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龄意下如何?”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看向了房玄龄,对于这个答案,他当然是满意的,这不就是助教嘛。
“善!”房玄龄点头认同道:“不过教学的模式需要进行改变,不能再像书院那样的教育了。臣觉得,理应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思想,这不利于进入科学院后的工作。”
“恩,此事就这么办吧,太子负责,玄龄与科学院进行辅佐。”李元吉直接答应了下来,这个问题,就是等着李承光来解决的。
当然,最开始还是李元吉主动的将李承光的目光引导到了这方面,不然的话,怕是现在他都不会发现这些问题。
而李元吉既然做出了主动性的引导,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尽快解决了。
因为按照这个模式去解决的话,中间也还是有两三年的空白期的,直到三年后,或者四年后,第一批有点模样的人才能进入科学院补充这个空缺,这也就意味着,科学院在这几年内的发展空间基本已经到了上限。
想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刺激,暂时是没这个机会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内部挖掘。
可事实已经证明了,内部挖掘的成果并不大,没有外部的刺激,科学院马上也要进入故步自封的阶段了,科学院也需要新鲜的血液去循环一下。
李元吉不得不再次感叹了下,当爹的还真是操碎了心,不过就算是操心自己也乐意,谁让这是自己的娃呢?至于早些年被杀的那五个便宜儿子,讲真,没有什么接触,李元吉内心深处是真没什么感觉的,但是那五个女儿就不一样了,接触的时间长了,也有了些感情,虽然还有一些隔阂,但大体上是没问题的。
第六五六:三年()
预科的事情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李承光在内阁会议中提出,然后通过,接着就是李元吉下令房玄龄与科学院配合,李承光亲自负责此事。
一个年幼的太子,却频繁的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去。
这个信号,怎么说呢,问题倒是没问题,但就是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正旦的时候李承光才刚刚在民间刷了一波声望,这才没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在教育界刷声望了。
当然,这是李元吉的决定,他们不敢有异议。
况且李承光尽快的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逝,李承光已经来到了十二岁的年龄,与三年前相比,这三年李承光的成长可谓是突飞猛进的。
预科制度的增设,在今年,已经彻底的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而现状,无疑为李承光的这一决定正名,同时也无形中又让其刷了一波声望。
而真正意义上来说,预科其实在管理方面是很轻松的,甚至在教学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压力。
每一个主任,负责的科目都是不一样的,而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教书育人,他们也不是这种性格。
从研究员中挑出的第二教员,在这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第二教员会跟第一教员进行沟通,商议接下来要进行的教授任务,然后由第二教员去亲自实施。
而第二教员自身也是研究员,也有他自己的任务,所以也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
所以,第二教员的任务就是,每隔三天露一面,用一天的时间去讲解,去检查,去布置新的任务。
而中间的这三天时间,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第一教员则是每个月只抽出一天的时间去亲自教授,说的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去检查他们这一个月内的进度问题,同时也对这些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
当然,对于学生,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预科的。
首先,学生要自己选择一个专业,这指的可不是在书院时期的那种大专业,而是更加细腻化的专业科目,精细到一个具体的项目上,比如说蒸汽机,比如说车辆设计等等。
然后再由这些科目的教员来出题考试,并且自主决定是否招收这位学生。
这种制度第一教员在第一年的时候投入的并不多,就是空闲的时候去跟第二教员聊一聊教学的问题,有些更干脆,直接划定一个方向,然后接下来该怎么教他们,那就是第二教员的事情了。
第一教员只需要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去考察一下就可以了,一年抽出十二天,完全没什么问题。
至于第二教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个问题也不大,时间是零散的,一个项目组也有那么多人,隔三差五的离开一下,也并不影响项目的进展。
到了第二年,所有人都发现,这些学生的水平已经得到了飞跃般的提升,当然,这只是在理论情况下的。
不过也不可否认,即便只是理论,他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也已经基本上与那些学徒不相上下了,要知道,那些学徒可是在科学院内至少两三年的时间了,真正的教学基本上是没有的,说白了就是打杂的,有些东西对你不设防,但是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感悟了。
于是乎,第二年的时候,第二教员的任务开始发生了改变,新招入的学生并不多,每个人手下几乎只有一两个,最多的也不过四个人,而去年的学生,基础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于是,教授这些新生的任务,一大部分就落在了这些二年级生的身上。
与此同时,科学院内也会单独的划分出一些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项目,交由第二教员来负责,带领那些学生进行研究攻关。
所谓的攻关,其实也就是半引导,半讲解模式的教学方式,巩固其理论知识,增加其实践能力。
到了第二年结束的时候,效果显然不错,经过第一教员与第二教员的综合考评,发现这些学生的能力虽然还不如那些研究员,但是距离他们刚成为研究员时候的水平已经相差不大了。
而通过几年的沉淀,也让这些技术大牛们认识到一个现实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
而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后,他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进入科学院的能力了,不是学徒,而是担任研究员。
但这还是差了一些,最终经过商议,并上报以后决定,继续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将其学制定为三年,不提前让其毕业,但是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学方式需要发生一些改变。
应届毕业的学生,开始被允许进入科学院参加某些项目的研究任务,当然,他们也只是负责打杂的,可凭借着之前两年的积累,就算只是打杂的,他们的能力也远超那些学徒。
于是,学徒开始被大量的清退,这些学生,则进入科学院,临时顶替了学徒的职责,负责为整个项目组打下手。
不要小看了打下手这件事情,对于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而言,打下手就是打杂的,干活的,没人讲解,他们能够看懂的也并不多。
但是对于这些读了两年预科的学生来说可不一样,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已经无限接近研究员,很多知识,即便只是在打杂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获益匪浅,无形之中,这又是一种全新的提升。
而半年后,这些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跟书院不同,这里的毕业设计很自由,没有人给你命题,自己选择一个项目,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符,但可以提出一些观点。
再说另一边,第三年开始,这些即将毕业的预科学生离开了书院,来到了科学院,而升入二年级的新生,则担任起了前辈曾经担任过的任务。
因为他们接受过这种教育,知道前辈是怎么教自己的,所以教起学弟来一点也不难。
更重要的是,人数本来就不多,满打满算,一位教员三年内,同时带的学生最多也就不超过十个,甚至大多数每年只招收两个或者一个,无形之中,学生的质量又提升了一大截。
学制虽然为三年,但毕业设计只要完成,只要通过,就可以毕业了。
而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科学院,成为一名实习研究员,一年过后,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去掉实习二字,成为真正的研究员。
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错,虽然科学院在人数方面不可能会出现膨胀式的增长,但是每过一年,其整体实力都是要增加一大截的。
再说军事方面,神元七年下的时候,随着一千五百台卡车投入朝鲜战场,唐军的后勤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加上之前唐军的问题不在于后勤送不到朝鲜半岛,而是物资可以送过去,但却无法及时的从码头送到前线,问题是出在这最后一段距离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大量的物资被囤积在码头,以至于唐军不得不派一个师的兵力去保护码头,卡车每天都可以将大量的物资送往前线,至于途中的安全,每台卡车上坐一个班的士兵就足够了,敌人根本就形不成任何的威胁。
接下来,一个月内唐军横扫新罗,原本还抱着希望的新罗人,不得不举手投降。
但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并不是唯一的,这与耽罗王室的覆灭有一些共同点。
耽罗王室亡于海难,这个是无证可考的,发生在大海上的事情,谁又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算明知道是唐朝人干的,但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毕竟按照历史记载,按照当时的死亡补偿,唐朝的确对死者家属进行了补偿,这是有证可查的。
但是新罗这边,却是大臣们联合起来做掉了王室,然后集体请求加入唐朝。
而史书的记载是新罗王室不同意加入唐朝,他们的底线是尊唐朝为上国,但大臣们不同意,认为加入唐朝对新罗才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这是后世扯皮的事情。
而另一边,没有后勤压力的唐军,加上国内长海铁路的贯通,更多的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输过来。
陆战队开辟了第三战场,整个高句丽四面开花,虽然有地形作为优势,可是在苦苦支撑了半年之后,高句丽还是彻底的从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了。
这一次,唐军并没有玩什么计谋,而是硬生生的将其抹去,开战前高句丽人口约三百五十万左右,但是半年大战结束之后,根据唐军统计的战果,单单只是死在枪口之下的高句丽人,就有近百万,而战后统计的人口数量也只有一百万出头,余下的一百多万,似乎是隐藏了起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高句丽王朝的覆灭,唐军并未对百姓再做什么丧心病狂的举动,这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种担忧,至今统计,高句丽人口大约还剩下二百二十万左右,一场战斗,让一个国家消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第六五七章:开启盛世()
朝鲜半岛的纳入,让大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外强中干的假象,大唐的强,而是由内自外的强。
数据拿出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以往的时候发生这种规模的大战,不论结果如何,中原朝廷自身的损失必然是肯定的。
甚至大多数时候,一场大战下来,中原王朝就会倒退多少年。
冷兵器时代,从没有说过以低战损去完胜对手的案例,且对于粮食的消耗也是极为恐怖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大唐身上却并没有出现。
首先,改革后的军队,虽然在对物资的需求方面更大了,但是同样的,这种物资的需求,却解决了兵力损失的缺陷。
大量的子弹炮弹送过去,换来的是低战损,是的,敌我实力不对等,就好比后世的伊拉克战争那样,美帝大兵操纵着各种先进装备,伊拉克还没反应过来就败了,其实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这一战唯一能够打败唐军的,就是他们自身的后勤问题。
但是很抱歉,李元吉比谁都清楚这一点,所以后勤也是最早就开始部署的。
在大唐的土地上,有五座超大型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早在战争开始一年之前就已经投入使用了,弹药什么的,要么就是囤在海州,要么就是提前运到济州,大量的船只,可以源源不断的将这些弹药运到朝鲜半岛,至于粮食,连年的丰收,两千多座常平仓都快放满了,大唐现在根本就是什么都不缺。
另一方面,三年内不断的修建水泥路,随着大量的卡车投入工程,机械化的操作模式,让水泥路的修建更加迅速。
加上大量的工人有了经验,经过几次实践的积累,找出了一套更加合理的施工办法,三年的时间内,从长安出发,走水泥官道,可以顺着这条路到达全国三分之二的州府所在地。
剩下的那些无不是偏远地区,修建起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地方而暂时被抛后的。
再说铁路方面,早在长海铁路尚未通车之际,长安至镇州,幽州至郑州至鄂州,郑州至徐州至扬州,这三条铁路已经全线开工。
拥有一整条长达两千里的长海铁路作为支撑,加上朝廷的提前部署,这一段铁路的修建,所培养出的人才,足以支撑大唐同时建造这三条铁路。
钱,不是问题,计划经济时代,钱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所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有人工支出,设备什么的都是一次性投入,综合来算的话,就算设备,付出的也只是人工。
加上随着长海铁路的贯通,大量工业化设施的投入,使得大唐的生产力比几年前提升了几倍,这也就促使了商业方面的突飞猛进。
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支持,集中精力搞基建,以大唐现在的情况来说,同时开搞这三条铁路,以及修建那些水泥路,只要规划得当,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说了,这些钱又不是全部由朝廷支出的。
因为朝廷政策的转变,让各地官府的钱库也有了些盈余,依据各地不同的财政能力,朝廷也很人性化的根据各地制定了不同的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