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崛起-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两人走后又有数人过来拜访,毕竟朱平安的官职在那摆着呢,从六品呢,在这偌大的翰林院也就只有九人品级比朱平安高,也就是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正六品的侍读、侍讲,其他的编修、检讨等等都是比朱平安的品级要低。

    这些人拜访归拜访,尊敬也尊敬,但是眼神里的同情或者幸灾乐祸还是少不了的。这些人也都是和张博一样,对于翰林院了如指掌,对于朱平安负责的这份“翰林院之最”的差事也是了如指掌。

    不过朱平安心态一直很平静,让他们有些失望,他们还想看看朱平安忧桑的表情呢。

    在这些人离开后,朱平安又重新给自己泡了一壶茶,起身再次去藏书阁一楼二楼三楼每层又都转了转。藏书阁因为有差役负责打扫,地面还有书柜都很干净,不过就是图书典籍摆放有些乱。

    在三楼朱平安看到了后世所看不到的《永乐大典》,后世的《永乐大典》经过了历史和战火的洗礼,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卷留存。可是在这个三楼却是有一整套的《永乐大典》,整整22;937卷,分装成了10;095册,满满占了整整六间大小的三楼。

    朱平安记得以前在起点看过一些小说,什么随身自带图书馆啊,我脑子里有套百科全书啦之类的金手指小说,现在看到这套《永乐大典》,朱平安觉的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这可是全世界最全最大的百科全书啊,大明永乐前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都在这套书中。这套书几乎可以说是满载中国千年文明、文化的宝船,现在这艘船就在自己眼前了。

    刚才张博他们都认为这是翰林院最差没有之一的差事,可是看到看到这整楼的图书典籍,尤其是这永乐大典,朱平安却觉得这是翰林院最好的差事了。

    与现代图书馆排序不同的是,永乐大典并非是用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而是用《洪武正韵》作为排序依据,因为当时没有拼音这一说。依据《洪武正韵》按图索骥,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万册《永乐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册。

    朱平安从第一个书柜中取了第一册《永乐大典》细看,发现这套只是副本而已,书的最外面是一层黄绢,黄绢下是厚而精致的宣纸封面。黄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书签上写着“永乐大典”,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列明了这册书的卷数。

    入手后,朱平安发现这本书上竟然有灰尘,可见这本书,确切说应该是这套《永乐大典》应该是有相当的念头没有被人翻看了。

    这本永乐大典大约是第一册,朱平安打开后发现了这大约是记载永乐大典编撰背景的,其中第一页便是永乐大帝的一封诏书:

    “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唉

    看完诏书,朱平安不由的叹息了一声,据说这套《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用了数年时间,共有两万多朝臣文书儒学大佬参与编撰。据说完成后,一百多位书法家用了六年时间才抄完一套副本!

    这么耗费心血的《永乐大典》竟然蒙尘了!《永乐大典》,一个被遗忘的宝藏。

    将这册书重新放回原位,朱平安又沿着过道走了数排,选了一个书架再次选了一册书,打开来看。

    这是一册军事类型的,朱平安翻开的这一页是带有插曲的,画的是一张弩的式样,能看出使用毛笔画的,可是形态逼真,非常精致,弓弩上的箭矢几乎破卷而出。

    好奇之下,朱平安又往前翻了数页,赫然发现卷名为:神臂弓!

    “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箭矢发而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弓成可立地上,扣动扳机,可透300步之铁甲。。。。。。”

    这卷将神臂弓描述的极为详细,从选材到制作到使用到排兵布阵描述的极为详细,卷内插图将神臂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分开单独画了出来,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画的极为细致,朱平安可以肯定通过这卷书册,便可以复制出标准的神臂弓出来。

    真是好书啊!极为实用。

    朱平安将这卷神臂弓看完,便将这卷书放回了原位,然后又走了数排选了一册书打开。

    这册书是地理方面的,插图极为丰富,山川、河流、城廓等画的很详细,当然跟现在的地图是没法比,在朱平安眼中看来,这册描述山东地理的书册误差出错也有不少,不过不能要求太高,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标准的。

    如果是皇帝看完整套地理的话,坐在书房就可以将自己的江山收入脑海。

    如果不是午饭时间到了,张四维在楼下叫自己下楼一同出去吃饭,朱平安肯定会沉浸在《永乐大典》中废寝忘食。

    “午饭咱俩去找下文生一起吃,估计到了晚上就没机会了,他们大理寺也会给他们新晋观政进士接风洗尘。”张四维在朱平安下楼后便拉着朱平安出门去找王世贞。

    “你是说晚上咱们翰林院也要给咱们接风洗尘?”朱平安皱着眉问道,怎么又要有酒宴,这些天喝了不少酒了,可是不想再喝了。

    “是啊,这都是惯例啊。不过说是给咱们接风洗尘,其实到时候都是咱们付钱。。。。。。”张四维说着撇了撇嘴。

    呃

    这不是重点好吧。

    眼皮有些跳,怎么总感觉晚宴要有事的感觉呢,朱平安揉了揉眼睛随着张四维出了翰林院一路往大理寺衙门而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三章 以目代耳() 
朱平安和张四维一路往大理寺而去,在半路就碰到了往这来的王世贞,王世贞也是和张四维想一块去了,晚上大理寺要开接风宴,趁中午三兄弟一起聚聚。

    三人随便找了一个看上去不大但是很干净的酒家进去,点了四菜一汤,要了六个炊饼吃了起来。王世贞得知朱平安在翰林院分的差事后,先是惊讶了片刻,继而便是为朱平安打抱不平,认为李默李大人看待事情太过草率,没有仔细调查就将朱平安区别对待。和张四维一样,王世贞在安慰朱平安后,也提出让他做御史的父亲帮着向李默李大人说说情。朱平安也都谢绝了。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呵呵,这或许也是老天想要降大任与我呢。”朱平安笑了笑,安慰两人。

    “你看子厚,呵呵,文生,我看咱俩纯属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张四维指着朱平安,笑了起来。

    “拉倒吧,你做太监去吧,我可不做。”

    王世贞摇头,然后三人相视一眼,哈哈笑了起来。王世贞和张四维对朱平安此时还能保持乐观赞服不已,在他们想来如果换作他们的话,肯定是做不到像朱平安这样阔达的。

    吃过饭后,王世贞去了大理寺,朱平安和张四维一起返回了翰林院,各自回了各自办公的场所。朱平安回了藏书阁后,泡了一壶差,然后提着茶壶和茶杯上了三楼,直奔永乐大典而去。

    负责洒扫藏书阁的差役上楼清扫,看到了一手捧书一手端茶的朱平安,发现朱平安看书看得如神,竟然连自己上楼来都没有发现,在清扫的时候差役也偶尔抬头观察下朱平安,发现朱平安一点也没有察觉。

    在差役眼中,朱平安是一个很独特的上官,这个差役负责清扫藏书阁十余年了,见过六七任负责藏书阁的翰林大老爷了,像朱平安这么捧着书不撒手的翰林,这还是第一次见。

    差役扫地快扫到朱平安跟前的时候,朱平安才发现了扫地的差役。

    “哦,老李又来打扫了,要不要来杯茶?”朱平安放下手中的茶杯,打了一个招呼问道。上午就已经见过负责清扫的差役了,认识这个姓李的差役。

    朱平安在上楼时,专门多带了几个茶杯,就是为了有人上来找自己时,好随时给别人倒茶。老李负责清扫藏书阁,每天都要清扫,也辛苦了,喝杯茶水润润喉咙正好不过了。

    “朱大人可别这么说,小的担不起。”李差役第一次见到主动给自己打招呼的上官,而且还这么温和,跟唠家常似的,没有一点距离感,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这有什么担不起的,藏书阁就咱几个人,以后还要多靠你们帮助呢。”朱平安平和的笑了笑,说着便提起茶壶倒了一杯热茶放到了窗台上,“都是院里发的茶,就凑活着喝吧。”

    “这怎么好呢,谢谢朱大人了,以后可使不得了。”

    这么一杯茶,就让老李觉得扫了大半天地累酸了的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扫地也不喘了,他在翰林院这么多年,也没有遇到过像朱平安这般没有架子的翰林大老爷。以前的翰林大老爷要么是头仰到天上,要么就是眼皮子低下看人,即便偶尔有客套的几次也都是端着架子,像朱平安这样没架子的是头一次。

    “你忙,不用管我。”朱平安倒完茶后,将椅子搬到了老李清扫过的地方,向老李说了一句便又重新投入到了书中。

    朱平安捧着手中的书看得入迷,这本书是古代破案方面的书,朱平安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适用于古代的破案技巧和方法,另外书中也汇集了大量破案的经典典故。在古代破案也并不是都靠用刑,当然这本书上破案典故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都有用刑的情节,或轻或重,但是破案的技巧还是非常多的。在这本书中,朱平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古代的破案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中这本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说的是有一个知县掌握了唇语,靠着唇语破解了很多的复杂案例。

    好奇之下,朱平安将手中的这本书放回原处,试着按照洪武正韵去查了下关于唇语方面的卷册,然后还真被他找到了一册书,这册书归类到了技艺方面。

    “唇语者,以目代耳,以看代听,春秋时魏人耳艾善之。。。。。。”

    这册书将唇语介绍了下,而且几乎还将和唇语有关的资料都汇总到了书册中,在其中朱平安翻阅到了一个很成熟的关于唇语教学的资料。《永乐大典》就是这样,它并没有编写什么,而是把各种典籍中有关此事的记载,甚至整本书都抄下来,点明出自何书何卷何人,可以用“述而不作”来形容。

    这处唇语教学的资料是出自一本叫《伶人传》的典籍,唇语是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的一种表演,这种唇语技巧是来自春秋时魏国一个叫耳艾的人,经过了数百年演化总结而来的一个唇语教学资料。

    这本唇语教学很详细,主要是通过对方面部和嘴唇的移动来破解语言。

    这本书讲解的很详细,所处场合、周围噪声大小、当事人的语言习惯、方言、光线、距离等等都是唇语的影响要素,书中也针对此做了不同的应对。在这本书中还列举了最善于学习唇语的一类人:沉毅、好读、寡言者最善。

    貌似自己很适合呢,朱平安勾了勾唇角,那为什么不学呢,艺多不压身,而且唇语似乎真的很有用呢,光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感觉。

    得益于自己差不多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朱平安很快就将这卷唇语翻阅完,将书放回原处,在脑海里对唇语的教学进行总结消化。

    唇语其实并不难,懂的原理后主要就是靠多练,熟能生巧。这套唇语教学资料并不难,朱平安没用太久就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说的唇语的相关技巧。

    尽管朱平安掌握了这套很成熟的唇语技巧,但是却不能说朱平安掌握了唇语。唇语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联系的技能,朱平安只是初入门墙掌握了方法而已,要想真正读懂唇语,朱平安还得多练。(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 首辅之宴() 
你愿,或者不愿

    晚宴就在那里

    即便朱平安再不愿意去赴宴,但是在夕阳西下后,朱平安还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众位翰林一起出翰林院,不去不行啊,一个月的俸禄都被预支出去了!怎么着也得吃回来些成本。

    想不通户部怎么这么好说话了,翰林院所有新人一个月的俸禄就这么给送来了!今晚说是给朱平安他们新人接风洗尘宴,不过酒资可就指着这些俸禄了!

    终于知道中午眼皮为何会跳了!一个月的俸禄就这么没了!

    翰林院选的酒家从外面看很不起眼,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四合院的样子,挂了一个掉漆的招牌,可是进去后发现里面却是大不一样,第一进只是普通的摆设连星级都算不上,可是第二进院子的摆设和装潢绝对评的上四星级了,这第二进打通了数座院子,非常宽广。假山盆景小园林,还有穿着统一的服务人员,别有洞天啊。

    这里大约应该是翰林院的人常来的地方,掌柜的跟李春芳他们都熟络了,见了面都是这个大人那个大人的。其他衙门也有不少人在这里吃饭,李春芳他们也时不时的会遇到熟人打个招呼,引荐朱平安他们。

    除了翰林院,今天在这里吃饭的还有太医院、兵部以及锦衣卫的官员,只是吃饭的具体地点有所差别。

    李春芳他们领着朱平安他们进了惯常所在的院落——洗墨阁,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里面有两个包间,中间隔着三米左右距离,其中一间已经有人了,坐着的是数位太医院的人;太医院的人见了李春芳他们,主动的起身过来打招呼,还让店伙计给翰林院的人送上两坛好酒,算在他们账上。李春芳还客套了两句,袁炜则是直接傲慢不耐烦的咳了两声,其他翰林也都是点头而过。

    通过这一幕,朱平安也真切明白了在封建大明,医生的地位不像现代那样,在这里医生的地位还是很低的,尽管是太医,可是在封建官僚眼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