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9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式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作为黎凡特、莫斯科、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亨利。盖温可谓是真正的大人物,有了他的帮助,罗伯特。布莱克对于游说海军高官进行改革又多了几分把握,他起身诚恳的向梅思沃尔德行礼道谢,接受了对方的好意。

    向对方示好之后,梅思沃尔德这才继续说道:“其实今天约你出来,我还有一件事希望能够得到帮助的。就是,你对于我们同大明海军正在协商的那份约定,究竟抱有什么样的看法?”

    听到梅思沃尔德提起同大明海军参谋总部正在协商的密约,罗伯特。布莱克顿时变得慎重了起来,他仔细考虑了许久,方才对着梅思沃尔德说道。

    “就我个人看来,这份密约假若真的能够实现的话,中国人将会获得极大的好处,他们不仅将会取得对于太平洋的控制权,更是把整个南洋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今后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将无法在南洋和东亚地区挑战中国人。

    就这一点来看,这份密约的达成,至少是损害了我国在东亚及南洋地区的未来利益。

    但是,以我国今日的海上力量,就连大西洋都未能全面掌控。至于对欧洲至关重要的地中海地区,我国更是被西班牙人拒之门外。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清一个现实,我国在欧洲并不算是一个海上强国,西班牙人是过去的海上霸主,荷兰人是现在的海上霸主,而我们则是在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着。

    就连我们家门口的英吉利海峡,现在也被荷兰人和法国人分去了一大半的控制权。英吉利海峡是保卫不列颠的最后屏障,也是通往伦敦的泰晤士河的门户,我们无法控制这道海峡的后果,便是让伦敦暴露在了欧陆强国的炮口之下。

    和我国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相比,我国未来在南洋和东亚地区的利益简直是微不足道。

    所以,我认为和中国人达成这份密约,瓜分世界海权,对付其他海洋国家,终究还是利大于弊。更何况,中国人可以挑选的盟友对象并不只有英国一个选择,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可以取代中国人的东方盟友…”

    对于罗伯特。布莱克的说法,梅思沃尔德似乎有些被说服了,但是威尔森却依然忧心忡忡的说道:“但是中国毕竟不是西班牙和荷兰共和国,这是一个比两者加起来还要大上数倍的庞大国家。

    我们在中国待了数年,但依然没能对这个庞大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可见这个国家疆域之辽阔。而京津、上海和广州,光是这些对我们开放的小部分城市,人口便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的人口总数。

    这些中国人吃苦耐劳,又天性聪明,我们欧洲引以为傲的艺术和科学,不过在这短短几年之内就已经被这些中国人消化的差不多了,而他们甚至还发展出了蒸汽机这样的怪物机器,用以取代畜力和自然力。

    一旦让这样的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霸权,会不会让我们面临一个更让人绝望的海上奥斯曼帝国?”

    罗伯特。布莱克摇了摇头回道:“中国距离欧洲实在是太远了,不管中国的国力有多么强盛,也绝无可能霸占住从欧洲到东方的所有海域。

    而且我认为中国人比奥斯曼帝国要理智的多,起码他们知道约束自己的力量和我们分享海上的权益,并不会一味的鲸吞蚕食,连口汤都不留给别人。

    除了南洋之外,中国人只要了太平洋,这和我们所需要的大西洋海权一样,中国人需要维护他们在美洲大陆西海岸的利益。但是对于离中国更近的印度洋区域,他们提出的两国据点互相开放,共同协助,利益均沾的主张,则已经算是对我们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你看,如果是我们首先提出的密约,即便地中海地区尚不在我们手中,我们也不会允许中国人进入的。所以,我认为中国人还是非常有诚意的。”

    梅思沃尔德摆着手阻止了还想就此事发表意见的威尔森,对着罗伯特。布莱克说道:“感谢你提供的宝贵意见,我会仔细考虑之后,在同中国人做最后的磋商的…”

    近卫军回城仪式完成的第二日,一份由袁崇焕领头,柳敬亭等人附名的公文,送到了京城。

    而就在这份公文送到崇祯手上之前的几分钟,朱由检倒是从吕琦那里听到了一个颇让他意外的消息。

    “阿敏和爱尔礼在娘子关被截住了?他们跑娘子关去做什么?朕不是已经让你们派人去丰镇和阿敏交代了吗?他的案子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他跑什么?”

    吕琦一脸无奈的说道:“宫内派出的使者估计没有同阿敏碰上面,根据臣这里接到的消息,据说阿敏父子在丰镇停留了还不到半天,怀疑是听说了衮楚克台吉被袁总督给当众处置这件事后,就立刻跑来了京城,想是来寻求陛下庇佑的。”

    朱由检摇了摇头,对着吕琦回道:“算了,让他们先进京休养几天再说。不是说袁崇焕有公文到了么,先拿来给我看看…”

    看完了袁崇焕上报的公文,朱由检脸上露出了嘲讽的神情说道:“他这自吹自擂,委过于人的毛病还是没变啊。那点子心思都用在了文字上,也难怪会把这么简单的差事也该办砸了。这抄件,孙先生那里有送去吗?”

    吕琦自然知道,皇帝口中的孙先生指的是谁,他赶紧回道:“尚未送去,臣觉得应当先让陛下过目再说。”

    朱由检把身子向后靠了靠,看着面前桌上的这份许久,方才轻轻说道:“派人送去给孙先生,顺便把锦衣卫对这件事的报告也一并送过去,让孙先生了解的全面一些…”

    吕琦顿时点头答应了一声,他上前取过皇帝面前的公文之后,退回了几步方才说道:“柳先生送回来的那个满人南褚,已经开始交代了。他自称是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金台石之孙。根据他所交代的口供,其人应该是一直替满人联络蒙古诸部的使者,对于辽东蒙古诸部的事务应当是比较熟悉的。”

    朱由检沉默了片刻,便对着吕琦吩咐道:“既然他肯配合,那就找一所宅子安置他,不必把他关押起来了。给他在东亚同文馆里挂个名,让他把知道的辽东蒙古各部的内情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都一一写下来。

    通知下去,把他每日写好的材料都收上来,仔细核对。如果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就降低他的生活待遇;如果的确是老实交代了,那就先养着他。反正一两年内也用不上他,就先这么放着吧…”

    正安心在家中荣养的孙承宗,收到了吕琦亲自送来的两份公文后,虽然有些奇怪于今日皇帝的慎重,但还是立刻接过公文细致的翻看了起来。

    他毕竟是经验丰富的事务官僚,并不是那些只会摆大道理的清流,因此看过了锦衣卫的报告之后,心里顿时相信了七分,并没有因为是锦衣卫所出的报告而当做为子虚乌有之事。

    等他看过了袁崇焕上报的公文内容之后,更是将两份报告的内容拼凑了起来,大致还原出了当时的情景。

    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孙承宗不由对着手上的公文摇起了头,他的这位门生还真是难以扶起啊。

    孙承宗很快就收敛了情绪,抬头望着吕琦问道:“陛下对此事可发表了什么看法吗?”

    吕琦恭敬的回道:“陛下只是让小臣把公文送来给孙先生,其他并未交代什么。”

    孙承宗仰起头看了看天色,方才说道:“这个时辰,陛下是不是还在武英殿听取近卫军将士的汇报?”

    吕琦这时才似乎想起了什么,忙对着孙承宗回道:“奥,陛下倒是有句话托我传达给孙先生。

    后日陛下就要同内阁开始商讨一些人事问题,陛下的意思是,在这之前能够和孙先生见上一面。明日早上9时,陛下会给孙先生留出半个小时,不知孙先生以为如何?”

    孙承宗自然不会拒绝崇祯的提议,虽然袁崇焕把一切都搞砸了,但是这些年来花在他身上的心血,使得孙承宗不忍放弃这个门生。

    因此他微微沉吟了片刻,便回道:“那就请吕公公回复陛下,说明日我一早就去求见陛下…”

    

第720章 炉边谈话() 
西苑精舍是一座楼房,过去宫内使用的火炕难以安置,因此二楼以上的房间都仿照西洋建造法式,加装了一个壁炉。晒了一整年的松木、槐木等木头,在壁炉里燃烧时发出极为清新的香味,让走进会客厅内的孙承宗精神为之一振。

    坐在壁炉前往里丢木头的崇祯,听到脚步声后便头也不抬的吩咐道:“给孙先生拿张椅子来,放在朕边上,这里比较暖和。”

    对于皇帝喜欢亲自动手做些奴婢们工作的毛病,吕琦等宫内太监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大明历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好,有人喜欢斗蛐蛐,有人喜欢修道,有人喜欢养猛兽,还有人喜欢做木工活计。相对来说,崇祯的这点爱好已经算是相当正常了。

    坐下之后的孙承宗,看到崇祯对着整堆木头挑挑拣拣半天,才丢进壁炉一根,不由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这么个挑法,莫非这些木头丢进去烧火,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看着壁炉内的火势已经足够温暖时,朱由检才直起腰背对着孙承宗说道:“也不算是什么讲究,这些木头有软木和硬木之分,软木容易点燃,但是烧的太快,硬木虽然难以点燃,但是一旦点燃后便能烧上很久,所以我要将之搭配一下,这样才能即保持火势,又不至于太过频繁的添加木柴。”

    孙承宗看了一眼壁炉里跳跃的橘红色火焰,不由微笑着说道:“想不到陛下连这点小事都要琢磨出个道理来,老臣真是为大明感到庆幸,先帝若是能够看到今日的大明,想来也是能够瞑目了。”

    朱由检放松身体靠在椅子上,同样注视着火焰,许久方才出声说道:“皇兄真是可惜了,若是皇兄仍在,我也就不必如此辛劳了。”

    听到崇祯话语中颇有几分颓废之意,一时忍不住发出感慨的孙承宗赶紧转移了话题说道:“昨日陛下命人送来的公文,臣已经细细的读过了,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

    用烤的温暖起来的双手在脸上揉搓了数下之后,重新振奋起来的朱由检终于开口认真的说道:“事情的真相,想必孙先生也能够从两份公文中拼凑出来了。在朕看来,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件事,却要一分为三来处理。”

    孙承宗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所谓的一分为三,是何意思?”

    朱由检在心里盘算了片刻,这才说道:“一个是争抢功劳在前,假传上谕在后的丰大总督;一个是衮楚克台吉死后掀起兵变的衮楚克余党;还有一个就是在兵变中一直效忠于朝廷的蒙古将士。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赏功罚过,仅仅因为平息了这场兵变就要按照他们的汇报去奖赏,那么那些一直效忠于朝廷的蒙古将士岂不心寒?”

    孙承宗沉默了一阵,方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陛下也当考虑下蒙古各部的感受,现在有这些察哈尔那颜们作证,袁崇焕诛杀勾结满人的衮楚克台吉,虽然其手法过于粗糙,但起码也还是师出有名。

    可若是要处置袁崇焕,就得将袁崇焕的作为抖露出去。臣担忧原本已经接受现在这个说法的蒙古诸部,恐怕会因此对朝廷心生怨恨。这样一来,陛下对于蒙古诸部的爱护之情,也就无法让这些蒙古人理解了。

    更何况,这些察哈尔那颜起兵反叛也只是一时冲动,否则也不会被柳敬亭、额哲等人轻易收服平息叛乱。既然柳敬亭、额哲他们已经同察哈尔那颜定下了约定,朝廷再以此为借口算后帐,恐怕也难令他们心服吧?”

    朱由检正想解释,他并不是如孙承宗想的那样去处置,不过他心中的念头一转,出口却说道:“那么以孙先生的看法,这件事应当如何处置较好呢?”

    孙承宗昨晚在家中也是半宿没睡,都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当袁崇焕被追究责任之后,总参谋部内部及朝堂上的政局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他反复思量之后,只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旦袁崇焕被问罪,不管是下牢查办,还是保持颜面的勒令退仕,都可能造成总参谋部和朝堂上的混乱。

    虽然崇祯对于袁崇焕一直不待见,但是在孙承宗、鹿善继和朝中其他文官眼中,这位却是总参谋部最好的继任者。一来他是进士出身,和白身的茅元仪相比,天然被文官们所乐意亲近;二来便是袁崇焕有知兵之名,特别是宁锦之战的资历,使得文官们认为,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才能的。

    因此,就算皇帝不怎么待见袁崇焕,孙承宗等人也是着重培养他,试图一点点的扭转皇帝对其的看法。这也使得总参谋部和军校内,有着一大批支持袁崇焕的军官。

    这些支持袁崇焕的军官,从根本上来说,实是孙承宗自己的嫡系。在孙承宗看来,若是皇帝真心不待见袁崇焕,那么也可以令袁崇焕成为一个过渡者,毕竟皇帝还很年轻,忍上袁崇焕担任一两届总长,就可以让下一代上来了。

    虽说孙承宗自己并不贪恋权位,但是对于总参谋部这个组织的未来,却容不得他不做好一切准备。他并不希望在自己走后,总参谋部就脱离了他为这个组织所制定的轨道,从而让他这辈子最后倾尽心血建立的总参谋部变了味道。

    而且,在孙承宗担任了陆军军官学校的初任校长之后,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一个依附于他的军中派系已经形成了。哪怕他在怎么大公无私,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要为自己的嫡系门生们考虑一二的。

    他原本以为,袁崇焕有足够的资历和能力担起他离开后的重任,这才让这些嫡系门生交付给了袁崇焕。但是谁能想到,这位居然在关键时刻作出这样利令智昏的举动来。到了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了。

    而且此时再想将袁崇焕从派系领头人的位置上替换下来,他也找不到人可以代替。茅元仪出身和资历都不足,而且其长于行政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