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明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明月-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莫非父亲想要效仿笠泽之战?”赵括知道真相后,暗道果然不出自己所料,不过也让他之前乍闻出战时空欢喜了一场,同时想起了两百年前,吴越争霸时的一次经典战例来。

    他记得这还是他在学《范蠡兵法》残册时知晓的,当时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让越国重新强大起来,开始反攻吴国,侵入吴境,吴王夫差获得消息,也率兵迎击,双方布阵于笠泽江两岸。

    当时勾践将大军分为左中右三军,让左右两军到达笠泽江南岸后,即饬令鸣鼓渡江进至江中小州上等待命令。吴王夫差听到上下游鼓声大作,误认为越军是乘夜渡江,分兵两路而来,驰往堵击。越王勾践见吴军中计,便暗暗下令中军6000君子军不鸣鼓,不点火,衔枚渡江,秘密接近吴军在江北的大营,突然发动袭击,吴军仓促应战,被打得大败。吴王分兵迎击越人的两军闻悉大本营被袭,回军援救,但此时越军左右两军再度渡江追击,将其击破……

    笠泽之战,以越军大胜,吴军大败而告终,也奠定了越兴吴亡的结局,那是一次故布疑兵,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所以赵括记忆犹新。

    在他看来,父亲此番大概是要效仿那一战,让他们在顾县这边做出强渡之态,吸引燕军注意,而在左人、苦陉等地派大军悄悄渡河,突袭燕军后方?

    “兵道者,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的确是父亲爱用的战法啊。上一次阏与之战就是如此,先故意让大军顿步不前作为怯战之意,让敌军放松警惕,随即故布疑兵,让敌将判断错误,最后再以大军攻其要害,一举结束战局。”

    赵括从小到大,与父亲玩兵法推演不下上百次,对父亲的套路,他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然而,这个战术看上去可行性很高,但赵括却依旧忧心忡忡。

    “父亲曾对我说过,燕将荣蚠并非庸碌之辈,如此明显的计策,难道能骗过他么?”

    荣蚠是宋国彭城人,年纪比父亲还要大一些,他出名的年代,更是比父亲早上十年。

    当时宋国还在,正处于宋王偃的统治之下,据说那宋王偃“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而且极为狂妄,自立为王,并对邻国大肆攻伐,他“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有其地。”当时的宋国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不可一世,俨然要成为天下第八雄国。

    宋国之所以在对外战争里屡战屡胜,这其中,就有荣蚠的功劳,当时年轻的荣蚠可谓宋王偃之下第一猛将。

    不过那宋国的鼎盛好景不长,因为宋王偃对内统治暴虐,对外与所有诸侯都交恶,被诸侯呼为“桀宋”,于是被齐闵王乘机攻伐灭亡。宋国灭亡后,宋国将相四散流亡,这荣蚠便北逃燕国,投靠了燕昭王,他当时与秦开,还有从赵国过去的乐毅、赵奢、剧辛同殿为臣,在五国伐齐、开拓辽东的历次战役里都立有功劳。

    如今秦开已死,剧辛老迈,乐毅被逐死在了赵国,乐毅之子乐间年轻,这荣蚠作为三朝老将,俨然成了燕国首屈一指的统帅,所以才被燕王委以重任,封他为高阳君,使之伐赵,短短时间内就连拔滱水以北三城,足见此将之勇睿不下当年。

    更何况,赵括知道父亲在燕国为将时,也与荣蚠有些交情,二人知根知底,如今这对老朋友刀兵相向,父亲的战术赵括能看出来,难道那荣蚠就看不出来?

    忧心归忧心,但如今赵括只知道自己这边是作为疑兵行动,却不知道父亲的杀招放在何处,甚至连父亲的大军还在不在苦陉都不得而知,只能干着急。

    无奈之下,赵括只能在滱水边上,更加卖力地让兵卒摇旗呐喊,并几次做出了渡水之势,将这场戏演的更真实些。

    天色渐明,天亮之后,赵军的虚实都会暴露在阳光下,戏就演不下去了。

    赵括看着露出鱼肚白的东方,抹去脸上冰冷的水珠,想道:“只求荣蚠这把老刀已钝,只求他猜不出父亲真正主攻的地方是哪……”

    直到三天后,他才听闻赵奢以大军进攻东北面荣蚠封地高阳邑,却遭到挫败的消息……

    PS:第二章在晚上

第163章 实则虚之()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赵奢以为,我荣蚠连这都不懂?”

    站在高阳邑城头,看着城下赵军仓促撤走后留下的数百具尸体,燕将荣蚠洋洋得意。

    他来到燕国已经二十年了,在五国伐齐的战争里,曾作为乐毅的副手参与了济西之战,攻入齐国,随着燕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正值壮年的荣蚠也前途无量。

    但那时候的他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便是对光复宋国念念不忘,私下去见了占领宋地的魏王,想要游说他再建宋国。岂料这事不但没成,还让燕国这边知道了,一时间对荣蚠的猜疑遍布朝野,好在燕昭王十分宽容,饶恕了荣蚠,让他继续为将。

    可到了心胸狭窄的燕惠王时,荣蚠就没这么好运了,他被赶到了

    辽东去做郡守,如同发配,每年的任务就是收降那些在荣蚠看来跟野人没什么区别的濊、貊、肃慎,也攻击过羸弱不堪的箕子朝鲜,可所获还不够行动的军费。

    他在那苦寒之地里一呆就是十年,直到燕惠王为公孙操所弑,荣蚠才等到了他久违的机会,得以回到都城,重新起用。

    二十年风霜,让还不到六十岁的荣蚠看上去跟七旬老翁差不多,他的胡须和露在幞头下面的头发都已雪白,脸上的皱纹加深、加密了,泪囊显著地突出来,以至把他那一对原本精神的大眼睛都挤小了许多,身材看起来有些浮肿,动作比过去更加笨拙,连马都有点上不去。

    唯独他为将者的敏锐思维没有变迟钝,在得知赵军在滱水南岸驻扎,大张旗鼓准备渡河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将目光放到了没有水流阻隔,完全暴露在赵军攻击范围内的高阳邑,这里相当于是燕军的指挥所……

    放着没有河流的高阳邑不攻,却去啃被滱水环绕的硬骨头,这意图也太过明显了罢!

    于是在让滱水以北三城加强防御外,荣蚠紧急调兵驰援高阳邑,果不其然,他的援军抵达时,赵军的万余人山呼海啸地聚集,伐木的伐木,造梯的造梯子,正要朝城邑发动进攻……

    高阳邑是荣蚠新得到的封地,若是刚开战就把这里丢了,对士气的打击是极大的,所以荣蚠立刻组织燕军反击,一阵城头的混战后,赵军见自己意图暴露,便匆匆撤退了。

    首战告捷,手下的将吏们纷纷向荣蚠道贺。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说的就是将军啊!”

    “赵奢号称天下善用兵者,却不料在此被将军猜透意图,大败而归,可见将军对于用兵的理解,更胜赵奢一筹!”

    恭维之声不绝于耳,荣蚠越发得意起来。

    但这其中,依然有一个不协调的声音。

    “吾父在世时常说,赵国最善用兵者莫过于马服,其不但有勇,更有谋略,初战虽胜,但马服不可小觑,还望将军、诸吏切勿大意!”

    说话的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附和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此人正是乐毅之子乐间,十多年前,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有异心,于是乐毅出逃赵国,不过他的家眷都留在燕国。

    等到燕军被田单大败,赶出齐国后,燕惠王对逐走乐毅十分后悔,对身在赵国的他是又恨又怕,这时候乐毅写下了一篇《报燕王书》,表明自己的心迹,于是燕惠王深受感触,没有对他的族人赶尽杀绝,而将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继承他的爵位……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乐间已长大成人,此番作为副将出战,他父亲遗荫仍在,所以在场人人逢迎荣蚠之际,唯独乐间敢说一句实话。

    “昌国君。”

    荣蚠被人顶撞,有些不满地说道:“我也曾与汝父一样,与赵奢同殿为臣,对他的为人计谋,我难道不比你更清楚?你岂能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

    他目视众将,大声说道:“从赵奢与秦人交战的阏与之战便能看出,此人好用虚实之计,先故意让兵卒原地驻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好让敌军麻痹大意,其后又突然发难,猛攻一处要害,若能攻破,则可胜敌。”

    言罢,荣蚠有些轻蔑地说道:“但此计用一次倒还让人猝不及防,两次三次屡屡使用,就没什么好稀奇的了,马服君老矣,技穷矣!”

    “将军所言甚是!“众将唯唯诺诺。

    乐间欲言又止,终于垂首不再说话。

    荣蚠见说倒了乐间,便大笑起来,而后命令道:“赵军初败,必士气大落,正是我军乘胜追击之际,让西面滱水的卿秦部继续拖住那些赵军,吾等则缓缓向前推进……”

    他指着地图上的两座城池,目光炯炯。

    “若是能攻破饶城,则赵军的前沿便尽数丢失,有了饶城,东可切断齐赵二军联系,南可威胁赵军粮仓河间,西可席卷滱水以南,将赵军做为疑兵的各部各个击破!此战的胜势,已偏向燕国了!”

    ……

    就在高阳邑内众将摩拳擦掌,要跟着荣蚠去进攻赵军,建功立业的时候,奉命帅偏师回防的乐间却满心愤懑。

    “那宋国老儿将我和乐氏一系的将吏统统支开,是想让他的亲信独吞战功啊……”

    燕国军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除了一些燕王在尽力扶持的燕国本土将领栗腹、卿秦外,就以乐氏和荣蚠在军中影响力最大,荣蚠靠的是他三朝老臣的资历,而乐间靠的则是他父亲乐毅的威名。

    父辈威名毕竟比不上荣蚠实打实的战功和资历,所以此番乐间只能作为副将,大事小事都要受荣蚠调遣。

    对此,乐间自然是心有不甘的,但也无可奈何,在对赵国作战时,荣蚠正受信任,而乐间、剧辛这些与赵国关系盘根错节的人,就颇受怀疑了。

    如此想着,乐间在兵营里夜深人静时,忍不住又取出了他族兄乐乘从邯郸送来的信……

    在信中,除了寻常的问好外,还重述了他们乐氏一族的“狡兔三窟”之计。

    乐氏乃魏国大将乐羊之后,在乐羊为魏文侯灭中山国后,就留在了灵寿,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中山复国后,乐氏又世代为中山臣子,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其祖乐池意识到赵国强而中山小,中山必亡于赵,于是便投奔赵武灵王,做过赵国和中山国的共相,家门日渐显赫起来。中山灭亡后,乐氏入赵,乐毅就是在那个背景下在赵国为官的。

    不过后来在沙丘宫变的逼迫下,乐毅奔燕,于是乐氏也在燕国留下了一脉。

    现如今,乐氏是燕国、赵国都影响力颇大的将门之家,赵有乐乘看护祖坟,燕有乐间当着“昌国君”,放眼天下,虽然张仪、公孙衍等人以做过许多国家的相邦而著称,但能像他们乐氏这样,在两三个国家间长袖善舞,屡屡兴起的,还未曾有过……

    这多亏了乐氏的机敏,他们虽然看似在不同的国家,相互敌对,可其实一直暗中来往,互换消息。

    乐乘这次在家书中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暗示乐间,若是荣蚠带领燕军大胜赵军,这燕王必然倚重那宋国老儿,燕国朝堂,他们乐氏是不是就没什么发言权了?

    反而,若是燕败而赵胜,他们乐氏,是不是能在扳倒荣蚠的基础上,再度受到两国的共同器重呢?

    “族兄说得倒是轻巧,燕王对我乐氏一族看似倚重,实则防备甚重,我周围多少双眼睛盯着呢,连与他通信都要小心翼翼,岂敢做放水纵敌之事?”

    乐间皱着眉将信烧了,若是按照荣蚠的计划,燕军已经获得了胜势,接下来就是赶在入冬前消灭更多的赵军,夺取更多的城邑,那样的话,形势的确对他们乐氏不妙。

    不过乐间却一直记得,当年父亲可没少当着他和乐乘的面夸赞赵奢用兵之妙,他也不相信,曾经战胜了无敌秦军,天下闻名的马服君,难道就这么一点本事,连荣蚠老儿都不如?

    “若是赵败燕胜,我少不了要乘势出击,多取城邑,多获战功,只求马服君若是有真本领,就早点使出来罢……”

    乐间的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数日之后。

    当时荣蚠已经率军离开高阳,一路向南追击败退的赵军,据说是三战三捷,赵军丢盔弃甲无数。

    然而就在荣蚠对赵奢的轻蔑达到极点时,后方却传来了一个噩耗:

    燕下都武阳附近,出现赵军的旗号!

第164章 大将奇谋() 
直到滱水以北的燕军尽数撤离,赵军在没有任何阻截的情况下顺利渡河,赵括依然有些没搞清楚,己方到底是怎么胜的?

    底下的士卒是一无所知,唯上命是依,但有自己消息渠道的赵括,却时不时能从鲜于校尉处得知一些延迟数日的消息:比如大将军发兵攻高阳邑被燕军所败的传言,比如赵军前锋一路败退,眼看都要退到饶邑了……

    但哪怕最不利的情形下,赵括依然相信,父亲绝不会就这么点本事,但这反转来得太过突然迅捷,在他们尚未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燕军却突然选择从滱水北岸占领的三座赵国城邑撤离。

    等到九月初,赵军已经收复新处县,赵括奉命去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苦陉半步的中军汇报军务时,才得以接近整件事的全貌……

    苦陉早已不是半个月前大军云集的景象了,除了仅剩的数千看守粮草的卫队外,这里的兵卒几乎全部被派了出去,派往赵括根本不知道的方向,昔日大营如今竟有些空空如也,静谧的清晨,连麻雀都敢明目张胆的落下。

    不过与之相对的,便是从后方源源不断向北开来的辎重粮草,它们在苦陉堆积成山,远远看着就让人安心。

    赵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马服君的儿子就得到特殊照顾,提前接见,他必须手持木牍,耐心地站在帐外,看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