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在洛阳的街道上,引得不少贫民纷纷看过来。洛阳残破依旧,早已没有主事的人了,可忽然看到这样一个身穿白袍的少年,风度翩翩地行走在废墟瓦砾之间,这些人心中都清楚,他们即将迎来新的生活。
至于是好是坏,便要看这个人的手段了。
来到了大商家的面前,赵月抬头看了看这庞大的府邸,一切果然还和以前没有多大的区别。这里遭受大火洗礼,各处有所损伤,但整体还算完善,实在让人感叹这里的建筑结构之坚固和材质之优良。
大家没有任何的迟疑,一起将院内被烧坏的杂物搬了出来,又将几间住的屋子打扫好,再将正堂布制妥当。
一切安顿完善,赵月坐在正堂那个马禄曾经坐的位置上,下面坐着的虽然是把破烂无人要的椅子,但赵月的心里别提多么舒畅。
他想起了曾经那个在此和他耀武扬威的女人,脸上的笑意再度浮现出来。
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在这里下令,将洛阳的情况摸牌清楚后,开始重建的计划。现在的赵月,需要作为一个势力的主人,谋划全局。
第七十七章 生机次渐起()
大商家里的景物如昔,这几天,赵月等人忙前忙后,终于将被大火浓烟熏烤的建筑、家具都擦拭出来,清理完善。
不过,赵月没有时间睹物思人,他需要赶快着手行动,提高洛阳生产力的同时,恢复这里的繁荣度,这样一来,才能够让洛阳成为他的第一座城池,以根据地的形式扎根于司隶,继而吞吐昔日大秦的西方领土。
据秦风所说,昔日“十万户,百万人”的洛阳此时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而且多是老弱病残,真正有劳动力的青壮年很少,大部分人都跑到了司隶的其他地方谋发展了。
赵月听完这个消息后,有些头疼,毕竟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壮丁。他读了那么多史书,自古以来,人口数量便是一个诸侯国是否能够做大的先决条件。《孟子·梁惠王上》里的梁惠王,便是因为人口问题而产生的疑问,孟子也因此对其进行了逐一解答。
不过虽然现在人口是一个难题,但赵月心中揣度,那些人原本世代居于洛阳,一年之前是因为避难所以出走。
这次如果他想一心致力于恢复洛阳的生机,那些本就对此地有着眷恋之情的人应该会回来重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才对。
而且,他通过秦风了解了一下洛阳的附近的山野,判断出了目前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的数量,他觉得之前人民之所以吃不饱,并非因为数量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计。反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团结合作,总是为一点小利而大打出手,所以降低了采摘的效率。这一次如果自己能够出面统一指挥他们,应该短时间内能够供给洛阳城现在的贫民温饱。
更何况,如果有司隶一带的人来投,应该也会自带数天的口粮才对。
想通了这点,赵月决定让蒙痴子去负责在洛阳及周边招揽兵士壮丁的事情。
当然,他自己也没有闲着,这些天,他让刘征带着原先城内的那些孩子,把洛阳附近所有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孩子都召集了起来。
而后,他又让四岁的刘征负责指挥这些孩子,而秦风负责从旁协助,每日到洛阳附近的郊外去采集可以吃的东西,之后统一分配,外加分给城中的贫民一些,让这些人也尽快的恢复体力,投入正常的生活轨迹中。
忙碌的时候,时间转眼即逝,只用了大概三天的功夫,蒙痴子便和小童蒙侍一起回来了,他们还为赵月带回了河南尹治下大约千人的一支队伍!
一切如赵月所料,这些人都是对洛阳恋恋不舍的百姓。他们听说有明君看重了一年被摧毁的洛阳,想要在这里起事,起初心中并不是太相信,不过见蒙痴子的岁数又不像说谎的人,所以才跟着一起来探个究竟。
要知道,在司隶一带,仍有他们亲眷好友约数千人,一旦他们发现赵月治理洛阳真的是政通人和,他们便会将家人朋友都劝说回洛阳居住。那时,洛阳就真的要重新繁荣兴盛起来了。
赵月对此惊喜万分,连忙命这些人将洛阳周围的那些荒废已久的土地重新开垦,然后播种耕种。他更是让刚才是就跟从他的那几个青年人在洛阳的四个城门上贴榜安民。
榜文中如下说道:
“我赵月,本是洛阳的平头百姓,但见乱世起,洛阳城百年皇都被焚,心中不安,乃到山野中求得贤人,欲在此重建洛阳城。若四处乡野游民无处可归,见榜可入我洛阳安顿,我等必定好生相待。”
此榜文一处,四方游民更是蜂拥而至,为残破的洛阳城增添了不少生机。
此时,整个洛阳虽然还是那样的残破,但街上行走的人已经不再是之前那般脸色蜡黄,步履不稳;而整个洛阳以汉皇宫和大商家为中心开始辐射,昔日的那些废墟被清理,瓦砾被掩埋,很多新的木屋搭建了起来。
这些新房子古朴自然,与整个城池和谐相处,便观洛阳上下,清晨的空气已经变得清新怡人,不再是混淆着炭烧的异味儿了。
小童蒙侍站在城墙上远眺,原本荒废长草的耕地,在越来越多的壮丁的耕种下,也重新长出了零星绿意,那是幼小的麦苗,只待到秋,就可以收获。
洛阳城内,虽然仍有大片的区域没有恢复其功能和建设,但能有此发展,已经可以见到赵月为政廉明,深得民心。
现在,赵月每天清晨出门来到大商家之外,目光可以看到的位置,皆是有人居住的小屋,以及平整的道路。他甚至在一瞬间觉得,洛阳根本没有被焚烧,而是始终如一的繁荣。
同时,赵月也会时常在大商家的正堂和蒙痴子讨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蒙痴子每天都下田指导百姓耕种,又要吩咐劳力们继续清理出烧毁的校场和兵舍,以备招兵之用。
他总是难掩风尘仆仆的表象,更是早已和嵩山上那个隐居世外的高人脱离了干系。
眼下,他正坐在堂下的座位上,急匆匆地喝了一口茶水,面色焦虑地对赵月说道:“少主,今番洛阳的惨状已经得到缓解,数千人的队伍已经开始耕种良田了,等到校场和兵舍整理出来,我们就可以分出两批人,依次进行屯田和操练。”
赵月听后,露出了开心地笑容,频频点头。他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为人之上的充盈感。
回想过去,他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兵,遵循的是将军的命令,每天都在等待命令中度过,总觉得日子过的很漫长。
而如今,他作为一方父母,肩负的是整个势力的兴衰;每天都要考虑很多事情,忙碌很多事情。繁琐而宏大的管理面,让他的生活瞬间充实,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愣神:竟然已经过去很多天了?
赵月现在脑中的想法,都是如何让洛阳变得更好一些,让百姓们生活的更美满一些,让大秦的名声可以尽早亮出来,让秦国可以重新被世人瞩目!
坐在堂下的蒙痴子将茶杯放置到了一旁的桌上,继续说道:“少主,虽然一切看似有条不紊,但是随着洛阳的人口原来越多,我们现在能够使用的食物只怕是撑不到新粮收获的,而且你找的那群孩子也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我不明白少主为何整日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难道就是因为刘忡曾是少主旧友的儿子吗。”
赵月对于蒙痴子的话不置可否,他的心中自然又另外的一番打算。
刘忡现在年纪是小,只有四岁,而那群娃娃加在一起,也没有大于十二岁的。可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现在如此,十年之后呢?
那将是一群英雄善战,极具战斗力的人!
因为他们从小就得到训练,故而不会在像自己当年参军那样,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这点,没人比从士兵做起的赵月感受更深。
因为他们从小就跟随大秦,所以他们一心都会忠于大秦,而不像其他的汉民,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让他们适应到秦朝的风气。
赵月在贴榜安民时没有提到他的身世,更没有提到有关秦朝的半个字,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当然,其中也有对其他诸侯的顾虑,即便现在各路诸侯的眼光都没有放在这片犹如烂地一样的洛阳城。
对于蒙痴子所说的军粮问题,赵月整日来出没于田野和城内,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情况他也清楚。可是新势力刚刚起步,周围的诸侯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甚至不出兵前来征讨就已经不错了,又有谁会出手相助?
如果撑不过这个难关,他恐怕就只能像孙策一样,携众投靠其他的势力。
那样的话,重兴大秦的想法将会渐渐的变成一纸空文,等到他想付诸实践的时候,身边也决不会再有人愿意辅佐他。
赵月靠在椅背上,望着堂外院中来来往往,各处忙碌的人,略有沉思地敲着手指,却忽然想到了那个人!
“潘玉,平舆城中萍水相逢,却也算是出自同一次月旦评的朋友,他此时可是正在河北二雄之一的袁绍手下为官!”
想到这里,赵月的眼睛有些出神,面带有些僵硬笑容,脑中快速的思考着,嘴中则是讷讷道:“袁绍收了韩馥冀州,钱粮巨多,如果让潘玉从中游说,想必能借来粮草。只是事关利益,如果不言之有物的话,潘玉恐怕也不会帮这个忙……”
赵月紧锁着眉头,又想了片刻,终于想到了方法:他料定潘玉为人君子,只需要对他言说此粮草钱财是为了解救水火之中的洛阳百姓,潘玉那边一定乐意尽全力相助!
第七十八章 这是新洛阳()
赵月连忙对蒙痴子诉说了这个解决粮草危机的方法,蒙痴子思忖了片刻,似乎觉得可行,不过他觉得让赵月亲自去,恐怕不妥。
赵月也并不想亲自去,他其实想在这段时间去一趟董卓治下的长安,去寻找一下他的大哥张端,毕竟当初是他将自己从昆阳小村里带出来的,如今想要成事,理所应当还是应该去拜会一下。
于是,赵月将身上的月旦评铜牌交给了小童蒙侍,令他骑马连夜赶路往河北冀州邺城去找潘玉,请求他在袁绍处言说借粮之事。
他自己则是在某天清晨时分打点好了包裹,准备上路前往长安。
骑马漫步在新建的街道上,两旁是已经渐起生机的洛阳城,虽然不比之前商铺种类繁多,各种文人士子遍地,但是人来人往,忙碌的样子已经让他觉得颇有成就了。
路两旁的百姓看到他骑马出来,都会带着一种感激的眼神叫他一声“赵太守”。这让赵月有些不好意思,更是让他觉得受宠若惊。
忽然,背后传来了少年秦风的喊声。
“主公,你慢点儿走!痴子先生让我与你同去长安!”
赵月回身之时,秦风已经纵马来到了他的身旁,然后扯住缰绳,与赵月一同骑马漫步在小路上。
在赵月的意识里,他还不习惯被身边的人唤作“主公”,但是蒙痴子法令严明,严格要求手下的人在见到赵月时要叫合乎规矩的称呼。至于“少主”这个称谓,蒙痴子和蒙侍只在没有旁人的时候叫一下。
赵月看了秦风一眼,以一个君主的身份好奇地问道:“痴子是不放心我才让你跟来的吧,怎么样?刘忡那群孩子这段时间还算认真吗?”
秦风跟在赵月手下的这几天,已经看出赵月是一心想要将洛阳恢复,所以早已经认准了赵月这个和他差不多大小的主公,此时听到赵月的话,更是毕恭毕敬地回道:“主公,那群孩子虽然年纪小,但经历了洛阳的大难,颇有一些大人的影子,我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么懂事。”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群孩子在患难中生存下来,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倒是多了很多韧性,这是赵月乐意看到的。
待秦风说完,赵月在马上满意地点了点头,几欲张嘴,却最终没有说话。
一来,以他现在的身份,他必须要端起架子,不能不经考虑,随便对下属说出他内心所想;二来,他对这个刚刚结识少年秦风还不算太信任。
或许是读多了史书兵书的缘故,其间的一些史实和谋略,让赵月开始觉得身边的人不可轻易相信,现在的他,正在慢慢地向着多疑的心态发展。
一旦有新的人融入他的圈子,他总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仅有的几个能够让他完全信任的朋友,则是在他上嵩山之前结交的张端、曹平等人了。因为那时,他淳朴无知,没有心机;心头的包袱没有这么重,与人交往也凭的是真情实感。
然而到了现在,他总是觉得过去的生活美好,而过去的朋友也总要比现在的朋友情义更重。
“这也许就是成长吧。”赵月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转眼之间,二人已经出了洛阳城门,四周是一片已经开发完毕的绿油油的田野,只待秋季成熟收获。
快马扬鞭在官道上,秦风在马上颠来颠去,身上的兽皮里的铁片发出了金属碰撞的响声,仿佛悦耳的铜钟声。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挠了挠头,开口问道:“少主,我有一件事不太明白,能问一下吗?”
赵月看着周围的风景,平淡地回了一句:“问吧。”
秦风这才放心地说道:“我看主公似乎读过很多书,武艺也不错,是个有能力的人,既然想要成事,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其他好一些的城池呢?偏偏选中洛阳?自董卓之后,洛阳几乎变成了一块废地,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连各路诸侯都避之不及。主公选择在此处起兵,对于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固然是好,但对于主公来说,确实相当艰难的。”
话落,赵月只是苦笑了一下。
对于秦风所说的这些,他当然知道,可他却也有难言之隐:想他原本一介平民,固然秦皇室血脉在身,当今天下又有几人能够承认?他只不过有蒙痴子这样一个忠于大秦的人辅佐,想要在其他州郡起兵,能否有人响应都是问题。
然而洛阳则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