬伦联系西门子费了一些力气,因为西门子是在柏林公使馆咨询的情况,可是西门子本人是汉诺威,汉诺威现在还是独立的公国,以前大公头衔还是按在英国国王头上,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才因为德国习惯不承认女性继承人,英国才失去了这块领地。

    现在的汉诺威是一块独立的政治实体,但跟普鲁士结成了关税同盟。

    朱敬伦让公使跟西门子谈判,愿意支持西门子在大明开办公司,并且大明政府优先采用他们生产的设备,但是他们必须接受大明政府的入股51%,但大明政府只进行财务性投资,不干涉他们的经营管理。

    西门子经过权衡之后回复,愿意按照大明政府的意愿接受入股,小公司就是好打交道。

    但很快朱敬伦看到了一份大公司的名字,不是在某国公使馆送来的名单上,而是这家公司自己亲自跑来的,经过法国外交部牵线,因为这是一家法国公司,法国施耐德钢铁公司。

    施耐德家族历史上是从普鲁士移民法国的,这个家族一直都是个银行家家族,到了这一代掌门,阿道夫施耐德和欧仁施耐德手中,他们才开始涉及实业。主要是弟弟欧仁施耐德对炼钢很感兴趣,而哥哥则不顾家族其他人的反对,大力支持弟弟的事业。这才让施耐德家族在大工业时代分到了一杯羹。

    欧仁是1836年才在法国东部小镇乐魁索收购了一家铸造厂,然后进入钢铁业的。但是他有家族银行业资金作为后盾,挥舞支票一开始就大开大合,从各地挖人才,包括从美国挖来了天才技师波顿。在这个人的帮助下,施耐德公司才生产出了第一台法国的铁路机车。

    显然施耐德一开始就不是小工厂,从一开始就全面发展,四处扩张,这是一个一出生就是巨头的公司。

    朱敬伦在西欧各国招商引资,加上他本人就在法国,法国人不可能不心动,施耐德公司早就看到了消息,他们开过会研究过,他们掌握的资源更多,请专业的人士分析过大明国的市场,专家认为,如果这个东方国家愿意加入开办各项现代事业中的话,他们的市场没有道理会小。

    所以施耐德果断的决定马上跟大明政府合作,但是他们不会像西门子那些小杂鱼那样,乖乖的按照报纸上的信息去报个名然后等大明政府挑选,他们直接联系外交大臣主动上门。

    这样的公司做事,确实跟西门子不一样,尤其是很不好说话。

    首先他们不缺钱,他们看重的是市场,因此他们表示不需要大明给他们提供贷款。

    但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大明政府的投资,这一点上双方争议很大。

    他们想在大明开办钢铁公司,不但从事冶炼钢铁,而且还要生产从蒸汽机到铁路机车等一系列设备,这果然就是朱敬伦设想的那种,一家就能代表一个行业的公司,可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坚持不肯接受大明的投资,无论是来自政府的还是私人的,他们都不接受,他们认为他们的财务状况良好,不需要接受别人的资金。

    经过艰苦的谈判,许诺各种条件,告诉他们如果大明政府对来自欧洲的企业不放心,那是不可能接受他们去投资的,大明跟各国的通商条约中都没规定各国有在大明投资办厂的权力,尤其是跟法国连外交关系都没有的情况下,所以只要大明政府不同意,施耐德就不能去办厂。

    朱敬伦还给他们描绘一个光明的前景,告诉他们,大明正在打算修建本国的铁路,目前计划以广州为中心,修通连接福健和广西的铁路,将三省相连,第一条铁路长度超过一千公里,如果施耐德在大明投资办厂的话,大明政府投资的铁路将优先采购施耐德的铁路机车和钢轨。

    但施耐德表示他们还需要考虑。

    其实施耐德并不是朱敬伦真正中意的公司,他真正想要拉拢的,其实是克虏伯,克虏伯的铸钢质量不用说,能做大炮的钢材,肯定是一流的钢材,克虏伯生产的铁路设备,水平也相当不错,另外还有其他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一个可以代表一个产业的公司。

    但是克虏伯并没有找上门来,山不就我,我就去就山,朱敬伦一点都不扭捏,见跟法国人一时谈不拢,而他也不是很中意法国人,就让普鲁士公使直接去拜访克虏伯,提出合作的诚意。

    可是那边反馈回来的消息让朱敬伦很郁闷,克虏伯表示他们没有在国外投资的计划,他们既不需要贷款,也不接受投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在国外办厂。

    德国人还是太保守了,保守有保守的好处,那就是能够安下心踏踏实实做事,遇到困难也能够坚持到底,比如克虏伯年轻的时候,就常年在英国潜伏最终偷取到了英国的铸钢技术,但保守有保守不好,那就是有些缺乏想象力,所以德国公司一向都秉持稳健经营,他们的质量可以做的很好,但是他们很难引领一个新兴产业。

    但是克虏伯表示,他们对向大明出口大炮很有兴趣,他们已经派人去大明铁甲舰上面参观过了,他们认为大明需要的大炮他们完全有能力生产,如果大明同意的话,他们马上就可以签订合同,为大明的铁甲舰生产八门110磅后装钢制线膛炮,同时生产从68磅到40磅口径的其他舷炮40门。

    他们等于承包了大明铁甲舰上的大炮,这些大炮价格昂贵,总价达到了一百万两。

    钱倒不是大问题,朱敬伦想要技术,提出技术转让,可是哪怕大明愿意支付昂贵的转让费,克虏伯也不同意,显然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人对军事生产的保密性很看重。

    克虏伯不同意,这笔生意朱敬伦还是签了,他还需要这些炮作为样炮回去仿制呢。

    既然克虏伯不愿意要这个机会,朱敬伦觉得就有必要跟法国人合作了。

    好消息是,施耐德家族经过会议决定,跟大明政府合作,但是他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他们要求专利权,他们要求大明政府授予他们至少十年的专利权,十年之内大明境内不能开办另一家跟他们竞争的钢铁厂,这一点朱敬伦无法答应,告诉他们,大明境内已经有一家生产钢铁的工厂了;第二施耐德还要求大明政府给予他们特许权,允许他们生产军火,并且大明政府应该优先采购施耐德的军火,朱敬伦也无法同意,表示他已经答应了一家德国企业优先权了。

    经过多次交涉之后,施耐德公司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要求,他们要求大明政府同意他们修建一条从法国在越南南方的殖民地,通往大明境内的铁路。

    好吧,这时候朱敬伦已经确定,法国政府出面了,这条铁路与其所是施耐德要求的,还不如说是法国政府想要的。

    只是法国政府能让越南人同意吗?

    一想到自己一旦但应这个要求,越南人恐怕又要有麻烦了。

    但朱敬伦还是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