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绪还对华东政府保留一丝幻想不同,慈禧的心里很清楚,海外华人是不会和清廷重新和好的,或评说海外华人从来都没有和清廷友好过,
但要是取消出兵,或者是暂停出兵也不是上策,慈禧虽然不懂军事,但在她掌权其间发生了多场战争,因此慈禧多少也懂一点兵法,朝令夕改是犯兵家大忌的,而且宗室的支持也是慈禧掌权的一根主要支柱,先前处罚肃亲王善耆,慈禧就己经得罪了一些宗室,而如果现在取消出兵,势必将得罪大部份的宗室人员,失去了这些支持之后,慈禧能不能保住现在的权力?
而就在这时,袁世凯上折,明确向朝廷反对出兵。而慈禧看完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必须出兵。
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
其实袁世凯的那点小心思慈禧是非清楚的,无非不就是为了那点兵权吗。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打造起来的军队,因此袁世凯也将这支军队视为自己的私军,但清廷选择了铁良、良弼为帅进攻河南,袁世凯自然就要让出兵权。而如果清廷放弃了进攻南的计划,那么兵权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袁世凯的手里。于是袁世凯借机阻止朝廷出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且在折子的字里行间显然透露着让朝廷不要触怒了海外华人的意思,明显是在用海外华人压制朝廷。
慈禧从一开始就知道袁世凯要抓兵权,但还是容忍了袁世凯的行为,一来是袁世凯确实是有能力,而清廷也需要这种能力;二来也是现在的清廷换了谁都一样,只要是在那个位置上,就会想办法抓兵权,还不一定有袁世凯做得好。而且慈禧认为自己控制得住袁世凯,也就对他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做得别太过份就算了。
本来这一次慈禧只是想敲打敲打袁世凯,让他别太忘乎所以了,等过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重新任用袁世凯的,并非是永远不让袁世凯掌兵了,毕竟现在清廷还需要袁世凯的能力,却没有想到袁世凯还真的有些忘忽所以,居然为自己的兵权,利用海外华人来压制朝廷,连暂时的忍耐都做不到,看来此人的心胸太过狭窄,实在是难堪大用。
于是慈禧对袁世凯也颇为失望,而既是如此,朝廷就不能停止这次出兵,因为一但袁世凯的威吓有效,难保就没有其他人效仿,那么以后谁还把朝廷放在眼里。毕竟慈禧对这一战的胜负到并不担心,毕竞海外华人的主力正在辽东和日俄大战,朝廷的新军也练了4、5年,如果连这样都打不过海外华人,那朝廷也真就该完了,慈禧的担心主要是在舆论方面,只是现在慈禧也顾不得舆论了,朝廷必须要拿出态度来。而且慈禧也打定了主意,这一战结束之后,一定不能在重要袁世凯了,至少不能再付以兵权。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沉不住气的人,也知道这是慈禧再敲打自己,如果自己表现顺从,最奚隐忍个1、2年肯定是又会被重用的。只是袁世凯的心里是并不想隐忍的,因为袁世凯也十分清楚,隐忍的后果无非就是在重用…打压…再重用之间的循环,因此自己也有必要反将朝廷一军,让朝廷知道自己是不能被随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况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抓手可以利用,如果这一次能够让朝廷吃一个大亏,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出来收拾残局,而自已就可以坐地起价,而且以后朝廷也不敢轻易的打压自己了。
袁世凯是目前和华东政府接触最多的清廷官员,对华东政府的了解程度自然也最深,他由其是对华东政府的军事能力有相当深的研究,由其是对2年前河南、湖北两省合力围剿河南义勇军的战斗,袁世凯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认真研究,并且还招集部下一起讨论,对当时河南义勇军采取的战术相当赞佩。虽然当时河南、湖北两省的兵力并不强,但那时华东政府在河南也只是初俱规模,而且并没有出动山东的兵力,就轻易的击败了河南、湖北两省的联军,可见既使现在华东政府的主力在辽东激战,但朝廷也未必能够轻易取胜。如果自己再从中作梗,如让自己的旧部迟缓进军,故意不配合,让朝廷在这一战中吃一个大亏到也并不是难事。
袁世凯也当然清楚,清廷和华东政府是不能并存的,因此早晚会兵戒相见,而自己这样做无疑是加大了清廷的内耗,对清廷不利,而且就算是自已争到兵权,但将来清廷和华东政府开战,那么去对抗华东政府的责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了,袁世凯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决不是海外华人的对手。
不过尽管现在争夺兵权,对清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但袁世凯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拼一把,原因在于袁世凯认为清廷和华东政府翻脸是以后的事情,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自己还是先顾眼前的利益;另外袁世凯里也颇有些不忿,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凭什么要自已牺牲权益去维护,再者说将来真和海外华人对上了,自己才不会为朝廷尽忠,而那时手里有兵权,也是一份可以用来和海外华人交涉的资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为华东政府取得海参崴战役的胜利,而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袁世凯的心里也十分着急,如果真的取消了这次作战,自己能不能恢复兵权还不好说,就算是恢复了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绝不能让朝廷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于是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上折反对出兵。袁世凯相信慈禧见了自己这份折子,一定会立刻决定出兵的。
结果确实如袁世凯所料,折子递上去之后,立刻就让慈禧坚定了出兵的决心,却不知道自已是被袁世凯摆了一道,这也是慈禧的年纪大了,头脑有些反应不及,如果是在10年以前就会多想一想,以袁世凯的警慎,为什么会上这样一份冒失的折子。
其实清廷这一次进攻河南,也确实是花了大本钱,因为铁良和良弼两人都是想借这一战成名,并且彻底夺取袁世凯的兵权,自然也不敢大意,而清廷对两人也是有求必应,全力的支持,可以说上下齐心打这一仗。
北洋六镇出动了四个镇,是第1…4镇,对河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北洋第三镇统领段祺瑞为左翼,率军从保定进军,由河北攻河南,同时也威胁山东,使山东方面不能增援河南;由第四镇统领吴凤岭为右翼,由洛阳出兵,进攻南阳,牵制人民军的兵力;铁良和良弼两人亲率第一、二镇为中路,由太原出兵,从山西杀入河南,进攻开封府,三路人马将齐头并进,合力进击。
北洋军“镇”的编制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师”,每个镇核定基本军队约1。2万人,不过每个镇的俱编制不同,加上后勤人员,共计约在1。5…2万之间,另外每路至少还配有不少于1万的地方军队作为铺助,因此这三路军队的总计兵力约为10万人。
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的京旗常备军组建,士兵是由铁良亲自挑选,统领是汉军正黄旗人凤山,算是自己人之外,其余5镇的统领和军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如第二镇统领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第三镇统领段祺瑞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初便追随左右,他的继室夫人是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第四镇统领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仆的儿子,自小在袁家长大,是袁世凯亲手带出来的。
铁良和良弼这样安排,一来是清廷除了北洋六镇之外,实在是没有人也没有军队可用,二来也是借这一战试探一下这几镇对清廷的态度,如果都努力作战就算了,有敢消极怠战的,正好借口将其拿下,换上自己人。
而且铁良和良弼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三路大军中,中路的军力最强,总兵力达近6万,而且有最靠得住的北洋第一镇,另外铁良和良弼亲自坐镇监督,北洋第二镇恐怕也不敢不出力,而另两路反正都是牵制的兵力,也不用他们多努力,两人认为就靠中路军其实也足够了,甚致还希望这两路消极一些,好有借口换人,把北洋军彻底从袁世凯手里夺回来。
除此之外,两人还决定让湖北新军也出击,进攻襄阳,用以牵制海外华人的兵力。
两年以前,湖广总督赵尔巽和河南巡抚张人骏联合出兵,征剿当时初创的河湖根据地,结果被义勇军打得大败,连河南提督谢宝胜都阵亡了,赵尔巽和张人骏也只好向朝廷上折请罪。
清廷内部为应给两人定什么罪而争论不休,结果一拖几个月,拖到了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又在为怎样应对日俄交战的事情焦头烂额,因此对两人的处罚只好草草了事,只是训责了一番,结果不仅是两人都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就连战场上大败的湖北新军统领张彪和协统黎元洪都没有撤职。
一年之后张人骏改任山西巡抚,而赵尔巽仍然留任。不过这时河湖根据地己有了极大的发展,占据了河南的大部份地区,连河南的首府开封府都占了,因此张人骏离任之后,清廷没有再任命河南巡抚,并将河南的省治改到了洛阳,而河南剩下几个州府也都划归洛阳知府代管。
而湖北新军也是仍由张彪和黎元洪统领,两年的时间也基本恢复,现在又要再次出兵和义勇军对阵。而张人骏虽然从河南离任,但这次进攻河南的中路军是由山西出击,因此身为山西巡抚的张人骏自然也有助战的义务,而且铁良和良弼认为张人骏有与义勇军交战的经验,于是也让张人骏随军出战参赞军机,并从山西抽调了6000军队自已的军队。
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
两年前河南、湖北出兵围剿河湖根据地的那场战争,在华东政府的档案中被称为“河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而在这一次战役结束之后,河湖根据地也赢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是改变了之前只在乡村活动而不占领大城市的原则,当初根据地之所以不占领大城市,就是不想过份的刺激清廷,但既然都打起来了,自然就是撕破了脸,根据地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其实那时不少大城市实际都被根据地分割包围起来,城外的乡村全是根据地的势力范围,并且有大量人员渗入,因此攻占下来十分容易,根据地很快就攻占了归徳府、陈州府、许州、卫辉府等地,并且将根据地的治所设在归德府商丘县,因为这里紧靠山东,不仅可得到山东支援,也方便根据地和山东进行各种物资交易来往,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随后根据地又继续向外围扩张,先后又攻占彰德府、卫辉府、开封府、陈州府、许州府等地,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河南省。而清廷仅仅只能保住河南府、陕州府、怀庆,以及南阳府,浅丁府的部份等少数地区。
而且根据地的扩张不是局限于河南省,也包括河南及山东省周边地区,除了早期的湖北襄阳府、德安府以外,还占领了山西潞安府、泽州府,江苏徐州府,安徽颖州府、凤阳府等地区,只是为了不过份压迫清廷,在华东政府的限制下,根据地并没有向河北境内扩张。
到了1905年的时候,河湖根据地实际己经包括了河南、湖北、山西、江苏、安徽五个省的地区,总面积达16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700余万,当然根据地的范围主要是还是在河南省,在其他各省中,除湖北之外,仍然只是占领乡村而放过大城市。
占领了城市,就意味着根据地有了大量的人口,以及工商业,而这时华东政府的工业己初据规模,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而河湖根据地的发展,又给山东的工业产品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河湖根据地实行土改之后,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购买力自然也提高了不少,而工业产品的价格要低于手工产品,自然受到农民们欢迎,双方各取所需,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只是河湖根据地成立的时间不长,而华东政府又在准备战争,因此没有在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厂,推进工业化。
而华东政府参战之后,英法俄日等国都在唆使清廷出兵进攻华东政府,因此为了掩护华东政府,吸引清廷的注意力,河湖根据地这才开始向河北境内扩张,先后攻占了大名府、广平府、冀州府、顺德府、赵州府等地,并且直逼保定府,这一来果然引起了清廷的警觉,决定出兵征剿。
其实在出兵向河北扩张的时候,根据地政府就考虑到清廷会出兵征剿,毕竟一但向河北发展,就会威逼京师,清廷也决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有所行动,因此根据地在向河北扩张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准备着第二次反围剿之战。
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军事力量自然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根据地的军队义勇军共计编制了3个师和7个独立团,共计军队约6万余人,而之所以编制这么多独立团,是因为根据地的领地分布太散,各地的驻军又不需要太多,只能多设团一级的军队。另外各地方还有约3万左右民兵。
义勇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不能和人民军相比,但也不算差,每名士兵基本的武器配备,如步枪、刺刀、*等都配齐了,每个班还配有两具掷弹筒。
但炮兵、火力支援武器和人民军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军仅仅只配一个75毫米野战炮兵团,下辖4个营,共计72门75毫米野战炮,而100毫米、125毫米等大口径火炮则一门也没有;师级作战单位配备了两个82迫击炮连,共计有18门82迫击炮;一个60迫击炮营,共计有54门60迫击炮,而没有配100毫米迫击炮;一个马克沁机枪连,配9挺马克沁机枪;两个通用机枪连,配36挺通用机枪。
而团级作战单位则只配备了一个60迫击炮连,配18门60迫击炮;2个通用机枪排,配12挺通用机枪,没有配82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
民兵则只能确保一半的军队有武器,因为华东政府是不给民兵配备制式武器,因此民兵用的都是以前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在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义勇军缴获了1万余支步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