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9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台吉想了想,却再次向他强调道:“我看,这事你再去同那些明国商人接触接触。告诉他们,不管今后大清同大明之间发生什么关系,我都会保证他们在大清的产业安全。

    另外,他们就算不出钱也没什么,只要他们能够弄来冶炼钢铁的技术,特别是煤块加工的技术,我们都可以让他们折算成股份。只要铁厂能够建成,大家都可以分享利益。你不如现在就去试试,看看可有人回应。”

    范文程也不再推辞,对着黄台吉拱手行礼之后,便默默的退下了。

第820章 眼光三() 
待到范文程离去之后,黄台吉扫了一眼边上的刚林和希福,便继续吩咐道:“希福留下来,刚林你先下去做自己的事去吧。”

    刚林虽然有些嫉妒希福的受宠,但也只能老实的退了下去。当房内只剩下了黄台吉和希福之后,希福便屏息敛声的等待着黄台吉的吩咐。但是他等了许久,也未见黄台吉出声,不由下意识的稍稍抬起了眼皮观察了一下。

    黄台吉倒是没出什么意外,只是一手托着脸颊,靠在椅子扶手上思考着什么问题。希福看着大汗眉头紧皱的样子,便意识到黄台吉大约是真的遇到什么难题了。他一时有些惴惴不安了起来,一个连大汗都觉得为难的问题,一旦大汗问起自己来,自己又该如何回答呢。

    希福心里是明白的,内三院看似是替大汗处理日常政务,但实际上不过是大汗的文字助手,内三院的规划框架乃是大汗亲自制定的,众人不过是坐上一些查漏补缺的活计。而即便是这些查漏补缺的活计,也是那些汉人学士分担了大部分,满人学士只是起一个领导牵头的作用,毕竟满人在政治上更为可靠一些。

    若是黄台吉交代了任务,让他去办差,希福倒是毫无问题的。但大汗要是拿自己都确定不下的问题,让他出谋划策,希福就感到心里有些打鼓了。

    希福听完黄台吉的交代后,有些吃惊的抬头看向了他,口中不由说道:“主子,如果要办到主子交代的这些事,这抽调的人力和物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而且我满人之中挑几个上阵杀敌的,倒也还算容易。但是要挑出能够读书写字,还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日语的,这可比从马群里挑千里马都艰难。就算真有这样的人才,不将之留在国中填充六部、内三院,反而将之送去海外冒险,这也实在是太过浪费人才了。

    奴才以为,不如从汉军旗内挑选主子所需的人才,这样的人在汉人中倒是较为常见啊。哪怕这些人跑去海外遇到了什么危险,也不至于让我满人伤筋动骨啊。”

    黄台吉感觉自己的心里有些堵得慌,但他也知道,在这内三院中除了那些奸滑的汉官整天揣摩自己的心思,能够听得懂自己的暗示外,以耿直性格著称的满大臣们,脑子里可真没这么活络。

    “如果面前的是范文程,估计已经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了吧。”黄台吉的脑子里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口中却还是出声向希福提点了起来,“刚刚图纳说的话,你难道就没有什么触动吗?”

    希福楞了片刻,还是摇着头老实的回道:“回主子,奴才愚笨,真没有明白图纳说的话还带有什么意思。”

    黄台吉看了他许久,方才长长的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年来,我把精力大多放在了国内,放在了八旗内部的关系调和上面,这导致我错过了一些事情,看错了一些问题。我先问一问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希福愣了片刻,低下头思考了许久,方才对黄台吉回道:“回主子,以奴才的见识,彼虽不及天命汗和汗王,但也可算是英明果决之主了。”

    “呵呵。”黄台吉突然冷笑了几声,方才说道:“仅仅是英明果决之主吗?如果只是如此,我国又何至于陷入眼下的困境。

    我之前一直以为,这南朝小皇帝不过是出于谨慎,方才对我国采取军事上的守备,在政治和经济上发动攻击。如此一来,倒也是配的上这个英明果决的判断。

    但是今日听了图纳的说法,我才发觉之前自己的判断还是出错了。这南朝小皇帝整军备武,不过是个假象。真正的后手,还在于明国现在内部的大变革上啊。

    他从一开始就没把目光放在什么恢复全辽上,而是在和我国争夺两国气数之短长啊。以我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他的的确确是吃透了这句话的含义。

    王道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崇祯玩的就是王道啊,只要再给明国一些时间,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必然就呈现了全面覆压我国之势。到了那个时候,我大清后退无路,必为明国的大势所粉粹耳。

    所以,我让你挑选满人中的俊杰出海,一是为了想要知道明人究竟在海外做什么,在大明的周边可有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盟友;这第二么…也是想要为我满人找一找海外的后路。”

    听到黄台吉对南朝皇帝评价如此之高,希福也是有些目瞪口呆,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口中喃喃说道:“不至于吧,主子是不是太过高估了南朝的皇帝。我大清眼下不过是小小受挫了几次,明人至今未能渡过辽水威胁到盛京,怎么可能会一下子局势恶化到那种程度?以主子的才能,看破了南朝皇帝的计谋,难道还不能破局吗?”

    黄台吉沉默良久,方才苦笑着说道:“太迟了,崇祯登基已经十余载,权位已经稳固不摇,除非他自己连续出什么昏招,惹的国中大乱,又或是明国出现什么不可抗拒的内乱,那么我们倒还有一搏的机会。

    但是如去年这样的大荒之年,明国依然还是抗了过去,可见天命已不在我大清。说到底,都是我国立国时间太短,底蕴不厚,人口不足,国力不张啊。明人一旦醒悟过来,勤修内政,以势迫之,我国就立时居于下风了。这就好像下围棋一样,偏安一隅者,又岂能同占据了中原者比较根基深厚呢?

    至于你说挑选汉人出海,此辈为了活命,连自己的祖宗庐墓都背弃了,又岂会在我大清处于下风时,尽忠守节呢?这出海寻找后路一事,事关我满人最后的退路,岂能交给那些贪生怕死的汉人去做…”

    当希福退出了内堂时,虽然面上竭力保持了平静,但是他眉宇之间始终藏匿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忧愁。虽说汗王说的很好,寻找海外的退路乃是以防万一,但是向来深沉多智的大汗都开始为满人寻找退路了,可见汗王对大清的未来实在是不怎么乐观啊。这令一向钦佩黄台吉的希福,顿时有些心慌意乱了起来。

    而内堂中独处的黄台吉,此时也觉得有些疲惫不堪了起来,他心中也是默默的想着,若是当初知道崇祯是这样的一位君主,那么他就不会迫不及待的向其他三大贝勒下手,从而破坏了八旗内部的平衡,给崇祯多出了这么多时间整合明国内部了。

    不过很快黄台吉便收拾好了情绪,不让自己再沮丧下去了。不管大清面临的未来如何黯淡,至少现在的大清还是比天命汗起兵时强多了,黄台吉觉得自己也许还是有机会破开面前的局面的。

    就在黄台吉坐在宫内思考着大清的未来时,位于他2000里外的日本列岛上,一场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崇祯十四年的正月里,大阪幕府的九州方面军和中国方面军配合,包围并消灭了长州藩军的主力之后,大明四海贸易公司驻长州代表同东海巡阅府巡阅使许心素终于坐不住了。

    对于他们来说,让大阪幕府完全消灭地方藩阀的势力,从而把西日本合为一体显然是有损自己的利益的。在游说了大阪总督府之后,三家来自大明各方的势力宣布要调停大阪幕府同地方各藩之间的冲突。

    虽然一些中下层的幕府军将士对此表示不满,但是参与了幕府军一方的地方藩阀却表示了支持。吉川幸助审时度势之后,选择了接受调停,但要求大阪总督府担任调停主要负责方,并规定了调停所需的时间和地点。

    在吉川幸助、野山兼中等人巧妙的利用了大阪总督府和东海巡阅府、大明四海贸易公司之间的矛盾,又利用高超的外交技巧迫使大部分藩阀认同了幕府提出的方案,最终迫使长州、萨摩等藩在以幕府提出的和平方案上签了字。

    虽然长州、萨摩等藩保住了藩内的行政和军事权力,但是大阪幕府也正式从各藩收回了海关税收和藩国内部统一税收的权力,并将常备军的效忠对象从藩主转移到幕府身上。此外幕府还取得了对于各藩内政的指导权力,以确保这些藩阀不能再搞什么独立王国。

    总的来说,大阪幕府通过这场战争,算是初步确立起了西日本一体化的框架。而接下来吉川幸助等人思考的,便是对大阪幕府内部体制的改革了。显然这些日本的精英已经难以容忍,代表藩阀势力的五大老继续骑在他们头上了。

    因此在和平协议缔结之后,吉川幸助便声称要把此协议向丰臣太阁汇报,组建了一只前往大明的使团。吉川幸助希望能够从北京获得,他对于幕府改革的支持,从而避开来自本土的各种阻碍。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21章 梦想一() 
此时日本同中国之间的航行已经非常成熟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三条航线。一是从长崎出发经朝野半岛沿岸航行到汉江口,然后再直航山东半岛;二是从日本其他港口出发抵达济州岛,然后再直航山东半岛;三则是从日本各港先去往琉球,然后直航宁波或是上海。

    吉川幸助率领的赴明使团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预备抵达上海之后上岸取陆路上京,或是再坐船转道青岛,然后弃船上岸上京。虽然绕了点远路,但是这条航线更为安全,且能够更好的观察去年灾害给明国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

    大阪幕府虽然向明国购买了最新式的木帆船,但是赴明使团乘坐的船只,却还是选择了江南制造局名下的客轮。这艘去年正式启用的,往来大阪和上海之间的客货两用帆船,排水量超过了一千一百吨,是目前亚洲范围内最大的一艘客货帆船,当然也是最为安全舒适的。

    上面三层为住人客舱,底下二层为装货的货仓,吉川幸助等幕府成员在登上这艘船的甲板之前,还是忍不住在码头上抬头感慨了半天。

    来送行的野山兼中就忍不住对吉川幸助说道:“不管第几次看到这艘海安号,我总是难以想象,这是经过人手建造起来的。站在这艘船只的面前,日本还真是渺小啊。”

    就在其他幕臣点头称是的时候,用手遮挡着太阳观看船只的吉川幸助,却头也不回的说道:“总有一天,日本也能够建造起这样的船只,我们的军人和百姓也一样会坐着这样的大船前往世界各地,去寻找日本的未来…”

    在日本的使团之后,还有一些同样要坐这艘船前往中国的旅客。此次大阪幕府出使中国的人数虽然不少,但也不过占据了一层多的客舱,另外一些客舱自然是要出售给那些往来于中日的商人的了。

    不过在以往,迎送这些往来中日旅客的人并不多,毕竟这些不过都是追逐利益的一些商人罢了。只不过今日除了许多来为幕府使团送行的武士之外,另外还有一大堆人也在为人送行,且这两拨送行的人还多半认识,只不过后一堆人中多了不少明国文人打扮的读书人。

    当然在大阪见识比较广的人就会发现,被后一堆人围在中间的,乃是大阪大学最为出名的学者,也就是被流放大阪的复社前领袖张溥张天如。

    这些来送行的学生和武士们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所尊敬的老师和学者此次回国乃是偷渡,张溥的流放期限才过了一半呢。不过围绕在张溥身边的吴伟业等明人还是心中有数的,因此来送行之余,忍不住就有人担心的向他劝说道:“天如兄为何不再等一等,国内不是已经传话过来,他们正在疏通关系,也许不久就会有赦免令下来了。现在你冒险混在日本使团中归国,一旦被人举报,那可是罪上加罪啊…”

    张溥笑容满面的扫了一眼边上站着的几名友人,对着他们拱手相谢道:“诸君爱我,方才苦心劝说,我岂能不知。只不过天如年仅四十,却依然一事无成,少年时的雄心壮志,都荒废在了大阪的花街柳巷之中。

    如今我也算是步入了不惑之年,这雄心壮志一去,思乡之情就有些抑制不住了。虽然朝廷赦令还没下来,但是我却是已经忍不了了,非得回去看看儿时的家园,拜祭下祖宗的庐墓,纵然再被朝廷问罪,也顾不上了。

    所以诸君之好意,天如也只有谢过了。但是这归国之行么,还请大家不必再劝了。”

    张溥说完就再次拜了一圈,一时大家也无话可说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吴伟业上前拉住了张溥的胳膊,回头向着众人说道:“我有几句私隐要请天如兄带回家去,还请大家容许让我借走天如兄一会…”

    有吴伟业丢下的这句话,大家自然不会再跟上去,于是众人都任由吴梅村将张溥带到了一边安静之处交谈。

    远离了众人之后,吴伟业便松手向张溥郑重的拜了拜说道:“老师不会连我也要瞒着吧?”

    张溥先是看了看吴伟业的身后,发觉没人跟着走过来,便笑了笑压低了声音说道:“怎会,梅村你又不是外人,我岂会有意瞒你。只是此次回国,我心中并无多少把握,让你知道,岂不是添了你一块心病。倒不如干脆不告诉你,待事成之后再说。”

    吴伟业听后立刻大为懊恼的回道:“老师何以如此看不起梅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我都受老师照顾颇多。如今老师有事,自然该弟子服其劳,岂能倒转过来,让老师四处奔走,而让弟子坐享其成呢?梅村虽然才学浅薄,但为老师四处奔走的脚力还是有一些的,老师何不带上我一起归国呢?”

    张溥呵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方才解释道:“不是我不愿意带你回去,而是时机不允许。就连我这次归国,也是走了东海巡阅府同四海贸易公司的门路,能否让朝廷免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