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37全球速递-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初,约翰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他前世所知的零散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毕竟,前世他只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很多东西都是只知道个大概,要总结归纳出系统的战术理论来还是力有未逮的。

    好在他前世是中国人,和绝大部分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有一大堆东方军事理论著作可以借鉴。别看隐蔽和伪装战术这会儿在西方还算前沿,中国老祖宗们早就把这招玩烂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就用过类似的“增兵减灶”战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也对这一战术有过论述。就连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里,也有诸如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与此战术有关内容。

    虽然时间上差了几千年,战争的形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本战术原则还是一致的。一些古代的做法改头换面一下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的。

    就比如说“增兵减灶”吧,当初孙膑能通过变化行军灶的数量来诱导庞涓,使其对齐军数量作出错误判断。现在,美军也可以通过增减军用电台呼号的做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要知道在40年代,可没有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光靠普通飞机和人力侦查很难掌握敌方军力的准确情况。根据对方的电台通讯情况来对其规模进行预估是目前通用的做法。

    因此,美军只要组织大批不同功率的军用电台,模拟出一整套集团军、军、师、团各级间的无线电通讯,很容易就能虚构出一支大军。

    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有理论依据,约翰还专门花了一整天的功夫,从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英译本的《孙子兵法》。

    一开始,约翰只是想为自己这篇论文找一个创作的由头。毕竟他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历的人,全靠凭空想象发明一套全新的战术,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本,他就可以假借是受了这本书中东方军事智慧的启发。

    可是,等约翰翻阅这本从图书馆里找到的《孙子兵法》时,却不禁大失所望。前世,他只知道《孙子兵法》早在18世纪就传到了西方,英、法、德、俄都有译本流传。在21实际的美国,这本书也很常见,很多学校(不光是军校还有商学院)都将其定为参考书目。

    但是没想到,1940年这会儿,《孙子兵法》在美国军界这么不受重视。利文沃思堡军校里收藏的这本《孙子兵法》,居然还不是美国出版的,而是1910年英国出版的贾尔斯译本(美国最早的《孙子兵法》单行本是1949年由哈利斯堡军事出版公司出版的)。

    而贾尔斯这位大英博物馆东方书刊和手稿馆助理馆长只是个汉学家,不是军人,他在翻译《孙子兵法》的时候,开篇第一句话就错了。把“兵者,国之大事”中的“兵”字翻译成art…of…war(兵法)。

    而且,这版《孙子兵法》也太过于咬文嚼字了,用词倒是挺优美和富有韵律的,但明显带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单词在40年代的美式英语中根本不常用。难过这么多年这本书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看到前世“老祖宗”的瑰宝明珠投暗,约翰有些忍不住了。这么经典的书怎么能因为翻译的问题被埋没了呢。他虽然不是翻译家,也不懂啥叫信、达、雅,但好歹前世中、英文版本的《孙子兵法》他还是都看过的。

    正好手里的这本贾尔斯版《孙子兵法》是逐篇逐句编号,汉英对照的译本。他当即决定亲自动手,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对后世美国海军陆战队格里菲思准将译本的记忆(这个版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中国代表作系列丛书》,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英译本《孙子兵法》),把这6000多字又重新翻译了一边。

    在翻译的同时,约翰还不忘加了点私货,结合了一些西方近代军事理论观点和战例对《孙子兵法》中的部分内容作了注释,重点突出了一下这本书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约翰这么一翻译,他和《孙子兵法》很快就成了军校里的热门话题。

    起先,只是范弗里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对约翰翻译的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开始争相传阅。然后一名教员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后,专门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让约翰向班里的同学们介绍了《孙子兵法》,并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

    再然后,全校都知道了有一个叫范德比尔特的上校是个“汉学家”,他翻译了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军事著作。

    最后,就连麦克奈尔校长都惊动了。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又得知他受此启发产生了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研究隐蔽和伪装战术)后,麦克奈尔认定约翰是个具有军事天赋,值得好好培养的年轻人。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这才有了麦克奈尔亲自出任约翰论文指导老师的事。

    总之,托了“孙子”的福,约翰这个二把刀的“汉学家”和军事理论研究新人,就这么成了麦克奈尔的“入室弟子”。心满意足的约翰还不知道,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着他呢。

第八章 1940年圣诞() 
转眼间,就到了1940年的圣诞节。军校放了假,约翰也收拾好行装准备回家过节了。自打进了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大门,约翰还是第二次走出校门。上一次,是11月5号,他请假回纽约为总统选举投票。

    说起来,威尔基这个“民主党二五仔”这次干得还真不赖。在威廉、范登堡等人的辅助下,他紧抓罗斯福试图连任三届破坏民主基石(1951年,美国才通过第22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总统只能当两届。在此之前,总统只能连任一次是美国政坛约定俗成的规则。当初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经动过这个念头,被各界骂了个狗血淋头。)和处处与企业为敌,阻碍商业发展这两大软肋不放,很是让罗斯福头疼了一阵子。

    最终投票结果,威尔基虽然输了,但普选票只比罗斯福少了五百万票,是目前为止面对罗斯福表现最好的共和党候选人。从选举结果公布后,威尔基受到了十几万封安慰信来看,这个政治新人还是很受美国民众欢迎的。就连罗斯福也不敢小觑威尔基的影响力,选战一结束就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顾问团队。

    而威廉堂兄,也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在党内获得了交口称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任州长任期结束后,他将有望执掌共和党的众议院全国委员会,负责协调党内众议员的筹款和选举事务。

    至于约翰,虽然除了一张选票以及几万美元的政治献金外,和这次总统大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细数起来,他在这场选战中还是小有收获的。

    首先,通过与丘吉尔的交易,约翰不仅实现了在英国布局集装箱码头的构想,还与英国情报机构在美国的分支——“英国安全协调处”(BSC)搭上了线,成为了“世纪集团”(由一群与英国政府来往密切的富商和著名媒体人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的一员。

    可别以为“世纪集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二战期间也只是在英美两国政府间充当传话筒的角色,就不把它当回事。二战结束后,“世纪集团”的很多成员都成为了联合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要员。冷战初期,民主和共和两党内的很多鹰派骨干都有这个集团的背景。约翰打入了这个圈子,对他以后的很多计划都非常有帮助。

    其次,因为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威尔基都主张对欧洲战争进行干预,所以在几个月的选战过程中,双方都极力向民众宣传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性,灌输“英国是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的观点。致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倾向于支持英国对抗纳粹德国,孤立主义者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对于美国的军火商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种变化更让他们感到欣喜的了。很多军工企业的股票都开始飞涨,连一向拿钱不当钱的休斯都有些眼红了,几次来电询问休斯飞机公司何时发行股票。

    这不,在约翰从利文沃思堡出发的同时,休斯也带着一大帮休斯飞机公司的高管飞往了纽约,等着与约翰汇合,共商“圈钱”大计。

    对于休斯飞机公司上市,约翰并不反对。不过他又不是那帮急于成为新富豪的公司高管,迟一点、早一点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在约翰眼中,和妻子女儿一起陪伴小艾瑞克度过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圣诞节,远比跟一帮老男人们开会更有吸引力。

    结果没想到,刚到家,妻子阿黛尔就给了约翰一个“惊喜”?

    “你说什么?平安夜不在家里过?”约翰刚进门就被家里堆得到处都是的礼物盒吓了一跳,然后又被阿黛尔的话惊到了。

    “到底怎么回事?你打算干嘛?”约翰有些不高兴了,连外套都没脱,顺手把沙发上的几个礼物盒扫到一边,一屁股坐了下来。在军校的这两个月,他过得跟苦行僧差不多,平日里最期盼的就是能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大过节的,不好好在家里,往外面跑个啥劲啊。

    “亲爱的,是这样……”阿黛尔感觉到了约翰的不快,连忙坐过来偎依到丈夫的怀里,用撒娇的语气解释着自己的假期安排。

    原来,这段时间,阿黛尔除了照顾艾拉和小艾瑞克,跟一帮法国同胞开茶会,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参与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帮助英国客童的“伟大事业”上。

    托了前段时间大选宣传的福,现在绝大部分美国民众都对英国人报以同情的态度。这些同情心,在帮助可怜的英国人照顾孩子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在,“给英国孩子一个家,还他们一个幸福童年”已经成了当下最时髦的慈善活动。哪怕是最顽固的孤立主义者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据阿黛尔说,在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的宣传和资金支持下,现在仅纽约市就有近万家庭报名,愿意暂时“收养”英国儿童。这一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抵达美国的英国儿童人数。很多家庭即使“抢”不到孩子,也会积极加入到各种为英国客童提供免费服务的NGO中去。

    这不,临近圣诞节,基金会联合英国领事馆、教会已经一些民间慈善团体,为第一次在纽约过圣诞节的2000多名英国客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慰问和联欢活动。阿黛尔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打算亲自带着艾拉和小艾瑞克去大都会歌剧院和这些英国孩子们共度平安夜。

    “我们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圣诞礼物,还请了百老汇演员为他们表演音乐剧《绿野仙踪》。”阿黛尔越说越兴奋,她亲昵的搂着约翰的脖子,在他耳边娇声说道:“亲爱的,你就跟我们一起去吧。”

    这会儿,约翰已经顾不上生气了。他的耳朵被阿黛尔小嘴里呼出来的气弄得痒痒的,他的心更是被怀抱中妻子散发着淡淡奶香的娇躯弄得痒痒的。果真是当兵三年,老母猪变貂蝉吗?约翰的手已经不自觉得攀上了妻子胸口,贪婪地揉捏着那对因为哺乳期而变得更加高耸、丰润的双峰。

    “讨厌!我跟你说话呢!”阿黛尔嗔怪地打开了约翰的手。

    “好吧,好吧。”约翰讪讪地收回了自己的手,艰难地把注意力转回了刚才的话题:“那小艾瑞克怎么办,他才多大,剧场人又那么多。”

    “没关系,苏珊奶奶她们也一起去,而且我已经那排好贵宾休息室了。”

    想来也是,那个时间点小艾瑞克应该早就睡着了。有苏珊奶奶留在休息室里照顾他,应该没什么问题。

    “好吧,好吧,那就这样吧。”约翰在妻子的撒娇攻势下举手投降了。

    看在阿黛尔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份上,约翰也就不再计较她这次擅作主张的事了。就当是她刚生完艾瑞克,母性泛滥了呗,反正热心慈善也不是啥坏事。

    不过以阿黛尔的身份地位的,这种事偶尔为之就好了。毕竟不同阶层的人做慈善,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老范家的夫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事事亲力亲为。阿黛尔要是真得闲不住,约翰那有一堆事需要她帮忙呢。

第九章 善有善报?() 
平安夜当天傍晚,约翰一家四口带着苏珊奶奶和玛丽来到了位于百老汇第39号大街和第40号大街之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对于这座纽约最豪华,最负盛名的歌剧院,约翰是再熟悉不过了。范德比尔特家族与大都会歌剧院的渊源可一直追溯到威廉爷爷那一辈。

    据说,约翰的奶奶生前很喜欢看歌剧,但当时纽约唯一的豪华歌剧院(乐府歌剧院)包厢太少,经常很早就被分配完了。于是威廉爷爷就把罗斯福、阿斯特、摩根等家族的当家人邀请到了家里,表达了想要建造一座新剧院的想法。

    威廉爷爷的提议得到了在场的纽约名流们的热烈响应。“纽约地主”阿斯特家出了地皮,其他几家凑了500万美元,威廉爷爷自己又出了300多万美元,终于在1883年建成了这座拥有3788个座位,122个包厢的顶级歌剧院。虽然那会儿,约翰的奶奶已经去世了。

    在后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范德比尔特家族都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一直到1932年,股份制的大都会歌剧院公司因在受经济危机影响亏损严重而宣告解散。

    如今大都会歌剧院的管理方是由贝尔蒙特夫人发起的“大都会歌剧院协会”。这个协会目前拥有超过两万多名会员,全部都是纽约当地的中上阶层人士,又背靠朱利亚德基金会和卡内基公司这样的大金主,所以剧院在资金上非常充裕。很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都争先恐后与剧院方签约。

    原本,大都会歌剧院今晚还有一场重要演出的。不过看在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和英国领事的面子上,剧院方给阿黛尔她们的活动让了路。反正,他们也从来都不靠演出门票吃饭,约翰他们这些人每年给剧院的捐款才是大头。

    约翰原本纯粹就是陪妻子来走个过场的。阿黛尔一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