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很奇怪,不拼命要价,还自己降价……
“这么贵?”魏广微大吃一惊。
要知道,一门红夷大炮价值1千两,100门就是10万两;一杆燧发枪价值5两,100杆就是500两;一个千里镜,大约10两一个吧,100个也要1000两;1000面玻璃镜子,即使按1000两一面算,也要100万两……
“尼玛——怎么这么贵?总共110多万两!我大明每年收入不过两三百万两银子(这里不计算各地收进官仓的粮食)。送来这么贵的贡礼,不是要我老命么?朝廷给得起么?”
魏广微朝魏忠贤拼命使眼色,于是,魏忠贤就暗示天启帝散朝先。于是,天启帝就暂且退朝了……
第64章 封大员伯()
天启帝退朝后,魏忠贤带着魏广微跟着来到后殿……
“忠贤啊,你刚才朝朕使眼色是怎么回事啊?”天启帝迷惑不解。
“启禀陛下,不是老奴,是魏大人有话要说。”
“有话当朝讲就是了,为何要等没人?”天启帝更加不解。
“陛下,臣无能,但臣不得不这么做啊,否则我大明就丢脸了!”魏广微赶紧跪下。
“此话怎讲?”天启帝有点懵。
“适才那使者说,这琉璃镜子,每面售价高达1000两,1000面琉璃镜子,价值100万两啊,陛下!我大明国库一年入银不过200余万两,100万两岂不是要搬空半个国库?那朝廷的官员薪水还要不要发了?军队饷银也要发啊!”
“这——”天启帝脑门冒汗了,魏忠贤也大吃一惊……
“你说这什么萨丁尼亚国,为何上贡这么贵的贡品呀!唉,朕都没法回礼了……”天启帝也慌了,大明朝银价很贵,100万两,足以吓傻满朝君臣。
只是,大明严重偏科,大明的“文科生”们,对数字不敏感,之前在朝堂上,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魏广微身为礼部尚书,必须考虑回礼的问题,这才考虑到此,心里默算了下,却给吓得半死,赶紧暗示魏忠贤,这才有了提前散朝的事情。
“这……这琉璃镜子当真这么贵?也太不可思议了吧!”魏忠贤也慌了,他是收了萨顿获得贿赂,答应在贸易上帮忙说话。但是,他没想到对方这么大手笔,进贡的贡品价值这么高啊。
“谁知道这琉璃镜子价值多高啊?没准这是那些西夷在胡诌呢。要不,老奴去找几个洋和尚(传教士)来问问?”
“公公高明,在下这就招来几个洋和尚问问,免得被诓骗了。”魏广微给魏忠贤拍上一记马屁,然后立马安排找人去了。
很快,逗留京师的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被魏广微找了过来。魏广微拿出一面玻璃镜子问:
“汤先生可见过此物?”
“威尼斯玻璃镜?”汤若望也大吃一惊。这种玻璃镜子,在欧洲,也只有顶级的达官贵人和大富翁家才用得起,他一个穷教士,看到过罗马的大主教有过一面,但价格奇高。
“先生认得此物?”魏广微很高兴,既然汤若望认识这玩意,就肯定知道这镜子价值如何。
“当然,这东西,在欧罗巴,是一种很昂贵的奢侈品。”汤若望老实地回答。
魏广微理科整个人都感到不妙了,急忙问道:
“此物价值几许?”
“2000杜卡特一面,也就是……大约2840两银子一面的样子。”汤若望默默计算了一会儿,给出了答案。
“嘶——”魏广微被吓到了。
“汤先生,你可曾听说西洋有一个叫萨丁尼亚公国的国家?”魏广微又向他求证另一件事。
“萨丁尼亚公国?哦,对了,西班牙国王把萨丁尼亚岛分封给了阿方索王子,可以称作一个公国吧。不过,据我所知,阿方索王子今年才12周岁的样子吧?”汤若望离开欧洲前,恰好听说腓力三世把撒丁岛分封给了阿方索。
“对的,对方使者也说他们公爵才12周岁。”魏广微连忙符合。现在,他两样事情全部核实过了,都没问题。但是,他还不死心,又分别找来逗留京师的其他几个传教士,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
最终,魏广微把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报告给了天启帝和魏忠贤……
“嘶——2840两一面,那1000面岂不是价值284万两?这么说对方说1000两一面真的是算非常客气的了?”魏忠贤惊疑不定。
“恐怕是的,对方如此做,对大明已经算是恭敬有加了。”
“那可如何是好?总不能因为回不起礼而让朝廷丢脸吧?那可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啊!”天启帝有些不满。
“这个……容老奴想想。对了,魏大人,你有何主意?”魏忠贤直接把压力往小弟身上推。
“这……要不,就按使者所说,允许他们在大明自由买卖丝绸瓷器?”魏广徽也无奈了,真要把半个国库拿来回礼,到时文官发不出俸禄还好,军队发不出饷银,那可是容易造反的,谁也承担不起责任。
“不行,不回礼,我大明脸面何在?”天启帝虽昏庸,但祖宗脸面,他还是很维护的。
“可是,陛下,若真的搬来半个国库去回礼,我等文臣一时拿不到俸禄还好。军营里那群丘八,要是没饷银,可能会造反啊!”魏广微只好实话实说。
“这——”天启帝也拿不定主意了。
“那就允许他们自由在大明贸易丝绸瓷器?”天启帝犹疑不定。
“恐怕难,那群迂腐的大臣,他们是不会允许洋人随意登陆的,因为不合祖法。”魏忠贤最了解那帮文臣,有时固执起来,连皇帝也不鸟。
“那该如何是好?”天启帝忧心忡忡。
魏忠贤眼珠子转了转,突然说:
“皇上,老奴突然想到个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
“快讲,法子有用的话,朕重赏。”
“老奴听闻,这群萨丁尼亚人的船队,在大员岛南部获得了一个港口,看似要在那里常驻下来……”
“这和我们有何关系?大员岛本就不属于大明啊。”天启帝很疑惑。明朝人并不把台湾岛当大明的领土,只有部分官员坚持台湾岛是大明领土,但不成气候。
“皇上,您难道忘了,万历爷在位时,很多大臣主张要派军队占领大员岛的吗?”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听说当初一个叫沈有容的,还带领兵马横扫了大员岛北部。本来还想在那驻军的,不过,因为大臣们的反对才撤回来。”天启帝也算有些常识。
“对对对,皇上记性真好。老奴的意思,就是大员岛虽归属未定,但大明可以一口咬定大员岛是大明的。而这萨丁尼亚人对大员岛很有兴趣,这岛屿据说还挺大。不如……”
“不如怎样?”天启帝有些不耐烦。
“不如,我们把本就不属于大明的大员岛,封赏给萨丁尼亚公爵,封他个大明的大员伯,作为世袭土司伯爵,世镇大员岛。这样,裂土封疆,绝对能抵得过他们的贡品价值,甚至远超。而且,大员岛实际上不属于大明,只是有争议罢了。
(注:土司就相当于世袭领主的意思,大明一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土司世袭管理当地。比如央视播放的《木府风云》,讲的就是纳西族土司木家的故事。土司,是大明朝边疆地区的“土皇帝”。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撤销土司,开始“改土归流”。)
大明不花一文钱,就能把礼给回了,看上去还特别大方。实际上,大员岛虽大,不过一蛮夷盘踞之地而已。
至于丝绸和瓷器贸易,这萨丁尼亚公爵都成了大明的土司了,自家人来买货物,别人也挑不出理来……”
……
过了一阵子,魏广微率先反应过来,马屁立即奉上:
“魏公公高明,高!实在是高……哈哈,我大明可省下百万两银子了。若是将这批货物私下售卖出去,还能多进账百万,去年拖欠的饷银,也能补上了,哈哈哈。”
“嗯,言之有理,封给疆土,怎么说也能抵偿那百万两的货物了。另外,魏爱卿,你去暗示一下萨丁尼亚人,让他们下次少进贡这种昂贵的镜子,免得下次咱们再拿不出回礼。”天启帝很是后怕,真要拿不出回礼,大明可就丢脸了。封建王朝,把脸面看得比利益重要多了,甚至能因为敌国出言不逊而出动几十万大军讨伐。
“不,陛下,下次他们应该多带点来!”魏忠贤突然说。
“为何?你不怕我大明回不起礼吗?”天启帝很奇怪。
“陛下忘了?大明的土司是交税的,不是纳贡。纳贡要回礼,交税却不需要回礼。多带几面琉璃镜子来,那大明不赚了?”
“嗯,言之有理!”
次日,魏忠贤招来萨顿和切尼,宣读了圣旨,表示要封阿方索为大员伯,世代镇守大员岛,并协助澎湖水寨,巡视大员海。
“那丝绸和瓷器的贸易怎么办?”萨顿和切尼都愣了,不知道怎么应对。
“呵呵,都是大明的臣属了,也算大明人了,贸易还有问题?不过,尔等和中土人长相差异过大。皇上说了,你们来陆上贸易,只允许雇佣汉人登岸,免得惊到当地百姓。还有,不许携带火枪和火炮靠岸。”
“可……可是,魏公公,若是我们在海上遇到海盗怎么办?”萨顿傻眼了。
“这个还不容易?你们安排护卫的战船在海上等着商船,给商船护航不就得了。”魏忠贤脑子反应还真快。
“公公英明!”萨顿连忙拍马,这也是阿方索教他的拍马屁的话……
之后,朝中大臣又经过激烈的争论。大臣们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虽然朝廷行便宜之计,暂时封了阿方索为大员伯。但是,还是不该让对方船只在大明乱闯。
因此,最后朝廷又补下命令——萨丁尼亚的商船,只允许在泉州和宁波两处指定的大港登岸贸易,且不得深入内地。而且,每次派船登岸贸易,只能派遣一艘商船靠岸。
实际上,萨顿和切尼这次成功地拿到丝绸和瓷器等贸易的权利,已经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取得大员伯的封赏,完全是意外之喜。至于那批价值很高的商品?萨顿和切尼很清楚,阿方索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他们二人很清楚,获得了丝绸和瓷器的贸易权,完全能十倍百倍地获得补偿……
第65章 招揽郑芝龙()
土司和藩属是不同的,藩属国来朝贡,礼部回礼要比对方多,不然就是丢脸。但是,土司却不用朝贡,而是要纳税。
当然,土司纳税和个州县不一样,是土司和朝廷商议决定的,一般比郡县要少。因为土司权力很大,因此,纳税数量,有时土司自己说了算。而朝廷,只要土司对朝廷恭敬有加,年年能看到赋税,即使少点,也不会太计较。毕竟,土司所占之地,基本是西南和西北的边疆地区,的确穷困。
魏忠贤也算老谋深算了,他把阿方索封为大明的土司伯爵,这样一来,以后阿方索手下再来朝贡,就算土司纳税了,而不是朝贡。如此,大明就不需要考虑回礼,只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下使者就可以,可谓精明无比。
如果不考虑大员岛的主权问题,这真的算是很老辣的计策,对大明朝廷也颇有贡献了。天启帝也很高兴,把对方列为土司,以后就不用回礼,就算他们再来进贡琉璃镜,也不怕朝廷回不起礼了,因为压根不用回礼。
天启帝还巴不得对方再送点琉璃镜呢,那玩意,非常受宫中后妃们青睐。1000面琉璃镜,除了部分被后妃们瓜分,天启帝还拿出部分,赏赐了那些公卿大臣们。剩下还有500面,真的被魏广微拿去私下卖了,每面卖2000两,一下子为内库筹集到了100万两银子。然后,在萨顿和切尼离京前,魏广微又告诉他们——以后再纳贡,那就算赋税了,不再有回礼。至于那种琉璃镜子……咳……皇后和娘娘们很喜欢……
萨顿和切尼都是老混子,哪里听不出来?萨顿连忙表示——以后每次上贡都会带一些镜子来……
在礼部领取了朝廷帮忙制作的大员伯的大印后,萨顿和切尼离开京城南下,先去宁波和泉州二地,和当地官员和海防水师打了招呼,并约定好船只的旗号,避免发生误会。
而后,萨顿和切尼直接在泉州,开始招募人员。为啥要招募人员呢?朝廷不允许西洋人轻易登陆啊,怕西洋人的奇怪长相吓到百姓。所以,他们必须招募一批大明人,帮他们购买商品和生活物资。
萨顿和切尼两个二货,不懂行情,直接用欧洲行情在大明招人。在欧洲,一般市民的年收入在20杜卡特的样子,转换成大明银两,大约是28。4两银子的样子。
这两二货为了招到人,开出了接近双倍的薪水——50两一年。尼玛!大明朝这个年代的县官,年收入不过45两。50两!你这是要打县官的脸么?
泉州知府陈敏吾连忙派人去提醒,两个二货才把价钱降到了30两,但在大明,也算高薪了。
于是,不少人前来报名,尤其是那些住在城里,却找不到活干的穷人。这些人靠出卖劳力为生,有活干才有钱,没活干,全家就要饿肚子。
所以,普通员工一下子就招满。然后,两个二货又开始招募一些读书人。要知道,这个年代,没有推广普通话,和外地人交流,需要懂“官话”(南京话和京城话混杂的一种语言)的人。而懂“官话”的,主要是读书人。
不过,读书人真不好找。一般有希望考取功名的,谁特么愿意给洋夷做事?因此,两人只能派人去劝说那些考举无望,且家境贫寒的人。
至于工资,肯定不能比县令高,不然县令们觉得被打脸。但是,萨顿和切尼有自己的办法——我不开高工资,给高奖金还不成么?
二人私下许诺,读书人,除了每年开40两的年薪,还可以领取40两的固定“赏钱”。就这样,二人才招募到10名读书人。
然后,就是招募翻译的事情了。萨顿和切尼固然懂得汉话,但是,其他人不懂啊。于是,找一个翻译,就显得很重要了。
可惜的是,大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