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宋军营地十里外策应的金军得知宋军连夜撤退,也迅速拦截追击。

    风雪中,宋军无心抵抗,只想跟着主将逃命。

    于是一场追击战在通许以东广阔的土地上展开,在单方面的攻击下,无数奔命不及的宋军士兵,命丧金军刀枪之下。

    追击战中,身负铁甲的步兵根本跑得过身垮战马的轻骑兵,这是一场单方面的杀戮。

    而在城西则是另一番光景。

    吴拱听闻成闵忽然率军撤离,当即下令前军前出一里布下防御大阵。

    黑暗中,城内金军不知城西宋军营地内情,派出数千骑兵探营,很快被宋军包围,只有数百骑趁夜逃回城内。

    而后,吴拱下令趁胜攻城,前军将士再次扑向已经修复的西城门,城内金军匆忙调兵防守,险些被宋军攻破城门。

    就在前军攻城之时,吴拱下令所部后军变前军,连夜后撤五里,中军原地布阵待命。

    待后军撤出五里,即刻传令攻城的前军部队撤退。

    城内金军眼见攻城宋军匆匆撤退,城西主将马上明白宋军攻城是假,掩护大部队连夜撤退是真,于是当即打开城门,率军随后追击。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刚刚追出不到三里,堪堪追上撤退的宋军,不想左右忽然冲出无数宋军将他们包围。

    风雪黑暗中,敌情不明,匆忙之间,金军主将以为中了宋军诱敌之计,为城池安全,马上又下令退兵回城。

    可风雪夜晚,视线模糊,又是满怀信心的追击,现在突遇宋军埋伏,早无阵型可言,军令也根本传不出多远,出城追击的金军马上陷入混乱之中,一部在拼命与宋军作战,一部匆忙撤退,还有一部分不知发生何事,原地打转,等待军令。

    最终,经过将近半个时辰的激战过后,尚未来得及逃出包围圈的金军被歼灭,黑夜中,不知战果几何。

    灭掉追击的金军之后,中军马上全军撤退。

    没多久,便追上在五里之外布阵等待的后军。

    而后,中军依吴拱所命,像前军一样,继续向后撤退五里,留下后军在后掩护撤退。

    原本从尉氏赶来,在吴拱部营地十里之外驻军策应的金军,探知宋军忽然撤退,打算趁乱进攻,却又不敢大举进攻,便派出千人试探,不想在黑暗中稍一接触,便被宋军击败,只有数百人逃回,于是这支不足万人的金军部队匆忙北撤五里,避开宋军撤退线路,以防被宋军包围。

    逃回通许城里的金军,刚刚返回城内,便听随后赶回来的探子回报,宋军已经大举撤退,金军主将顿时懊悔不已。

    此战过后,西城门被攻破,一定会被追责,想到此番追击又失利,城西金军主将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气。

    片刻之后,打定注意,必须趁宋军匆忙撤退之时,拿到足以抵罪的战功,不然等待他的恐怕不仅仅是降职、去职,现在是非常时期,一旦局势缓和,开始追责,他不但官职不保,很可能还会治罪。

    主意已定,未及通报通许大军主将,城西守将当即便率所部万余人再从西门出城,直追撤退的宋军而去。

    风愈狂,雪愈大,通许县东西两个方向的宋军和金军面临正好相反的处境。

    成闵带着亲卫军在两万中军护卫下,冒雪一路疾奔杞县东面的大营,而在他们身后是金军三千轻骑,金军顶风冒雪追击,所到之处,只需在昏暗中寻找目标,挥刀向正在地上奔跑的宋军砍去。

    轻骑紧追不舍,宋军只顾逃命,将军骑马逃,士兵只能凭借两条腿,有的马的指挥将官全都逃跑在前,后军根本无人指挥,只能闷头随大流往前拼命跑。

    随着风雪越来越大,视线越来越不清晰,成闵部被落在后面的几万士兵,被金军轻骑兵一冲,很快分散成几部分,风雪中很难睁开眼睛,根本分不清方向,只能凭感觉逃命。

    可宋军士兵能不能逃脱一命,一看自己,二看金军,三看天命,但最终靠的还是自己。

    通许县西边的宋金两军,命运不同。

    从城西追出,追了撤退宋军将近一个时辰的金军,终于追到了宋军,但等待他们的却是似乎无穷无尽的伏兵。

第687章 别无选择() 
腊月二十六日,北伐军围攻汴京外围县镇无果的消息传回临安城。

    除夕已近,北伐无果的消息并没有在临安城内普通百姓间引发多少讨论,但在朝堂上却起了激烈的争论。

    北伐久久无功,主和派马上找到了借口,立即上书,提议见好就收,应与金国议和,能维护既得成果更好,如果不能,可以把兴仁府、徐州、济州、归德府还给金国,以此换取两国和平。

    主和派依据有二,一是金国内部虽然有叛乱,但都是小疾,很快就会被平定,一旦金军重新调回南方,报复大宋,恐怕不但宿州、亳州不保,恐怕想将两国边界继续维持在淮河都不可能,到时候金军饮马长江,大宋危矣!

    其二,便是天下百姓并无北伐中原之意,此等大事要消耗军力、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想当初大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前后经略百年,尚不能成功,如今若无百姓支持,仅凭朝臣一时意气,匆忙北伐,更不可能成功!

    不但如此,主和派还威胁主战派和皇帝,若不马上停止北伐,推行轻税薄赋的国策,恢复江淮农业生产,甚至有可能将大宋重新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可近两年是主战派掌握朝堂话语权,皇帝赵昚一心想要尽快成大事,建功业,搏名声,加上他原本就跟对主和派不对付,此时北伐军节节胜利,兵锋直指汴京,哪里会将主和派的话放在眼里。

    对赵昚而言,此时能让他听进去的话,除了主战派朝臣说的,就剩太上皇赵构了。

    但此时的赵构眼见北伐形势良好,也不愿多言,毕竟赵昚这个皇帝是他亲自培养,并挑选出来的,该有的声望就得给他,更何况他还是个表里如一的大孝子,所以赵构也不会拆台,让朝廷退兵。

    赵昚此时不听主和派意见,但却不能不听主战派意见,然而主战派意见并不统一。

    半年前,随着杨丛义忽然兵进兴仁府,改变北伐局势,主战派中的激进派和保守派暂时搁置争议,全力支持北伐。

    可在进入十月之后,北伐军再无任何战果,消耗粮草无数、辎重无数,却吃了两场败仗,损兵近四万人。

    九月底时,归德府张浚手中有兵力近十二万人,几乎将江淮地区的绝大部分兵力调集一空,兵强马壮,却没有取得更多更大的战果,反而损兵好几万人。

    于是朝中激进派和保守派再起争执。

    保守派主张固守兴仁府、归德府、许州、济州,三五年后,等将这些土地、城池和百姓彻底收复,民心稳定,生产恢复,再集中兵力,一举收复汴京、洛阳,甚至可以趁胜渡过黄河,收复北方更多土地。

    而激进派则主张趁金国内乱未平,一举夺回北方旧地,若等金国平息内乱,金人调集大军南下,大宋将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如果不能抓住个机会,恢复中原,必会被唾骂千秋万世!

    相反,若是北伐功成,定能再入史册,流传千古,永远被后人铭记!

    赵昚登基不久,又力图革新,需要北伐来凝聚臣民之心,史浩和杨存中等保守派主张的筹备三五年,再行北伐事,赵昚并不认同。

    陈康伯等力主一两年内,一举收复中原,正合赵昚心意。

    于是,在张浚北伐不利,损兵折将,面临主和派弹劾之时,赵昚明里暗里还是大力支持张浚,想要保住他北伐统帅的地位,因为放眼整个大宋江淮地区,有资历有能力聚兵十几万,统兵北伐的将帅,除了张浚,已无其他人。

    西北的吴璘虽然也是与岳飞、韩世忠、张浚同期将帅,但他也年迈,况且他要在西北川陕地区抵御西夏国和金人,根本不可能调他来江淮地区。

    整个大宋唯二的老资历将帅,目前能在江淮主持北伐之事的,便只有张浚一人。

    若他不在军中,剩下的李显忠、成闵、吴拱等人,谁能担当北伐统帅?谁能服他们统辖?

    吴拱早年一直在川陕,跟随他叔叔吴璘作战,虽然战功无数,但调住襄阳没多少年头,他与江淮地区的军将并无接触,也没在江淮地区与金人打过仗,目前来说,并不具备全权主持协调北伐之事资历和能力。

    而成闵一直统帅步军司,久居临安,资历虽有,但不近边事,最近两年虽在鄂州、信阳等地与金军交战,但战果平平,终归是能力有限,以他统帅北伐大军,不说其他人,吴拱、李显忠就会不服,难免会重蹈“任城之溃”的覆辙。

    再说李显忠,他虽然在与金人作战中战功赫赫,军中名声和资历都有,领兵打仗也勇猛,但他缺乏协调各军的能力,有与邵宏渊不和,导致的“任城之溃”在前,朝廷也不敢把北伐大事,全权交付在他手中。

    最好还有一个军中新秀,奇兵独取兴仁府,领兵屡立功勋的杨丛义,他领兵打仗的战功实在耀眼,所以才能入眼,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实在是太浅,虽是武学出身,可在金人南侵之前,他一直在主持远洋回易,几乎没有从军经历,领兵打仗的经历更少,甚至在此之前从未与金人交过手。北伐军中,任何一个主将在军中的资历都远超于杨丛义,就算不谈资历,单说领兵能力,他也只是统御四五万人而已,统兵时间还不足两年,北伐重任谁敢交在他手中?

    江淮之地,除了他们四人,根本挑不出有可能接替张浚统帅北伐大军,主持北伐大局的人。

    所以,不论张浚现在有没有功果,他在北大宋伐大事中的位置都无人可以取代!

    主和派知道这一点,为了阻止北伐,夺回他们把持朝堂近二十年的权力,便疯狂弹劾张浚,企图将他从北伐统帅的位置上拉下来,在他们看来,甚至是主战派和皇帝看来,只要张浚离开北伐大军,北伐之事必定不能成。

    主战派内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在维护张浚这一点上,立场一致,要从江淮地区北伐,没有张浚,基本不可能成事,他就是大宋军中唯一一面还能竖起来的旗帜,他一旦倒下,北伐大军必定士气全无,谁也不可能收拾北伐残局,杨存中不行,赵密更不行。

    主和派接连不断的弹劾,被主战派朝臣顶住,赵昚也就无需亲自下场,正面跟主和派纠缠。

    所以久无战果,甚至损兵折将的张浚,并没有被朝廷责罚,连一句问责的话都没有,只是询问边事,询问何时能夺回汴京城。

    除此之外,一批批粮草、军资,从江南运过江北,而后征调大批民夫再往淮河运去,运至盱眙、宿州,直上归德府。

    赵昚和朝廷对张浚的支持,几乎没有犹豫,当然北伐之事,也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这是何等压力,张浚也心知肚明。

    前次从徐州北伐失利,杨丛义异军北上兴仁府,扭转败局,这件功勋在朝廷看来,有张浚一份,不论他有没有参与指挥,北伐军获得的战功,都跟张浚有关系,所以他才能很快从盱眙赶到归德府,继续主持北伐,所统帅的兵力甚至更胜从前。

    但张浚也知道,一旦北伐彻底失败,他不光要名誉扫地,大宋军中也不可能再呆下去,更不可能返回朝堂,大宋朝野都不会有他的安身之地。

    明知可能有这种结局,张浚还是没有退缩之意,毕竟他也知道,除了他,如今的大宋已经无人能统帅几十万大军,行北伐之事,不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既然被朝廷冷落二十年后重新启用,他就要实现他的价值,做成他想做成的事。

    在张浚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老死乡间,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来一场,北伐成功,青史留名,纵使不成,他搭上的也不过是残躯老命,没有半点可惜。

    就因为有此信念,当张浚听闻成闵兵败通许,损兵三万有余,茫茫大雪中,他也没有离开归德府,南归临安请罪的打算。

    张浚已经打定主意,不论北伐之战打成什么样,只要朝廷不下令让他交接兵权离开淮北,他绝对不会主动请辞,誓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或是北伐胜利。

    风雪一起,年前已经无法再组织进攻,加之成闵部新败,士气衰落,留在杞县与金军近距离对峙,并不安全。

    张浚原本有意将成闵部调回睢县,或是直接调回归德府休整,等军队士气恢复,再行北伐之事。

    不过由于成闵连续几次在率军撤退之时被金军追击,损兵折将,接到张浚的命令之后,他并没有撤军回睢县,而是给张浚送去一封书信。

    信中说,大军新败,士气低沉,一旦撤军,稍有不慎,将士恐有溃逃之虑,不如继续驻守大营,静待士气恢复。

    张浚也怕将士溃逃,致北伐失败,便准了成闵所请。

    如此以来,就苦了归德府的百姓,寒风呼啸、茫茫大雪中,他们还得给驻守前线的军队运送粮草。

第688章 溃兵夺粮() 
亳州,从北边溃逃而来的士兵,冰天雪地里,满城都是。

    亳州知州很是头疼,这些溃兵人数近万,不能驱赶,也没法去安抚,每日还得按时给他们口粮,不然就会自己去抢,侵扰百姓。

    “大人,出事了!出大事了!”

    知州正在头疼溃兵粮草供给问题和城内稳定,忽听属下官吏匆匆来报,顿时惊掉了手中捧着的书册。

    “出了何事?”知州心头一动,将手放在书案上,强装镇定。

    “兵痞围了粮仓,要抢粮!”官吏十分焦急,一路跑来,话说完,大口喘气。

    “抢粮?不是派的有兵在粮草驻守吗?”知州脸色大变,一旦粮仓被抢,便预示着那帮溃兵要造反了,亳州必定大乱,这个责任他可担不起。

    “就我们派的那不到两百个士兵,哪里是成千上万溃兵的对手,根本挡不住。大人快想想办法吧,不然亳州城就万劫不复了!”官吏催逼。

    闻听此言,知州腾然起身,立刻问道:“章统制在何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