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的事情朝廷官员基本上都知道了,当然还有少部分低级官员并不知道,一些大佬没有将此事说明,现在大家全部都知道了,包括都察院还有科道言官们也纷纷都知道了此事,顿时舆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都对朝廷的这个举动表示震惊,但是绝大部分的舆论都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东南倭患数十年,朝廷终于下定决心整治东南,这是一件好事。
唯独对东南设立三省总督,掌握三省军事大权,不少人表示忧虑,将这就宛如汉末州牧,唐末节度使一样,会不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大明已经有了一个沐王府,难道还想在东南也搞一个出来?
不过很快也有知情者出来透露,解读朝廷的圣旨,讲明在非战时,总督是没有干预地方政务之权的,只有处置军队负责打仗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东南地方官员也不得过问和干预。
只有在战时,总督才有指挥地方官员为战争进行配合的权力,就算是这个权力,也不代表总督就可以为了战争而干预地方的政务,毕竟地方政务和战争的相关性不大,你总不能说某地收税的事情也能和打倭寇牵扯上关系吧?这是不明智的,总督也不会这样做,所以与其说是九边那些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督倒不如说是三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这个职权是被限制了,最大的限制,就是没有人事任免权和政务处置权,朝廷还设立了三省粮秣转运使为大军提供粮草,这就把粮草和后勤的权力握在手里,总督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只能老老实实的打仗,大家不必担心。
科道言官在这种时候往往就是要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这种事情往往是没有好结果的,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总督战败,作战不力被撤职查办,或者是贪污受贿等等被查办,或者是意图不轨等等被查办,再或者是打了胜仗让皇帝不放心被查办,总而言之,官儿做的越高,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个时候上书质疑,等事发了,就可以骄傲地说上一句——看!我当初怎么说来着!没人听我的啊!
为了避免成为事后诸葛亮与马后炮,科道言官也是蛮拼的。
然而他们的未雨绸缪也不是为了改变什么,这些人自己心里清楚朝廷要办事,还是要靠那些手里有真功夫的人,而不是他们这批嘴炮,他们存在的价值除了恶心恶心人之外,只有真正少部分人还是秉持自己的初心,不要命的弹劾那些真正的奸佞,如果这些人那么伟大的话,严嵩当政二十年,死掉的言官早就可以把北京城铺平了!
总而言之,朝廷的最高意志决定的事情,并不会被这些科道言官的无聊之语所改变,尤其是嘉靖皇帝这个极为厌恶言官的皇帝,更不会如此。
郑光和严讷还是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大学士机要秘书,郑光老老实实的跑腿抄抄写写,严讷老老实实的写青词讨皇帝的欢心,徐渭和张居正还是庶吉士培训班的学员,每天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将来会用到的东西”,羡慕着郑光已经早早的步入了权利枢纽,去学习真正的东西。
他们这三年是雷打不动的三年,是不能动弹的三年。
将要被授予官职的张经和聂豹纷纷抵达了北京城,先去吏部报备,再去面见皇帝,面授机宜,还有不少人前来巴结张经,似乎也有想得到一官半职的想法,但是很明显,张经这个“又臭又硬”的老石头是不会理睬他们的——刚来北京城三年,又臭又硬的老石头这个外号已经传遍官场。
很快,张经被正式授予三省总督一职,挂兵部尚书衔,一品大员,以苏州为驻地,前往就职。
聂豹被授予福建巡抚一职,挂兵部侍郎衔,以福州为驻地,前往就职。
这些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真正意外的是在后面,他们就职离开北京城的第三天,嘉靖二十六年七月初八,嘉靖皇帝通过内阁下诏,翰林院修撰、内阁司直郎郑光郑平之被授官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知县,秩七品,着三日之内离开北京城前往就职。
啊????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论是六部官员还是其他的衙门的官员们都是吃惊不已,翰林院的同僚们更是惊吓到连茶都不喝了就跑到郑光面前询问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当他们从一脸笑容的郑光处得知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之后,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三观被重塑了。
你可是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储相,翰林院新贵,按照规矩,是要在翰林院待上六年或者九年,直接给一个京官职位,然后慢慢的升职,直到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后成为部堂级别的高官,再接着成为大员,登堂入阁,成为主宰大明朝命运的一位高人,这才是你正常的生命轨迹,可现在你刚刚成为翰林两个月,成为内阁司直郎一个月,居然就要被外放?
这不科学!很多第三等需要被外放的新科进士都还没有被外放,很多第四等的新科进士还没有被授官,你小子怎么就被外放了?还是去浙江?做知县?你是不是得罪了谁?大学士夏言?你得罪了首辅是不是?哎呀我就说嘛!你干嘛要那个臭脾气啊!你服个软,喊一声老师,这个事情不就过去了吗?大树底下好乘凉,你个新科小菜鸟,还真把自己当文曲星看了?!
不少受过郑光好处,和郑光相处得比较融洽的翰林们纷纷表示痛心疾首,唯有熟知内情的严讷和知道郑光过去与志向的李春芳徐渭是一脸淡定,甚至还有些羡慕的,就算是不怎么熟悉的胡正蒙和张居正都很着急的过来打探消息,他们是真的以为郑光顶撞开罪了首辅夏言,这才被顺带着丢到东南受苦受罪了,那地方全是倭寇,一个不好被倭寇偷袭了,小命难保!
他们看着郑光满脸微笑一副风清云淡的模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小子傻了?现在才傻!以前干什么去了?!”
郑光无可奈何的笑了笑,说道:“诸位兄长,你们是否忘了一件事情?我来京城考试之前做了什么,你们都忘了?”
大家一脸懵逼,然后面面相觑,胡正蒙和张居正对视一眼,顿时想起了郑光来到京城之前,可是大名鼎鼎的苏州文豪、东南小柱国,在东南连打两次大胜仗,把倭寇砍了一万颗脑袋瓜子,然后才北上考试的,只是最近郑光的风头有点大,也不曾说起过这些往事,大家才无意间忽略了郑光曾经是一名鼎鼎大名的文将这个事实。
等等,苏州文豪?东南小柱国?黑旗军?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知县?
这小子,该不会是被皇帝特意派去平倭的吧?!
这下,他们再看郑光脸上风轻云淡的笑容,顿时心里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小子,不会真的是特意被派去协助那些大官儿们训练精兵,对付倭寇的吧?那这怎么会是被贬出去的呢?这分明是被重用,才被破例派去东南担任一个知县,顺带着还要参与平倭战争的!搞不好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咱们还在喝茶,这小子已经是三四品的高官了!
搞明白了这里面的关卡,大家纷纷把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投向了郑光,张居正还是有些不太相信的问道:“那也就是说,你没有开罪夏阁老,夏阁老也没有刻意打压你?!”
郑光哭笑不得:“我知道夏阁老一项威严,你们都有点怕怕的,但是夏阁老绝对不是会因私废公的人,再者说了我和夏阁老仅仅是想法不同而已,一没私怨二没公仇,他为何要打压我呢?更别说这个职位是我梦寐以求的,我最希望的就是去东南平倭,若让我在翰林院喝茶十年,还不如杀了我比较好!”
翰林们这才搞清楚了里面的关节,纷纷祝贺起了郑光,刚刚步入官场就得到了重用,今后一定飞黄腾达,将来出头了可别忘了我们这些同僚云云,还有一些和郑光关系更好的,则是关切的嘱咐郑光注意自己的身体,更注意战场凶险,不要贸贸然的上战场,倭寇杀人不眨眼什么的
张居正走到郑光面前,握住了郑光的手,激动道:“待东南倭寇被平定之日,我定在北京迎接平之凯旋归来!”
一直比较沉默的胡正蒙也上前说道:“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徐胖还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走过来,一脸嬉笑:“要是三年之内搞不定,没关系,等我来帮你!”
郑光:“”
二百一十七 道不同,不相为谋()
按道理说,得到了皇帝的任命之后,是要去吏部报备一下的,这自古以来任何机构里面最牛逼的都是人事部门的人,因为人家让你上你就上,让你不上你就上不了,堂堂二三品的地方大员在一个小小六品吏部官员面前都要小心翼翼的装孙子,别人怎么说你你还不能还嘴,不然一笔记录下去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吏部在很多朝廷官员看来都是大老爷级别的,怕,但是也讨厌,私下里一些吃过亏的官员都曾口出怨言,不过,近来吏部在朝廷其余部门那儿的风评有了很大的转变,而且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据悉,并不是吏部集体转了性子,而是吏部新任的左侍郎徐阶是个不太一样的人。
吏部尚书周用年老,而徐阶又是夏言提拔起来的人,所以周用一直以来都让徐阶主持部务,不与徐阶争执,所以实际上徐阶才是真正的吏部尚书,而周用只是一个挂名的吉祥物,徐阶这个人大家还是比较清楚的,先得罪了张璁,给张璁赶到天涯海角了,接着又得罪了夏言的族人,本以为要完蛋了,结果却时来运转,被夏言提拔回了京城。
要说人家运气好,那也是真的,但是上天可从来不仅仅只会眷顾运气好的人,他更会眷顾那些有实力的人,徐阶就是其中之一,夏言提拔徐阶之后曾经数次亲自检查徐阶的工作,得知徐阶的工作成绩非常好,所以不止一次的夸奖过徐阶,这就让徐阶得到了更加多的夸奖和提拔。
而一年前,徐阶得到了吏部右侍郎的职位,不久,提拔为了左侍郎,成为吏部实际上的主管者,而且他一改之前吏部官员牛逼哄哄的样子,就没有训过一个人,每逢有地方官晋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亲自接待,还要谈上个十几分钟,搞得很多人诚惶诚恐,激动不已,回去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逢人就讲,兄弟我在吏部的时候,徐侍郎如何如何,太够哥们意思了。
所以徐阶在这里积累下了非常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他日后成为内阁大学士并且和严嵩对敌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因为之前与徐陟的一些过往,让郑光看清楚了徐阶为了击败严嵩而付出的东西,郑光绝不认同徐阶所丢弃的,他自以为自己还秉持着一颗光明之心,他自以为自己没有辜负聂豹的期许,但是郑光分明看到了第二个严嵩正在缓缓生成。
在比严嵩更奸更诈的同时,徐阶并未坚持一颗光明之心,而是或多或少的抛弃了自己的初衷,他是击败了严嵩,并且取而代之,若说之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付严嵩,那么严嵩倒台之后,他是否应该停止那些深深伤害他人的做法呢?
他没有。
夏言选择政治斗争的手段去压制严嵩,也去对付自己曾经的政敌,却未曾选择以损害百姓利益,抢夺他人田地的方式去积累资本,对付严嵩;做出这种事情的徐阶,和严嵩有何区别?
被逼得走投无路死于此的冤魂们,是不会放过徐阶的。
徐阶对郑光倒是非常热情,偶然听其余吏部官员私下里说过,从没见徐阶对一个官员如此热情,哪怕是地方巡抚来授职,徐阶也只是客客气气的一杯茶,聊一会儿,礼貌送走,虽然有礼貌,却从未如此热情,之前几次见面由于郑光身上有差遣,不能久留,只是稍微解释了一下之前的误会,徐阶对此也表示很遗憾,这一次,时间很充裕。
笑着上来迎接郑光,拉着郑光的手把郑光拉到自己的值房内,关上门,请郑光坐下,拿出据说是某位尚书赠送的好茶给郑光泡上,言辞之间充满了亲近之感:“平之这下可心满意足了?刚刚做官两个月,就被外放到地方做知县,翰林做知县,这样的先例可不多,足以见识陛下对平之的期待啊!”
郑光也笑道:“陛下的期待下官可是非常感激的,能回到东南平倭,是下官一直以来的夙愿,陛下给了下官这样的机会,下官唯有以一片赤诚回报陛下了!”
徐阶笑着把泡好的茶端给郑光,笑道:“江西巡抚送给我的好茶,平之喜欢茶,就快试试如何?”
郑光笑着点点头,打开盖子闻了闻,一阵优雅的清香随着水蒸气扑鼻而来,郑光不由得闭上眼睛,陶醉于其中:“单闻此香,便知这茶不一般,能喝到这样的茶,也算是三生有幸了!多谢徐侍郎了!”
徐阶笑着摆摆手,走回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拿起一份文件写了几个字,就递给了郑光,缓缓说道:“平之持此文件和现任义乌知县办理一下交接,就可以就职了,这个义乌知县也是好运,刚好三年任期满,考核不错,可以升职了,平之接掌此职,想必可以大展手脚了。”
郑光连忙笑道:“徐侍郎过誉了!”
徐阶摇了摇头,开口道:“平之才是过于自谦了,这义乌县可绝对不是繁华好治理的州县,平之善于练兵,我猜测大概是学自荆川兄,善于用兵也是学自荆川兄,可是平之又是如何知道义乌兵可用,又是如何驯服义乌之民的?之前我刚做官时,曾有一位做过多地官员的老前辈总结了一下全国各地最难治理的州府,其中排名第三的可就是金华府义乌县。
相传义乌县民无日不争执,无月不械斗,县府形同虚设,基本上都是各大氏族自治,而且相当排斥外来知县,对官府极其不信任,官府也无可奈何,不想把事情闹大,加上义乌人也老老实实缴纳赋税,官府干脆眼不见为净,因此不少人都笑言,义乌知县是最清闲的知县,如此刁民,平之又是如何可以得到他们的信任呢?”
刁民?
郑光露出了笑脸:“徐侍郎说笑了,在下官看来,没有刁民,只有刁官,是刁官把原本淳朴的良民逼成了刁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