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诸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诸侯-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这话时,显肃皇后的眼中已是晶莹剔透,泪珠饱和了她的眼睛。

    赵枢也想哭,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莫过于母爱。这让赵枢更加坚定了今后一定要阻止后世所熟知的靖康之耻的发生。宋徽宗的死活他可不想管,至少不能让自己母亲被掳到北方去。

    暗自下定决心,赵枢辞别显肃皇后之后便骑上马,走到凌风跟前:“走吧!”

    “大军开拔!!!”随着凌风一声令下,校场中号角声,战鼓声齐鸣。如千钧之雷,刺得人耳膜发烫,好不壮阔。

    校场中霎时旌旗招展,身着红色衣甲,举着红色旌旗的近千宋军“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开去。而携带的招安用的物资则紧随其后。

    好好的一个招安被弄得像大将军领兵出战一样。只是赵枢所不知道的是,为了防止此次招安被南方方腊干扰。宋徽宗已经下诏,从异常紧张的大宋西北边陲,在精锐的西军当中抽调刘延庆一部万余人取道武关,至荆湖路鄂州,以牵制方腊。

    汴京现在是万人空巷,都听闻皇上的皇子亲自前去招安。百姓们纷纷夹道相看,更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是这个皇子不坐车架,骑在马上,就好像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皇子,倒像是征战远方的大将军一样。

    凌枫久经战阵,武力卓绝,不太放心周扬跟在赵枢身边,于是凌枫就亲自随侍在赵枢的身边。这支队伍中央,在赵枢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是明月的车驾,他答应过明月一定要将她带出宫去,给她一个完整的名分。

    如今这第一步算是踏出去了,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这踏出去的脚会不会再收回来。但常言道: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来到宋朝这么几个多月,这是赵枢第一次这么浩浩荡荡的离开汴京。甚至在之前出宫的几次当中,赵枢都还没有见过汴京的城墙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今,这路车驾浩浩荡荡。很快便走到了御街的尽头,前方一座巍峨雄丽的城楼映入赵枢眼帘。城楼,紧紧从从地表到上方墙端的距离足有十米来高,都是青砖所砌。跟明代修建的让外国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有得一拼。

    大队人马走进城墙,在城门洞处赵枢就走了几分钟的时间,这是一处瓮城。所为瓮城就是城楼之外再围上的一道城墙。而城墙的宽度至少都是二十米。

    在古代,这种城池已是相当坚固的。城楼上还有瞭望塔,赵枢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如此完善的城防,在后来为何加上从各地勤王的数十万援军,为何宋钦宗连守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赵枢心里想着,估计是赵桓那小子长这么大连汴京都没有出过,所以也不知道汴京的城防是何等坚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信心坚守下去。当然,这只是赵枢一个人在这里意淫。

    毕竟在后世的史料当中,女真骑兵南下,北自幽云十六州至黄河北岸,仅两万人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坚固城池不在少数,谁还有信心继续坚守汴京呢?

    话说大金灭亡北宋之战,先从幽州守将郭药师降女真始。宋军战力不如契丹,契丹敌不过女真,在那个会长胡子的奇葩太监童贯北伐辽国的时候宋军就有所体会了。是故,谁还会愿意找死的去阻挡女真铁骑。

    两宋缺马,这是宋朝对外战争不占优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从后世穿越到北宋的赵枢其实也知道,历史上在冷兵器时代步兵战胜骑兵的案例也是不计其数的。

    如明朝末年,郑成功所创建的“铁甲军”——手执长矛,腰间挎剑,身披重铠,头顶巨盔,脸覆假面。远战以矛,近战用剑,在南明时期有效的阻挡了大清铁骑对南方的进攻。

    密集的铁甲步兵阵型往往是骑兵部队的噩梦,就如南宋中期端平入洛。宋理宗麾下赵葵北伐中原,一举从蒙古军手中收复汴京、洛阳等地,却在洛阳遭到蒙军袭击。宋军仓促之间组成步兵阵型,蒙古骑兵连续进攻无法击破,最后还是在这支部队自己断粮断草的情况下不攻自破的。

    想到这些,赵枢的心里似乎有了点数。确实需要一支装备精良的步兵部队,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自己手下就这近千人的兵马。如果梁山招安无法成功,那这些人马都还要交回自己父皇手中,想到这里,赵枢想哭的心都有了。

    也只能在心里默念祈祷:梁山好汉行行好,发发善心吧,让自己招安成功吧。自己把水浒传中的招安用的三十六道金牌和七十二道银牌和必要的金银器具,铠甲兵符都准备妥当了。

第四十四章 修改兵制?() 
钦差大臣外加建安郡王的赵枢的车驾,一路上浩浩荡荡,途经南京应天府和曹州。

    途经应天府时只是从其边界上走过,也没惊动应天知府。只是曹州是经往济州的必经之路,所以车驾自然也就必须从曹州城中穿过。

    钦差大臣虽然是皇帝临时授命的官员,没有品秩,但毕竟是代圣狩牧,而且加之赵枢又是皇族,所以出于礼制,曹州知州都得出来迎接这支队伍。

    由于赵枢骑术不良,而且带的东西又多,所以这队人马足足是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曹州城外。

    已经人困马乏的赵枢,隔着老远就看到前方一排身着北宋官服的人,四周还有随从的官军衙役。

    赵枢打了个哈欠,仔细数去,这些当兵的居然还没有这些官员多。这让赵枢大吃一惊,要是在城外遇上匪寇,这点官兵保护得了你们吗?

    待赵枢人马走近那队官僚时,领头的官员,当场跪下,道:“下官曹州知州胡迪携本州僚属叩见钦差大臣!”

    见个钦差大臣都要叩见?这让赵枢有些意外,但也没想太多,出于礼制的东西他实在是不想说太多,当下就对那些官员说道:“大家不必如此多礼,快起来吧,本王。。。。本官也只是路过贵州罢了!”

    “谢大人!!!”众位官僚齐声谢道。

    嘴上说着不必多礼,其实被别人下跪磕头的感觉还是不用多说的,有种飘飘然的感觉。赵枢现在都觉得自己太过虚伪了,唉,真是不能跟蔡京那帮人混在一起,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蔡京莫名中又躺了一回枪。

    曹州知州胡迪站起身来后,走到赵枢马前,对赵枢恭维道:“大人这一路车马劳顿,此去济州还有些路程,不如在下官这里歇息一阵再走不迟啊!”

    赵枢正有此意,汴京至曹州也不过数百里,在后世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在这非要走一天,这让赵枢体会到了没有火车飞机的痛苦。

    赵枢点了点头,一旁的凌枫也懒得插话。反正招安梁山也不急这一时,梁山水泊就在那里,还怕他们插上翅膀飞了不成?

    当下,赵枢只带着凌枫,明月还有数十名金枪班兵卒进了城。其余人等由一直在车里睡觉的高俅领着去了城东郊外为他们安置好的大营歇息。毕竟这近千人的“大军”可不少,如此浩浩荡荡的进城那不是扰民吗?

    只是作为太尉的高俅心里憋屈得紧,话说连曹州知州的面没见着也就算了,还被冷在一旁不让进城,这让他如何受得了。

    不过赵枢的命令他无法违抗,只好忍气吞声,赵枢现在是钦差大臣,代皇帝出去办事,他说的话只要不出格的,那就是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命令他能不听吗?

    但是他心里对赵枢却是有了不少的怨恨,只是现在有宋徽宗宠着,丞相蔡京罩着,拿他实在没有任何办法,但是好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早晚有的是机会收拾他赵枢。

    跟着胡迪走近曹州的馆驿,进了自己的卧房,赵枢心里顿时凉了不少,这比皇宫的条件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也是无奈,但好在还算干净,还能住人,赵枢也不再那么多要求了,将就对付一下吧。

    话说胡迪可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物,看出了赵枢脸上的不满,当下赔礼道:“大人莫怪,下州地界,条件简陋,还请大人包含。”

    赵枢不想再多说什么,摆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唉,是不是一个下州不仅馆驿条件简陋,就连官兵也就几十个人?”

    听明白了赵枢的话,胡迪回道:“哦,回大人的话,前些日子梁山作乱,太尉大人拿枢密院公文,把济州附近各州禁军全部抽调,只留下少数守城。”

    “那这也未免太少了吧。”赵枢没趣的说道,他也不是抱怨胡迪,其实话里更多的是对高俅的不满。

    “禁军不在,不是还有厢兵吗?为何本将进城之时,城门之处未见一名官军?”这时,凌枫责问道。

    “这。。。”

    看着胡迪支支吾吾的,惹得凌枫很不痛快,道:“胡大人,有话请直说!”

    胡迪支支吾吾的让赵枢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赵枢不做声,就静静的看着胡迪。

    在凌枫的逼问和赵枢的注视下,胡迪也知道这个问题无法逃避,心一横,直接回答道:“回将军的话,在本州,厢兵已是名存实亡!”

    胡迪的话让赵枢和凌枫吓了一跳,异口同声道:“名存实亡!?”

    胡迪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因中原地区久绝战乱,厢兵疏于战备。平时最多也是服徭役,不曾习过军事。所以,厢兵已非兵也。”

    赵枢和凌枫两人倒吸了一口凉气。厢兵已非兵。宋朝采用募兵制,与唐朝有着极大区别,募兵自参军那一天起便是终身为兵,所以宋朝禁军皆为职业军人。而军队则分为禁军、厢军、民兵和藩军四种。禁军是属于朝廷的正规军,即常备军,用以拱卫京师和安定边疆,相当于现役部队,所以在北宋时期,战乱多在北方,南方各路的禁军的总和都不如北方任何一路。而厢军,是北宋的地方军,受地方州府和中央机关统管的部队,用以保卫地方安宁的军队,在今天这种部队类似于预备役。藩军则是少数民族武装,少数民族替大宋守卫边疆,所以他们的军队称为藩军。民兵就不再多言了。(皇帝的御林军另当别论)

    按照胡迪的话说,现在的曹州,只有禁军是兵,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兵马。而且赵枢推测,这种情况,可绝对不仅仅是曹州一州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中原江南地区没有战乱,所以地方官府为了节约开支早已不练厢兵。北宋的军制已经颓废到了这个地步。

    但赵枢不得不佩服的是,即便是这样大宋居然还能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生存下来,真的是一件奇事。

    一个完善的征兵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多么重要,这点事不言而喻的。二战时期,说实话希特勒进攻苏联,光靠苏联的现役部队根本是敌不过德军的钢甲洪流的,换句话说,德军就是败给了苏联源源不断的预备军上。以致苏联军队在经历这场战争之后,规模从战前的几百万人骤增至一千多万。

    了解宋朝军制的人都知道,宋朝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改大唐的府兵制为募兵制,所谓府兵制即各州各地设置军府,每家每户都有承担兵役的责任。看过花木兰的人都应该有点印象,当朝廷征召木兰父亲为兵时就是这种情况,府兵制大概类似于此。而募兵制则是朝廷向全国招募军队,这些军队的权力被收归朝廷,地方将领只能对麾下部队进行训练而没有调动之权。

    但这种募兵制虽然摆脱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噩梦,但也有其不利的地方。西夏与宋朝的兵制类似,在西夏末期,蒙古军进犯之时,西夏军队这时老龄化异常严重,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拿起武器上战场的悲剧。

    “凌将军!难道陕西诸路也是这种情况吗?”深思了一会儿,赵枢开口向凌枫问道。毕竟凌枫在进宫担任御前亲军都虞侯的之前就是在陕西路服役的。

    凌枫摇了摇头,道:“不是,大宋与西夏连连都有战争,每年都有数万甚至数十万西军将士血染疆场。如果仅仅靠招募的禁军,西北诸路早就完了。至少在末将进宫之前,陕西各州郡还是勤于训练厢兵的!为的就是西军损失惨重不够用的时候,拿厢兵填进去!”

    听完赵枢沉默了,看来后世所熟悉的历史中,北宋的灭亡并不是偶然,并不是郭药师降敌,宋钦宗畏敌那样的偶然。而是大宋官僚**,军制颓丧的必然。以至于赵枢现在都在想,自己就算把梁山招安那又怎么样?能够阻挡北宋的灭亡吗?

    看来大宋确确实实的需要来一次变法了,但这个念头在赵枢脑海里只是一闪而过。他可不会傻乎乎的去搞什么变法,做什么变法的领头羊。要知道,古代变法的杰出人物,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后两个还好点,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第二个是因为大宋尊敬士大夫,变法失败没有被处死,被流放罢了;第三个嘛,活着的时候倒是没事,死了可就倒霉了。

第四十五章 胡迪的无奈() 
尽管对军制的事情赵枢很感兴趣,但也没有强行将胡迪留下。胡迪只是一个文官,对武事知之甚少,而赵枢同样也是狗屁不通。再继续在这里瞎扯也扯不出个什么结果来。倒是凌枫出身于西军,历经沙场征战,对武事应该是略知一二的,倒不如去问他。

    胡迪将赵枢等人安排好后,便辞别告退。

    只留下赵枢和凌枫两人留在屋中,大眼瞪小眼的。

    提到兵制的事情,让赵枢想起了后世哥哥还在的时候,哥哥曾对自己说过,目前中国的兵制采取的是征兵制。

    中国有一套完整的兵役制度,即每年从全国征召大批青年入伍,是为现役部队,每月每年给予丰厚待遇。现役士兵不是终生服役,而是服役两到三年,便退役,退役之后变成预备役,国家只会在这个时候给预备役士兵给予丰厚待遇,此后预备役则是公民。

    如果国家进入像抗战一样的大规模全面战争状态,由现役部队构成的a类集团军可以立即投入战场。编制不全的b类集团军则须进行扩编,而扩编征召的则是预备役军人。

    这种军制使国家不必花费庞大开支养兵高达五六百万,却能在紧急战时能够征召到极有战力的大规模武装力量。

    此外,中国还有士官和民兵制度。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