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丛义上学时历史学的还可以,每一个朝代灭亡时,最后一页写满了经验教训,眼前的问题带进书里,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但这些事情他不能跟汤鷽说的太多,因为这不符合他作为一个武学生的学识和认知。

    二人简单聊了聊黄大人与正使可能存在的恩怨后,不约而同的岔开了话题,如今他们大小也是官,朝廷的事还是不要随便议论。

    半个时辰之后,二人同去港口。

第201章 临行准备() 
空着的海船不多,只剩了七八艘。

    杨丛义一到港口就找到江恺,让他安排人手将从临安带来的军资军械装船,除一部分装上六艘战船和四艘车船外,绝大部分要分两艘海船装载,交代部分*武器注意防潮。

    虽后又找到沈缙,上次他制作的针盘,杨丛义已经看过了,虽然跟他设想的还有差距,但也还算精巧。

    针盘还在沈缙手上,没有分发下去,这也是杨丛义的意思。这种指向利器好不容易做出来,自然不能随便就流传出去,等出海之时再分发也不迟。

    这次招募了不少工匠和特殊人才,织工、染工、木工、旷工、铁匠、石匠等,不下数十个门类,总共有三四十人,精通各种技能技术,这些人所会的技能技术,多数都在《梦溪笔谈》里有记载,沈缙对《梦溪笔谈》较为熟悉,自然要划给他管理,海船或船队出了什么问题,他也好及时召集人手解决。

    杨丛义也另有一层深意,就想让沈缙向他祖上看齐,能在出海的这段时间专心钻研理解书中所载的技术,他有头脑,工匠们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要是他们在一起能有新意,弄出些新东西,那最好不过了,弄不出新东西也没事,培养出一个像沈括一样的科学家也是好事。

    现在港口无事,杨丛义就让他带着工匠们出去采买一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商船以后也不能手生。

    在港口也见到不少道人,其中就有熟人。

    三四月间他从黄梅县回太湖县的路上,曾经遇到三个道人,如今他们全在港口。

    三道人以张柳为首,另外两个是他师弟,鲁全,唐寿,三人年纪都不大,应该比杨丛义大不了几岁。

    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是在十月中旬,也就是杨丛义离开泉州不久,他们来到泉州之后,也费了不少功夫才打听到回易船队,找到港口去。

    到了港口,一提杨丛义,自然就有人知道,江恺时常在港口,他又负责派人招募道人,有道人上门来,他当即就出来将人迎进港口,问明来历后好生安置。

    杨丛义与三人细聊了一会儿,得知当初邀请他们出海,其实他们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临时有事,不得不会鄂州一趟,办完了事便一路往泉州赶来。他没有好奇的打听他们去鄂州有何事,毕竟出家人也有自己的私事,当初不说,现在也不会随意向外人透露。

    当初在回太湖县的官道上,杨丛义亲眼所见他们跟二十几个歹人打成平手,他们剑法之精妙,他只有羡慕的份,出海之后,有机会可以向他们讨教讨教,随身带一杆长枪着实不便,要是能学一手剑法防身,行走就方便多了。

    请来的道人总共有二十余人,个个都有本事在身,要么练武,要么医术高明,要么潜心修道,道法精深。等出海,这些道人对船队来说都是十分宝贵之人,他们心性淡泊坚定,对常年在海上漂流不见陆地,心情容易变槽的人来说,肯定是一股清流,能抚慰船员的浮躁。

    杨丛义与道人们一番寒暄,说他曾经与道人结缘,对道人颇有好感。道人们从与他的交流中也能感觉出他的话是真是假,对他也是格外亲热一些,不像对其他人那么漠然。

    离开道人休息的地方,杨丛义又登上海船,舱里舱外都看了看。船舱里已经装满了货物,不是丝绸锦缎就是茶叶,一艘船能装多少,他还真不知道,估计整个港口只有汤鷽知道,因为只有他手里有回易物资清册。这事儿不归他管,他也懒得打听。他关心的是生活物资,日常用具是否齐备。

    后勤物资归江恺负责,老早就交给他了,略一检查,海船上的各种物资足够四十人生活使用半年之久,淡水都在舱底,在密封舱里,只要不被污染,用三两个月不成问题。船上的生活区和物资存放区是分开的,防火防水都在考虑中。

    海船上的物资存放,和各种物件摆放,有不少都是葛三仔的意见。看江恺和葛三仔把每一艘海船货物和生活物资都弄的井井有条,杨丛义十分高兴,看来他是找对了人。

    剩下的海船也就不用再一一察看了,他相信江恺和出海多次的葛三仔会帮他统统做好。

    随后,杨丛义又跟江恺详细商讨后备军的安排,最终决定要把这些人全部带上,平常是水手劳力,必要的时候也能拉出去杀敌,因此除战船外,每艘海船派三十人,剩余的全部安排上神舟主船。

    安排分配人手的问题,直接就交给江恺来做,毕竟这些人都是他亲自招募,又一直是他在带领,管理起来也顺手。

    等一切都了解安排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一些问题就需要集体研究解决,比如船队如何排兵布阵,这一百多艘船谁前谁后,走什么线路,怎么行走,每日行多少里,何处停靠等,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等把人集中起来,商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发现这等问题并没有几个人能说上话。

    不得已,杨丛义只能撇开大家自己来做,他能依靠的当然就是随身携带的那册地图。

    回到家里他闭门复制了一张从泉州到马六甲海峡的海图,沿途有些岛屿,标注的清楚,线路之外的则全是空白,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有多少里路,顺风要行多少日,在图上都有一个估算的数目。最后又找葛三仔验证,看看从广州到南洋这段海路是否跟他以前走相似,有出入的地方,商量一番后再做调整。

    等他再次拿着这张复制好的海图出现在港口,召集赵安、汤鷽、江恺、沈缙,以及最前边十艘船的船长和舵手,把船队十五日从泉州出发,两个月后到达安南的大致行程告诉他们,沿途何处可以停靠,何处可避风浪,何处可以补充水源,都跟他们说的清楚。

    最后又将这份简略的海图复制了十份,但只复制了广州到安南这一部分,也就是穿越南海这段海图,让每艘船的船长和舵手都要把沿途岛屿和礁石所在位置记清楚。

    等众人走后,杨丛义又把十份南海地区更详细的海图交给赵安,让他交给每一艘战船的指挥者,南海太大,战船巡视在四周,一定要有更详细的海图,一旦有意外发生,他们也好及时处置。

    一百多艘船一字排开,相隔一里,从头到尾就得百里,相隔两里,头尾相距两百里,战线实在太长。战船不载货物,便可多装载军士,一旦有事,轮番划桨,战船的速度就比海船快,可以迅速赶上处理一些意外,有了详细的海图,他们便能心里有数,有些危险的地方也能提前防备和消除。

    等一切都准备好,已经到十二号。绝大多数人员都已经分配好,住上海船,随时准备离开。当然,几乎所有主事人都还没有上船,还有最后一些事情要处理,有公事,当然也有私事。

    郭青在泉州好几个月,回易船队八千多人的后勤生活物资几乎全部是经他手采购,整整一年的物资,光粮食就装了七八艘大船,其他物资也不少。临走了,杨丛义除了对他表示感谢,还得给他结清钱款。

    结完剩余的钱款,二人私下闲聊,杨丛义问他跟着宣威军和回易船队赚了多少钱,郭青伸出两根指头。随即郭青就要把赚到的钱五五分成,分给杨丛义一半,他当然不会要,有完颜亮给的黄金一万两,只要不乱花,完全够了,何必再沾这从回易督造中赚取的钱财。

    于是就告诉他,让他把这钱当成本钱,继续做生意赚钱去,等以后赚了大钱,再分利润不迟,现在他马上就是要出海,拿着银票也没用处,不如让他拿着当成本钱,继续赚钱。

    郭青也没什么好说的,既然大哥说要他继续拿着赚钱,那就继续拿着吧,有了这些钱,做些稍大的生意,肯定能赚更多钱。

    之后杨丛义想起一事,就拿出一封书信,让他有时间请人送进天柱山,送到香炉峰去。书信之事他没有做太多交代与叮嘱,这种事说的太重要,反而不好。

    郭青在泉州的事情已经办完,就没有过多停留,随即离开泉州。

    吴谦等人在十月中旬就租了一艘船离开泉州港,驶向对面的流求,去了将近一个月,也不知道怎么样。杨丛义没去过流求,但想来应该是不错,虽然还未开发,但自然风光定然很美,但愿大叔在流求待的如意,喜欢上那个地方。

    随着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杨丛义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这让顾清尘很不满,嘴上不说什么,晚上睡觉时少不得一番折腾,定要他筋疲力尽才肯罢休。

    当日在客栈中出丑后,杨丛义说是放屁,此后每当两人折腾完之后,顾清尘总要调侃,说他一放屁,两人就舒坦,简直让杨丛义哭笑不得,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把她压在身下,再狠狠的教训她一番,直到她求饶为止。

    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越想留住这种属于夫妻间的美好与美妙。

    离开的时间太长,为防意外,杨丛义给她留下了几万两银子,零的整的,都在房中藏好。提醒她,以后武艺不要生疏,每天都要练一练,强身健体,也能防身。

    安全问题,杨丛义是多虑了,她能一个人从华州走到临安,几千上万里路都没事,整天待在家里,更不会有危险。

    担心顾清尘在家孤单,杨丛义便抽空给她买了个父母双亡的小丫头,十多岁,虽然不甚机灵,好在听话。

    家事安排好,杨丛义才稍稍安心。

第202章 正使讲话() 
泉州府衙,议事厅内。

    州府大小官员,汇集一堂,分两排对坐,杨丛义、汤鷽、赵安也在其中,泉州知州和回易正使坐首座。

    只听泉州知州道:“戴大人请。”

    戴骢笑道:“戴某远来是客,方知州是主,客怎可压主。知州大人请。”

    泉州知州道:“戴大人此番出使,代表大宋朝廷,怎可折了威严?戴大人请吧。”

    戴骢这才笑道:“知州大人教训的是,戴某恭敬不如从命。”

    轻咳一声之后,朗声向厅中诸人道:“此番组织如此大规模回易,本朝尚属首次,朝廷上下都十分重视,拨付巨资建造百艘海船,招募各类人员多达七八千,采购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不计其数。诸位想想,朝廷为何要在此时花费巨资做远洋回易,为何又选泉州做出发地?

    跟辽金征战几十年,国力耗空,特别是南迁以后,跟金国争斗十几年,年年打仗,又建都临安,百废待兴,朝廷处处要用钱,可长江以北田地荒芜,而江南人心不安,天下的财赋收入不足以往十之三四,远远不够各部预算支出。

    而到了最近这几年,秦相力主议和,宋金和平相处之后,天下安定,农桑恢复,朝廷的财赋压力才稍稍缓解,但每年的财赋仍然没有一个铜钱的结余,仍是不够各部花销,且各部需要花钱的地方数不胜数,短缺千万贯。如此,朝廷才不得不下大本钱亲自主持回易,期望从这次远洋回易中赚回足够多的利润,以充实府库,缓解财赋压力。

    而泉州作为回易大港,每年进出港口的货物价值不下千万贯,税利也有百多万贯,若是加以整肃,严禁走私逃税,每年税利翻倍应该不成问题。这次朝廷选泉州港作为回易船队出海之地,其中意味,诸位当能意会。如今外港港口修整一新,多少商船都能停靠,诸位当与市舶司一道,将这泉州建成大宋第一大海港,北通高丽、倭国,南通南洋诸国,外运内销,联成一体,如此一来,必然商贾云集,税利翻倍再翻倍,也不成问题。真到那时,朝廷必然会看到诸位的业绩。

    回易船队明日巳时出发,快则一年,慢则三五年就会回来,诸位请试想,百艘海船装满异域奇珍货物,回到泉州港时当是何种盛况!不管是内运还是外销,诸位当早做准备,使朝廷尽快赚回这笔钱,以解燃眉之急!”

    议事厅内众人端坐,全都在静静的听着,无人发一言。

    泉州知州道:“戴大人刚才的话,诸位也都听到,市舶司大宋只有两个,一个在广州,再一个就在泉州。朝廷的回易船队,想必诸位都去看过,没看过也有耳闻,百艘大船,装载货物无数,神舟主船长二十余丈,宽五六丈,犹如一座小山,花费甚巨。朝廷花费这般大功夫,耗费许多心血,究其缘由,便是府库不丰盈,不得不另想他法,望诸位能体谅朝廷的艰难与苦心,整肃港口,严打走私商船,规整港口贸易,让所有来到泉州的商贾船只都要在泉州港内停靠,不得包庇任何不法商人偷税漏税。各港口还要继续修整建造,等朝廷回易船队回来,还要在泉州港停靠,大部分回购的货物要从泉州销往各地,甚至是高丽和倭国。。。。。。”

    。。。。。。。。。。。

    两位大人长篇大论说了半个时辰,直让人昏昏欲睡。

    “戴大人,你此番出访南洋诸国,当属大宋首次,从泉州出海也是泉州之幸。戴大人一去便是万里,不知归期,明日巳时本州携泉州州府上下及相亲父老,在石湖港为戴大人壮行!”

    “泉州到石湖港路途不近,知州大人事务繁忙,就不劳知州大人劳师动众了,不论如何,还是多谢知州大人好意。”

    “戴大人此番代表大宋朝廷,既然从泉州出发,本官再忙也得抽出时间相送,泉州上下送的可是朝廷使节,而不单单是戴大人。”

    “知州如此说,下官恭敬不如从命。多谢!”

    “不知戴大人是否还有交代?若无事,本州需得安排一番,明日好为戴大人壮行。”

    “下官还要去港口巡视一番,多有叨扰,告辞。”戴骢言罢起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