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兵员不好,训练也不好,打仗也只是望风而逃,甚至连土匪都打不过。关键是这些人练不出来,打几仗也没用,所以臣说兵员很重要。”
朱翊钧点了点头,很好的观点,也很有见地。
见朱翊钧点头,刘显便继续说道:“京营官军,大多为世袭,权贵子弟横行,几次整训效果也不佳。想要彻底的整训京营,那就要选兵。”
“说说你想怎么做?”朱翊钧看着刘显说道:“如果你想从选批人练兵,朕还不如让你去编练新军。”
“臣准备对京营上下进行一次考核,所有不合格的全都革除,无论是官还是兵,无论是权贵子弟,还是恩荫入仕,全都开革出京营。”
刘显说道这里,再一次抬起头说道:“缺额从民间招兵,最好从受灾地区招兵。”
“一来当兵吃粮,可以给他们一条活路,二来他们吃得了苦,也就耐训练。如果陛下能够任由臣放手施为,那臣一定能练出一支精兵来了。”
朱翊钧看着刘显,你还真敢说,也真敢干。
在自己的心里面,朱翊钧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真的要这么干,那还真不容易,这里面牵扯的事情太多了。朱翊钧也认为这件事情还不成熟,所以一直有些犹豫。
不过朱翊钧也知道,真的这么干了,那自己面临的压力会有多大。
这个时候朱翊钧就想到张居正了,张居正不在,自己直面压力,如果张居正在的话,那就有他给自己分担压力了。看了一眼刘显,朱翊钧心里面一动。
这是一位老将,他为大明征战一生,他须发皆白,他满身伤痕。
可是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惜身,他看到了自己提拔他为提督的意思,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将面对的是什么,但是他义无反顾,无惧身败名裂。
自己在怕什么?自己的鲜血冷了?还是自己玩权谋玩的自己都陷进去了?
“可以!”朱翊钧面无表情,嘴角轻开,只淡淡的说了两个字。
刘显抬起头看着朱翊钧,脸上一片惊喜,甚至身子都颤抖了起来:“陛下,此言当真?”
事实上这样问皇上是不合适的,可是刘显真的太激动了,他原本都没想着皇上会答应了,可是皇上就答应了,刘显如何能不激动?在接到任命自己为提督的圣旨之时,刘显就向着自己该如何做了。
以前自己的头上有文官,想要一展身手根本不可能,可是这次不一样,自己上面就是皇帝。
如何保住提督的官制,如何让提督不成为空架子,刘显想了一路。到了最后,刘显想明白了,那就是要握住权力。从选兵开始,一定要握在手里面。
士卒选拔,武将升迁,全都自己说了算,而不是依靠文官的举荐和提拔,只有做到这样,提督才是真正的提督。
“朕金口玉言,自然说了就算!”朱翊钧看着刘显,掷地有声的说道:“朕大明天子,言出法随,朕说可以就可以,谁要是不满,朕自会为爱卿做主。”
这件事情刘显冲锋陷阵,朱翊钧就要在背后支持他,不然他做不下去。
“臣领旨!”刘显跪在地上,大声的说道。
朱翊钧能看到刘显颤抖的身子,叹了一口气,或许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或许和自己的步调不协调,可是等到自己计划好了,步调协调了,自己还能在遇到刘显这样的人?
“起来吧!”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接着说,选兵的权力朕给你了,朕让司礼监秉笔掌御马监太监张诚和你一起做这件事情。放心,他什么都不干涉,有麻烦就由他去处理。”
让张诚去,主要就是给刘显撑腰的,表明的是朱翊钧的态度。
“第二件事情就是饷银。”刘显直接说道:“当兵吃饷,军中贪渎之事频发,到了士卒手中不足三成,层层盘剥,京营的军官权贵子弟众多,皇上准许臣严惩贪墨。”
“不用!”朱翊钧一摆手,直接说道:“朕会让御马监派人专门负责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最是得罪人,朱翊钧不会让刘显扛起来,最合适的人选和机构就是张诚和御马监。
军队的监察机构一定要有,朱翊钧准备将御马监打造成军队的监察机构和情报机构。事实上皇帝对军队的掌控是不严厉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报不到位。
另外一点就是管辖权,地方官府对军队有管辖权,这个最要命了,朱翊钧要把这个权力收回来。
听到朱翊钧这么说,刘显觉得有些不妥,让太监来做?不过他也知道做这件事情的压力和风险,也知道这是朱翊钧对他的爱护,便直接说道:“臣领旨。”
“军饷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以后京营的军饷,全都由户部直拨,军饷足额到提督衙门,如果有人贪墨,你可以直奏于朕。”朱翊钧不信了,有命拿没命花的钱谁敢拿。
第六十五章 不能刚正面()
听了朱翊钧的话,刘显顿时就激动了,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臣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你先写一份折子上来吧!”朱翊钧看着刘显,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情毕竟是大事情,需要综合制定计划,不能两方面脑子一热就动手。
“臣遵旨!”刘显答应了一声,转身就向外面走了出去。
朱翊钧看着刘显背影,有些头疼的叹了一口气,说起来简单,事实上做起来真的没那么简单。关键是京城不能乱,朱翊钧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试点。
说起京营,也叫三大营,建立的时间就早了,要追溯到明初。
最巅峰的时候在永乐时期,永乐皇帝就是以三大营北征的,打的蒙古人不敢南顾。
只不过土木堡之变之后,三大营彻底完蛋,剩下的也只是一下老弱病残,根本没法打,甚至都没法看了。一直到正德皇帝,这位大明朝最喜武事的皇帝。
正德初,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于是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操练。
事实上那一次三大营的清洗就很彻底,加上以边军精锐充任新军,战斗力是可观的。
这也是后来正德皇帝能够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的依仗。只不过正德年轻,加上父亲去得早,做事难免没溜了一些。
放在后世,其实就是贪玩,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正德皇帝建立的京营,在那个时候绝对是战斗力很强悍的,只不过经过嘉靖朝的经营,三大营算是彻底完蛋了。在嘉靖二十九年,更是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
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
文官一掺和,三大营彻底歇菜了,不过朱翊钧看来,三大营最大的问题还是士卒来源的问题。
不改变兵卒的户籍制度,基本上就没戏,父死子继的事情绝对要不得。
只有募兵制才是王道,而且当兵到了一定年限,那你就要回家,就像后世征兵一样。朱翊钧现在考虑的是突然整改十多万人,容易出乱子啊!
京营位于京城,如果再有有心人煽风点火,真的容易出事情。
真要是京营除了事情,就算没闹腾出什么幺蛾子,自己这个皇帝估计也就威望大减。
朱翊钧看了一眼身边的张鲸,直接开口问道:“刘显这一次进京可带了家眷?”
“回陛下,没有!”张鲸连忙说道:“不过他的带了自己的儿子刘綎进京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一点倒是没什么意外,京城居之大不易,以刘显的俸禄和资历,想要把家人给接到京城来居住,那真是的养不起啊!
“准备一套宅子,让刘显把家人接到京城来。”朱翊钧想了想,直接吩咐道:“让李太医给刘显调理一下身体,别事情没做,人先垮了。”
“老奴这就让人去办!”张鲸点了点头,连忙开口说道。
朱翊钧其实有些担心刘显的家人,倒不是其他人的,而是害怕有人拿刘显的家人搞事情啊!
“明天着急都督府的大都督们御前觐见!”朱翊钧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见一见这些人。
边军或者戚家军这样的募兵,武军都督的这些大都督说的不算,可是京营这种地方,他们可以说根深蒂固了。各个团营的掌营官可都是侯爷,说白了就是勋贵。
要想真的改变三大营,这些人肯定就要有人挪窝了。
想到一次性把这些人挪窝,朱翊钧的头更大了,不行,绝对不能这么做。朱翊钧准备先找五军都督府的几位大都督谈一谈,事实上这些大都督其实都是大明顶级的勋贵。
定国公、成国公等等,如果得到他们的支持,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事实上朱翊钧觉得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不困难,这些人这些年都快废了,只不过这样做勋贵就彻底成了摆设,这样是不行的,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是要出乱子的。
朱翊钧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学宫,看来是时候把这些人拉出来溜溜了。
说起自己的学宫,朱翊钧原本是打算建成贵族学校的,结果搞到最后直接破产了。如果不是朱翊钧让张诚盯着,现在估计都该黄了。不过朱翊钧觉得以后学宫扩建成军校或者讲武堂,难度不会太大。
这些年学宫可是一直都在不停的培训,第一批学员像成国公的孙子,在里面都呆了快五年了。
这两年朱翊钧也经常去那边,学宫的武事可是从来都没间断过,已经不少文臣上书弹劾皇帝戏于武事,只不过全都被张居正给压下去了。
这件事情得到了李太后的支持,她对儿子练武锻炼很支持,这才没让学宫黄了。
老一辈不好办,可是年青一代好办,为了年轻一辈,老一辈牺牲下,想必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想到这里,朱翊钧就笑了,要找对方向下手,不能刚正面啊!军队打仗都知道用计,自己要是去刚正面,那就太傻了。想到这里,朱翊钧觉得自己应该到学宫去看看了。
朱翊钧想到这里,直接对张鲸吩咐道:“传旨学宫,明天御前演武!”既然搞了,那就搞的大一点:“侯爵爵位的,全都给朕叫来。”
听了朱翊钧的话,张鲸点头说道:“臣遵旨!”
黄昏时分,刘显住处。
传旨的太监刚走,刘綎就有些疑惑的看向了自己的老爹:“爹,陛下赐给咱们宅院倒是好理解,可是把咱们的家眷接来是何意?难道以家眷为人质不成?”
刘綎的脑海中瞬间就闪过了自己听过的无数故事,皇上以臣下家眷为要挟,难道这一次落到自己家的头上来?
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脚,刘显没好气的说道:“少听一些乱七八糟的书!”
第六十六章 勋贵()
对于自己的儿子,刘显也不知道怎么说,勇武方面没的说,更胜自己年轻的时候,可是这个性格和脑子,刘显都不知道怎么说好了。幸亏在打仗方面很有章法,不然自己都想给送回老家去了。
“你年纪也不小了,收收心,这一次就跟着爹到京营历练一下吧!”
“是,爹!”刘綎没敢在提家人来的事情,不过他还是挺高兴的,不说其他的,这几年妻子在家里面,自己还真是有点想她了,入京营也挺好的。
陛下下旨学宫演武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件事情在勋贵里面自然掀起了不小的风潮。
有孩子在学宫里面的,自然是忐忑的同时带着骄傲,没有的则是有些迟疑,皇上此举究竟何意呢?文官那边也想不明白,这件事情的关注度可不低啊!
学宫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那里说起皇上习文练武的地方,可是很多人看不上,尤其以文官为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练武做什么,难道去做丘八不成?不过那些勋贵子弟自然不在意这些,有这样亲近的皇上的机会,他们自然要牢牢的把握。
这天一大早,够资格的勋贵都全都来了,他们围在两位领衔的国公身边,互相说笑着。
大明的勋贵,最早当然要追溯到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开国辅运守正文臣”。
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或曰“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和“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或曰“钦承祖业推诚奉义”。
公侯伯爵中,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
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公、侯、伯封号分四等岁禄以功为差,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这样的规定也就限制了勋贵伸手到文官那边,可以说很好的限制了武将的权力,算是文武分制的一种。
只不过限制了武将却没能限制文臣,他们伸手向武将的心就没死过,土木堡之变之后,这些勋贵们垮台了,勋贵也只能被文臣压一头。
宫门开放之后,大明的这些勋贵就从外面向里面走了进去。
现在大明朝的国公有五位,在京城的有三位,英国公、定国公和成国公。
第一代英国公乃是张玉的儿子张辅,事实上张玉无论活着还是死了,英国公这个爵位都和他没什么关系。
建文元年七月,黄子澄、齐泰杀燕王之事泄露后,朱棣起兵“靖难”召集张玉、朱能守卫王府。后下令夺取北平城,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进北平九门,占领北平城。
在靖难之役刚起的时候,张玉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将,一路征战下来,张玉战死了。
东昌之战中,朱棣攻盛庸东侧,不料进入伏击圈,突围中被盛庸包围。张玉、朱能率亲兵向南军包围猛冲救主。朱能负责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军,这一引就没再回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