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嘉靖攻略-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嘉靖皇帝面带笑容,拿起卷子便看了起来,嘴里说道:“五份啊,不错不错,比起之前的几次都要好,朕还记着有一回只有一份卷子时都被认为是好的,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是勉强凑出来的,那一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什么优秀人物,这一次一下子出来五个,看来,丁未科的这一批进士,会有所成就啊!”

    嘉靖皇帝说着,拿起了排在第一份的卷子,看了看名字,微微皱了皱眉头:“李春芳,南直隶兴化人,三十七岁,公谨啊,三十七岁,要是在翰林院里待上个九年,出来以后都年近五十了,还有多少精力可供挥霍呢?你也不取个年轻些的。”

    夏言说道:“陛下,这科举取士取得是人才而不是年岁啊,虽然三十七岁年纪偏大,但是他已经沉淀下来,老臣观李春芳此人文章功底扎实,深厚,沉稳,一如其性格,这样早就经过了磨练的人,不需要九年,三年六年,就已经足够沉稳,可以一用了。”

    嘉靖皇帝不置可否,撇撇嘴,看了下去,看着看着,发现这策论写的还真不错,就是这个李春芳是支持复套之战还有东南平倭一起展开的,倒是不赞成复套之战以后继续进取,而是主张固守河套,御敌于国门之外,然后全力平倭,说的有些道理,没经历过政务的士子可以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不错了。

    “倒是个不错的苗子,说的有几分道理,定为第一,看来也无不可。”嘉靖皇帝如此轻声道,夏言闻之,心里一松,好歹让皇帝满意了,若是皇帝不满意这份文章,就证明皇帝不仅对自己不满意,对河套之战也开始倾向于不打了,那样的话,苦心准备多日的策划付诸东流不说,大明又要重新开始面对蒙古人的年年南下了。

    接下来,嘉靖皇帝看向了第二名胡正蒙的卷子,发现论点和李春芳有所相似,都是主张定河套的重要性,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将蒙古骑兵的兵锋遏制住,不使其威胁北京,北京乃大明国都,天子居所,年年为鞑虏所威胁,实乃为人臣者之担忧,总而言之,也是支持复套之战的。

    嘉靖皇帝的心里不知为何有些不高兴,默默放下了胡正蒙的卷子,拿起了第三份试卷,一看之下,双目突然放光,熟悉的论点和论据,还有熟悉的字体,这个人的名字呼之欲出——郑光,郑平之!

    恩,这还差不多,看来夏言还是会秉公的,没有因为郑光的年纪小就不取中他,嘉靖皇帝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后看起了郑光的策论,这一看,顿时觉得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前的那些奇怪的情绪全部消失了。

    郑光的论点集中在南倭北虏的各自重要性上,分别论述之后,给出自己的看法——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无论如何,也要先平倭,后对付蒙古人,在倭寇之患平定之前,不能和蒙古人之间起了战端,否则,大明将不得不提早面对蒙古人的全力进攻,境况堪忧。

    郑光认为,曾铣战胜的几率不小,但是蒙古人不会轻易的就接受失去河套的结果,我们知道河套的重要性,俺答也知道,他不是猪,他很狡猾,很奸诈,一眼就能看出大明占据河套的军事意图绝对不仅仅是占据河套这块土地而已,而是将这块土地作为跳板,重走祖宗的光辉路线,开始反攻!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俺答绝对可以注意到,并且对大明转变态度,以前觉得大明软弱可欺,他更多的是把大明当作一个仓库,所以轻视大明,不会以主力来进攻大明,一旦让他察觉大明开始准备积蓄力量对他动手,为了自保,他一定会先发制人,无论如何都要集中兵力夺回河套,然后马不停蹄的进攻大明九边。

    战火连结,兵祸不断,战争绝对不可能短时间内平定,东南自然无暇关注,那样,只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

一百八十五 历史之轮的变动() 
嘉靖皇帝的心思已经完全被这份策论给搅乱了,不久之前,夏言还上书,说他也赞成皇帝意图先解决东南的想法,但是与此同时,复套之战不过是一场局部战役,可以同时进行,到时候南北两地同时取得胜利,也是一次非凡的壮举,不过眼下这篇郑光的策论,却给嘉靖皇帝带来了不一样的想法。

    郑光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军事人才,军事眼光也相当优秀,这一点,嘉靖皇帝并不怀疑,只是曾铣更加唠老道一些,战功也更加辉煌,打的蒙古人是满地找牙,所以嘉靖皇帝之前更倾向于支持曾铣把河套给拿回来,并没有想太多,因为大家的想法都是拿回河套,解决京师之威胁。

    可是现在这一看,嘉靖皇帝觉得也对啊,你说这俺答也不是傻子,蒙古人也不是猪,咱们能看明白的事情,他们未必看不明白,咱们知道河套重要,他们也知道啊,他们需要这里来侵略内地,我们则需要通过这里来反击,此乃兵家必争之地,我们是想把河套给拿回来,但是有没有考虑到,后续,蒙古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失去了河套,蒙古人的腹地就被威胁,他们会觉得锋芒在背,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会坐视不理还是会起大军来报复?曾总督手下的几万人不怕这些蒙古人,但是一旦蒙古人确立了兵力上的完全优势,曾总督麾下的人马可以对付得了吗?不需要大明增兵支援吗?支援的兵可以达到守卫河套的要求吗?河套不会得而复失吗?大明有足够的财政支持两次甚至三次河套战争吗?

    几个连续的问题,让嘉靖皇帝原本动摇不定的心终于确定了,而在这一刻,历史发生了剧变!

    郑光的主要论点就是先平定东南,想办法开海禁,彻底解决东南问题之后,再掉过头来对付蒙古人,在那之前,也不能放任蒙古人继续袭扰内地,我们要转变思维,改被动防守为主动防御,一则精炼各地兵马,二者扩大骑兵规模,选择优秀骑兵将领和强壮士兵,学习蒙古人,化整为零,以小股部队大规模侵入蒙古草原内地,见蒙古人就杀,见部落就摧毁,见牛羊就抢掠,遍地开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改变过去被动挨打的策略,放弃一味的守城策略,走出去,深入蒙古草原,使得蒙古人惶惶不可终日,逼得俺答无法集中兵力南下,使之后方不安,疲于奔命,为大明边军争取宝贵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将兵马精炼,多练骑兵,多操练火器,步军主要习练弩阵和火器阵,骑兵需要主动出击,以实战代替演练,改变过去对蒙古人的恐惧心理!

    蒙古人不可怕,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老弱病残,我们去袭击他们的部落,纵火焚烧之,杀戮他们的老弱病残,杀戮他们的妇孺,抢掠他们的粮草,焚烧他们的草场,使得他们无力发动下一次南侵!

    看到这里,嘉靖皇帝一拍桌子,大声喊了起来:“好!好文章!这才是朕需要的策论!这份文章不定为第一,还要把其它文章定为第一吗?夏阁老,你觉得呢?郑光的这份文章,难道不值得定为第一吗?”

    严嵩和孙承恩心里一突,什么也没说,只是看向了夏言。

    夏言心里一沉,皱起眉头,郑光的文章他看了,也觉得很好,只是皇帝现在的说法,不就是在说他支持郑光的想法,不支持西北战争,而支持全面解决东南的问题,哪怕面对海禁的问题也不想面对西北战争?海禁的问题是他最早提出的,也是他在嘉靖二年力主废除市舶司的,现在皇帝这样说,岂不就是在责怪他这个首辅的施政不够妥当吗?

    “陛下,老臣以为,郑光的这份文章的确很好,立意也很不错,但是,陛下,郑光毕竟太年轻了,第一次参加科考,连过六试,已经是非常难得,若是再得一个第一,那他可就真是站在风口浪尖了,对他日后可能有所影响;而且,老臣以为他的策论对我朝目前的态势有所影响,复套之战势在必行,老臣以为,这”夏言没说完,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嘉靖皇帝放下了郑光的试卷,盯着夏言说道:“夏阁老,你以为,复套之战是势在必行吗?”

    夏言紧皱眉头,说道:“是的,陛下,若要遏制蒙古人兵锋,复套之战势在必行,否则,京师年年戒严,陛下一年受惊数次,老臣实在是不安啊!”

    嘉靖皇帝闻言,叹了口气,身子靠在了座椅背上,开口说道:“公谨啊,你是当局者迷啊!朕且问你,曾铣当真可以打赢吗?河套果真可以被收复吗?河套收复之后,蒙古人不会起兵再来夺吗?一旦蒙古人确立了兵力上的完全优势,曾铣麾下的人马可以对付得了吗?

    不需要大明增兵支援吗?支援的兵可以达到守卫河套的要求吗?边军的战斗力真的可以期待吗?河套不会得而复失吗?大明有足够的财政支持两次甚至三次河套战争吗?一旦大明陷入了西北僵局,不需要全国动员吗?东南平倭还能继续支持下去吗?大明的财政不会崩溃吗?!”

    连续几个大问题,让夏言眉头紧锁,额头上出现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支支吾吾的没说出什么来,说到底,夏言自己都不觉得郑光的策论是错误的,他自己都隐隐有些认同,只是一份名利之心在驱使着他向前进。

    “公谨啊,你是朕的首辅,大明的阁老,你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大明亿兆子民,所以,你更要小心谨慎,不能妄自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做决定之前,更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是想到一件事情的结果,还有结果的结果,结果的结果的结果,你不去想想吗?最直接的问题,国库的钱财,武库的军械,可以支持十万人以上的大战吗?

    那么多城池没修,那么多水利没修,那么多灾害还没有赈济,贸然打国战,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公谨啊,你是朕最信任的老首辅,你也要为朕想想,之前多少次的事情,都是朝廷没钱,朕从内库里调拨银子给你们应急,可是朕的内库里可没有多到可以支持十万人打国战的地步啊!”

    嘉靖皇帝满脸疲劳的对夏言语重心长,夏言额头上的汗珠已经密集的向下流动,不得不说,嘉靖皇帝对于臣子的威压实在是很可怕的,夏言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能跪倒在地,口称“老臣有罪”。

    夏言跪倒认罪,严嵩和孙承恩作为他的下属,只能跟着认罪,嘉靖皇帝看着跪倒在地的三人,心里没来由的一阵爽,之后,便摆摆手,轻声道:“好了好了,起来吧,都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别动不动就跪着,朕也没有怪罪你们就是了,把这个名次改一下,郑光定为第一,李春芳第二,胡正蒙第三,后面的,无所谓了。”

    夏言三人面面相觑,嘉靖皇帝皱眉道:“怎么,你们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严嵩和孙承恩还是没说什么,夏言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什么也不说了,便开口道:“陛下圣明!”

    郑光并不知道朝廷里发生的事情,三日的休息,他开发出了新的爱好,研究改良军队伙食

    想起之前带兵作战的时候,时间并不长,但是士兵们啃干粮吃不到热食也的确是有些不爽,连带着他自己,啃干粮喝凉水,一点点盐腌菜加上数量很少的火腿肉干,嘴里都能淡出鸟,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只有酱是最合适的佐料,炒菜发明之前,军队打仗的时候吃饭的方式就是水煮,撒一把盐,只有高级将领才能吃到酱,把肉啊菜啊沾酱吃,加点味道,那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郑光想起还在现代的时候,吃过的什么鲜虾酱啊瘦肉酱啊牛肉酱啊之类的酱料,都是可以直接下饭吃的,如果说可以提前将这些酱料给折腾出来,就算只能吃馒头大饼这类的干粮,也能满足对味道的需求,要是还能在酱料上增加一些花样,更能满足其他的需求不是吗?

    今后带兵打仗的机会多的是,不仅仅是为了士兵考虑,吃惯了精美食物的他,也需要为自己考虑一下,中**队的军粮一直都没什么大的变革,馒头大饼饭粥,加上盐腌菜豆酱,将领可以吃到肉和肉酱,炒菜这种东西在现在的军中还属于奢侈品,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到的,只有高级将领才能得到火头军的专门照顾,吃点炒菜,或者打了大胜仗,庆祝一下,大锅炒菜大家吃。

    行军过程中,吃炒菜还是很奢侈的,也不方便,行军打仗的过程里,食物的最大要求是耐储存不易坏,而且热量高,抗饿,别的都要放到一边,所以明军也才发明过一些耐储存的串饼,下饭菜就是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要食用时剥一块食用,以代替酱菜下饭,很简单,没什么油水。

一百八十六 油(上)() 
但是很普遍的情况就是,战斗力好的部队,一定伙食数量和质量很好,战斗力差的部队,伙食无论质量还是数量,肯定都很凄惨,中原王朝军队一般在建立初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可以足量甚至精锐部队可以发双份口粮时,战斗力就很突出。

    到了王朝末期,政府**,灾荒连连时,军队伙食一落千丈,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拉弓拉不动,行军走不动,披甲披不动,挥舞刀矛挥不动时,就会发生各种被敌军以少胜多,兵溃如山倒,王朝覆灭的种种事情了。

    所以郑光觉得,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铁则,同样的,若要让军队打好仗,吃好饭就很重要,之前练兵的时候,郑光给义乌兵规定的伙食是三餐制,一顿稀两顿干,每一天喝一次肉汤,每三天吃一次肉,每天都要保证有足量的盐摄入,加上义乌当地的火腿提供,这样的伙食还可以保证,但是离开义乌征战之后,火腿难以为继,就只能吃酱和盐腌菜了。

    更关键的是,钱不够,没那么多钱保证军队的伙食供给,每餐都有肉那是天方夜谭,就算是每天一次肉汤郑光都是咬着牙决定的,弄来些许火腿煮很多汤,主要还是菜,稍微搁一点儿油,就这样,朱纨给的经费还很快花光,郑光自己还默默地掏了腰包补贴,还发动大家去打猎,捕食野味,这才勉强撑过来。

    所以,以后就算是新军建立,唯一可以保证的军粮,就是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