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4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年后,由岭南省组织进行全面考核,李总督负责监督,若是有时间,孤会亲自来监督,通过考核的,即正式为任命,考核不过的,哪来的回哪去。

    另外,学院要重建,由岭南省负责,在安南地区建设一座省级学院,各州必须建立一座容纳量不低于一千人的书院,各县看情况而定,但必须要建立归属各县的初级学府。

    关于教员,孤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借调一些过来,其他的就各凭本事了,找不到足够的教员,就找一些相对清闲的官员来暂时担任,四年之后,这些新生力量必须顶上来。”李承光无比坚定的说道。

    乱世当下重典,没人愿意来安南这个地方,那就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本地人身上了,三百多万安南人,难道还培养不出这点需要的官员吗?

    李承光的思路也很简单,通过民间举荐,得到的人,能力不说,至少品行是没太大问题的,且能够服众。

    能够服众,这是什么概念?只要这帮人站出来,只要不是官府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基本都可以说服。

    安南现在乱成这副模样,李承光也没指望安南可以立即好起来,他只希望可以维持现状,保持个三五年,等他们将新生代力量培养出来就好。

    调人也好,其他的什么方法也罢,这些虽然看似可以立即解决问题,但却解决不了永远的问题。

    总不能一直从外面调人吧?总不能一有问题就寻求帮助吧?

    建立书院,李承光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在安南地区建立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虽然能力未必能比上四大书院,但自给自用应该问题不大。

    “殿下何不上奏陛下,在南方开设一座国学书院呢?”马周微微一笑,建议道。

    李承光的这个想法很不错,他虽然也想过,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身为大臣,提建议的时候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他必须要想明白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后续的问题处置,只有自己了解的足够透彻,才能去提建议。

    不然皇帝或者太子一问你问题,你就说臣还没来得及想好,您先喝口茶歇会,或者先去睡觉吧,等臣想好了再来跟您说?

    开玩笑,谁敢这样,保准不出多久就直接拜拜了。

    马周倒是没想到,李承光的脑袋倒是挺精明的,竟然也想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想到了要建立体系,还如此坚定的下命令,虽然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但那并不重要,自己不就是干这事的吗?

    “在南方建一座国学书院?”李承光微微皱着眉头,暗暗的想着这件事情。

    什么是国学书院?说白了就是国家级书院,由朝廷直管的书院,比如说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分布很均匀,东西北中,但却唯独缺少了南方,如果是以前也就算了,但是现在,谁都知道南方的重要,而且朝廷也加速了中线南北铁路的建设,一旦铁路通车,南方对于朝廷的重要性会再上一个等级。

    而目前南方的重要性,更多的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原材料。

    就算是按照分布来说的话,也该在南方建一座书院,建书院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意味着朝廷为当地开通了一个可以直入朝廷的大门,以前虽然也有,但没有国家书院加成的前提下,这个名额是非常少的,加上这里的学生素质远不如其他地区,所以最终入围的几率并不大。

    现如今整个朝廷,籍贯南方的官员人数,只有不足二十人,而且还都不是在什么要职。

    从这方面来说,在南方建立一座书院,也有利于朝廷近一步控制南方地区。

    “嗯,孤会上奏父皇,请求在广州设立一座书院的。”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李承光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而地点选在广州,这也是没的说的,广州发展相对好一些,地理位置也合适,不选在那里选哪里?安南的山窝里?

第七零二章:皇帝拍桌子() 
南方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纳入华夏版图之中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南方的发展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

    而这个原因有很多,当时权力的中心在北方,北方人口基数大,环境相对更适合人类生存一些,所以,基本可以说,在南宋以前,整个华夏的重心都在北方。

    啥?北方的生存环境比南方好?

    就事论事,放在古代来说的话,的确是这样的。

    不要提什么雾霾,这个时候没有,相比较于南方的整体气候环境,北方显然略胜一筹,因为大家一开始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到了南方以后,都很难适应。

    加上此时的南方,大多数都是丛林荒野,甚至还有不少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配合着这里独特的气候,也就造成了这里另一个特色,瘴气。

    瘴气可以使人或者动物快速的死亡,而死亡之后,又没有及时的处理掉,从而在这种环境下再次催发了更严重的瘴气,然后就是个恶性循环,这是很多北方人不愿意来南方的原因。

    这一点直到五年前才开始有所好转,虽然现在大唐的百姓对于南方依旧有一些抵触,但也有不少人愿意来这里走一走。

    历史因素造成了现如今的南方比北方整体落后了大约一二十年的差距,农业方面还好说,机械化生产可以直接引入进来,这个是可以快速提高的。

    但是在人才,商业,政治等方面,南方的落后可就是全方位的。

    如果朝廷不作出政策性倾斜支持的话,南北二地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以往的统治,帝王更多的是推崇愚民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但又是愚蠢的。

    以前没人觉得这个办法不行,但是现在,李元吉就坚定的认为这个办法不行。

    愚民终将愚己,帝王能否长久的统治一个国家,看的不是你的手段有多么的强硬,而是看你能不能在对的时候,做出一个对的决定。

    单从这一点来讲,李元吉倒是挺佩服小本子的,至少人家的天皇,是一直存在的,虽然中间经历过各种时代,幕府什么的,天皇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限制,或者说干脆就成了傀儡,但最终他们那一脉还是没断,还是延续了下去。

    而小本子家的事情,也证明了一件事情,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到了民智全面开启的时代,百姓也不是容不得皇室的存在的。

    于是,四大书院接连而生,天下间近万座大小书院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

    这些学生一部分被补充进了官府,最早的一批,现如今已经可以在州级官府担任二把手了,而余下的那些,则是投入了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当中去了。

    看看大唐每年不断腾飞的财政收入,生产总值,看看那一件件不断冒出的科研成果,现在谁还敢说,这是无用的?

    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的确是无用的,因为夺走了属于他们的权力,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荣耀,他们的传承。

    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

    李承光很坚定,在决定要上奏在广州设立广州书院的想法之后,李承光便直接发布了太子令,要求安南地区各州县开始选拔人才,并且严格按照标准去评选。

    而另一方面,李承光则是将这个想法进行了细腻化的处理,加上身旁有马周和魏徵两位能臣辅佐,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一份相对完整的计划就这么新鲜的出炉了。

    再然后,信使携带着这封关乎整个南方命运的奏疏,以最快的速度飞往了长安。

    信使往来需要时间,朝廷审核批复也需要时间。

    在广州设立书院,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这需要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别看只是一座书院,但却牵扯到了巨大的利益。

    书院本身是没有利益的,但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本身就是利益。

    四大书院为什么成为四大书院?为什么能成为大唐顶尖的四座学府?

    还不是因为他们属于朝廷直管单位,所有的经费都来自于户部直拨,朝廷整颗心都在这四所书院,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抢着要进入这里,他们的学生素质,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都能吊打其他书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

    拥有这么好素质的学生,加上又是亲生的,朝廷自然会偏心一些,每年的科举名额,四大书院加起来就占据了六成。

    十个人里面有六个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这意味着什么?放在那些普通书院中,五十个人里也未必能有一个可以参加的。

    而这些人就算没有通过最终的考核,他们也会通过地方官府的考核,进不去朝廷,就去地方上。

    而四大书院的学生,同样是各地争抢的对象,大唐举国之力培养的学生,各方各面都要远超其他书院的学生,他们的前辈已经在各地证明了自己,证明了四大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

    所以,近三年以来,除去那些志不在科举的学生,四大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官府的比例,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一。

    如果这还不能显示出四大书院的牛逼之处的话,再看看其他普通书院的比例,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书院级别越低,这个比例就越小。

    其中大部分都成为了商业长城的一块砖,也有部分加入了朝廷官办的工厂。

    而一旦广州书院设立的话,那么就要牵扯到几个问题,同为朝廷直属的书院,师资力量方面可以有些差距,但这个差距不可能太大,而南方本地又无法聚集这么多精锐的力量,最终也就只能从其余四大书院中调人过去,这等于是直接从四大书院抽血。

    其次,四大书院占据了科举名额的六成,一旦变成五大书院,这个比例也不会有所增加,就算增加了,也不会太多,那么六成本身是四家分的,现在又多了一个来碗里抢食吃的。

    接着,这些培养出来的南方书生,是要来朝当官的,现在的政治是什么方向?是北方方向,南方人渗透进来,这不是直接触动了整个北方人的利益了吗?

    况且南方能跟北方比?无论是人口,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综合素质,他们都比不上北方人,而广州书院一旦设立,就等于是直接给了南方一个赶超北方的机会。

    虽然这个速度会比较慢,但总归是有了希望不是?

    所以,这个决定对南方来说,无异于天大的大喜事,但对于整个北方来说,却是最糟糕的一个消息。

    南北矛盾……

    南北有矛盾吗?当然没有,南北哪来的矛盾?

    北方一直不屑于南方的好吧,压根就没把南方当做对手。

    但这个前提是,朝廷并不重视南方,而现在,朝廷的目光这些年就开始放在南方了,现在再添把火的话,那么南北两方的矛盾就出来了。

    资源只有那么多,给了你,我就少了。

    以往虽然大家也在哄抢,为此甚至吵的不可开交,但不管怎么吵,不管怎么抢,这块肉都是在自己锅里的,就算烂,那也是烂在自己锅里的。

    但是随着南方的加入,北方似乎安静了下来,没了以往的吵闹,什么都没了,只剩下了同仇敌忾。

    是的,朝廷内部终于安静了下来,没了往日的热闹场景。

    现在大家都聚在一起商量广州书院的事情,虎口夺食,这就是虎口夺食。

    ‘砰……’

    李元吉重重的一拳砸在案台上,整个殿中安静了下来。

    李元吉并没有继续掩饰自己的愤怒,他不在像以前一样,将心情掩藏在心中。

    这一次,他要做出改变,他要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三天前的内阁会议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无疾而终,没有得到任何的结论,这在内阁当中可是很少出现的。

    当然,这同样也意味着,所有的内阁大臣,都不认可太子的这封奏疏。

    原因并非这封奏疏不成熟,有损于朝廷,而是在于这封奏疏动了大家的利益,动了整个北方的利益,所以大家不愿意通过。

    而到了今日的朝会上,近百官员依旧因为这个问题接连上奏。

    他们甚至连正常的争论都懒的去做了,面对一大堆的反对意见,根本就没有人站出来反驳,如此场景,李元吉怎能不怒?

    “南方不是大唐领土吗?先前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了许多政策无法在南方推行,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为何还要遗下南方?既然如此,朕倒不如直接按照诸位的意思,下令南方诸省自由组织政权好了,反正跟着朝廷也没什么前途,连身为大唐人最基本的权力也无法享受!”愤怒过后,李元吉语气极为平静的说着。

    整段话说的平平淡淡,情绪上根本没有任何的起伏。

    但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出李元吉的愤怒,是的,是愤怒。

    当一位皇帝说出要让某个地方自己组建政权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说出这样的话,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大唐在西域的努力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西域彻底的融入大唐?费那么大劲儿去打济州,打朝鲜半岛又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去要一块他们根本看不上的领土吗?

第七零三章:南北对抗?() 
没有表现出来的愤怒,才是最愤怒的事情。

    然后,全体大臣们怂了。

    这个时候谁敢不怂?谁敢上去说一句反驳的话?或者傻兮兮的点着头说,陛下您快下令吧,俺早就不想要那些地方了。

    没人是傻子,也没人看不出来这个奏疏对大唐的好处,但他们就是舍不得,舍不得自己的利益。

    虽然这个利益跟他们自身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是放大以后,却跟他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很重要,所以他们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没什么不可能的了。

    但是在李元吉的愤怒之中,让他们忽然间想起了,龙椅上的那位,也并不是什么善茬。

    虽然平日里他并不会去在意那么多,可关键时刻,他并不介意让大家体验一下什么叫做皇帝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