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留用原则:首先,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尽量挽留,让其参加革命。如海空军、军械维修、通讯器材、汽车驾驶、医护及其他技术的人员,只要通过政审,原则上一律重用;对于一般的国军士兵,根据个人意愿,可以选择参加解放军,也可以选择离开。当然部队只要年轻力壮、无不良嗜好的人员,伤残者、年龄偏大的以及身份不明者一律予以遣返;
三,安置原则:对于技术人员一般安排对应的工作岗位,并且在待遇上与我们的人员一律平等,决不搞任何歧视政策,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愿参加人民军队者,一律编入我军各部;伤残人员予以积极救治,与我军伤员同等待遇;遣返人员按路途远近给予适当的路费;
会议上,一零三还提到了一点。经上述处理,绝大部分的俘虏人员都能得到妥善安置。但是也会有少部分人员难以处理。一是那些年龄偏大的无家可归者,二是严重伤残者,还有孤寡老弱、无依无靠者。
这部分人员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如果强行遣返,只会把他们推上绝路。因此,他建议,由地方政府把这些人统一接收过来,再加上我军的一部分老弱病及伤残者,混编成规模不等的屯垦部队。
借鉴苏联模式,组建国有农场。利用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再从苏联引进一些现代化生产机械,垦荒种田,大力发展农业。这样一来,不仅为这些人找到了生活出路,而且能为我军提供一定的军粮。同时也为以后我军安置伤残军人的工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不得不说,一零三的思路非常有创造性,一下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在战争中的伤残者,本来对他们来说已经遭到了身体上的巨大摧残,如果随便推出去不管,无论人心向背还是激励士气都是说不过去的。可是这样一个政策,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前线将士后顾之忧。伤残不再可怕,在将来的作战中,奋勇拼杀、积极作战,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在研究东北方面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时,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实局势非常明朗,锦州解放,就等于打开了入关的大门,大军入关参战是早就制定好的战略,关键以何种方式、从哪个方向进入华北。
林虎首先代表东北方面军汇报了部队的休整和整编情况:
东北方面军在锦州之战中共伤亡四万六千余人,其中阵亡一万两千余人,重伤九千余人。有些部队战损较大,缺额较多,特别是基层干部的严重缺乏,导致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主力部队基本完好,影响并不大。
方面军估计,如果俘虏兵能够补充六万人左右,再加上我后备兵员的大量补充,一周之内,各部不仅都能做到齐装满员,而且第五、第六集团军也可以按照要求整军完毕。这样我方面军就拥有六个野战集团军、十八个野战军、五十四个正规师的庞大规模,兵员达到六十五万多人。
再加上大量的炮兵、装甲部队、空军及一些特种作战部队,总人数可能突破七十万。与我军刚到东北时整整扩充了两倍还多。更为重要的是,我军的武器装备已经接近了现在苏军的水平,技术兵器在整个部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过锦州战役的锤炼,部队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日益成熟,我军一贯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东北我军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装备精良、敢打硬仗、恶仗的精锐之师,随时准备接受任何严酷的考验。
(本章完)
第125章 新的作战方向()
第一百二十九章新的作战方向
林虎的总结底气十足,与会的所有人都感到异常鼓舞,有这样一支强大的精锐部队,相信很快就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罗荣接着作了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汇报。强调方面军抓住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事迹,大力表彰先进个人和英雄集体,提高部队士气和凝聚力,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崇高革命信念的培养。
刘亚飞作为方面军主管军事的参谋长,详细分析了目前华北敌情以及方面军下一步战略动向的初步设想:
国民党军在华北共有五十多万部队,就人数上来看,应该是所有战区中兵力最为雄厚的一个。所有部队编成五个兵团、十六个正规军、五十一个师,此外还配有大量的炮兵、坦克部队和空军等技术兵种。
华北敌军以北平为核心,外围主要防御重点分别有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天津、塘沽等地。敌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一个九十二军在秦皇岛,唐山一个军,承德有一个军,张家口有一个兵团三个军,天津一个兵团三个军,塘沽驻有一个军加海军舰队,北平有一个兵团外加两个军,其他部队则分散各处。
国民党空军在秦皇岛、张家口、北平都有机场。主要装甲部队则集中在北平。从整个姿态看,傅重义显然是摆了一个“核桃阵”最强的力量全部集中于平津一线。其中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新一军在北平、新六军在天津。
同时敌人在华东也部署了大量部队,有可能随时加入华北战局。这样看来,如果华北战事打响,敌人就会不断调集兵力集结于此,整个华北乃至华东都将成为战场。而敌人在这一区域内集结的兵力有可能达到近百万,这将是敌我最大规模的一次较量。
一零一最后谈到,关内战场的发展要比预想的复杂,要通盘考虑,认真分析形势,决不能仓促决定,盲目行事。眼下还是以处理锦州战后事宜为主。中央军委对今后战局还要再仔细讨论、研究。但是不管怎说,东北方面军在近期内一定做好补充、休整等各项工作,并提前展开对敌侦察,收集情报,做好必要的准备。一旦中央下定决心,必须抓住战机,迅速行动。
此时南京的老江却是喜忧参半。锦州战役几乎全军覆灭,精锐尽失,让他感到痛心不已。杜雨明等高级将领被俘,更让他感到无比愤怒。在他看来,作为黄埔学生的榜样、心腹嫡系就应该杀身成仁,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被敌人俘获是一件极其可耻的事情,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共军经此大胜一定厉兵秣马,大举进攻关内。首当其冲的就是华北战区,这样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如华北有失将直接影响关内各个战场,保不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兵败如山,这才是最可怕的局面。
不过让他感到一丝欣慰的是,鉴于中国战况的恶化,美英两国终于有了一些实际性的动作。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全权特使已经秘密启程,最近几天将抵达南京。虽然他们具体使命还不得而知,但是老江非常自信的判断,一定是好消息。
美英等国要从幕后走到台前了,要是能够直接插手国内战争,那是再好不过的。只要把美英拉下水,就不怕共党翻上天。就算有苏联撑腰,也不敢与当今世界两大帝国叫板。正是抱有这样乐观的心态,所以锦州失利的阴影暂时抛到了一边。二十万人马算什么,只要美英军援及时、规模足够,中国不缺的就是人。不用多长时间,大批装备精良的部队就可以迅速成军。
在中国这个传统国度里,历来信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铁律。要想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实力才是最可靠的保证。为什么孔子那套“仁义、礼信”在春秋战国时期死活没有市场,为什么只有嬴政才能完成一统华夏的伟业。西楚霸王最终落个自刎乌江,说白了还是怪自己的实力不够。古往今来,多少雄才大略者遗恨终身!多少怀才不遇者仰天长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人生难逃一个“命”!
老江自觉一直以来自己的“命”还是比较好的。想当年,在上海滩闯世界,投机不成,穷困潦倒之际,傍上了孙中山这棵大树。从此“革命事业”一帆风顺,通过与宋氏联姻,确保强大的江浙财团成为自己最可靠的经济支柱。
打压共产党,赢得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青睐。即使在1936年那个最倒霉的日子里,眼看自己就将死无葬身之地,谁承想峰回路转,竟然毫发无伤、全身而退。八年抗战,日本人夺去了大半个中国,行将亡国之时,美国参战,救华夏于水火之中。
从而使得打败日寇的荣耀毫无疑问的落在他的头上。尽管他的心里一直不相信,中国竟然还能成为战胜国,但事实就摆在那里。放眼中国、纵观世界,谁有这样幸运?唯有他——江中正才有这样的好运气,这就是天意啊!
就在老江在南京踌躇满志时,东北方面军六十万部队,遵照方面军总部命令,开始大规模休整、集训。以锦州为中心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兵营。到处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场面。
白天,训练场上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军旗猎猎。伴随着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战士们挥汗如雨,加紧操练。一个战术、一个动作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情。残酷的锦州攻防战再次告诉人们,“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是多么的珍贵!
晚上,各部以班为单位召开班务会,交流、讨论。明确革命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各级政工人员更是繁忙,个别交流、单独谈话,力求让每一位战士都能清楚自己的责任,都确信自己参与的将是为祖国、为民族的伟大而光荣事业!
随着俘虏补充到位、伤员伤愈归队、后备兵员的源源到达,各基层部队的兵力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许多连队的人数接近了三百人,几乎是以前定员的两倍,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连队”。
这种情况自然让连长们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打起仗来,特别是关键时刻,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份力量,就是多一份胜利的保证。当然为了确保质量,连长们也一改往日来者不拒的姿态,开始挑三拣四起来。
单薄瘦弱不要,过于肥胖的不要,跑不快的不要,身体不灵活的不要。后来发展到没有一定军事技术的不要。反正有的是人,不愁招不到好兵!
路胜几天来忙的焦头烂额。连队驻扎在锦州北郊,事情实在太多,只能夜以继日的忙碌。连续三天来,每天只能睡眠不到五个小时。好在年轻,还能挺得住。有时感到这比打仗还累,不过这样的累再多也感到值得。
部队的极大充实说明我军已经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说明我们的革命事业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回想刚到东北时,周围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敌视的态度,现在可以说已经彻底赢得了人心。
广大老百姓已经完全把解放军看作是自己的子弟兵,军民亲如一家,鱼水交融。找到了一种当年在山东老根据地的感觉。有人民的大力支持,再强大的敌人终将被消灭,再困难的局面都将轻松破解。“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指日可待!
(本章完)
第126章 为谁打仗问题()
第一百三十章为谁打仗问题
每当想到这些,路胜就感到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再苦再累也不在话之下。因为心中那崇高的信仰、伟大的理想即将实现。对此他深信不已、毫不动摇。虽然他知道今后的战争一定会更加残酷,付出的牺牲也会更大。但与以前的革命形势相比,现在的条件无疑是优越的。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军都顽强坚持了下来,现在更有充分的理由战胜敌人,赢得最终的成功。
路胜的连队已经相继补充了一百多人。俘虏兵占一半多,对于这种情况,连里的许多老兵都透露出一种不安。总觉得这些人不会与我们一条心,很难真正融入集体中。但是路胜不这样看,他反复告诫手下的班排干部,务必打消这种带有偏见的想法,严格执行我军接收、转化俘虏的政策。对待俘虏兵与其他人要一视同仁,决不能有任何歧视性的做法。
只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讲清道理,相信大部分的俘虏兵会有一个明显变化。毕竟绝大部分的俘虏人员都是和我军战士一样,出身于贫苦家庭。参加国民党也是迫不得已,只要放下武器,就是自己人,就要看做自己的战友。
班排长们要身先士卒,带头搞好与这些解放战士的关系。在思想上要多开导他们,放下包袱、打消顾虑,尽快融入团队。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战友的关怀和情谊。
为此,路胜特意从俘虏兵中选了一个做自己的警卫员。这是一个看上去还有些稚气的小兵。见到连队里的最大官,这个小伙子显然有些紧张,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低着头一言不发。路胜笑了笑,缓缓道:“不要怕,来,先坐下,你叫什么?”
“报……报……报告长官,我叫李家宝!”
“好了,我们这里官兵一致,不兴叫长官,你可以直接叫我同志或连长,小李同志,你是哪里人?”
“报……报告长官,不,连长,河北保定的。”
“噢!今年多大了?”
“还有十天就十八岁了。”
“在国民党军队里干什么?”
“报告连长,我属于五十二军第二师第四团三营六连通讯班。”
简单的几句交流下来,李家宝显然镇定了许多,说话流畅起来,头也慢慢抬起来。看到眼前的解放军长官,一点架子也没有,一幅平易近人的样子,说话非常随意,就像拉家常一样,所以也就逐渐放下心来,不再那样紧张了。
“你是怎样当上兵的?”
“连长,那一年国民党到我们那里招兵,大家没人愿意参加。后来村里的保长就勾结国民党军官,强迫村里年轻人加入。本来我不够年龄,可是村里的地主为了保住他家的儿子,就虚构我的年龄,硬把我拉上凑数。为了这个,我母亲都哭瞎了眼睛。”
说到伤心处,李家宝忍不住眼圈一热,掉起了眼泪……
路胜赶紧站起来,拿块毛巾递过去……
“连长,我……我能提个要求吗?”
“小李同志,没问题,你说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