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年,前胸居然有十余处刀伤,看来边军是真的苦啊!”
李安感叹了一句,并亲自将马璘的衣襟整理好。
“李侍郎,卑职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李侍郎成全。”
马璘一激动,居然给李安跪下了。
“你快起来,快起来,不必行此大礼,有什么直接说就是了。”
李安连忙扶起马璘,这种动不动就下跪的古代礼仪,李安是真的很不习惯,他真的很不喜欢,别人跪在自己跟前。
“李侍郎,边关将士很苦,尤其是安西大军,要用两万兵马,维持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安抚数百小国,一旦发生战事,敌军往往数倍于我,虽然我安西军装备精良,但每次大战都伤亡不小,若能将炮兵部队尽快部署到边关,则必将大大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日后与敌军作战,伤亡肯定会减少很多,卑职愿率炮兵第三旅前往安西,为大唐守土开疆。”
马璘一脸正色的说道。
李安岂能看不出马璘的打算,这家伙之所以跑去安西投军,就是为了杀敌立功,以光耀门楣,跟段秀实是一个德行,只是在看到火炮的巨大威力后,觉得率领一支火炮部队进入安西,或许能立下更大的功勋,给敌军造成更大的杀伤,并保存自身的有生力量。
“哈哈!马璘,你真的不用着急,先在京城好好训练,日后有的是机会,陛下既然让本官组建如此多的火炮部队,花费如此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日后调往边关,对敌军展开震慑和征伐,只是,目前炮兵的训练仍旧不到位,炮兵的规模也还太小,还处于发展阶段,贸然调往边关并不妥当,至少也要一两年之后吧!”
李安开口劝说,让马璘不要太着急了,炮兵的组建就是为了守土开疆,早晚是要派出去的,但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行,这样才能实现轮流调动,一旦某一支部队受损,可以很快补充装备,从而不至于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是,李侍郎,卑职可以等,卑职一定好好训练。”
马璘大声表达决心。
在对众人鼓励一番之后,李安与陈玄礼离开炮兵第一旅的营地,并结伴而行。
“大将军,马璘你也看过了,觉得此人如何?”
李安看向陈玄礼,开口问道。
“此子出身将门,一心想要杀敌立功,光耀门楣,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比我那犬子强多了,日后必然前途无量啊!”
陈玄礼心服口服的回答,他看得出来,马璘的才能与意志,全都在他儿子之上,难怪可以轻松战胜他的爱子。
“大将军太谦虚了,令郎还是很优秀的,若不是马璘突然冒出来,令郎今日就获得第一了。”
李安开口安慰了陈玄礼一句,并抱了抱拳,与陈玄礼分道扬镳。
李安要返回研发中心看看,而陈玄礼则要返回京城,对龙武军参加演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一百门火炮到位后,大唐第三炮兵旅与大唐第四炮兵旅,立即开始组建,并正式任命马璘为炮兵第三旅旅帅,陈大彪为炮兵第四旅旅帅,五百多名炮兵学堂的最优秀炮兵学员,补充到这两个旅,并立即进行训练,并每个月进行演习。
京城一下子有了四支炮兵旅,两百门火炮不时的炸响,这惊天动地的巨大动静,让处在皇宫的李隆基都能听得到,刚开始的时候,每当听到火炮的声音,李隆基还能兴奋一阵子,但时间长了,就觉得吵了,于是,四支炮兵旅,被调往距离京城稍远一些的位置,也就是在京城城墙五十里开外的地方,这样一来,就算两百名火炮同时发射,也影响不到京城的正常生活了。
当然,如此一来,李安若要视察炮兵部队,就需要策马奔驰一个时辰才能抵达了,这样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视察的频率自然要降低一些,反正该教的都已经教过了,让这些炮兵将士自己展开训练就是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收的季节,树上的水果熟了,田地里的庄稼也到了该收获的季节了。
由于线路太长,两条战略铁路都没有修好,但秋收是不能耽误的,而且,今年关中地区,除了秋收还有秋耕,就更不能耽搁了。
在朝廷的统一安排下,百万筑路百姓,大部分陆续返回家乡,参与秋收工作,只留下不足十万人马继续修筑。
这十万人马之中,除了研发中心和铁路局的技术骨干之外,还有很多壮劳力,这些劳力的抽选很严格,都是来自家中劳力比较富余的家庭,少一个劳力,对这些家庭的秋收和秋耕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如此安排,可以保证铁路铺设不会因为秋收而彻底停止,只是速度慢了一点而已。
今年的秋收与往年不同,往年都是人力在秋收,而今年却有数千辆收割机投入运营,尤其是关中一带,收割机的数里是最多的,洛阳一带当然也有不少,其它地区,则因为收割机的产量问题而难觅踪影。
而在这数千辆收割机的辅助下,秋收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尤其是大量采用收割机的关中一带,秋收的时间缩短了整整一天,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在秋收之后,关中一带的耕地机和抽水机开始发威了,在见识了小麦可以在冬季生长之后,关中所有的百姓和贵族大户,全都选择在秋收之后种植小麦,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收获,小麦种则由朝廷组织商贩进行贩卖,并将其作为官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及时满足所有百姓的需求。
整个秋收和秋耕期间,关中一带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当然,在这之中也夹杂着耕牛的哀鸣。
也许是看到耕地机效率太快,耕牛的主人总是用皮鞭抽打耕牛,希望耕牛能够走得快一些,但无论如何抽打,耕牛的效率永远都不能与耕地机相提并论,直到耕牛发出惨痛的哀鸣,并再也不愿向前迈步,耕牛的主人才无奈的叹息一声,并抱着爱牛安慰一阵,然后继续缓缓耕地。
科技的发展是普通百姓所不能左右的,他们只能无奈的接受,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步抛弃很多传统的东西,也许几十年后,关中一带就再也难以见到耕牛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 混凝土()
秋收和秋耕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超过九成的老百姓都在田地里忙活着,仍在继续修筑铁路的人马,已经不足十万,虽然这仍旧是一支非常庞大的群体,但相比铁路线的漫长,还是显得人力不足。
为了调运各种物资,支持前方的筑路人马,朝廷在关中和洛阳一带,征集了大量的马车和相关人员,就连京城附近军队的辎重人马也被大量动用,北门四军的辎重车被抽的只剩一成,自己的运粮补给都成了问题,有时只得动员士兵用肩膀将粮草扛入大营。
这些马车的数量超过五千辆,其中,大部分来自长安和洛阳的商队,毕竟,在铁路运营之后,大量的货物都走铁路货运了,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马车运输业遭到重大挫折,既然没有多少生意可做,只有转做其它线路的生意或加入铁路系统,而在朝廷决定征集马车运输物资之后,这些人又找到了赚快钱的机会,纷纷加入运输铁路物资的队伍,从而很快成为筑路大军的补给生命线。
当然,从京城出发的补给队伍是主力,几乎所有的铁轨都从这里发出,但粮草方面,沿途各县提供了更大的需求量,早在铁路修筑之前,也就是去年的秋收之前,朝廷就已经下令,让沿途各县收上来的田赋粮食就地存储,不必运往长安城,从而方便了此次筑路的补给,大大缓解运输压力。
另外,沿途各县,有不少都拥有大量森林资源,这些有资源的县城,则还要负责为铁路系统提供枕木,一些有山的县城,则就近提供碎石块,从而进一步减轻运输方面的压力。
现如今,沿途各县的大部分百姓都回去秋收和耕种了,新的田赋粮食很快就会产生,而这一次,沿途各县将按照朝廷的要求,取消今年田赋的收取,让老百姓自己带着粮食,参加到修筑铁路的大军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修筑铁路的效率,减轻后勤的压力。
当然,除了落后的马车运输之外,几个月前研制成功的货运蒸汽车和蒸汽船,也相继投入到了运输物资的行动之中,几个月之后,投入运输的蒸汽车的数量已经高达三百辆,蒸汽船虽然只有十艘,但拖拽的运输船高达两百艘,运输量还是很大的。
其中,蒸汽货运车辆的载重是马车的五倍,而效率至少还是马车的两倍,如此,一辆货运蒸汽车,至少能顶十辆马车。
运输船的运输量比蒸汽车和马车大太多了,不过,速度较慢,而且,只有通往西部的部分路段可以使用,大部分地区是不通水路的,所以效能也很有限,但可以大大缓解东段的运输压力,让很多马车可以直接在京城西部近千里之外,等着货运船的物资然后继续往更远的地方转运。
当然,在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力集中在靠近的京城的路段,如此,从京城出发的铁路,几个月就铺了几百里,而这样一来,就可以调拨大量的货运列车,将京城的物资运往几百里外。
这样,可以让靠近京城百里内都不需要马车和蒸汽货车,让这些车辆直接在几百里外等着物资,进行转运就可以了。
而随着机械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普及,李安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百姓从农业之中解放出来,从而加入到工业和手工业领域,让大唐变得更加的富强,而在各种机械普及之后,修筑铁路的进程也会持续加快,并在有限时间内,修筑更多的铁路,大大促进大唐帝国的商业繁荣。
在秋收的这些日子里,李安对炮兵部队的关注持续减弱,因为炮兵已经开始走入正轨,不需要太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机械的研发。
而李安也不负众望,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了很多实用的机械,最先投产的便是蒸汽起重机,是专门为铺设铁轨准备的神器,有了这个装备,铺设铁轨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铺设效率了。
另外,推土机也很快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这个机器的研发难度是最小的,只是对动力的要求比较高,为此安装了三台蒸汽机,以提高动力,从而推动更多的土石方。
当然,除了各种机械之外,李安还发明了很多实用的非机械产品,比如组合式钢梁,在遇到不宽的河流的时候,在河流中间修筑几个墩子,钢梁可以直接将这几个墩子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座完整的桥梁。
而由于火车的重量比较大,所以,对桥墩和钢梁的要求也比较高,钢梁最终要连接成一个个拱形,以分解桥面所受到的压力,保证钢梁不至于断裂,确保火车通行的安全。
这些科研成果,很快被运用到修筑铁路的行动中,并切实提高了修筑铁路的速度,让两条铁路大动脉能够尽快畅通。
而在修筑桥墩的时候,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是很多的,这一点引起了李安的重视,并立即决定研发一种新的材料,以能够快速修建桥墩,同时还有更大的作用。
这种材料便是后世的水泥,其组成结构极为简单,只需要将石灰和黏土混合在一起,简单的处理之后,就能得到最简单的水泥,加水之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当然,理论归理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让部下运来大量的石灰和黏土之后,李安正式开始做实验。
不过,石灰是非常烧手的,所以,李安并不会亲自去做,这些脏活累活,让手底下的人去做就可以了。
在经过一番反复试验之后,李安终于掌握了水泥的最佳制作方法,而且,成本极低,很适合大规模的量产。
关中一带有大量的石灰矿和黏土矿,原材料的丰富远超铁矿,所以,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大唐日后是绝对不会缺少水泥的。
而在水泥研发成功之后,李安立即试验混凝土,也就是将水泥、沙子和碎石块,按照一带的比例混合,从而形成更加坚固的固态凝固物。
当然,更结实的应该是钢筋混凝土,不过,尽管大唐帝国利用黑火药加倍开采铁矿,但由于铁路和各种机械的需求量太大,铁料还是不够充足,所以,钢筋混泥土并不能使用太多,而制造钢筋并加入混凝土之中,这就太简单了。
不论水泥的两种原材料,还是沙子和碎石,大唐都有充足的原材料,多到亿万年都使用不完,所以水泥和混凝土这两样东西,是最适合大规模推广的。
李安已经想好了,日后,大唐桥梁的桥墩要采用混凝土制造,甚至是钢筋混凝土,从而大大提高建造的效率,以及制造的坚固程度,而桥体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如此,日后可实现在黄河与长江上建造桥梁,从而极大的方面江河两岸的贸易往来,提高百姓的生活,促进物资的流通。
当然,水泥和混凝土的用处不仅仅局限在此处,修筑硬质路面,搭建坚固的房屋,修补城墙等等,都能用到水泥这种基础的材料,所以,这推广的价值是无需赘言的。
而推广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尽快获得皇帝和大臣们的支持,让他们明白水泥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全力支持大唐的水泥事业。
李安亲自指导部下,制作了水泥块和混凝土块,并让他们将这两样东西,直接抬入皇宫,以让皇帝和众大臣亲眼见识水泥块,和混凝土块的性能。
“大家,李侍郎抬了两根东西进来了,看上去好像很重,一根要十几个人抬着。”
小太监连忙将情况汇报了上去。
“哦,李侍郎又搞出什么好东西了,是什么。”
“看上去像一截石条,但肯定不是石头,小奴也搞不清楚。”
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趣,迈步离开紫宸殿,亲自迎了出来。
“微臣参见陛下。”
“李侍郎,这是什么东西?”
李隆基看到光滑的水泥块和混凝土块,顿时惊呆了,他能肯定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