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着下面这些口中喊着,要他收回和谈主意的官员,朱由检心中其实很清楚,这些官员只是在做秀而已。

    除了文震孟、刘宗周等有数的几人,是真心因为被先祖成例所束缚,不愿意他主动向辽东野人提出和谈之外,其他官员不过是随大流,在维护大明天朝上国体面的旗帜下,表明自己的态度罢了。

    但是这种群体无意识的行动,在互相的激励下,情绪会不断的发酵,最终会出现一种奇妙的结局。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八月四日之夜,一群贵族和教士在一种神圣的情绪感召之下,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制定了著名的八月法令。他们几乎在一夜间废除了法国的全部封建义务,同时也消灭了自己拥有的特权。

    虽然东西方各有不同,但是人性却是相通的。这群大明文官也许不会知道什么是八月四日之夜,但是只要这种气氛一直持续下去,就算是刚刚开始只是随大流的官员,到了最后也会把自己当成是一名阻止皇帝犯错的殉道者。

    “作秀吗?难道自己还能让古人比下去吗?”朱由检心中冷笑着说道。

    “文太常和诸卿无非是以为,列祖列宗不赞成朕的做法,恐怕朕成为不肖子孙罢了。”朱由检站起来说着走下了丹陛。

    他在跪倒的官员面前慢慢走过,在文震孟、刘宗周面前停留一会,才回头召来了王承恩。

    朱由检慢慢摘下了头上的翼善冠,双眼注视了帽子一会,才继续开口说道:“既然诸卿都认为列祖列宗不赞成朕,那么朕这便亲自去请示列祖列宗就是了。”

    朱由检把翼善冠交给了走到身后的王承恩手上,然后就这么顺着御道向着午门走去了。

    跪在御道两边的官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大明开国200多年,朝会时皇帝丢下百官气的溜回宫去是有的,但是丢下官员,去掉冠冕,朝午门走去,这是什么情况。

    原本悲愤莫名的文官们,顿时失去了自己的气势,许多低阶官员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了起来。

    就算是自觉自己一身正气的几位东林领袖,现在也有些恍惚起来了。

    王承恩被崇祯叫到面前时,还不明白崇祯想要做什么。但是很快他便发现,自己手上拿着的是皇帝的翼善冠时,顿时魂都有些吓飞了。

    他很快变成了双手捧着皇帝的冠冕,然后一路小跑着跟在了崇祯身后。

    朱由检刚开始还是缓缓而行,但是很快就变成了小步疾走。饶是一向脚力不错的王承恩,这时也有些追之不及。

    很快君臣两人就消失在了午门之中,朱由检经过的地方,宫内的侍卫纷纷跪了下来。

    这些侍卫同样不知道如何应付这种突发的状况,连午门都忘记了关上,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皇帝走出了午门。

    看到皇帝的身影渐渐消失不见之后,黄立极似乎才清醒了过来,他迅速的对护驾侍卫亲军指挥使喊道:“你还楞在那里干嘛?赶紧去封闭宫门,难道要看着陛下就这么离开吗?”

    看着指挥使满头大汗的跑下去之后,黄立极才疾言厉色的对着身边的同僚说道:“内阁同僚和我一起去请陛下回转,其他人就在此等候吧。陛下回转之后,希望诸位适可而止吧。”

    几位内阁大学士虽然神情各异,但是现在都听从了,这个突然爆发出首辅威严的老人。

    太庙的中殿内,朱由检正盘腿坐在一个锦缎制作的垫子上。在他身边跪着的王承恩正不断的试图劝说他,重新返回朝会。

    朱由检看着自己对面放于床榻褥上的太祖牌位,微笑着说道:“王伴伴,你不必再劝说了。告诉黄首辅,除非皇祖给朕答复,否则朕从现在开始绝不进食。”

    “陛下何必如此轻贱自己,如果陛下对那些臣僚不满,只要陛下下令,我这就命锦衣卫把他们都抓起来打板子。”王承恩边说边对着朱由检不停叩首,希望崇祯放弃这个耸人听闻的决定。

    朱由检把另一个垫子挪到了王承恩的额头下,没让他继续和地面上坚硬的金砖亲热下去。

    “还不出去,难道你现在连朕的命令都不听了吗?”朱由检有些发怒的说道。

    王承恩迫于无奈,终于还是退出了中殿。在殿门外汉白玉台阶下,四位内阁大学士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走来走去。

    看到王承恩从殿内走出来之后,黄立极立刻迎了上去,急切的问道:“陛下如何说?”

    王承恩有些木然的回答道:“陛下说:除非太祖同意他和谈,否则他绝不进食,也不离开这里。”

    施鳯来顿时诧异的说道:“陛下怎可如此轻率,这话也是太祖面前说得的?”

    李国普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扬起头对站在台阶上的王承恩说道:“吾决不能让陛下如此行事,吾要面见陛下。”

    王承恩拦在了殿门之前,口气变得冷漠了起来:“李大学士,你刚刚不是反对陛下最为厉害的一位吗?陛下如今已经被尔等逼迫的躲入太庙了,难道你还不肯放过陛下吗?” 

第145章 国本?() 
李国普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天地良心,他之所以反对和后金议和,完全是出于公心。崇祯即位没有多久,在大明臣民之中的威信尚为浅薄,此时提出和一个曾经是大明边将手下家丁出身的野人部落联盟谈和,实在是太有损大明的威望了。

    而且李国普也隐隐担心着,大明此时内忧外患,完全是靠着往日大明在对外战争中的强硬形象,才勉强维持着现在九边还算安定的局面。

    如果大明今日向辽东野人低头了,那么大明200多年来,在那些草原民族心中留下的铁血形象,会不会就此破灭?

    那些曾经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的蒙古人,会不会变成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鬣狗,趁着大明露出软肋的时候猛扑上来。

    以大明地方之幅员辽阔,人员之繁盛,只要连续5年都和今年差不多的年景,就算是在辽东和后金耗下去,也能生生耗死了这个连国家典章制度都没有的野人部落了。

    李国普不明白崇祯为什么要不顾惜自己的颜面,也不顾惜至尊的宝座,宁愿在太庙进行绝食,也不愿和朝廷众臣达成妥协。

    由于王承恩不愿让内阁大学士们进去,而太庙的守卫也死死的守护着中殿大门,4位大学士始终不能靠近中殿大门,自然也就无法和崇祯见面,试图说服他了。

    一脸焦急之色的黄立极,是几人中最不愿意,这个僵持局面持续下去的。

    官制改革才刚刚起了个头,而为了推进改革,黄立极不惜和崇祯联合,坑了东林党人一把。

    但是现在崇祯却因为一个辽东议和的事情,在太庙玩起绝食来了,这显然让黄立极陷入了困境之中。

    和官制改革这样的大事比起来,辽东的议和问题不过是件小事罢了。

    他之所以刚刚在朝堂上不支持崇祯,纯粹是不愿意因为这件事,导致今后他推出官制改革方案的时候,被这些官员们迁怒抵制罢了。

    但是如果早知道崇祯会如此刚烈,那么他才不会站到反对议和的立场上去。

    因为和这些官员抵制改革的态度比起来,崇祯对于他的支持态度更为重要。

    更为麻烦的就是,之前朝中东林党人对阉党余孽的围剿,是崇祯硬生生的压制下去的,现在他们这些被东林党人视为阉党余孽的官员,会不会因此而成为这次事件中被抹黑的对象呢?

    施鳯来、张瑞图两人虽然没有黄立极、李国普这么激动,但是他们内心的担忧却并不比这两位少多少。

    天启故去,崇祯登基,总算帝位交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天启时代也算平稳的过渡到了崇祯时代。

    按照这两位的想法,接下去大明的朝堂也许能够安定一段时间了,一些因为天启去世,新帝登基而被耽搁的政事,也许就可以重新拿出来讨论了。

    但是,如果现在这个局面再僵持下去,恐怕很快朝堂就会陷入空转状态,各地的政事又要无限期的推迟下去了。

    虽然黄立极是内阁首辅,但是他主要是关注重要而紧急的事务,像各地的税收情况、地方灾害赈灾等琐碎的事务,主要是施鳯来、张瑞图在处理,

    施鳯来、张瑞图作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官僚,自然是知道,虽然眼下他们手中都是些琐碎的地方事务。但是这些琐碎的事务不断的淤积下去,这些局部地区的事务,也会发展成为足以影响全国的重大问题。

    比如一个山东运河水道维护的事情,如果一直拖延下去,最终导致运河航线中断,那就成了中断漕运的大事件。

    几位大学士正一筹莫展之际,黄立极突然走上前对着王承恩说道:“王公公,不如你先进去劝慰陛下,我们回去再和百官商议商议,请陛下先从中殿出来。这议和的事情未必不能商量,但要是殿下在殿中绝食发生了什么意外,我等臣子岂不罪莫大焉,这大明社稷岂不危矣。”

    王承恩犹豫了一下,很快其他几位大学士也表明了态度,只要崇祯从太庙里出来,万事可商议。

    王承恩看着几位大学士,谨慎的说道:“要不,我再进去劝劝陛下,看看陛下怎么说。”

    看到王承恩再次进入中殿内,施鳯来有些犹豫的小声询问道:“我范兄准备如何劝说百官退让?我看那些东林言官们,未必会轻易退让啊。”

    黄立极皱着眉头说道:“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终究要先把陛下哄出太庙再说。否则让此事酿成一场大风波,恐怕不是我大明之福。”

    但是四人只是等了一会,就看到王承恩哭丧着脸走了出来,他对着黄立极哽咽的说道:“陛下说,如果他若有什么不测,就当把皇位还与福王叔…”

    黄立极顿时对着王承恩大喝道:“慎言,此事万万不可。”他打断了王承恩的话语之后,便对着中殿内高声喊道:“请陛下三思,我大明值此内外交困之际,天下百姓都对圣主翘首以待,陛下何忍抛弃这亿万生民…”

    黄立极几人扯着嗓子喊了大半天,但是中殿内却始终是一片寂静,显然崇祯是打定主意了。

    这让几位内阁大学士们顿时感到头皮发麻,就连李国普也把心思从议和转到了其他地方去了。

    张瑞图在大殿门口来回走动了很久,才对着三位同僚慎重的说道:“看来陛下的心意以定,我等只能设法劝说,百官接受这议和一事,否则恐怕当年‘国本’一案就要翻过来了。届时不仅朝堂震动,恐怕天下也要混乱了。”

    这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所出。和他的皇兄光宗朱常洛比起来,他才是万历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

    从万历十四年到万历二十九年,围绕着立朱常洵还是朱常洛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虽然最终东林党人获取了国本之争的最后胜利,但是大明的政治也为之付出了重大代价,十多年的君臣对立,导致了最有可能挽回大明末世的万历,不再信任自己的臣下。也无法推出,任何有利于大明的改革政策。

    福王朱常洵生于万历十四年,现在正是40出头,精力充沛的年纪。

    真要让他登基成为大明皇帝,恐怕朝中又要陷入腥风血雨的政治清洗之中去了。

    恐怕东林党人宁可选择同为万历皇帝的,五子瑞王朱常浩、六子惠王朱常润、七子桂王朱常瀛中的任一人,也不会同意立福王朱常洵为大明皇帝。

    但是东林党人可以和万历皇帝争国本,因为好歹还有太祖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规矩。

    但是现在朝廷百官把崇祯逼进了太庙,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他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下任皇帝的继承权?

    恐怕地方亲王和官员们,先要借着这个罪名清洗中央的官员了吧。

    黄立极想到这里,忽然起了一丝疑心,他抬头望着紧闭的中殿大门,心中不由对自己说道:“这该不会是陛下的计策吧?迫使东林党人和朝中官员,两权相害取其轻。和还位于福王比起来,辽东议和简直就不是一个问题。”

    不过旋即他又摇了摇头,“不会,不会。陛下自小长于宫内,连京城都没出过,焉能想出如此计谋。更何况这个计谋对陛下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陛下拿皇位和自己的性命当做赌注,最后让福王得利吗?这不可能。”

    “我范兄,你别老是在这里点头、摇头的。赶紧出个主意吧,这可是要出大事了。”施鳯来焦急的说道。

    黄立极看几位同僚一眼,木然的说道:“事已至此,我心已乱,这事光靠我们几人也解决不了。我看我们还是回去,召集六部九卿共同商议个对策出来,总不能真让陛下一语成谶吧。”

    李国普看了看紧闭的殿门,和毫无动静的大殿内。终于跺了跺脚,说道:“就依照我范兄所言,回去找六部九卿共同商议,陛下能到真要无视百官公论吗?”

    张瑞图有些鄙夷的看了李国普一眼,他想着,“如果陛下害怕群臣公论的话,还会进入太庙吗?真是迂腐之见。”

    四位内阁大学士刚刚匆匆而来,现在却又匆匆而归去了。皇帝和内阁大学士先后离去,离得御门较近的官员们知道皇帝为什么负气离开,但是离御门较远的官员们可没听见陛下说了什么才离开的。

    因此前面的官员只是安静的、焦虑的等待着,几位内阁大学士把皇帝劝说回来。但是后面的官员们就开始七嘴八舌的打听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皇帝和内阁几位大学士都这么施施然走出了午门。

    一时之间,朝会热闹的就像是外城的骡马市场一样。两位维持朝会纪律的风纪御史,此时也忙着打听崇祯的行踪,根本无心关心自己的工作。 

第146章 百官的妥协() 
当黄立极几人回来之后,就看到这么一个乱糟糟的场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