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2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论经济建设方面,房玄龄算是一个人才,但是比起马周而言,房玄龄这个人才多少也有些逊色。

    “陛下,不如来年课赋降幅再大一些,这样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马周直接提议道。

    “不可,降一成尚且能够接受,再多的话,会打乱朝廷计划的。”马周话音刚落,立即有人站出来反驳道。

    “是这个理,均摊到个人身上,其实降一成与降两成没什么区别,虽说来年放开宵禁以后,朝廷税收会增加不少,可那些钱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去处的,一旦课赋大幅减少,怕是会直接影响到各级官府的正常运转,有些得不偿失。”房玄龄也站认同反驳的意见。

    降幅再大一些,会是只降两成吗?

    虽然还不至于让朝廷倒贴钱财去补贴各地,但毫无疑问的是,朝廷的课赋收入方面肯定是会减少的。

    地方上都是一笔死数目,一旦少于那个数量,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朝廷也不会去动地方上的那点课赋,如此,减免的这一部分,只能从应该缴纳给朝廷的数额上去减少。

    没错,朝廷是有钱了,可有钱不代表花不完,不代表可以无限制的去投入到其他的地方。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每一笔钱,在还没有收上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制定好了它的去处,若是大幅减少,只能缩减预算,然后空出一部分来填补课赋的漏洞。

    “不,房相只看到了朝廷在课赋方面的损失,却没有看到在其他方面的收获。”马周心中苦笑着摇了摇头,发现自己的思维好像有些超前了,偷偷瞄了眼李元吉,发现李元吉也正在等着自己的解释,似是有种考验的意思在内。

    到现在,马周总算是体会了当初李元吉对自己的那种感觉,恨铁不成钢呐,干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的。

    “朝廷这一系列的举动,无论是开放宵禁也好,推广商业也罢,亦或者是减免课赋,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要让百姓手里有钱。可是怎么样才能让百姓手里有钱呢?必然是朝廷手里要先有钱,只有朝廷有了钱,才能有更大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修路,修桥,改善交通等等。

    交通对于经济的作用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可它的代价也很大,洛州至长安的那条水泥路的花费,诸位也都心中有数,之前是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办法,所以才勉强修建起来的,甚至现在都还拖欠着水泥作坊不少的货款。

    这条路给大唐带来了多少经济好处?又为大唐带来了多少的军事战略意义?这些都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可是放眼大唐,难道仅仅只需要一条水泥路就能满足了吗?

    可现在的大唐,便是集全国之力,也很难在修建第二条这样规模的道路。

    所以,我们当下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这条道路,尽快的收回成本,收回成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沿途设置关卡,车辆经过缴纳过路费,不过这种办法比较愚蠢,且极易绕过去。

    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让百姓手里有钱。

    只要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掖着藏着不肯花,况且今年的物价也一直在下降,只要他们肯花钱,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买东西的百姓多了,商贩的收入也就多了,商贩的收入多了,朝廷收缴的税费也就多了,而且不要忘了,比起单一的课赋而言,商业税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重复收税的。

    而且我算了下,只要大唐百姓每人每年能花费一百钱,朝廷增加的收入,便可以抵得上整年的课赋。”马周显然进行过详细的准备,连税收这一块也都给算计了进去。

    而这一套说法,更是听的众人一愣一愣的。

    “每人只需要花一百钱就能抵得上整年的课赋?”皇甫无逸愣了下,身为户部尚书,他倒是从未算过这笔账,所以也最为惊讶。

    “是的,就拿咱们身上穿的衣服比喻,如果是百姓自己织布制衣,朝廷自然不可能会有收入,可若是放在衣店里呢?他们收材料的时候,便抽取了一次税费,等他们制成衣服卖出去的时候,会收取第二次,如果仅按照三十税一来算的话,一件衣服的税费其实已经达到了十五税一,但帐不能这么算,店铺花费三十钱收上来的原材料,制成的衣服少说也要卖七八十钱,甚至更贵,所以两者均衡一下,其实已经达到了十税一。”马周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而且还拿出了有力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话。

    “的确是这样的,可这种模式也不是当朝才有的,自古以来便是这种模式,所以各朝各代的税收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差不差,唯一有些区别的,可能就是百姓自己也要缴纳税收。”房玄龄点了点头,他不知道一件商品到底要交多少税,但却知道不止交了一次。

    这很正常,如果所有的税收只按照最终成品销售来缴纳的话,就好比啤酒作坊,他们收的粮食可不在少数,而他们制成之后,交给代理商,再由代理商自己去卖,或者分给下级代理商,难道只需要最后一个零售的代理商去交税吗?

    这显然不公平,况且三十税一这个税率真的不高,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税收方面都是各收各的,相互不掺和,管理混乱的朝代,可能会重复收税,这个重复指的是同一种税目,同一个批次多次征收。

    当然,想要避税其实也很简单,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的销售,都由自己一家负责,这样的话只需要按照最终的销售来纳税即可,可这种模式是做不大的,也赚不了太多的钱。

    房玄龄虽然知道这些,可却不知道这种模式的税收已经达到了十税一的比例,也就是说,代理商越多,缴纳的税务就越多。

    显然,对于朝廷而言,这事好事,可无论怎样,这笔账最终只能由百姓来买单。

    “可这跟降低课赋有什么关系?”稀里糊涂的讲了一大通,可没一句跟课赋有关系的,这让不少人都有些头蒙。

    “当然有关系,百姓手里有钱了,购买力也就上来了,购买力上来了,商贩所需要的货物也就多了,商贩要的货物多了,各个作坊也就需要扩大生产,扩大生产自然就需要多招募一些人手,而规模上来了,价格自然会降下来,价格降下来了,百姓自然也就愿意去购买,如此,便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泾阳县的例子就摆在大家面前,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从泾阳县城随便拉个百姓出来,放在长安普通百姓之间,那就属于最有钱的那一种,将两者放在一起,你觉得泾阳百姓会在花钱方面顾手顾脚吗?只要他们觉得值,花了也就花了,大不了再去赚就是了。”马周继续说着。

    “不错,能让百姓富起来的方式,只有一个,给他们找一个工作岗位,让他们能有持续不断的收入,只有这样,才会有钱,才会肯花钱。”李元吉不禁暗暗称赞着,马周这小子看来是真的想明白了,虽然时间久了些,但也不枉自己一番精心的培养。

    “陛下,臣这只是一个提议,具体降不降,降多少,还望陛下明断。”见李元吉认可了自己的提议,马周也没再得寸进尺,连忙表态道。

    而对于他来说,提个意见也就够了,具体的事情,马周自然是不会参与的。

    毕竟这涉及到整个朝廷能否正常运转,这些大臣们拒绝也并非没有道理的,就算今日同意了大幅降低,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统计和计算之后,才能拿出具体的方案来。

    况且,这种事若是一时兴起就拍着脑袋决定了,若是没能影响后续倒还好说,可一旦有了影响,再想后悔可就晚了。

    “思路是对的,但困难也要考虑,毕竟大唐立国不久,身子骨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硬朗,也经不起什么太大的折腾。”李元吉笑着说道。

    去年提出降低课赋的时候,的确是有些一时兴起,考虑不周,还好当时被大臣们给制止了,所以才没有酿成大祸。

    而有了去年的经历,李元吉也没再想过要一步到位,大唐根本撑不起,也没那个能力,有时候,量力而行是很重要的。

    “就这样吧,自今年起,每年降低一成,用十年的时间,全部废黜课赋。”说到这里,李元吉顿了下,觉得还是有必要敲打一下这些大臣们:“朕不希望每年的收入抵不上减免的这一部分,更不希望九年后增加的部分刚好与课赋持平……”

第四二零章:小鬼子不老实了() 
    十年内免除全部的课赋。

    仅仅只是这一句话,便将大臣们给吓的不轻。

    那可是课赋啊,有史以来就一直在征收的正常税目,更是所有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

    唐朝的课赋本就不高,而且还很人性化,就连徭役也设置的很人性化,若是不想去,可以钱物等冲抵,虽然代价高了些,但商人们和那些有钱人都是这么做的,没人愿意去干那些苦力活,而朝廷也因此得了一笔意外的收入。

    至于人手问题,中原王朝最多的就是人,最不缺少的也是人,就算让那些人去,他们也未必能干什么重活。

    而随着募兵制的推行,徭役制度基本上已经被废黜了。

    虽然朝廷并没有命令规定废黜徭役制度,但实际上跟废黜差不太多。

    成年男子,每人每年依旧有义务进行二十天的劳役,这也是朝廷那些大型工程的主要劳动力,朝廷只需要管他们的吃住即可,甚至有些时候,他们还要自带干粮。

    可是现在呢?制度依旧存在,但是却被改变的不像模样。

    去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朝廷总共征召了一百三十余万徭役。

    一百三十余万,看似很多,可在大唐上千万适龄成年人之中,这一百三十余万仅仅只有十分之一都还不到。

    而且这些劳役有很多一部分选择了超时劳动,而报酬就是免除他们下一年的课赋,或根据超时的时间来进行相应的减免。

    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说句大白话,现在的徭役制度就是说,你有义务接受朝廷为期二十天的征召,这个你是无权拒绝的,但是朝廷召不召你是朝廷的事,而且,去年得到了征召的,明年一定不会再被征召,除非朝廷需要大量的劳役,将去年没有被征召的人征召了以后,依旧无法满足缺口的前提下,才会对去年进行劳役的人进行重新的征召。

    但是这个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大家心里都明白。

    有人想要反对,可却无力去反驳。

    皇帝的命令是无法拒绝的,除此之外,他们也都看到了经济建设带来的好处,如果将来的发展势头能够跟今年这样,有这样的增幅,那么不用十年之后,或许五年之后,课赋对于朝廷来说都会是可有可无。

    消息被公布了出去,或是要给这些官员们施加压力,或是要给百姓们带来一些期待。

    总之,外界的反应好的吓人。

    缴纳课赋,没人觉得不应该,但也没人愿意缴纳,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的将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交出去。

    所以,百姓平常能够期待的,也就是希望朝廷可以降低一些税赋。

    或者说,不用说降低,只要皇帝发一道圣旨,说未来多少年以内不会增加税赋,百姓们就会欢天喜地的庆贺一番,并且对皇帝产生一种来自内心的敬重。

    所以说,十年内取消课赋,在此之前,每年降低一成,这个消息被公布以后,百姓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不敢相信,等问清楚了以后,整个大唐到处都能看到朝着长安方向行礼的百姓。

    几乎没有了徭役,现在马上也要取消课赋,有这两样百姓的生活未必能坏到哪去,可没有这两样,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而消息公布,也直接的刺激了消费市场,使整个大唐的商业收入又增加了一些。

    总之,这一切就是李元吉想要的。

    用十年的时间,以商业来反哺农业,其实这套路与后世基本相同,后世是以工业来反哺农业,当然,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期间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很难想象的。

    其困难程度,更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虽然命令是下达了,可李元吉却总有些不太放心的感觉,或者说是有些没有底气。

    “陛下,大和那边已经三个月没有来咱们这边了,而且咱们派去的船队也没有回信,臣已经派人前往大和进行了解,只不过一时半会儿的还得不到消息……”外面是欢天喜地,太极宫内却迎来了最寒冷的气氛。

    马六本不想说这些令人不爽的话题,可现在不是他想不想说的问题。

    “看来物部家族觉得自己的实力足够抗衡大唐铁骑了啊……”李元吉扬起眉头,悠悠然道。

    这些年来,从大和引入了不少的黄金白银,而这些几乎也都是以白菜价引进的,大唐为此所付出的,不过只是一些存货手雷而已。

    而那些手雷,也还是李世民时期命人制造的,因为卖价奇高,所以断断续续的,到现在为止仓库里都还有一批。

    虽然远渡大洋,到了大和之后,有些因为受潮而无法使用,可能用的那些,却是令物部家族直接来了个逆袭。

    李元吉有意控制物部家族的逆袭速度,可却无法制止对方的溃败,对方更是觉得物部家族有神明相助,甚至很多士兵都不敢抵抗。

    而威慑已经形成,无论物部家族还有没有手雷,对他们来说,影响其实都不大,没人敢去赌,没人敢去拼。

    因为对方已经崩盘了,从高层到基层,统统乱作一团,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倘若自己拥有这样的局势,自然也不甘继续给其他国家输血,而且还是以割肉的方式。

    况且大唐与大和间隔着一片大海,有这道天堑作为屏障,大唐想要大举进攻大和本土,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一但让物部家族完成了对大和的内部整治,到时候即便是大唐,派个三五万远征军过去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有可能被拖死在那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