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鲜红无比,牙齿咬得咯咯直响,一对鼻孔忽张忽闭,粗气嗡嗡直喘,跟发情的公牛差不了两样。
关键时刻,陈则的表现颇为血性,也算是没有辜负了合格将领这几个字的光辉头衔。
一旁的狼骑见此愈发恼火,便待继续教训其。
“不可无礼。”高郅制止了他们,淡淡一笑:“陈将军吃了个败仗,有点火气也是应该的。”
“哼!”陈则冷冷一哼,不予理睬。
“呵呵,事到如今,陈将军难道还抱有幻想?”高郅呵呵一笑。
“陈将军丢了粮寨,以袁绍的性格,陈将军你觉得自己,就算能够重返袁绍麾下,又能够安然无恙否?”高郅见其没有反应,想了想又转口道。
人的神经里面,都是有下意识和潜意识的,有时候就算知道是假的,乍闻噩耗,在神思不属间也会出现一丝狭小的空隙和迷茫,更可况如今的势态,根本没有时间让陈则去思量高郅他的话是真是假。
毕竟,袁绍的性格,作为其手下的老将,陈则还是知道一些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陈则的眼中,不禁有些茫然。
到了他这个岁数,对于某些观念,其实也已经不太重要了,而且,越是年老,就越珍惜生命。
“罢了……”陈则微叹,道:“看来老夫彻底失败了……不过,就算你们断了前线大军的粮草,就以为可以打败我军么?想得太简单了,一旦粮草不济,前线的大军也能够选择立即攻掠,然后从你们这边抢掠粮食,你们更加来不及救援,恐怕到时候你这区区几千大军,怎么来的,又将如何回去。”
高郅暗暗一惊,陈则的几句话惊醒了他,不错,袁绍的军队可并非什么仁义之师,在没有粮草供应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将这笔账算在公孙瓒的身上,然后纵兵抢夺粮食!
“这个你不用管,只要你说出河道四周袁军分配的情况,某可以饶你一命,让你安享晚年,否则的话,一律按照罪俘处置,结果你应该是知道的吧?”虽然惊讶,不过高郅面色情绪还是控制的很好,淡淡道。
“。。。。唉,罢了罢了!老夫一生戎马,没想到,到头来,却是晚节不保,唉,羞愧吾也。”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感慨万千的陈则,长叹了口气,到底还是老老实实的,决定对高郅坦白描述。
“。。。好,假如真如你所言,在某确认之后,会给予你自由。”听完陈则的话语,高郅挥了挥手,示意四周甲士上前,将陈则带下去。
“公达,如何?可有所想法?”高郅将目光看向身畔的荀攸,信任的询问道。
“唔。。。容某看看,如今公孙瓒的大军已然收缩,加上按照陈则所言,袁绍大军的军容调配如此的话,我们或许,要来一次急行军了。”荀攸沉吟一番,根据他的判断,结合方才陈则的情报,他有了新的想法。
第729章 公孙瓒的原则()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襄贲励德,维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卫国。伯珪疏犷,武才趫猛。虞好无终,绍势难并。徐方歼耗,实谦为梗。”
大致意思,说的是公孙赞此人有勇无谋,心胸狭窄,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将尚且马马虎虎,做一方的首领人物绝对是不合格。
这一点,貌似也是后世许多人,对公孙瓒的基本印象。
貌似,公孙瓒,不怎么强啊!
潜意识里面,估计很多人会这么认为。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在历史上打酱油的角色,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绝对没有平庸之辈。
之所以他们最后会沦为酱油党,那是因为与他们生在同一个时代的那几个人太妖孽了:曹操、刘备……无一不是雄才大略之辈!
公孙瓒便是如此,打了半辈子仗,杀了半辈子人,他做过很多对事,也做过很多错事,赫赫功绩和白骨堆砌的战场,荣耀光照了他的一生。
无论功过,他的战绩,和作用,还是不容磨灭的。
幽州,作为汉朝最北边的地方,由于这里毗邻北方各少数民族,因此幽州的故事,既离不开帝国朝廷,也离不开与外族的分分合合。
对大汉帝国的历任执政者而言,幽州无疑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一块国土之一,因为这里有着最为纷乱复杂的势力。
东汉末期,跟幽州有关的最主要两个少数民族,是乌桓和鲜卑。
这两个民族,都是殷商时期一个叫“东胡”的少数民族后裔。
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带兵消灭了东胡,据说东胡剩余的族人分别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并从此繁衍生息,他们也以各自的山为族名,乌桓族和鲜卑族就这样诞生了。
西汉时,部分乌桓人开始内迁。
不过,外族毕竟是狼子野心。
这些内迁的乌桓人尽管曾经长期受到汉朝的庇护,但是并没有真正感谢过汉朝给予他们的帮助,三郡乌桓实力最强大,经常带领其他各个小的内迁部落参与抢劫郡县,甚至勾结叛党发动叛乱。
但是由于东汉末期帝国统治力衰退,根本无力顾及这些乌桓人的胡作非为,所以他们相当肆无忌惮。
当然,乌桓也不都是这样,内迁的乌桓人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汉朝征为士兵,他们一般都驻扎在幽州的各处边防,零散的被编制在很多部队中,时常会被派遣抵抗乌桓或鲜卑人的入侵。
因此可以这样说,到东汉末期,乌桓族还仍然处于极度零散的分裂状态,一部分留守塞外故土,后来融入到鲜卑族之中,另一部分内迁,零散分布于幽州的各郡县,有的跟别人抢汉朝,有的跟别人保护汉朝。
鲜卑的情况比乌桓好很多,北匈奴没落后,鲜卑占据了原来匈奴的故地,乌桓内迁后,鲜卑又占有了他们的土地,鲜卑族因此而逐渐强盛。
不久之后,鲜卑就出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檀石槐。
他统一了鲜卑原来零散的各部落,把鲜卑的实力推向顶峰。
檀石槐死后,他儿子和连率领的鲜卑又一度陷入了半分裂状态,檀石槐的孙子步度根虽然继位,但他的另一个孙子扶罗韩拥兵自重,称霸一方,而原本弱小的轲比能部落又逐渐强大起来。
汉朝这边首先出场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便是公孙瓒。
他本是一个举孝廉的小小郎官,逐渐混到了涿县县令的位子。
当时凉州发生韩遂、边章叛乱,朝廷准备征发幽州的乌桓突骑兵三千人,由公孙瓒率领前往凉州平叛。
公孙瓒跟这只三千人的突骑兵部队刚刚行进到蓟县,就爆发了渔阳太守张纯的反叛,而给予张纯有力支持的,就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
公孙瓒就地进行讨伐,但到底人数不够,又年少轻狂,导致在原本大胜的同时,误中敌计,身陷囫囵。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不得不任命宗室刘虞为幽州牧,负责以和平方式解决幽州问题。
刘虞早年就担任过幽州刺史,在这里他很有声望,乌桓人、鲜卑人、扶余人、秽貊人都很给他面子。
刘虞一到任,立刻展开与乌桓的谈判,表示只要立刻停止与张纯等人的合作,朝廷对乌桓参与叛乱一事不予追究。辽西乌桓的头领丘力居以及辽东乌桓的头领苏仆延大喜过望,立刻带人回家。
与此同时,刘虞设重金悬赏张纯和张举,失去了乌桓支持的两个人很简单就被人杀死,叛乱被平定。
但是由于公孙瓒主战,刘虞主和,二人意见分歧很大,再加上一刚一柔,完全不搭,所以互相仇视。
这为后来的乱世埋下了很大一个伏笔,外族的力量第一次干扰了帝国的政局。
刘虞跟公孙瓒的矛盾最终的结果,是刘虞大败。
拥有乌桓、鲜卑等外族支持的刘虞聚集了十万大军,却败给临时凑了千骑的公孙瓒。
原因之一,是公孙瓒得到了公孙纪的通风报信,而更主要的是刘虞生性温和,他要求部队不许太残忍,要打公孙瓒,但必须“温柔”的打。
其二,刘虞的士兵本就大多不习战,刘虞又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久攻不下。
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千余骑,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兵营,刘虞大败。
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取称帝,胁迫手下斩刘虞及其妻子儿女于蓟市。刘虞的首级,被刘虞的旧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并安葬。
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主和派的刘虞被灭,曾经帮助刘虞的乌桓、鲜卑开始恐慌了,公孙瓒下一个要对付的必定是他们,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自保。
此时,辽西乌桓的首领丘力居已经去世,他的干儿子蹋顿继位。蹋顿能力出众,他懂得如何利用汉朝地方割据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跟袁绍和亲,傍上了一棵大树,有袁绍帮忙,蹋顿开始在名义上管辖其他两个郡的乌桓,使乌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而袁绍,同样能够在对峙公孙瓒失利的情况下,得到一只乌桓骑兵的支援。
第730章 袁绍非庸人()
袁绍麾下骑兵之前被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给击溃后,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而在乌桓等族靠拢之后,袁绍的短板便被解决了。
有了战马提供,财大气粗的袁绍,顿时一下子腾出数千上万的骑兵。
可以说乌桓是早就投靠了袁绍的,当然了,他们的投靠实际上看起来更像是结盟,那些乌桓人仍然拥有自治权,军队方面也不是袁绍能够随意就能调动的了的。
鲜卑更不用说了,他们本就没有完全的选择投靠袁绍,一部分在幽州鲜于辅、齐周的带领下,鲜卑联合刘虞旧部别树一帜,自己扛起了一面大旗,幽州之内战火燃烧。
当然,无论是乌桓还是鲜卑,表面上依旧对袁绍表现出了暧昧,这样一个有实力的大军阀更适合去利用,而不是惹恼他。
东汉末年,诸郡乌丸部首领各自称王,位处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形成同盟关系,故称之为三郡乌丸。
三郡乌丸的首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
蹋顿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并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
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丸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丸三王为单于。
“史书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
为此,幽州的公孙瓒压力愈发的沉重起来。
“袁绍匹夫,真是卑鄙无耻啊啊啊!居然还敢和外族联手,哼!无耻之徒!眼下大汉江山破败,诸侯割据称雄,天下必将会陷入长时间的攻伐当中!”
“也许是十年!亦或者是一百年!无论多长时间,死伤的都是汉人而不是那些异族!等到我们汉人最虚弱的时候,这些异族就会像狼群一样攻掠中原大地!。”
公孙瓒大声咆哮着,目光之中满是愤慨。
当然也有无奈,毕竟,袁绍就已经让他很难受了,再加上骁勇的乌桓和鲜卑骑兵,如今白马义从重创的公孙瓒,也是有些无能为力了。
最终,他决定不得不放弃蓟县,转而选择固守另外的坚城易京。
易京距离蓟县并不远,当初刘虞对公孙瓒很敌视,为了自保,公孙瓒率领部队撤出蓟县,在旁边的易京铸起牢固的防御工事。
这一决定后来奏效,帮助公孙瓒扛住了刘虞十万人的突然袭击,由此可见,易京的防御有多么坚固。
即便如此,公孙瓒也不简单能够讨好。
毕竟,他的对手袁绍,也不简单!
滚滚长江,大浪淘沙,历史之上的袁绍纵然失败了,但他毕竟强大过,辉煌过,荣耀过。
袁绍,其实并非是一个无能的人。
袁绍早期的想法导致董卓来到京城,这间接导致了一系列血腥事件。
后来袁绍又计划一举歼灭曹操,但是他在官渡战役中被打败了。
因此,袁绍在民众中的形象基本上是“英俊而无能”。
事实上,袁绍并非无能。
官渡之战只是一场战斗,失败了而已。
袁绍仍然强大,曹操远不能消灭袁绍。官渡之战就像曹操的赤壁之战。
虽然败了,但他们不能否认袁绍和曹操的能力。
古代的行军和战斗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在每一场战斗中获胜。
曹操一样强大,但他还是被张绣的长子和典韦将军殴打致死,差点被吕布杀死,并被周瑜烧死在赤壁。
袁绍只输掉了官渡之战。总的来说,他仍然配得上这一代人才和军事诸侯的称号。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袁氏四代人有五人官居三公,父亲袁逢、叔父袁隗、伯父袁成分别担任司空、司徒、左中郎将。而袁绍自己也是位居三公。
自秦汉以来,人才的征用都是采用“察举制”,从最初的当地有名望的的人推选,后来这些人都到这些名门世家做了门人,渐渐到后来推举的人才就完全控制在这些名门世家手中,而袁氏四世三公,在名门中更是声名远扬,所以袁绍在当时的号召力非同凡响。
可是仅靠影响力还不足以召集天下有才之人前来投奔,这需要一个契机。
恰逢东汉末年,宦官专政,以赵忠、张让等人为代表的宦官疯狂迫害士大夫和太学生为首的“党人”,这些党人人人自危,纷纷隐居起来。
但是这个契机的关键点来了,黄巾起义的爆发迫使东汉朝廷停止迫害党人,将党人大赦于天下,正亦如: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党人门纷纷想一展宏图。
又听闻当时任中军校尉的袁本初敢诛杀宦官,再加上袁氏本名门望族,天下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