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了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的下场之后,多尔衮意识到,想要让黄台吉容忍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对汗王有用处才行。
黄台吉是一个专讲功利思想的帝王,只要他觉得你对他有用处,哪怕是莽古尔泰这样的对手,他也会屈身示好,联络交际以对付共同的政敌大妃阿巴亥。
但一旦你对他失去了作用,甚至还造成了威胁。就算是莽古济格格这样的血亲加姻亲,他也会毫不犹豫的下手清楚。
黄台吉现在抬举他,不过是因为笼络两白旗和抑制岳托、豪格政治集团的势力膨胀。但是一旦两白旗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容忍限度,或是黄台吉找到了更加适合控制两白旗的人选,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无用之人。
为了不至于被过河拆桥,多尔衮苦思冥想之下,总算是找到了一条保全自身的道路,那就是从黄台吉的子嗣中下手。
黄台吉的儿子其实并不少,虽然成年而自领一旗的只有长子豪格,但是宫内还有数位儿子存在。比如十三岁的四子叶布舒、十一岁的五子硕塞、三岁的六子高塞、三岁的七子常舒、二岁的八子福临。
除了福临之外,其他儿子的生母地位都不高。而以多尔衮看来,黄台吉如果真要册立汗位继承人,其实只有福临才是最合适的。因为只有福临登上了汗位,才能把满清的国策满蒙一体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毕竟福临身上流淌着科尔沁部的血脉,以这个身份去统治蒙古人,更容易为蒙古人接受。
而福临的生母庄妃,同样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慢慢取代了自己的姑姑,成为了科尔沁部在沈阳的代言人。更不必提,他的姐姐海兰珠现在正在明国皇帝的后宫之内,这也是一个决定了大清未来是否能够同明国和平共处的一线希望。
黄台吉现在固然掌控着大清的政权,但是黄台吉的实力大多来自于盟友和大清内部的权力平衡,他个人的力量还未能达到为所欲为的地步,除非他能够完全不在乎满清是否存在下去。
所以当多尔衮和永福宫庄妃结盟,成为了福临的支持者之后,黄台吉也就会投鼠忌器,不会轻易下手收拾这位年轻的弟弟了。
第682章 诸王议事二()
这个时空中的黄台吉,威望和势力还不足以让多尔衮感到绝望,让他连一丝反抗的举动都不敢做出来。正所谓物极必反,穷鼠噬猫,当多尔衮退让到这种程度,黄台吉还不肯放过他,多尔衮自然心中也有些不满了。
他在心中衡量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之后,发觉明军入侵营口这一事件,反而对自己和两白旗是一件好事。因为明人打上门来的借口,就是大清无故查封明国的商号,并扣押了明国的商人这件事。
而这原本就是黄台吉为了填补范永斗造成的市面物资短缺而实施的应急政策,事实上就连范永斗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也是经过黄台吉本人首肯才颁发下去的。也就是说,大清目前的这一铺烂摊子,归根结底都可以算在黄台吉头上。
这个局面维持的越久,就越是损害黄台吉的威信。而且因为明军的入侵,黄台吉此时也无法继续在内部进行清洗,因此多尔衮觉得自己也没必要事事接受黄台吉的摆布。
他其实心里倒是很明白,黄台吉询问自己的缘由,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够主动提出领兵前往营口而已。他对于黄台吉的这种政治手段已经厌倦了,明明是他想让某人做某事,可每一次都要别人主动提出来,做的不好还要训斥处罚一通,让人对其生起敬畏之心。
多尔衮决定小小的反抗一下,顺便也试探一下如今宗室内部,究竟还有多少人会无条件的支持黄台吉的一切决定。大家保持沉默,可不一定就是在支持黄台吉,更有可能只是不敢反抗而已。
多尔衮轻轻咳嗽了几声,方才对着黄台吉回话道:“回汗话,自臣接到了汗的命令之后,并不敢怠慢,和明国商人的代表四海贸易公司的管事进行了磋商。
不过对方认为,如果我们要求其代表明国朝廷进行磋商,就必须先恢复所有明国商人的自由,准许他们离开沈阳,然后他才会联络明国朝廷进行谈判。
这个状况,之前臣已经向汗报告过了。汗当时吩咐臣,一定要先谈妥了再放人。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一段时间,最后才勉强达成协议。我们可以释放明国商人,但是未经我们的允许,他们不得私自离开沈阳。
并且臣还要求这些明国商人签订了连坐保证书,只要有一人擅自离开沈阳城,则其他人将会再次被看押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那位四海贸易公司在沈阳的管事才向锦州写了一封书信,时间大约在六天前,但是到现在为止,明人还没有就此信给出回复。
所以臣和明人办理的交涉,到现在为止还没正式开始。如果汗认为有必要的话,臣愿意再派人前去锦州,向明人催促交涉的事务。
至于说明国偷袭我国城池,其实臣倒是觉得这事还是有待讨论的。毕竟明国在二十一日前,十五日前,九天前已经三次向我方递交了通牒,要求我方释放明国商人和归还被扣押的明国百姓的财产。
现在明军虽然出兵占据了营口,但是他们提出的口号,依然还是要求我国释放明国商人和作出经济上的赔偿。从这一点来看,明人应该不是蓄意发动战争,因此这场战争的规模应该不会再继续扩大,他们无非是想要我们放人而已…”
听了多尔衮的发言,黄台吉的脸色就有些阴沉下来了。他有些不明白,一向善于体会自己意思的多尔衮,今天这么变得这么没有眼色了。他要听的可不是这些解释,而是希望对方能够自告奋勇,主动提出出征营口而已。
于是他不得不打断了多尔衮的话语说道:“所以,按照你的意思,你是让我把那些明国商人都放了,再赔偿他们一笔钱,这就能让明人退兵了?”
多尔衮小心翼翼的看了黄台吉一眼之后,方才谨慎的说道:“究竟采用何种办法解决我国同明国的纠纷,臣以为还是得听汗的。只不过沈阳现在人心浮动,恐怕不是和明国开战的好时机。
另外,一旦我们用武力去攻打营口,就算把明军赶下了海,营口恐怕也要废了。耗尽财力最后不过得到一片废墟,臣以为确实划不来。而且和明军恶战一场,营口想要恢复往日万商云集的场面可就难了,营口的税收现在可是国库的一大财源啊。”
黄台吉显然没想到多尔衮居然会主张议和,更让他感到不快的是,居然还有几个贝勒连连点头,似乎在支持着多尔衮的主张。
他正预备说话时,豪格却站了出来。之前多尔衮讲的同明人交涉的事,他还没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多尔衮现在偏向同明人讲和的意思,他倒是听懂了。
作为一个背着父亲和君主同外国有所联络的人,豪格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同明国勾结,而只是联络而已。他虽然同明国私下里合作着,却也最为担心被人看破这件事。因此在表面上,豪格对于涉及到明国的话题,都是持着强硬的态度,以表现他还是黄台吉最为忠诚的儿子和臣下。
明人突然出兵营口,并且还真的取胜了,这对于豪格来说也是有些接受不了的。毕竟他所认为的和平,是明清之间互不侵犯,而不是任由明人侵略大清的领土。不管是出于内心这种被背叛的感觉,还是保持自己这个反明的强硬形象,他都不能赞同多尔衮的议和主张。
“睿亲王这话,我可不赞同。眼下是明军占了营口,不是我军占了锦州,此时巴巴上赶的去同明人议和,岂不是就在告诉明人,我们虚弱了么?
我若是明人的主将,就算原先只想着打下营口就收手,现在恐怕也要考虑往周边运动运动,试探我们究竟有没有出兵的能力了…”
说了一大通反驳多尔衮的话语之后,豪格才对着黄台吉行礼说道:“父汗,儿臣以为,我们应当尽快出兵营口,把这只明军赶下海去,才能断了明军窥探我国虚实的动作。儿臣虽然愚笨,但也愿意带领人马主持此次出征事宜…”
黄台吉的目光在豪格脸上停留了数秒,才微笑着对多尔衮说道:“睿亲王,这次你可是真的说错了。豪格说的对啊,就算我们想要同明国言和,也要先向明人展现自己的武力啊。
如今明军在半日内就打下了营口城,又消灭了城外的驻军,自洪尼喀之下,我们足足损失了13位满洲将领。近十年以来,除了义州之战后,我满人还从未遭受过如此损失。
如今明军的士气必然是高涨,如果我们此时再派人去同他们讲和,恐怕正如豪格所说,反而会刺激起那些明人军队的野心,向营口周边地区深入。
营口位于耀州城以西50里,耀州又是沈阳和复州、盖州的联络通道。一旦让明军夺取了耀州,则盖州和复州的阿巴泰、阿济格所部上万人马就被断了后路。
盖州和复州虽说有些田地开垦了出来,但是以两州单薄的人丁,想要给养这上万军士,恐怕是支持不了多久的。以金州明军之狡诈,恐怕是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的。这些东江镇出身的明军,向来同我国仇深似海,一旦让他们抓住了这个时机进攻,阿巴泰、阿济格就算能够抵挡的住,恐怕也要损失不少将士了。
我满人的人口和明国相比,不过是零头的零头。若是让明人以为他们能够和我军一战,今后这样的突袭战争就再也难以避免了。哪怕三、四个汉人换一个满人,我们也是要亡国灭种的。
因此,我召集诸位贝勒前来议论此事,并不是为了营口一城的得失,而是想要和大家讨论讨论,如何把明人的这股气势打下去。让他们知道,即便他们再怎么训练,也是无法同我八旗将士抗衡的…”
听了黄台吉这番言论,多尔衮反而不好说什么了,他不得不拱手行礼说道:“臣弟愚钝,不及汗王深谋远虑,一时不能思虑到这一点,倒是失言了。”
当黄台吉把问题提高到了整个满人民族的生存高度上后,一干贝勒们终于出声支持黄台吉向营口用兵,以挽回满人在明军心目中无敌的印象。
不过当黄台吉再次询问众贝勒,谁可以带兵出征,给营口的明军狠狠一个教训时,多尔衮却再次回避了,他直接举荐了豪格为出征的主帅。
豪格虽然兴冲冲的想要接下这个重任,但是黄台吉却沉默了下去,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黄台吉希望多尔衮带两白旗出征,一方面是信任多尔衮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两白旗的人马去碰一碰营口明军的成色究竟如何。
老实说,营口战败的消息传来,一度让黄台吉难以想象。虽然他没有得到具体的作战经过,但是洪尼喀这员满洲老将,他还是了解的。
哪怕对方疾病在身,也无可能被明军如此轻易的取胜。因此出于慎重考虑,他希望用两白旗去进攻营口,而不是把两黄旗的人马拉出去试探明军的战力。
两白旗和明军不管谁输了,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拿两黄旗去试探,不管是输了还是惨射,都是他不愿接受的。
而且豪格目前在八旗的声望骤涨,镶黄旗的将士也越来越对豪格归心了。底下将领俨然有将豪格视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这个时候任何给豪格涨声望的举动,都是不恰当的。
黄台吉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亲自挂帅出征,让多尔衮和豪格担任自己的副手。为了一次性打掉明军的战斗意志,给明军一个深刻的教训,黄台吉不得不下令驻扎在辽河套的兵力回返沈阳,而他则自率2万五千人马出征营口。
第683章 明军的动向()
军队行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管理科学,一只千人左右规模的军队日行军可以达到30…40公里,那么万人以上的军队日行军就只有30…40里了。而规模更大的军队,行军速度则还要下降。
靠着武功立国的满清,对于军队的行军速度和方式也是极为重视的,努尔哈赤和黄台吉都曾经对八旗军队的行军亲自下令作出约束。
他们关注的行军要点主要还是两点,一是八旗军队行军,如果道路条件不允许,则分为左右两路行进。如果条件许可,则各旗当各占一路而行。二则是对行军纪律的要求,严禁军队在行军途中喧哗打闹和擅自离队抢掠。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曾经自夸“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作战时绝无粮饷军器之运转,军卒皆能自备而行。
但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恐怕并非如此。因为类似的话语,朱元璋也说过,“养兵百余万,不费民间一颗粮”。八旗制度和明朝的军户制度,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不过满人的八旗刚刚组建不久,战斗力还没有退化,再加上尚有明人可以劫掠,所以满人还未能厌烦战争而已。但是作战时绝无粮饷军器之运转,军卒皆能自备而行云云,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富裕的八旗家庭自然能够自备粮饷军器,可是贫穷的八旗家庭哪里置办的起粮饷军器,他们只能在行军途中进行抢劫来满足自己缺乏的物资需求。
满人连汉人平民身上的衣裳都视为宝贵的财物,他们跟着主子出去作战,要让他们不去劫掠平民,这无疑是痴人说梦。黄台吉可以对不听号令的蒙古人进行射杀惩治,但是对于这些违背自己命令私下离队抢劫的满人,他也只能申斥几句算是了事。
不过在黄台吉无时无刻不谈军纪的影响下,加上明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使得满人终于少了许多离队私下劫掠的行动。这不是黄台吉的教导起了作用,而是满人意识到现在的明军已经有能力围歼,那些私下离队去劫掠的满人小团队了。
黄台吉虽然决定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出击,但是他也清楚,如果2万5千大军依序出行,抵达营口起码也得在八、九日之后了,特别是乌真超哈部队,一门红衣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