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黎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黎明-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祯点点头,孙承宗便退了出去,看着孙承宗离开后,崇祯转头对曹化淳道:“去把王公公和朱公公以及毕尚书召来!”

    曹化淳一愣,但还是点点头便领旨出门了,没一会王承恩和魏忠贤便匆匆而来叩见崇祯皇帝。

    “老奴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微臣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三人同时大呼。

    “都平身吧!赐座!”崇祯抬了抬手。

    “谢陛下!”三人同时道。

    崇祯看了看王承恩和魏忠贤笑着道:“刚刚还有事朕没交待完,现在说吧,先是朱公公的!你迅速派人出关,前往叶尔羌汗国,一方面收集敌人的情报,另一方面则是想办法拯救他们的王室,切记,不可让敌人发现是我们大明参与了,这时间只有半个月明白了吗?”

    魏忠贤听完不由得眉头一皱,半个月时间去一个陌生的国度执行任务,而且是在西北之外,难度可想而知,但不管怎么样皇帝陛下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了自己,魏忠贤还是很高兴的,“老奴遵旨!陛下放心,老奴一定办好!”魏忠贤恭敬地道。

    崇祯点点头道:“这地图你拿去,绘制好之后再交予朕!”

    “是!陛下!”魏忠贤道。

    “再说另一事!”崇祯看向了王承恩和毕自严,“朝廷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不管是战事还是政事要想完成好,都需要有银子的支持,现在说的就是这个银子!”

    毕自严听完心里一突,“如今这户部的银子勉强维持个收支平衡,而且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各种改革之后户部的收入已经渐渐有所好转了!这才多久,又有战事了?!”

    看着毕自严眉头紧皱的样子,崇祯笑着道:“毕爱卿为我大明是尽心尽力,朕清楚,现在说的这个事是给户部送银子的,朕也给爱卿缓解下压力!”说完拿出了一份卷轴道:“这份卷轴是上回洪承畴弄的各种矿产分布图,其中也有金银矿!上回派了一些人前去查探,如今朕就是让户部派人和中兴卫一同前往,对了,朕会让工部的人随你们同去,要用最快的速度让那些矿场进行生产明白了吗?”

    “微臣领旨!”毕自严高兴地道。

    “老奴领旨!”王承恩恭敬道。

    “对了!中兴卫的人较熟悉我大明的各处,到时候朕会让徐爱卿派一些专业的人随你们一起去我大明其他地方查探下是否还有可以开发的矿产!如今发现的矿产一律有朝廷经营!都明白了吧!”崇祯道。

    “微臣领旨!”毕自严高兴地道,朝廷经营还不是由

    “老奴领旨!”王承恩恭敬道。

    “那就这样吧!都比较紧急你们这便去安排吧!”崇祯挥了挥手道。

    “微臣告退!”“老奴告退!”三人同时道。

    看着三人退去,崇祯疲劳的伸了个懒腰,看了看曹化淳道:“曹公公!陪朕出去走走吧!”

    “老奴遵旨!”曹化淳笑着道。

    出走殿门,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随后看了看方向道:“走吧!去国子监!不用太张扬,带几个护卫就可以了!”

    “是!陛下!”曹化淳应声。

    崇祯一行往京师东城区安定门内的成贤街而去,成贤街的两侧都是槐树,虽然京师其他地方也种有槐树,却远没有这里的多。

    “这么多的槐树!这天气热了来这溜达下倒是不错!”崇祯笑着道。

    “陛下!这种槐树是有讲究的!槐树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注云:“槐之盲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是说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由此槐便与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还有这槐树与书生举子也有关系,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三辅黄图载:“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株。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容揖逊。议论槐下,侃侃阉阉。”因此,在汉朝长安有“槐市”之称,是指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学市”之称,北周庚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有“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之诗句。唐元稹学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于通径,喜趋槐市;鼓丝桐之逸韵,协畅熏风。”后还以槐借指学宫、学舍。唐武元衡酬谈校书诗云:“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曹化淳笑着道。

    “看不出曹公公还博学多才啊!”崇祯笑着道。

    “陛下赞誉了!”曹化淳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随后又道:“陛下,一会进了国子监之后,还能看到一些槐树,有文昌槐,还有双生槐等都是在刚建立国子监时所种。”

    崇祯点点头,不一会而便来到了国子监门口,门口当值的五城兵马司的人看到皇帝驾到,先是一愣,但还是马上反映了过来,纷纷跪地恭敬道:“卑职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看着这些精神头不错的士兵,满意地点点头道:“都平身吧!”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四十九章 国子监() 
“谢陛下!”众兵丁起身,这时候领头的兵丁道:“请陛下稍候!卑职进去通报下!”

    “不用!你们就在这吧!朕自己进去!”崇祯笑着道。

    “卑职遵旨!”这领头的兵丁表情似乎有些情况,崇祯没有多问,便直接领着人进去了。

    走着走着,崇祯就有觉得有些不对劲了,这他么也太安静了吧?!这么冷清的地方是国子监吗?我大明的最高学府?于是崇祯道:“曹公公!朕是不是来错地方了?这是国子监吗?人呢?都休学了?”

    曹化淳听完一愣,回到:“陛下!这离休学还一个多月!这。。。。。。”对于国子监为何如此冷清,曹化淳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来。

    “既然如此?人呢?!”崇祯的语气已经渐渐变冷。

    “陛下请稍后!老奴去问下!”曹化淳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之后没多久,曹化淳便领着之前的兵丁进来了,“回陛下!据他说那些监生可能因为天气太热,要再稍候一会才能来!”

    “天气太热?!”崇祯抬头看了看天气,微风吹过带起他的阵阵发丝,随后崇祯继续道:“把国子监祭酒带来!”

    “带我去吧!”曹化淳看着兵丁道。

    “这。。。。。。”兵丁顿时尴尬了,最后鼓起勇气道:“请陛下稍候!卑职这就去请!”说完行了个礼就往走去。

    “等等!”曹化淳一愣,问道:“你是不是走反了?”

    “陛下!这国子监祭酒也不在国子监里!卑职这就去叫!”兵丁道。

    崇祯听完,冷漠的挥了挥手,兵丁如蒙大赦赶紧跑去叫人了,之后崇祯道:“随朕先进去吧!”说完便往里走去。

    曹化淳一路随行,他是注意到了,不仅国子监祭酒,就连再低一级的司业也没在,监丞也不在,再低的主薄也不在,“看来陛下要龙颜大怒了!”曹化淳感叹着。

    “趁他们没来!曹化淳!你把这国子监的制度给朕讲讲!”崇祯靠在椅子上道。

    “是!陛下!”曹化淳应道,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之后崇祯便对如今的国子监的制度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有很多的诟病,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上,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实行积分法。明朝国子监的积分法实行于洪武十六年,具体做法是:刚入监的学生已经通习四书但还未学习经书的,先入正义、崇志、广业堂学习经书,每人自选一种。一年半以后,经考试合格者,升入修道、诚心堂。再学习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字表达和意义理解都优秀的,升率性堂。升到率性堂以后,才准许积分。积分的方法:每季的第一个月考所习经书的大义一道,第二个月考论一道,第三个月考策问一道、判语二条。每次考试,文理俱优的记1分,理优文劣的记5分,文理都差的无分。每年积满8分的为及格,给予做官资格,不及格的照旧学习。二是实行差遣历事法。差遣法于明洪武初年开始实行,就是选派一些学生去巡视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或到一些衙门里去帮忙,事情结束后再回监读书。历事法初行于洪武八年,但当时还属于短期挂职锻炼性质。历事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于洪武二十九年。具体做法是:选择年龄较大、在国子监中已经坐堂学习满一定年限的学生,到中央各衙门挂职锻炼。3个月后,所在衙门对他进行考核,分勤谨、平常、才力不及、奸懒四个等级上报。被评为勤谨的人送吏部上选簿,仍回去历事,等官职有空缺时,按顺序任职;评为平常的仍旧历事;评为才力不及的人送监读书;评为奸懒的人罚充吏役。后来把挂职锻炼称为“正历”,把差遣称为“杂历”。始于元朝,成熟于明清的国子监,尽管存有一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加强学校管理、培养文武官吏、造就各种高级专科人材、培育各国留学生等方面,都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有定论的。

    没一会,国子监的相关官员便都匆匆赶来了,看着坐在那一脸冰霜的崇祯皇帝,一个个都身体发抖的跪伏在地大呼:“微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皇帝陛下怎么这么清闲突然来国子监了,一个个心里哀嚎着。

    他们一进屋,一股酒气便渐渐地弥漫了整个屋子,顿时众人不由地眉头紧皱,崇祯冷冷道:“你们倒是清闲的很呐!”

    “微臣罪该万死!恳请陛下责罚!”几个人同时叩首道。

    “我堂堂大明的最高学府竟然是这副样子!朕太失望了!”崇祯冷冷道。

    几个人跪伏在地,身子发抖,不敢说话,他们心里也苦啊,这国子监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他们也无能无力啊,“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是他们心里共同的潜台词!(用点现在的流行语哈哈!)

    “你们谁来给朕说说?”崇祯冷冷道。

    跪伏在地的几个人互相看了看,最后不由得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国子监祭酒身上,没办法,谁让你是老大?此时不出马更待何时?

    国子监祭酒叹了口气,苦涩地道:“陛下!那就容微臣说说吧!”

    崇祯没有说话,只是点点头,国子监祭酒便开始说了起来:“陛下!这说来话长了,容微臣细细道来,我大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已深刻意识到人才乃治国之本,因此掀起了一股崇儒重教之风。作为我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自然就成为朝廷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国子监地位之高不言而喻。洪武、永乐时期是国子监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永乐二十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倭国、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随着进士科地位日益加重,荐举日轻,监生的出路日显艰难。进士不仅在发榜后即可任官,而且有做高官、显官的可能,“卿相皆出于此”。科举日益正常化和制度化的趋势使得监生仕途被进士科雍塞。“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说的便是如此,面对这一形势,国子监生要想做高官,也须参加科举,由进士得官。国子监的崇高地位被取代,它不再是官僚的养成所,也不再是做官的唯一出路,这是其一。”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五十章 国子监的改革() 
“其二,国子监的监生成员日益复杂,这与朝廷采取一种新的录取生源的途径纳监有关,纳监的实行主要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但是当时朝廷的财政危机暂时解决了,却使国子监处于崩溃边缘。频繁的开纳造成了国子监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并相继带来了三种严重的后果:第一,增加了国子监本身的财政负担。监生人数增多,国子监谊饩供应明显不足。第二,国子监教学质量在下降。为解决国子监自身的财政问题,朝廷想方设法减少在监的学生人数,采取放回依亲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国子监的正常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教育质量自然而然就降低。第三,是导致监生出路的壅滞。纳监的出现使得国子监的宗旨发生了转变,不再以网罗天下人才为己任,而是大势敛财给朝廷挥霍。国子监成为了富家子弟进入官场的一块跳板,国子监的各种制度日渐废弛。那些通过纳粟纳银人监的学生又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但因为家庭富有,生活无忧,往往可以长期呆在国子监中,等候拨历出身。以后各朝频繁的开纳使得纳监学生人数在在监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正因为国子监对入学资格限制的废弛,导致素质低下的生员充斥国子监。国子监教学质量在不断降低,那些虽在科举会试中落第而被国子监视为可造之才的举人们,不再愿意与那些不学无术之徒同处一室,纷纷放弃入监读书的机会。,而国子监剩下的生员大都是援例生员,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学识也没什么素质,因此国学教育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发展。当然朝廷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因此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尤其在乡试的解额分配制度方面,为使其能在乡试中维持一定的中举率,朝廷预先为国子监分配了一定数量的举人名额。但此时国子监生素质远不如立朝之初,因此国子监参加乡试,其中举名数往往无法达到预先分配的名额。以南京国子监为例,自嘉靖元年至天启元年,在共计三十五科乡试中,南京国子监监生实际中举数达到或超过定额只有十二科,有三分之二的科数都未达到定额。面对素质如此低劣的国子监,国子监事如何不坏?”

    国子监祭酒痛心疾首地道,随后顿了顿继续道:“其三,就是如今国子监体制已经被破坏殆尽了!立朝之初国子监的体制十分完备,监规严肃,监生自从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