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华清一行人中,除了李明轩早年流浪到过武昌,其他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来这么远的地方,在武昌城看见什么都觉得稀奇。
众人走一路吃一路,把武昌的特产吃了个遍。
逛完了大半个武昌城,众人的肚子也吃饱了,便找了个客栈住了下来。
湖广这边受到战争的影响很小,人们的生活还和平常一样,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陈华清一行人在武昌也没碰到什么事,武昌每天流动人口多达上万,像陈华清这样成群结队的人太多了。
四天后,陈华清联系好的船来了,问了问船老大这艘船下一站在哪儿停,船老大说是在九江府。
这艘船不是官船,是专门在长江水道上跑生意的客船。从武昌上船的人很多,什么地方的都有。陈华清现在就听得懂官话和四川话,船上其他人之间的谈话陈华清根本就听不懂,这让陈华清有些郁闷。
不过好在有李明轩,李明轩幼时在各地的的流浪生活让他学会了很多方言,船上大部分人的谈话他是能听懂的。
上船安顿好众人后,陈华清就对李明轩说道:“咱俩到各处转转,听听人们之间谈什么,了解了解情况。”
“好。”李明轩点头道。
船舱内很吵,到处都有说话声。李明轩选了一伙十来人的队伍,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了一小会,就把陈华清叫过来,和他一起坐下,边听那伙人说边给陈华清解释。
那伙人是湖广人,这次是去江西贩米,从李明轩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伙人中有几个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正由有经验的老手给新手们告诉他们一些该注意的事情。
陈华清从李明轩的“翻译”中了解到,去江西有一大忌讳,不要随便取笑当地人。由于江西人在外省颇受歧视,因此江西人很敏感,一旦有外省人在江西取笑本地人,那你就完了,轻者做不成生意,重者就离不开江西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是江西地少人多,过剩的劳动力只能离开家乡,离开本省,去外面谋生。但当时的明朝廷禁止民间人口流动,因此背井离乡的江西人在外省就相当于流民,相当于黑户。没有了户籍,无法干正当营生,只能从事算卦、占卜这些当时的下九流行业,干别人不肯干的,给当地人造成了江西人爱偷奸耍滑的印象。
后来随着流民的日益增多,朝廷根本管不过来,便对各地人口的流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万历怠朝的那几十年里,朝廷官员不足,民间人口流动愈发频繁,江西人在外省也能从事正当行业,但外省人长久形成的偏见很难纠正过来,对江西人的隐形歧视一直存在着。
在当时的明朝,若要评人口第一大省,绝对是江西。过剩的人口使得江西成了劳动力输出省份,在繁华的江浙地带到处都能见到来自江西的雇工。
除了在江西的忌讳,那伙人还讲了江西各地的一些风俗,去了该和人家怎样相处,怎么说话。
虽然李明轩讲得干巴巴的,但陈华清还是听得津津有味的,并暗道:“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书本上哪知道这样的事。最真实的情况是不会记在书上的,或者是书上无法记载的,只能自己去实地了解。”
从武昌府到九江府一路风平水静,陈华清每天都在船舱上听各地人的闲聊,见识到不少东西。
七天后,船到了九江府。船老大知道陈华清一行人要到南京去,便一到九江府就给陈华清联系上了去南京的船。常年在长江水道上跑的人,很懂得“多一个朋友便是多一份力量”,因此很乐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各地旅客,说不准自己以后就得别人的帮助。船老大帮陈华清联系船只是自己的习惯性做法,也是这一行业不成文的规定,毕竟客人多了他们也就赚得多了。
陈华清感谢了一番船老大后,便坐上了直达南京的船。从九江府上船的人多是江浙一带的人,以吴淞口音为主。明朝的官话是以南京口音为主,因此陈华清能大概听懂吴淞口音。从九江府到南京的一路上,陈华清自己去听人们聊天的内容,知道了不少事。
比如扬名东南的“十里秦淮”又出了几个大家,哪个豪商又为了争风吃醋而一掷千金。除了这些花边之事,陈华清还听人说起东厂和锦衣卫在江浙一带活动越发频繁,不知道要搞什么名堂。还有是南京城内原本因“南京教案”一事式微的天主教又开始活动,并且得到一些当地大儒的支持。
一路无事,陈华清一行人到了南京城。
南京不愧为明朝的南都,比成都要繁华多了。一路走来,光是绸布行陈华清就见到了上百家,更别提其他的客栈、货栈、车马行之类的。
早在明成祖朱棣迁都时,就把南京定义为“留都”的存在,民间称作南都,和北都京城、中都凤阳并立。
作为留都,南京和京城一样,也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领导机构,不过南京的机构是有名无实,一直以来都是京城被排挤、养老、退休官员的去处。但南京兵部是个例外,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和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勋臣(开国功臣的后人)一起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而这三人中一般又以南京兵部尚书为主。因此,南京兵部尚书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手握兵权,负责南直隶地区的防务。
按理说,陈华清的千户之位应该去京城报备,但由于目前西南叛军还在活动,朱燮元为了方便有功将领的升迁,上奏朝廷请求就地升迁,不必去京城兵部报备。兵部侍郎王在晋是支持朱燮元的,但朝堂上的其他人不允许,最后经过各方协商,总旗及总旗以下的军职可以就地授予,千户即千户以下总旗以上的军职得去南京兵部报备,千户以上的军职得去京城报备。
这是对募兵的奖励办法,其中提到的千户等军职也不是卫所的那种世袭军职,而是朝廷为了适应战争情势的需要做出的权宜之策,即授予募兵作战出色的人和卫所兵一样的军职,并且这军职不可世袭,但权力一样,甚至更大。
陈华清的兵都是自己招募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募兵,因此朱燮元让他去南京兵部报备。
在南京城找到了专门给外地官员住宿的驿站后,好好休息一番,赶路是很累人的。
第二天一大早,陈华清好好整理了一番,再拿出朱燮元的书信和一些相关凭证,收拾好东西后去南京兵部报备。
虽然朝廷允许了在西南平叛战争立下功劳的将士一部分升迁要在南京兵部报备,但真正到南京兵部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陈华清一人。说到底,朱燮元让陈华清到南京来,主要目的还是躲避由川北之事引起的政治风潮。
第九十五章 锦衣卫来人()
在收回了孙可珍的令牌及其他为官凭证后,骆养性代表锦衣卫去拜访了朱燮元。在拜访朱燮元之前,骆养性先去了一趟孙家,把孙可珍送回了孙家。
孙天望已经知道了自己儿子被革职的事,虽然很生气,但一想到自己儿子此时心里也不好受,便把自己的怒气压了下去。在骆养性来了之后,摆出一副笑脸迎接,乍一看骆养性一点都看不出孙天望受自己儿子被革职的事影响。
孙家是重庆望族,在朝中有些许影响力。骆养性来孙家一是为了安抚孙天望,并表示这段日子过去后孙可珍很有可能会复职,二是打听朱燮元这个人。
对于骆养性说的要复自己儿子的职位,孙天望不置可否,若孙可珍到时真有机会复职,那也得真金白银上。关于朱燮元,孙天望和朱燮元来往不多,毕竟两人身份、地位差距过大,没什么交集,不过孙天望还是把自己知道的关于朱燮元的信息告诉了骆养性。
在孙家待了一天后,骆养性告辞,带着自己的随从去了成都。
朱燮元在派出龙安府的明军进驻川北后,便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贵州。成都解围后,朱燮元被授予兵部尚书一职,兼督西南诸省军务,因此朱燮元算得上是贵州巡抚王三善的上司,再加上贵州此时的状况并不好,水西安氏的大军已集结完成,随时可能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势下,王三善和朱燮元之间书信往来十分频繁。
骆养性到了成都后,在巡抚衙门前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见到了朱燮元。
朱燮元对于锦衣卫来人一点都不惊讶,川北出了那么大的篓子锦衣卫必须派人来解释,这是官场规矩。但让朱燮元想不到的是骆思恭居然把他的儿子派来了,说明骆思恭对这事看得很重啊,这让朱燮元对自己先前的怀疑越来越肯定,厂卫之争绝不简简单单的是东厂和锦衣卫之间争权,极有可能是来自上面的意思。
“朱大人,小侄有礼了。”朱燮元算是骆养性的长辈,骆养性对朱燮元行了一个长辈礼。
“嗯,贤侄客气了,不知贤侄过来有何事?”朱燮元也很客气的说道。
骆养性笑了笑道:“在川北发生的事家父已经知道,让我过来处理,现在我已把那孙可珍给革职了,不知朱大人是否满意这个结果?”
朱燮元不动声色的盯着骆养性,锦衣卫凶名在外,很少服软,这骆养性见了自己说出这般软话,多半是有事。“川北发生的事是锦衣卫内部的事,贤侄看着办就行,我一个外人不便插嘴。”
骆养性依旧满脸微笑,但嘴里说出的话就和刚才不一样了,“朱大人,现在我锦衣卫在川北的事已经解决了,我在查处孙可珍的时候,听说您这儿有个重庆卫,千户是叫陈华清,不知道是否有这个人?”
“你问他做什么?”朱燮元皱起了眉头。
骆养性轻笑一声后,脸色变得严肃,说道:“朱大人,万历二十八年,我锦衣卫在重庆卫设置驻点,监察不法之人。但天启元年后这个驻点再没消息,据我得知,重庆卫的驻点是在陈华清进入重庆卫后便没了,朱大人,这是否应该给我们锦衣卫个说法?”
朱燮元根本不知道重庆卫有锦衣卫的存在,但骆养性刚说完,朱燮元就肯定那重庆卫的锦衣卫是被陈华清给弄掉了。重庆卫的锦衣卫在朱燮元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他想知道的是骆养性提出这个事是想干什么,是单纯针对陈华清,还是想和自己交换什么。
“哦,还有这事。那贤侄准备怎么处理?”
“很简单,捉拿陈华清,问出他为何要对‘天子亲军’下手。”骆养性把“天子亲军”四字咬得很重,看来骆养性是一定要对陈华清下手,挽回一些锦衣卫川北失败的不利影响。
朱燮元阴沉着脸听完骆养性的话,也不客气的说道:“好一个‘天子亲军’,身为‘天子亲军’,应该是为君报国,而不是去和流寇勾结。我现在只看到陈华清带兵守成都,赴川北剿流寇。”
骆养性没想到朱燮元竟然这么强硬,话语中显露出来的意思是在怀疑重庆卫的锦衣卫勾结叛贼,这才被陈华清所灭。骆养性很恼怒,但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忠告,此次来成都的目的是交好朱燮元,把川北失败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不得已,骆养性退了一步,平静地说道:“朱大人,捉拿陈华清一事是我欠缺考虑了,但我得去一趟重庆卫,问问这陈华清,为何重庆卫的锦衣卫会失去了消息。”
朱燮元听明白了骆养性的意思,骆养性不把陈华清当作锦衣卫失踪的罪犯,仅仅是去重庆卫询问一番。不过朱燮元不想让骆养性去重庆卫,现在重庆卫的卫所军完全是按照陈华清的想法来组建,若骆养性去了重庆卫发现了卫所军和其他卫所不一样的军制,很容易给陈华清安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贤侄,不是我不让你去重庆卫,而是陈华清现在不在重庆卫,你去了也找不到他。”朱燮元的语气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那他去哪儿了?”
“到南京去了。去年叛军围成都,陈华清守城立下不少功劳,今年川北闹流寇,陈华清去川北平乱,这两桩功劳够他获得一个真正的千户之职了,前几天他从重庆出发到南京兵部报备去了。算算时间,他也应该到了南京。”
骆养性不知说什么好了,从一开始朱燮元就准备好了,就是不让骆养性见到陈华清。若骆养性用强的手段命令南京的锦衣卫扣下陈华清,也能抓住人,但那样就得罪了朱燮元,这样做很不值得。现在骆养性已经探清了朱燮元的底线,川北的失败是锦衣卫自己的事,和川地明军没任何关系,若锦衣卫要动明军将领,就是和朱燮元撕破了脸。
两人又相谈了一阵后,确定了双方的底线。骆养性这边,川北锦衣卫恢复到万历年间的状态,并且不能找明军将领的麻烦,这里的将领主要是指陈华清;朱燮元这边,龙安府明军剿流寇的过程中保证锦衣卫的人安全撤回,并且不再打压锦衣卫的活动。
骆养性走后,朱燮元叹了口气,心里暗道:“陈小子,老夫给你挡了锦衣卫的人,希望你以后做事不要那么鲁莽了。”
南京,梳洗过后的陈华清拿着朱燮元的信和一些相关凭证来到南京兵部衙门。现任南京兵部尚书是马正文,是朱燮元的同窗兼好友。
拿着朱燮元的信,陈华清见到了马正文。马正文读完了信后,笑着对站在厅里的陈华清说道:“陈贤侄,懋和兄(朱燮元字懋和)对你是赞赏有加啊,能让他看好的人可不多。”说完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道:“走吧,跟我去领你的官印和官府。”
不得不说,朱燮元的面子真的很大,若是个普通千户前来报备,根本连马正文都见不到,但有了朱燮元的信,陈华清不仅见到了马正文,还被马正文亲自领着去领自己的东西。
原本兵部的官员还想从陈华清手里敲点东西,但看到马正文亲自领着来了,便公事公办起来,省了陈华清一笔不必要的开支。
领完千户的东西,填完该填的东西后,马正文邀请陈华清今天晚上去自己家赴宴。
看着陈华清有些怪异的脸色,马正文笑道:“懋和兄离开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