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高明!想那徐晃挖空心思,就被将军一眼看穿,又岂是将军之对手。”副将双眼放光,闪现出崇拜的小星星。
“那是,别说徐晃,就是关羽,张飞之流都至,我也一一生擒!”麴义得意忘形地吠叫:“什么声东击西,瞒天过海,都是多此一举。传我将令,快速行军,目标卢奴!”
“喏!”副将应了一声,三军快速地动了起,很快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之中,最留下空荡荡的曲阳城有如一尊怪兽蹲在原地巍然屹立不动。
……
另一路中军沮授和高览部,是经新乐,定县,直扑卢奴。当刚入新乐,见新乐城是一座空城,沮授与高览相对无语,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高将军,你怎么看?”沮授总觉得心中悸动不安,不由似乎有所期待地对高览说:“刘备军是畏惧还是引我军深入之策?”
“沮大人,我也无法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徐晃对我军攻打中山郡有所预料,甚至都不惜劳民动众坚壁清野。”高览很有见地地说:“看来我军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不可能了。”
“嗯!”沮授点点头,十分忧虑地说:“不知左右两军所遇到的情形是否也是如此?如果整个中山郡都是这样,那么刘备真的可怕,徐晃真的可怕。”
“不就是能做到坚壁清野么?有这么可怕?”高览有些认为沮授是小题大做,有杯弓蛇影之嫌。
第486章 ,中山风云(三)()
“不可怕?”沮授没好气地说:“现在就是袁公一声令下,能做到一郡之地的人快速而不乱地撤退清空?不说别的,就刘备对治下的掌控能力,也不得不让人咋舌。”
其实沮授和荀谌等人都想差了,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实际上与他们的想象都有差距。刘备对治下的政策是不错,徐晃执行得也很好。不过要做到一郡之地快速而彻底地坚壁清野,这是不可能的。
这还得是徐晃和郡太守樊刚通力合作的结果。光凭徐晃无法做到,只有樊刚出面才达到沮授等人看到的局面。
因为有了许攸传过来的情报,沮授等人由于惯性思维而将郡太守樊刚排除在外,只考虑是刘备军做到了这种程度。
徐晃和樊刚也没有强制性地命令中山郡民众退出城池,只是撤走守城郡兵,并说明可能来临的战乱,也只要求暂时退避于山林,战后一切如常。就算有什么损失,也会斟情补偿。
冀州之地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人们饱受过战乱之苦,甚至于逃避战乱也很有一套。在徐晃和樊刚联名保证下,中山郡民众并没有多少反抗反感的情形下,快速而有条不紊地撤出城池,留下一座座毫无生气生机的空城。
当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没这么简单。徐晃为此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明白。名将,要成为一代名将,背后要付出多少,非常人能够想象。徐晃也仅仅向名将迈出了那么一小步。
“沮大人言之有理!”高览想想也是,不过还是忍不住问道:“这新乐城我们要不要占领呢?”
“占领!”沮授有点发狠地说:“既然徐晃敢留下空城,那么我就敢占。我倒要看看徐晃如何从我军手中夺回这新乐城?”
沮授和高览留下了一员将领和一万精兵驻守新乐城,才率余部向定县方向扑去。
……
中山郡,卢奴,郡城城头,徐晃带着一队亲卫正在巡视。时近黄昏,城内万家皆升起了阵阵炊烟,城外树林中不时有倦鸟归巢。
“将军,敌军什么时候会来?”徐晃的亲卫长徐光摆了摆手中枪,拍着腰间的佩刀说:“自从主公为我们换了武器,都还没见过血!”
在数年前,刘备利用记得有限的后世锻炼技术,与欧阳大师交流过,欧阳大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下,已经锻造出比这个时代选进许多的武器。
刚开始技术不成熟,产量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技术的难点被逐步攻克,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上升。
刘备早就承诺为关羽的亲卫五百校刀手换装,校刀手编制是五百人,实际上早就千人出头,其中将校和百夫长以上就占半数。
关羽的这亲卫校刀手也算特例了,说是亲卫队,还不如说是将校团。这些家伙可都是身经百战,身手不凡,还可领小队兵马作战。
刘备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为麾下所有将领的亲卫本部都换了武器。其中就包括徐晃的亲卫队五百人。至于说为全军换装,暂时只能想想。技术不是问题,材料才是关键啊。没有足够的铁,又如何炼出钢。
“我也不知道,不过肯定会来。”徐晃斜了眼徐光,再度眺望着城外黄昏下的美景,面带微笑道:“你呀,主公为你们换武器,不是为了战乱杀戳,而是让你们用手中的武器保境安定,守护住一方净土。”
“头,这有什么不同吗?其结果不都是一样用手中刀枪决定么!”亲卫长徐光不解地说:“乱世之中,成王败寇,只有活着,才是王道。”
“为正义而战,为生存而战,为天下太平为天下人而战,才会战无不利,所向披靡!”徐晃转首道:“明亮,你也算老人了,应该更明白主公的理念,明白我们为何而战。”
徐光本不叫徐光,就是一个连姓都没有的可怜人。经过黄巾之乱,做过山贼劫匪,有次失手,奄奄一息之际被徐晃所救,自此跟随徐晃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徐晃感其忠义,任为自己的亲卫长,还赐姓徐名光,字明亮。
“为天下人而战!”徐光紧了紧手中的枪,只觉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
“将军,郡太守樊太人有请!”这时一名亲卫小跑而来禀报。徐晃安排亲卫长带队继续巡视城防,自己跟着传信的亲卫向郡府而去。
“徐将军,袁公帐下许攸已潜入郡城,就藏于城西张府之中。许攸还纠结了不少世家的私兵,准备袁军攻城之时内应外合打开北门。”徐晃一来到郡府,就被樊刚拉入书房,樊刚坦诚布公地说道。
“我知道,我还知道许攸以樊太人的家眷相威胁,让太人左右为难。”徐晃神色不变,波澜不惊地点着头回道:“樊太人能据实而言,才是我最欣慰的!”
“徐将军原来都知道!”樊刚拉耷着脑袋说:“我都不知道纠结了多久,辗转反侧彻夜难寐,直到今天才向徐将军说。”
“樊太人的为难之处我可以理解。”徐晃有点黯然伤神地说:“面对两难决择,尤其家人生死相系时,是人就无法平静的面对和选择。”
徐晃的家人都殆于瘟疫,每每想起念及家人,徐晃都伤感不已。只有失去过,才知道拥有的珍贵。徐晃是真的能理解樊刚的纠结和为难。
“谢谢徐将军的理解和宽恕!”樊刚面有愧色对徐晃施了一礼道:“我本想自己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可是随着各地情报的传来,我知道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我一家人与一郡人相比,我已经别无选择。”樊刚正义凛然地说:“就算因为我的选择,家人有什么不测,他们也不会怪我。做人,还是无愧于天地良心才算为人。”
“樊太人高风亮节,让人无比敬佩!有樊太人主政中山郡实是中山郡人之福!”徐晃回了一礼道:“我会尽力护太人一家人之周全。”
徐晃虽然是淡淡的承诺,但是樊刚从中听出了无限的自信。樊刚从与徐晃相处以来,早知道徐晃是个言出必行,承诺必践的人。那怕不知徐晃为何如此说,心下也安定许多。
“徐将军,客气的话就不多讲,不知我该如何应对许攸?”樊刚不无提醒地说:“南阳许攸许子远其人,性贪却不失为才智高绝之辈,徐将军绝莫轻敌。”
“侯爷曾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徐晃带着怀念和崇拜之情说:“我军不惧任何敌人,有信心打击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却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刘备借用太祖老人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是克敌制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战略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是比喻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一往直前。
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在暂时处于困难的条件下,不被敌人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克敌制胜的现实保证。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不至过低估计敌人而产生麻痹轻敌思想。才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斗争中,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鲁莽蛮干,毕其功于一役。
刘备是这么向麾下众人讲解的,还不止一遍,更不是一天。而是循环往复洗脑式的灌输和说教。基本麾下众人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延伸。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樊刚听徐晃之言,有点提壶灌顶的明悟,不禁叹道:“玄德公真乃神人也,有此战略战术,可永立于不败之地也!”
第487章 ,中山风云(四)()
徐晃的家人及乡亲们都殆于一场瘟疫,每每想起念及,徐晃都伤感不已。只有失去过,才知道拥有的珍贵。徐晃是真的能理解樊刚的纠结和为难。
“谢谢徐将军的理解和宽恕!”樊刚面有愧色对徐晃施了一礼道:“我本想自己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可是随着各地情报的传来,我知道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我一家人与一郡人相比,我已经别无选择。”樊刚正义凛然地说:“就算因为我的选择,家人有什么不测,他们也不会怪我。做人,还是无愧于天地良心才算为人。”
“樊太人高风亮节,让人无比敬佩!有樊太人主政中山郡实是中山郡人之福!”徐晃回了一礼道:“我会尽力护太人一家人之周全。”
徐晃虽然是淡淡的承诺,但是樊刚从中听出了无限的自信。樊刚从与徐晃相处以来,早知道徐晃是个言出必行,承诺必践的人。那怕不知徐晃为何如此说,心下也安定许多。
“徐将军,客气的话就不多讲,不知我该如何应对许攸?”樊刚不无提醒地说:“南阳许攸许子远其人,性贪却不失为才智高绝之辈,徐将军绝莫轻敌。”
“侯爷曾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徐晃带着怀念和崇拜之情说:“我军不惧任何敌人,有信心打击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却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刘备借用太祖老人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是克敌制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战略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是比喻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一往直前。
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在暂时处于困难的条件下,不被敌人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克敌制胜的现实保证。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不至过低估计敌人而产生麻痹轻敌思想。
只有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斗争中,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鲁莽蛮干,毕其功于一役。
刘备是这么向麾下众人讲解的,还不止一遍,更不是一天,而是循环往复洗脑式的灌输和说教。基本麾下众人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延伸。
徐晃也差不多意思讲叙了一下,最后总结陈词道:“南阳许攸许子远确实是才智高绝之辈,不过他的眼界注定了发挥不出该有的智慧,尤其行背后伤人的小人行径,又何惧之有!”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樊刚听徐晃之言,有点提壶灌顶的明悟,不禁叹道:“玄德公真乃神人也,有此战略战术,可永立于不败之地也!”
“没错!侯爷非常人也!”徐晃对别人赞叹刘备,已经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算是习以为常。
“玄德公非常人,徐将军也是大将之才啊!”樊刚由衷地说:“有徐将军驻守中山郡,袁军注定无功而返,甚至会铩羽而归。”
“樊太人过誉了!我不过尽本份而已。”徐晃谦逊了一下,又智珠在握地说:“许攸以为在中山郡所做的这一切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人心善变。
“从他许攸进入中山郡那一刻起,就有人事无巨细禀告于我。所以樊太人只须按许攸说的做,他玩不出什么花样的。”徐晃肯定地说:“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会让他许攸后悔来到中山郡的。”
“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樊刚终于真正地松了一口气,却又开始关心中山郡局势:“从各地汇报上来的情况来看,袁军兵分三路,兵力不下二十万。我军才五万,兵力悬殊,这一仗不好打呀!”
“敌攻我守,有五万兵力足矣!”徐晃无比自信地说:“袁军虽众,却人心不齐,我军虽少,却万众一心,足可一战,战而必胜。”
……
三天后,袁军里最先出发,行军路程最远的麴义部,终于兵临中山郡郡城之下。麴义在郡城东门外安营扎寨之后,领着亲卫本部来到城下。
麴义部出现之前,徐晃就早已获知,在紧闭郡城四门之余,已分兵把守,一门一万兵力,预备队一万。麴义领兵至城下,徐晃亦来到了城头。
麴义在城下跃马扬鞭道:“徐将军,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我主发兵二十万,你何不开门献城,少不了一世荣华。”
“麴将军别来无恙啊!”徐晃笑道:“上次已有当今旨意,袁公和我主平分冀州。不知袁公为何出尔反尔,兴兵犯境。师出无名焉有不败之理!麴将军,听我一句劝,速速领兵退去,如若不然必悔之晚矣!”
“徐晃,你别不识抬举!”麴义冷笑道:“如今卢奴城乃是一座孤城,也别指望救兵。难道你想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