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
多尔衮这只援军的到来,李岩等明军将领在城墙上也是能够看到的。但是就在明军调整部署,准备应对一场大战时,却发现接下来城外的清军进攻明显减弱了攻击力度,多以虚张声势的佯攻为主。
清军的战术改变,反而更令明军疲惫不堪了起来,毕竟明军一开始并不能分清,清军到底是在强攻还是在佯攻,清军的进攻次数一多,倒是让明军时刻绷紧了神经,从而让明军士兵们的精神始终保持着较大的压力,过度的集中注意力,自然也就容易让人感到疲惫。
而且多尔衮指挥清军部队冲城时,不再要求队伍集中,而是以稀疏的小队穿过战场,在城墙根集中。明军的*炮虽然弹道弯曲,但也无法打击城墙下的清军士兵。
凭借着这一点改变,就令明军火炮的效力大大的下降了,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通过集中射击清军大队人马来摧毁攻城部队的士气了。
当然清军的主动疏散队形,也使得他们的进攻部队力度不足,再也不能如之前那样轻易的登上城墙,和明军在城墙的守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了。
观察了近两日清军的战法之后,李岩很快就改变了守城的兵力布置。原本他手中有2个多营的陆军,还有三、四百武装水手,近200朝鲜降人。
朝鲜人被他安置在了城内,负责城内的治安及对满人的监视工作,武装水手则控制着码头区域,2营多的陆军则主要针对营口北面城墙的防御工作。
之前李岩都是以2个连作为预备队,其他人则上城墙防守,主要以三座城门为防御核心。但是随着清军玩起了袭扰疲惫战术之后,这样的防御布置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
于是在观察了清军两天的行动之后,李岩干脆把军队分为两部,日夜进行轮换,以对付清军这种以小队人马骚扰为主的战术。
不过限于兵力不足,对于清军在城外修建高台观测城内的举动,李岩却也没办法对付。他倒是派出了一支部队出城试探的攻击了下高台修筑的地点,但是清军埋伏的人马差点就切断了明军回城的通道,使得李岩不得不放弃了派兵攻击城外高台的举动。
不过仗着大明军队充沛的物资,李岩从海军那里搞来了备用的帆布和征用了城内的一部分棉布,把城墙附近的街道都遮蔽了起来,从而隔绝了清军对于城内防御重点地区的观测,令清军的高台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
第694章 自我检讨()
就在李岩和多尔衮所率领的明清两军在营口城僵持了数日之后,出征熊岳镇的明军大部队终于从海上返回了,比起从海上登陆,从海上撤退部队所要花费的时间显然更久。
不过幸好孙传庭的决定下的早,在劳萨等清军骑兵赶到盖州城时,明军已经撤退的差不多了,而熊岳镇的清军显然是被明军之前的猛烈进攻给打蒙了,他们对于明军的突然撤离并没有进行任何阻扰和侦查,只是守在要塞内抓紧时间维修着被炮弹打坏的工事,生怕明军去而复返。
直到劳萨派出传令兵同熊岳镇的守军进行了沟通,守军方才知道明军已经从海上撤离了,而一直牵制着复州军的金州明军,也开始缓缓退回了金州,阿巴泰和阿济格两人也同样没兴趣追击下去。
这只由辽东逃亡汉人组建的上万东江镇精锐,在朝廷的数年将养之下士气极为高昂,在加上有耿仲明、孔有德、金日观三名饶勇之将的带领下,这次对于复州军的进攻更是迫使阿巴泰和阿济格只能据城死守,不敢离开城池同对方野战。
虽然沈阳一直在拉拢东江镇并离间其同明国朝廷之间的互信,但是随着大明抢了朝鲜的济州岛,又在海参崴、、双城子、黑龙江下游、皮岛等地建立了新开之城,把东江镇收拢的大批辽民及军属迁移到这些地区之后,东江镇原本近乎于半独立的军镇地位便渐渐失去了。
毛文龙返回京城进入元老院养老之后,东江镇便已经同大明普通的边军系统没什么区别了。崇祯这十余年来对于东江镇所部养而不用,再加上不停的提拔调出将领和不断的从外部委任将领进入东江镇。到了崇祯十二年,东江镇的部队和辽西镇的部队一样,几乎很难形成一个内部利益一致的军事集团了。
比如驻守金州的三位明军将领,耿仲明、孔有德是毛文龙的义子出身,但是金日观却是蓟州镇出身。这种地方军事集团格局的打破,进一步加强了朝廷对于这些地方部队的控制。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将领的上升渠道也同样被打开了。比如毛文龙身边最为得力的义子赵承东,现在已经成为了东西伯利亚总督府总督,地位上已经不比毛文龙低上多少了。
在耿仲明、孔有德这些东江将领看来,虽然东西伯利亚地区寒冷偏僻,但是这毕竟还是大明的总督,在地方上和土皇帝又有什么区别。正是有赵承东这样的榜样在前,东江将领自然就想着上战场捞些军功,也给皇帝看看自己并非不如赵承东,希望能够获得皇帝的青睐了。
而自总参谋部建立以来,大明军队的组织和军功奖惩方面也有了许多变化。因为现在军队兵员的补充必需统一通过总参谋部进行调配,私下征兵的不仅不会得到总参谋部的承认,无法获得后勤上的补给,违规将领也会受到调任或是退役的处罚。
就连毛文龙这样独自开创一镇的军头,在总参谋部和兵部的不断揉搓下,最后也服了软,把一部分军权交了出来,自己跑来北京任职了,其他军队的将领就更缺乏同朝廷和总参谋部对抗的意志了。
掌握了一支军队的兵员补充、后勤供应、军官晋升,那么这只军队自然就无法再谈什么独立性了。耿仲明、孔有德这些辽东矿徒出身的东江将领,虽然还能同部下们谈一谈乡里之情,但是再想要像之前毛文龙一样,如臂使指的控制自己的部下,已经是不太现实了。
而对于大明的总参谋部来说,虽然总参谋部的官员们更乐意支持从头组建的新军,这样的军队更容易受总参谋部控制。不过毕竟大明的九边重镇并不是已经一塌糊涂的卫所军,这只边军系统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想要把他们一并裁撤还是会引发诸多问题的。
为了确保能够尽量裁撤旧明军,而成立一支总参谋部能够控制的新军,那么自然就要制定一个裁撤和整编的标准。总参谋部制定的标准自然不是文官的自由心证,不过这些标准最终都是围绕着军队作战的表现而划分的。
也就是说,越是不能打不敢打的旧军队,就越是容易首先变为裁撤对象。而那些敢打又能打的军队,不仅会得到总参谋部在各种资源上的倾斜,也越是容易扩大编制。
当初蓟州之战中,面对八旗军保持实力的辽西诸军,现在大部分都被裁撤或是打散分入其他军中去了。倒是连战连败的满桂军,不仅第一时间被补充了损失的兵员,并首先获得了新军的番号。
东江镇的将士们于是发现,之前朝廷虽然给予了他们一定的优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并大幅度的降低了他们出战的频率。可是在这种优待的背后,却是大明新军快速发展的十年,到了崇祯十二年,他们原本以为还不错的待遇,在近卫军和野战军的待遇对比下,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东江镇将士也就从守住地盘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为想要立功受赏,获得同野战军相同待遇的想法了。
在过去数年里,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东江镇将士把金州南山要塞区修的是固若金汤。但是他们也发现这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刚开始几年里,清军还不断来袭击骚扰,试图阻止他们修建这条地垒要塞区。
但是随着要塞区的逐渐成型,清军就不愿意来进攻金州、大连了,而是在复州和金州的边境修筑了几个堡寨监视金州明军,并驻军于复州。打算把他们围堵在金州身后的旅顺半岛内,让他们在这块半岛内自己折腾去。
虽说之前他们也曾经听从总参谋部的命令,从金州出发去劫掠附近的州县,不过清军本就对他们防范的紧,附近州县屯垦的平民并不多,因此也得不到什么功劳。甚至于他们感觉自己似乎被总参谋部当做了不堪一击的杂兵部队,只能从旁游击牵制清军的注意力,而不能打什么硬仗。
对于过去的东江镇官兵来说,这种出工不出力的活计其实也不差。但是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这样的活计既不能让他们立功,也不能让他们报复满人,且迟早会让他们变成被裁撤的对象,这就有些让人难以安心了。
因此在孙传庭联系金州、旅顺驻军,想要同他们一起围歼复州、盖州之清军时,金州驻军还是感到兴奋不已的。但是,没想到他们才刚刚打出一点气势来,孙传庭又传令要求他们撤退中止进攻了。
如果不是随着这道命令后面,还有一份从沈阳送出的情报,说明黄台吉亲自带领大军出击营口了,耿仲明、孔有德、金日观三人还真不想撤。毕竟这也是东江镇和后金交战这么久,第一次把这么多清军围困在一座城池之中,这要是能够成功攻下这座城池,意义不亚于东江镇开镇之战…镇江大捷。
虽然三人不得不撤兵返回金州,但是一路上也避免不了对于孙传庭的抱怨。耿仲明就对孔有德、金日观两人说道:“这朝中没人就是不行,这总参谋部就是拿我们当上不了席面的狗肉,想到了就让我们出兵配合他们作战。想不起来就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什么时候也轮到我们唱一回主角,也让其他军队配合配合我们啊。”
孔有德也是连连点头附和道:“就是,就是。咱们还得指望毛大帅撑腰,要他在陛下面前说说好话,也给咱们出一次头彩…”
金日观在一旁默不作声,不过倒是觉得这两位同僚说的也不算出格。要是总参谋部真能一心一意配合他们攻打复州,而不是指挥着近卫军单独攻打熊岳镇,这一仗还真不好说,结局会如何。
撤退的金州官兵心存不满,撤回营口的近卫军官兵同样也是有所不满。毕竟原本总参谋部制定的跨海作战计划可并不是如此。如今他们虽然还是保住了营口城,但是把势力拓展到营口城附近的机会已经失去。
营口毕竟是一个夹杂在辽河和沼泽地之间的港口小城,没有足够的防御纵深,这座城市想要挨过2个月的封冻期,就显得极为困难了。
而从海上往来熊岳镇的这一番折腾,在差点就要攻下熊岳镇的当口撤兵,也令不少近卫军官兵极为失落。就好比他们东奔西跑了一通,却什么成果也没有捞到。直到他们返回了营口,不少人还在念叨着,应当攻下了熊岳镇再撤的。
面对近卫军官兵们表现出来的这些心浮气躁情绪,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孙传庭倒是没有以权力压制,而是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他首先承认了自己因为轻易攻占营口而生起了浮躁的心思,因此没有按照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先行拓展并控制住营州地区的错误。
孙传庭随即说明道:“如果以近卫师的全部力量出击耀州城,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攻下这座城市,切断沈阳同盖州、复州的联系,也能借围攻耀州城的行动,歼灭那些前来援救耀州的清军队伍,从而更好的打击清军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
从这一方面来看,陛下对于满清力量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在军队的实力上已经开始和满清的军队持平。但是辽东毕竟是满清的内线,在这里他们调集军队的速度依然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特别是获得了辽东蒙古部族的支持之后,满人骑兵在这片平原上的机动性,我们是难以与之相比的。所以,就目前来看,这并不是大明同满清扩大战争规模的时机…”
第695章 战争之王一()
孙传庭的自我检讨,和主动承担了变革作战计划出现问题的责任,终于将近卫军中不满的抱怨声给压制了下去。
不过这次检讨,也使得总参谋部试图扩大战争,恢复辽南地方的图谋宣告终结。战争再次回到了此前作战计划所描述的目标上,即吸引沈阳主力南下,从而给朝廷以时间解决察罕浩特的问题。
应该来说,明军试图围歼盖州、复州清军的企图已经成功的激怒了沈阳,在他们尚没有返回营口前,黄台吉已经从沈阳出兵了。这也就意味着,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差错,但是明军已经达到了此次出征的作战目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近卫军应当在营口坚持多久?营口的一些明商认为,应当在港口封冻之前撤回大明,少数近卫军官兵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不过大多数近卫军官兵则希望依托营口城同清军好好的较量一番,以弥补之前未能攻下熊岳镇的遗憾。
而像黄得功等人则更进了一步,他们认为位于辽河口的营口地理位置重要,如果大明能够保住这个据点,向东可以威胁盖州、复州之敌,向西可以呼应锦州、义州防线,向北则直达沈阳。
因此只要还有一线可能,就应当坚守此地,为大明今后恢复全辽之地创造一个有利的出兵基地。不过孙传庭并没有支持这种激进的意见,他认为短时间内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局势都不会有很大的改变,那么坚守营口就会成为大明而不是满清的负担。
毕竟满清只要在陆地上修建几座堡寨就能封锁住营口,而营口这边每年冬天长达2个月的封冻期,却会成为大明营口守军最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这两个月内,营口守军不会得到后方的任何支援,若是清军集结大军来攻,守住了当然是一件好事,若是守不住对于明军的士气打击就太大了。
对于目前的大明军队来说,维持住军队的士气,并敢于同清军在野外进行较量,比守住一座营口城更为重要。因此孙传庭决定,不给清军借助冬季的自然条件围攻营口的机会。在封冻期来临之前,近卫军及营口的居民都应当撤回秦皇岛或是旅顺,给满清留下一座空城。
当然,在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