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愿意吃,是因为太难吃。
听说邻村有人建了一座磨坊,可以用来将小麦去皮碾磨成面粉,那种面粉吃起来的口感要比粟米好的多。
而且,更重要的是,最近外面传的沸沸扬扬的,磨面好像并不需要钱。
“二狗,又来看庄稼呀!”
愣神的二狗察觉有人靠近,回头一看,是自家的邻居大宝,连忙换上副笑脸道:“恩,这庄稼长势喜人,来年定是个大丰收呀。”
“我说你要是真的闲着没事,就到邻村去听听,人家那里讲的可细咧,比你站在这里盯着一片庄稼傻笑有用的多。”大宝笑呵呵的拍了拍二狗的肩膀,几天前他也跟二狗一样,每天就是来地头看看庄稼,经过这两日的比对,更是深有体会。
“都讲了啥?对了,你去邻村了?”二狗有些着急的问着,最关心的,还是关于磨面的事情。
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传言是不是真的,自己还没到邻村去看呢。
“可不是吗?人家说了,这小麦冬小麦呀,其实并不用怎么打理,种前施肥,翻地即可,种下之后,等上几个月,土地干燥一些的时候,在进行灌溉一次,像今年这已经下了几场雨了,灌溉这一步就免了。
现在就等再来一场雪了,这雪越大越好,下的越大,来年的收成就越好。还有啊,那个磨坊,好像是皇上弄的,外面的传言也基本上是真的,磨面不用给钱,一石小麦直接取下来半斤给人家,还有就是磨完之后的麦麸也留给人家就行了。”大宝笑意不减的说着。
半斤和麦麸,这个价格虽然贵了点,但也还算能够接受,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自己在家碾磨面粉嘛,就是费了些事。
“半斤粮,够家里吃几天咧!”二狗努了努嘴,有些不大情愿。
这年头没人的粮食是轻易得到的,即便是不怎么费事,产量又高的冬小麦,也依旧没人愿意这么铺张浪费。
单是将麦麸给了他们也就算了,还要单独另收半斤粮食。
反正二狗觉得自己应该是很难说服自己的。
“到时候看情况呗,反正又不是你一家!”大宝耸了耸肩。
……
长安郊外,一座新建的磨坊内。
一台约一米宽左右的石磨,在一头驮马的推动下正缓缓的转动着,发出咯吱咯吱的摩擦声。
小麦从上面石磨的正中央那道口子里一点点的坠落下去,然后不大会儿的功夫,颜色略微有些发黄,还带着一些黄色麦麸的麦粉从石磨中脱落出来。
“罗总管,小的已经试过了,平均下来一石小麦大约需要一盏茶的功夫,一个时辰可磨七至八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差不多是冬季约为不足六个时辰,夏季约为七个时辰,这一台石磨,一日间可碾磨四十至五十石左右,咱们这间作坊有石磨五台,一日可碾磨近两百石小麦。”磨坊管事朝着前来视察的罗尘汇报着情况。
这几日他们一直在不停的忙碌着,除了碾磨面粉用以测试,同时也要进行数据的统计,技巧的摸索。
反正算来算去,差不多也磨了四五百石,基本上也得出了相应的数据,总体而言,这座磨坊的效率还是不错的,若是全力开动,基本可以满足小半长安一日的需求。
“一石小麦可出产多少麦麸?”罗尘继续问着。
虽然自己也不懂,但这些事情李元吉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麦麸可是个好东西,一定要留下来。
“大约也就一斤左右吧!”磨坊管事指着角落里孤单单放着的一袋子麦麸。
“这东西真有那么好用?”王晊有些难以理解,虽然也是麦子身上掉下来的,可说到底它也不过是个皮,人都不能吃的东西。
“有没有用,拿走试一试不就知道了?”罗尘微微一笑,显的理直气壮道。
“也是,好用与否,一试便知。”王晊只能点着头。
能与李元吉重结于好,对于王家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虽然在势力方面依旧没有任何的进展,但好在王家不需要再想之前那样提心吊胆。
所以这次与朝廷的合作当中,王家便是完全让出了主动权,代表着皇帝的罗尘说什么,王晊便直接点头答应,除非罗尘的要求超出了王家的底线。
但至目前为止,罗尘提出的一些条件,不仅没有超出王家的底线。
反而让王家都有些难以置信,所有的合作项目中,李元吉是拿走了大头,但留给王家的也有不少。
虽说都是一些看似不大的合作,也挺分散的,可若是将这些项目合在一起,那可一点也不小。
就好比这座磨坊,就是皇家商业集团与王家合作的项目之一。
而整个关中、并州地区,以及所有被列为此次冬小麦种植的区域,都有这样的磨坊存在,而那些,也全部都是他们的合作项目。
李元吉负责出技术,王家则负责出地方,出材料,出人,在磨坊方面是没有收入的,但是在之后的其他方面,收入确实七三分,李元吉占七,王家占三。
而截至目前为止,就连王晊都不知道要建立多少个磨坊。
反正就是迈着步子数,每隔三十里建一座,里面配有一台石磨,一头驮马或者驴,这玩意儿自打突厥投降以后多的是。
当然,为了缩减成本,此次实行的是多层合作制。
即李元吉出技术,王家出石磨,下到每一个区域内,村内有驴或者驮马的各户负责实施,而各户每上交一斤麦麸以及等量的小麦,便可拿到三钱的收入,而他投入的,就是自家院子内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以及一头驮马或者驴,以及人工。
按照当下这个效率,生意好的话,一日少说也能赚个几十钱,绝对的高收入阶级。
至于王家……
从世家大户,一跃成为了大唐最大的养殖户,专业养殖鸡鸭的大户人家。
虽然听着不是那么的好听,但仔细的计算过后,却发现其中的利润绝对不比做任何生意低。
肉类,特别是鸡鸭这种高档货,价格一直都不便宜。
而鸡鸭难养,除了他们的食材以外,还有就是疫情问题。
而在李元吉看来,养鸡鸭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划出一块地,进行放养模式,然后定期的清理即可,真遇到了大规模的疫情,那也挡不住不是?
所以,在长安和太原附近,将会新成立两个养殖基地。
地皮是朝廷给的,王家负责圈起来就是了,另外就是找人打理。
磨坊留下的麦麸,可以用来喂养鸡鸭,而鸡鸭产下的鸡蛋鸭蛋,可以用来交易,产生的粪便,也可以经过发酵之后重回田间,三个并不相关的产业,就这么被连接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虽然搞不懂李元吉所谓的生态循环是怎么个意思。
但明白了这其中的三个环节之后,王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被恶心的好几天都没能吃下饭,特别是麦粉和高粱,看见就觉得有些反胃。
“罗总管,那个水泥作坊那边您看是不是?”答应了罗尘无数个条件,王晊始终不肯死心。
在王家人看来,只有水泥作坊才是最赚钱的项目。
想想将来还要修建无数条官道,用的水泥那可是海量去了。
即便朝廷购买的价格不高,可在这么多的数量面前,利润依旧是很可观的。
除了利润,王家还希望与李元吉进行更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那边暂时不会有什么变化了,你们呀,就安安稳稳的顾好眼前就是了。”罗尘一脸淡定的说着。
摊子铺的越来越大,人手也是越来越紧张,便是现在,罗尘也觉得异常的吃力。
甚至有些时候,自己恨不能直接撂挑子回家养老算了。
权力,地位。
自己也很想要,可有时候真的是能力不足,事情到了身上,根本就不知该从何下手,这又怎么搞?
而且看样子,一直都没有寻觅到合适人才的李元吉,似乎有意将自己推上商业集团总管的位置。
真若是到了那一天,可就真的是要了老命了。
这年头,找个会当官的并不难,但是想找个会经商的,难上加难,或者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凡有点出息的,都不可能会经商,除非再等个几十年,等发展起来以后,再来找这样的人才,或许那个时候,才会是一抓一大把。
苦恼的挠了挠头,罗尘又叮嘱了几句,接着便回了太平坊,那里事多着呢,根本忙不完……
第二六二章:闲的发霉之花样作死()
空气有些潮冷,连下几场雨之后,期盼已久的大雪终于落下了。
这场大雪让长安一夜之间披挂上了一层银装,面对于如此的寒冷,百姓们依旧是兴奋不已,天气,终于恢复正常了。
“父皇,您还是先到太平坊儿臣的王府里住着吧,那里有暖气,冬天也比较暖和。”罕见的见到了整日享乐的李渊,李元吉也更为罕见的关心道。
“也好,早就听说你那里比较不错,若不是不好意思开口,朕早就搬过去了。”李渊哈哈一笑,李元吉此话正合自己心意。
或许是早年间打仗留下的病根,或许是这太极宫实在是太过潮湿了。
这些年来,每到冬天或者阴雨连绵的天气,四肢便会止不住的疼痛。
这些日子虽说大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李渊也依旧是每日往返于太极宫和太平坊之间。
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看似单调,可李渊却是满意的不能行。
郁闷的时候就去剧院看看演出,看烦了就到隔壁的赌坊玩一会儿,玩的郁闷了就重回剧院,吃喝玩乐,一条龙,李渊简直已经流连忘返。
“是儿臣疏忽了,儿臣这便命人前去打扫,尽可能让父皇明日便住进去。”李元吉表示着歉意。
“无妨,这段时间你也累的不轻,有些疏忽也是正常的。”李渊表示理解的拍了拍李元吉的肩膀,露出一副慈祥的笑容。
父子二人亲密无间的相谈着,没有避讳,也没有那些勾心斗角。
或许是李元吉的举动,已经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或许是李渊已经看到了未来,就算自己再怎么去反对,也不可能改变事实。
四个儿子只剩下了这一个,还好这一个也算是比较优秀,至少到目前为止,做出了许多令自己惊讶,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
还有一些奇特的想法。
或许是接受了现实。
或许是因为李元吉并没有对李渊有着太多的束缚,虽然出行的时候总会有护卫和暗卫跟着,但那些人却从未限制过李渊的自由。
饶是朝廷最艰苦的时候,李渊的零花钱也从没有吝啬过。
饶是整个太极宫内都只能每日一餐的时候,李渊的餐桌上依旧是每日三餐,虽然菜的品种无法跟以前相比。
又或许是李渊很享受,也习惯了这种生活。
“你打算什么时候把他们母子接回来?”李渊开始关心到李元吉的家庭问题。
如今局势也已经稳定了下来,杨氏以及李元吉新添的两个儿子也没必要留在镇北,况且,国不可一日无后。
虽然李元吉的后宫并不庞大,现在也仅有长孙氏一人,但即位已经半年,皇后却不在长安,这说出去怎么也让人有些唏嘘。
“再等等吧!”李元吉想了想,摇了摇头。
“算了,这些事情你自己做主,但还是能快就快。”李渊叹了口气,叮嘱道。
李元吉点了点头。
不将他们母子接回来,并非没有原因的。
原因有很多,比如今年的大旱,以及明年的内涝,这些都是动荡的根基,自己并不想在这个时间段考虑太多其他的问题。
但李渊既然提了出来,再一个今年自己也做了一些准备,将她们接回来似乎也没什么不妥的:“正旦以后吧,那时候天也差不多暖和了。”
……
这些日子以来一直都是长孙氏在侍奉着李元吉,随着缠绵的日子越来越久,感情也有一丝升温的迹象。
而刚刚生过李治一年半的长孙氏,身材体型也是颇有一番风味。
只是让人不理解的是,几个月的相处,长孙氏的肚子竟然没有一丁点的反应。
李元吉甚至有些怀疑,她是不是不会再生了?
虽然这是对自己最好的结果,但这样的话,会不会有些遗憾了?
就这么纠结着糊里糊涂睡了一整夜,次日清晨起来,一股寒冷的气息直扑而来。
饶是屋内点了火盆,也依旧寒意逼人,冻的人直哆嗦。
推开窗,雪白的雪花依旧飘落着,轻飘飘的落下,没有风,下的很安稳。
可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如此大的雪,妾身可是从未见过的。”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孙氏手拿着一件外套,缓缓的披在李元吉的身上,望着窗外愣神道。
“朕也从未见过!”李元吉回过了神,关掉了窗子,没了冷气的灌入,屋内稍稍暖和了一些。
“妾身好像在书上见过这样的场景,据书上记载,雪下的这么大,又恰逢灾年,来年怕是会有内涝。”长孙氏细心的提醒着。
喜欢看书,这是长孙氏的一大优点,这些年可谓是翻遍了所有的宫中藏书,各种各样的书。
因为看的多,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总会有个参考,出错的地方也就不多。
正是因为她的贤惠,李世民才会如此信任,与她相守相依。
除了报复,李元吉也同样看中了她这一点。
“明年的灾情应该不至于今年这么惨!”李元吉点了点头,不得不说,读书多还真是有用,可惜自己读过的书并不多,而这三年灾害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才印象这么深刻。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要发生灾害,自己面对着现在这样的局势,怕是也只能束手无策。
“陛下所说的可是水渠?”长孙氏忽然想起几个月前李元吉曾下令各村都要修建一条水渠,若有空余,也可多修建几条水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