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觉得很委屈,觉得太委屈了,就想投河自杀,我就想。
年仅8岁的竺安偷偷跑出旅馆,在玉山城里打转,因为路不熟,没有找到玉山城内的河流。竺可桢和妻子张侠魂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竺安。
据竺安回忆,这件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想起来呢,的确是很愧疚的。
1月7日,在浙大师生被困玉山整整11天后,铁路局终于同意拨十三节车皮给浙大使用。天刚放亮,学生们就挤在玉山火车站的站台上。这辆火车,除三节客车车厢外,其余都是拉货用的高边敞篷车。男同学们自觉地把客车车厢留给教授和女同学乘坐。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年级新生唐觉登上了一节铁皮车。
一个铁皮车上吃过日本鬼子的炸弹,铁皮往里边翻,毛的嘛,衣服都割破了嘛。晚上的风就从孔孔里面,呼噜呼噜吹进来的,脚是冷得不得了。大家挤在一块儿的,你的脚,我的脚都分不清了,大家睡着觉,冻僵了,麻了。
大家不能睡觉,睡着以后要挨冻,要感冒,那怎么办呢,大家唱歌嘛,王人龙提议大家唱《东北松花江》上吧,就这样凄凉的歌声和货车开过铁轨的声音一起冰凉。
同学们吃也没得吃的,水也没有,什么也没有,都硬撑着的,没办法,逃难吗,这就叫作逃难的味道,能逃就是好了。
第五十五章别样的长征(4)()
1月20日,浙江大学师生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江西吉安。他们从浙江建德出发,途经金华、玉山、樟树等地,行程752公里。迁校的目的地本是江西泰和,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浙大提前撤离建德,泰和房舍还未准备就绪,而吉安有两所学校正在放寒假,所以全校师生暂时栖居吉安。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禾水在此汇入赣江。城内赣江的堤岸长7。5公里,有一座浮桥与江中的白鹭洲相连。白鹭洲是一个长约2。5公里的江中小岛,自古闻名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此。
白鹭洲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学生们在这里暂时休息下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之间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据回忆,初到白鹭洲的时候啊,有一天早上我去洗脸的时候,正好一个女生叫范文陶,只有我们两个人。她呢就说今天的洗脸水不热,不够热。我说可以呀。她呢就伸出手来摸底我的手了,啊哟,我一下子就像触电了一样,从此以后我就跟范文陶就好起来了,不过那个时候啊很单纯的,浙大的同学经过西迁,真是共患难同甘苦,感情特别深。
全体师生抵达吉安两天后,国立浙江大学在吉安中学复课,学校暂不放寒假,并决定在一周后举行期末考试。
据回忆,我们竺校长是抓学习抓得很紧的,那么在那里就大考,我们也举行大考。
据回忆,考试的话,一直动荡,所以这个功课要考好分数这是很难的。当然也有些同学考得好的,大多数都考不好的,能够及格都已经是拜天拜地了。
到达吉安后,竺可桢一家以每月十元的价格租下城中木匠街53号。此时,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背着父母报考了中央军校。很快,竺津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收到了中央军官学校第十四届考生的录取通知书。
从送通知书的军事教官口中,竺可桢得知,前线急需军事人才,已经内迁成都的中央军校,将三年的学习时间压缩到六个月。虽然竺津近视400度,但成绩优秀,破格录取。
竺可桢夫妇并没有因为儿子出色的成绩而高兴。而是极力反对年仅16岁的竺津入军校学习。
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结束,泰和方面的房舍也已准备就绪。在吉安过完旧历新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南行40公里,深入泰和乡间。
刚刚在温州老家过完春节的苏步青,也告别日本妻子苏米子和五个子女,开始前往泰和与学校会合,继续他抗战时期的教学生活。
赣江流经泰和,几乎年年泛滥。赣江两岸是泥沙淤积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浙江大学迁到泰和后,师生们大多数居住在当地最富有的乡坤萧百万的宅院里,浙大师生用来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堂咸正堂,是萧百万家族的宗祠。在这些宅院的楼壁墙角,常能看到淹过的水痕。这些水痕引起了竺可桢和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注意。
据回忆,竺校长就和胡刚富先生一块商议,并且和当时的地方当局,以及江西省政府协商,由他们出钱,浙大出力,让那些逃亡的难民,以及当地的农民来做,修了一个十五里长的长堤。
一天,泰和人发现,赣江边出现了一群年轻学生的身影。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的学生在教授唐凤图、吴钟伟的带领下,开始勘测赣江的水位和地基。王人龙是土木系的学生,所以也在其中。
王人龙他们正在测量的时候,好多老乡也在看啦,可能是感到稀奇,没见过,好多仪器没有见过,主要测的话,把赣江东岸水平线给它测下来,同时在赣江边上设计一个水尺。
经过土木系师生的勘测设计,大堤在四月底开工。两个月后,防洪大堤终于赶在汛期前完工。防洪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七点五公里。第二年洪水来时,躲过灾害的泰和村民,纷纷称颂浙大的功劳。此后,上田村再未遭受水灾,为纪念国立浙江大学的功绩,村民称此堤为“浙大防洪堤”。江边还有一码头称为“浙大码头”,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6月初,过了端午,赣江的水温已适宜游泳。一天,竺可桢与体育系主任舒鸿一起畅游赣江,游着游着,两个人发现,这段江流很适合游泳。于是,两人一边游泳,一边用脚勘探,选中一处水流平稳的浅水区,让人用竹竿和绳索圈成一个临时游泳场,供学生使用。于是,游泳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据回忆,浙大的游泳是比较很注重的,舒鸿先生带人游泳是很注意的。所以我们都去游泳的,那时候我们才初学,还不太会游泳的。
为了让新生尽快学会游泳,舒鸿规定,学生必须游完50米方可及格。当时,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游过泳,一上体育课,见到江水就往后躲。
他想了个办法,就是拿个桌子放在潜水的地方,桌子固在水里面,每个人每天要报到的,一定要下水,下水了之后去签报到,既然下了水当然游泳了嘛。
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都学会了游泳。这年初夏,泰和的赣江边热闹起来。
学校给学生们在江边搭了两个台,那么大家可以学着跳水,一个地方呢,比水面高一米多,一个么大概两米高。我是跳不好,跳的叫冰棍。
当时学生们都是从浙江从杭州过来的,很少人带游泳裤什么,需要在街上买,所以大家说泰和的裁缝师傅肯定要发财了。
1938年6月30日,江西中部的小县城泰和,天刚蒙蒙亮,上田村萧家的临清书屋里,暂居在此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妻子张侠魂正在帮他收拾行李。这一天,竺可桢要赶往已搬迁到武汉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竺安:有一天晚上就突然我母亲跟我二哥发病,发病了,但是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就是我二哥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而且床上全都是拉的大便,后来可能听我姐姐讲,说他们得痢疾了。7月25日傍晚,泰和的天色渐渐变暗,田间劳作的农民已收工回家,上田村显得很安静。赣江大堤上,站着竺可桢的三个孩子,他们朝村外张望着,等待父亲归来。8点过后,一路颠簸的竺可桢终于回到泰和上田村,等候已久的孩子们一下子扑到了父亲的怀里。竺可桢抚慰着几个孩子,却没有看到次子竺衡。
1938年11月19日,广西省会桂林北面300公里远的小城宜山,晴空万里。
一大早,城中一个叫群乐社的地方就聚集了一批国民党军官和当地县政府的官员,大幅的挽联使群乐社里气氛凝重。半月前,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因心脏病突发在宜山病逝。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派军训部次长黄琪翔到宜山主持追悼会。这一天是出殡的日子,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出现在追悼会上。
半个多月前,从江西泰和流亡到广西宜山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则提前一个月抵达宜山。
国立浙江大学未迁来宜山之前,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浙大迁往贵州安顺,但竺可桢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从广西宜山至贵州安顺一段,只能靠汽车运输,学校一千多人,几千箱图书仪器,要到达安顺,起码费时半年,战时车辆不仅难找,而且运费昂贵,经迁校委员会再三讨论后,决定先迁往广西宜山,然后看战事的变化再行决定。
据回忆,因为要考虑到运费的问题,很多这个仪器、设备、图书,还有这个学生,或者家长的行李,那么都尽量走水路,走水路呢就要到广东去,就要从湖南到广东,从广东再到广西,就等于是绕一个圈子,从这个路线来讲呢,距离太远了,但是呢运费便宜。
当时从泰和迁到宜山这段路上有很多人走路的,有很多人走路的。当然有火车的地方还是坐火车。所以呢,有走路的,我记得有一个在路上有一个女生被那个土匪给劫走了,劫走了去啊,说是给他们的土匪头当押寨夫人,结果好了,这个土匪头子,头目,他本人是个大学生,他就把她放回去,把女生放回来了。
第五十六章将星陨落()
(一)
1月20日,浙江大学师生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江西吉安。他们从浙江建德出发,途经金华、玉山、樟树等地,行程752公里。迁校的目的地本是江西泰和,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浙大提前撤离建德,泰和房舍还未准备就绪,而吉安有两所学校正在放寒假,所以全校师生暂时栖居吉安。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禾水在此汇入赣江。城内赣江的堤岸长7。5公里,有一座浮桥与江中的白鹭洲相连。白鹭洲是一个长约2。5公里的江中小岛,自古闻名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此。
白鹭洲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学生们在这里暂时休息下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之间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初到白鹭洲的时候啊,有一天早上王人龙去洗脸的时候,正好一个女生叫范文兰,只有他们两个人。她呢就说,今天的洗脸水不热,不够热。我说可以呀。她呢就伸出手来摸底我的手了,啊哟,王人龙一下子就像触电了一样,从此以后他就跟范文兰就好起来了,不过那个时候啊很单纯的,只是比一般同学更加互相关心而已,也不是什么恋爱关系。
浙大的同学经过西迁,真是共患难同甘苦,感情特别深,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
全体师生抵达吉安两天后,国立浙江大学在吉安中学复课,学校暂不放寒假,并决定在一周后举行期末考试。
竺可桢校长抓学生的学习是抓得很紧的,那么就在吉安那里大考,举行正规的学期大考。
要谈到考试的话,一直在动荡中迁移,所以这个功课要考好分数这是很难的。当然也有些同学考得好的,大多数都考不好的,能够及格都已经是拜天拜地了。
到达吉安后,竺可桢一家以每月十元的价格租下城中木匠街53号。此时,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背着父母报考了中央军校。很快,竺津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收到了中央军官学校第十四届考生的录取通知书。
从送通知书的军事教官口中,竺可桢得知,前线急需军事人才,已经内迁成都的中央军校,将三年的学习时间压缩到六个月。虽然竺津近视400度,但成绩优秀,破格录取。
竺可桢夫妇并没有因为儿子出色的成绩而高兴。而是极力反对年仅16岁的竺津入军校学习。
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结束,泰和方面的房舍也已准备就绪。在吉安过完旧历新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南行40公里,深入泰和乡间。
刚刚在温州老家过完春节的苏步青,也告别日本妻子苏米子和五个子女,开始前往泰和与学校会合,继续他抗战时期的教学生活。
赣江流经泰和,几乎年年泛滥。赣江两岸是泥沙淤积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浙江大学迁到泰和后,师生们大多数居住在当地最富有的乡坤萧百万的宅院里,浙大师生用来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堂咸正堂,是萧百万家族的宗祠。在这些宅院的楼壁墙角,常能看到淹过的水痕。这些水痕引起了竺可桢和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注意。
竺校长就和胡刚富先生一块商议,并且和当时的地方当局,以及江西省政府协商,由他们出钱,浙大出力,让那些逃亡的难民,以及当地的农民来做,修了一个十五里长的长堤。
一天,泰和人发现,赣江边出现了一群年轻学生的身影。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的学生在教授唐凤图、吴钟伟的带领下,开始勘测赣江的水位和地基。土木系的学生王人龙也在其中。
当时老师、学生们正在搞测量的时候,好多老乡也在看啦,可能是感到稀奇,没见过,好多仪器没有见过。问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有的也就能上几个字。
浙大主要测量的话,就是把赣江东岸水平线给它测下来,同时在赣江边上设计一个水尺。
经过土木系师生的勘测设计,大堤在四月底开工。两个月后,防洪大堤终于赶在汛期前完工。防洪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七点五公里。第二年洪水来时,躲过灾害的泰和村民,纷纷称颂浙大的功劳。此后,上田村再未遭受水灾,为纪念国立浙江大学的功绩,村民称此堤为“浙大防洪堤”。江边还有一码头称为“浙大码头”,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6月初,过了端午,赣江的水温已适宜游泳。一天,竺可桢与体育系主任舒鸿一起畅游赣江,游着游着,两个人发现,这段江流很适合游泳。于是,两人一边游泳,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