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某某地区有人叛乱的消息不知道怎么就在次日清晨传开了。

    昨日夜里的一系列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过,也有人为此而感到震惊,因为这是唐人第一次真正的见识到火车的恐怖。

    也就是说,大唐已经具备了在一夜之间,连续将五万兵力发往洛州,而这个时间,仅仅只有不到一天,一天送五万人过去,如果等到以后火车数量越来越多,铁路的里程越来越长,那么某些地区再叛乱的话?

    不少人打了个冷战,这事还是别想了,吓人……

    叛乱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给他们任何的机会,更没有给他们所需要的生存空间。

    翌日清晨,长安街上便贴满了关于此次事件的通告。

    “啧啧,大手笔……”

    “不知此事无功兄如何看?”一薄弱男子开口,便立即引起了周围好友的问询。

    无功,名王绩,隋末举廉孝,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天下大乱,弃官回乡,武德中,诏以前朝官侍诏门下省,精简朝廷时,再次辞官。

    但是王绩却并未回家,而是在长安住了下来,每日以文会友,以酒会友。

    周围的这些,都是他的酒友,又都有些文采。

    但是很可惜,现在朝廷需要的并不是文采,这些人又不想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更是入士无门。

    王绩是个人才,但也仅仅只是个人才而已。

    现在,他后悔了,后悔不该离开。

    虽然自己志不在于此,但看着当下的发展,却没有自己的痕迹,王绩有些失落,也有些懊恼。

    “以皇子被刺为介,此番演习,涉及军,中书,兵,刑,工,铁路等部多个衙门,而且还是如此的突然袭击,这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这份通告发的很是时候,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些官员,那些士兵,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根本就是一场演习,就目前来看,成效还是不错的。”王绩微笑着讲解着,一副高人之风。

    “他们不知道?”有人立即惊呼道。

    “妙就妙在这里,这封通告发布的时间就是关键,现在军队已经走的差不多了,余下的都在站内等着,外面是没有人的,这个时候发出来,即便外面吵翻了天,他们也不知道真情。”说到这里,王绩啧啧嘴,忍不住的称赞道:“高,陛下这一手真是高呀,神不知鬼不觉的,大唐竟有了如此强悍的实力!”

第五六三章:闲中训子() 
    “这些年来,父皇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儿臣此次东行,对此也是颇有感受,铁路为大唐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这些,铁路最大的意义,在于战略方面的。

    之前儿臣去荥阳的时候还很疑惑,荥阳经济并不发达,产业相对单一,父皇又为何会选择修建这条路线?

    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儿臣有些明白了。

    虽说这些年来父皇的战略重心在经济方面,但实际上对于军事方面的安排,依旧没有任何的松懈。

    长安至洛州的官道,可以提高正常的通行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

    铁路亦是同样的道理,而火车装载量大,仅仅一夜之间,便可将数万将士送出去,只需一日的时间,他们便可抵达千里之外的战场。

    先人言之,兵贵神速,大唐将士的战斗力根本不是问题。”李承光并没有被前天荥阳工地上的那一幕给吓到。

    而根据这两日的表现来看,显然也不太像是装出来的。

    这一点,倒是让李元吉很惊讶,也很意外,那种场面,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就算没有吓的嚎啕大哭,总之也该被吓的不知所措了吧?

    但是很显然,这些症状在李承光的身上并没有出现。

    相反,回到长安之后,李承光只是休息了一夜,使自己的疲惫散去。

    然后便开始全力整理自己此行的思路,李承光说出的这些话,有些道行的人基本都可以说出来,并不足为奇。

    但让李元吉惊奇的是,他只有八岁,如果没有人告诉他这些话的话,那这就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了。

    “如果朕让你来做决定,你会怎么办?”李元吉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承光。

    听着李元吉的问题,李承光微微的有些紧张,稍稍缓了口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开口道:“儿臣会让工部统计数据,得出当下能用的钢材还有多少,又能同时支撑多少铁路开工建设,会让户部与钱庄联合发行债券,然后全力修建铁路。

    儿臣曾经问过阎尚书,阎尚书说父皇的战略是暂时修建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两条十字交错铁路,但是儿臣觉得这还不够,儿臣觉得,在北部与南部,至少应该在修建两条东西向的铁路,而在东部与西部,应该再修建两条南北向的铁路,如此,数个十字交错铁路,如同一张巨大的渔网一样,无论何处发生火情,朝廷都可在短时间内照顾到,从而避免火势的蔓延。

    而铁路亦可以加速商业的发展,推动人员的流动,这些对于经济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铁路网线发达了,也就意味着物价下降了,这同样是重中之重。”

    李承光说的这几点,让李元吉听的津津有味。

    规划的头头是道,有模有样的,甚至,这就是后世在高铁网络开通之前,最基本的几条铁路线概况。

    铁路的作用大不大?

    很大,大到无法想象,无论是对于经济也好,军事也罢,拥有完整铁路线的国家,始终占据着各种各样的先机。

    而如果有一条铁路直接通往辽东,那么杨广三征高句丽还会失败吗?怕是一次就能打下来吧?

    铁路不仅可以将源源不断的物资运输过去,同样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兵员运输过去。

    打累了?打疲惫了?不要紧,再坚持几天,几天之后,我送你回家休息几个月。

    用这样的方法去打,高句丽能抗住吗?即便占据地理优势,他们也扛不住。

    详见对印反击战,打赢了为何要撤军?为何要那么快的撤军?

    答案当然是物资跟不上,没有铁路,只能依靠一条危险陡峭的公路去运输,而印度却占据着地理优势,不撤退的话,出去的人都会被留在那里,胜利不代表物资不缺。

    但是现在再去看看,硬抗?对峙?随你的便,青藏铁路能将成千上万吨的物资运输过去,哪怕天天打枪放炮,当鞭炮一样玩也能抗的住。

    同样的道理。

    李承光能够想到这一点,李元吉的确很欣慰,但欣慰不代表着无脑的支持,更不代表着需要大力的去赞扬。

    缓缓的,李元吉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换上了一副严谨的态度。

    “你知道赵括吗?”

    “赵括?”李承光面色一愣,旋即想起一人,这些面色更加苍白了些:“父皇指的是赵国的赵括?”

    “恩!”李元吉点了点头。

    这下李承光算是彻底的傻脸了。

    赵括是谁?大名鼎鼎!

    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位赵括。

    如果只是说经验不足也就罢了,问题在于,这位赵括老大爷,不仅仅只是经验不足,而且还极其的装逼与自信,为此而直接付出的代价,就是四十万赵军,直接导致了赵国被灭。

    现在李元吉在考教自己的时候,却提出了赵括这个人,其意所指为何?这还用猜吗?

    “赵括有才能吗?有!是大才!他的才能,远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名将,但是赵括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朕为他总结了四个字,为人过傲!”李元吉毫不客气的评判着历史人物。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完全有资格来做出这样的一番评价。

    当然,评判不是为了打击李承光的积极性,而是要让他深刻的认识到其中的问题,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引以为戒。

    在确定立太子之前,李元吉从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必须要考虑这些,必须要让一个相对完美一些的太子上位,这样对大唐是好的,对李家,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血脉也是有好处的。

    “纸上谈兵,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赵括所酿下的过错,根源并不完全在于他自身,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主力军队,这个责任,赵孝成王与赵括应当各担一半的责任,赵孝成王的错在于不能慧眼识人,作为一名君主,其他的才能都可以暂时的忽视掉,但必须要能识人,说的更通俗一些,就是物尽其用。

    就像火车上的那些零部件,每一个部件,都有他的用处,如果换一个地方,虽然有可能也能用,但影响的终究是火车自身,将军管军事,文人管政治,这也是一种方法。

    而赵括的错在于为人过于傲气,总以为自己怀有大才,就敢目空一切,忽视一切敌人,不将其当做真正的大敌来对待,而这种态度,这种想法,更是直接造成了连赵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看不到自己短板的人,一个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短板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成功?”李元吉耐心的分解着,总之就是两个意思。

    身为帝王,身为君主,必须要慧眼识人,如果做不到,那就严格遵守制度,不要去胡搞乱搞,不要想着让工部的官员去管户部的账目,不要让刑部的官员去兵部管军事。

    一个萝卜一个坑,什么样的人才,就干什么样的事情。

    而另一个则是要告诫李承光,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完美的,是没有短板的,要时刻自省自己,要时刻看到自身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我完善。

    教育只是一个目的,拿着别人的事例去比喻,形象归形象,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李元吉继续开口道:“前面你说的那些,从理论上来说,都很不错,但实际上,朕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能用的。”

    李承光正在消化着李元吉刚才的分析,并且对比自身来自我反省。

    当李元吉开始实例分析的时候,李承光瞬间收起了心思,静静的听着。

    这些教诲可都是极其难得的,这么多年以来,李承光从未见过父皇对任何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李承光自然知道珍惜。

    “北部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铁路是可行的,因为北部多为平原,并州以东,都可以,如果多做些功夫,在并州也并非不能修建,但是难度太大。南部修建就可以直接放弃了。

    以长(安)海(州)铁路为中心,南线修建在哪里?长海铁路是沿着大河修建的,南线难道是沿着长江修建?但你可曾考虑过,长江并非大河,大河泥沙多,不便于长久通航,但是长江却极其适合通航,如果有一整条水运航线,相当于直接有了一条南部的东西运河,这样的话,还修建铁路做什么?

    东部倒是可以修建,甚至可以在距离沿海不远处,人口规模大一些的州府修建,更加便于商品的流通。

    但是西部,同样是多山地区,而且还要考虑土壤的构成,有些是坚硬的地面,适合修建,有些则是松散的,还有高山河流,这又怎么修建?

    朕并非否定你的想法,而是这个想法在当下而言,是不现实的。你可以继续对这个想法抱着希望,但在没有绝对的技术支持之前,这个决定不能轻易的做下。

    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凡事总要量力而为,切记过之而不及。”8)

第五六四章:震惊:情况不妙() 
    李元吉在忙里偷闲的训着子,半训半教导。

    从未当过人父的李元吉,到现在娃都八岁了,他都还没有习惯这种身份。

    或许正是因为身份太高了,孩子自从出生以后便有人去带,不用他去抱去哄,所以才会隐隐的感觉到有些距离吧。

    不过皇室不都是这样吗?哪个皇帝又天天闲的没事去抱孩子的?

    当然了,皇帝的忙碌,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要皇帝去做,皇帝的忙,更多的只是决策上的忙,一但做下了决定,剩下的基本就不用皇帝去操心了。

    现在也同样是这样。

    列车一列列的,开足了马力,每一台列车都将自身的速度开到了最快,甚至在临界线附近。

    这样做无疑会有损列车的寿命,但是在军事任务面前,这些理由显然是讲不通的。

    当列车疾驰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当现在的大唐全力运转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一切答案都已经有了。

    当一列列列车穿城而过,路过车站站台而未曾停车,甚至连速度都没有减缓,一眨眼的功夫,便进站离站,只留下那些手拿着车票,等着上车的旅客们一脸的懵逼。

    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定好的时间早已经过了,一列列满载着军队的列车从他们眼前开过,可是就是没有他们应当乘坐的列车。

    车站的人员是眼尖的,他们见多识广,知道那些列车此刻拥有一等通过权。

    他们甚至看到了最开始跑过去的那趟列车,就是这些旅客们应当乘坐的那列火车,但是,火车并未停止,车站内等待着乘车的旅客却是越来越多。

    当然,更让车站人员惊讶的是,为了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每列列车的发车时间必须要在一刻钟又一盏茶的时间,也就是四十五分钟。

    而为了防止火车发生追尾,铁路会在车站前方十里处设置引导塔,当一列火车经过引导塔之后,引导塔上的人员就会开始值备。

    如果他们没有接到车站回复,当看到下一列列车出现在视线中的时候,他们就要挂起一面巨大的红旗,列车见到这面红旗,就必须要停车等待。

    当然了,车站方面大约会在列车进站开始计算,半刻以后派人去通知,等人跑到,时间刚刚好。

    这是为了火车的安全,但是现在,几乎是一盏茶上下的功夫就是一趟列车的通过,而且行驶的速度要比他们印象中的速度快了许多。

    更要命的是,车上乘坐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