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7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读书是否能够明理这也许要两说,但是读书能够开启民智大致是不会错的了。环太湖地区的人文底蕴,即便是王朝聘也是赞叹不已的。即便是他走在街头巷尾,也偶尔能够听到市井小民说出几句颇有见地的话语。

    虽说到了今日,鱼米之乡的名头已经渐渐从环太湖地区转移到了湖广行省,但是江南的这种读书风气,并不是一时一刻可以传入到湖广地区的。

    崇祯元年开始的改革政策,唯一一项让江南士绅百姓没有异议的,大约就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改革了。虽说江南地区此前已经存在了大量的私塾和书院,但是这里的百姓并不抵触再增加一种面对平民的学校教育。

    而相比之下,内陆士绅对于不以经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倒是抵触的利害。环绕了太湖一圈,王朝聘隐约明白了,皇帝为什么想要将这些私塾和书院也一并纳入到学校体系当中去了。私塾倒也罢了,这些书院现在差不多都已经成为了失意官僚文人用以发泄不满的场所。

    如果再这么纵容下去,这些书院培养出来的书生就成为了反对改革最为坚定的骨干,这显然是不利于大明的未来的。

    不过王朝聘虽然不愿与人争斗,却也清楚这些江南书院同气连枝,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江南书院进行改革,显然是有失孟浪的。作为湘湖子弟,他自然而然的便想到,不如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变革。

    有了湘湖子弟的支持,书院改革的过程就顺利的多。且有了几个范例之后,再推行到其他地区,也能打消不少中间人士的顾虑。

    确定了光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动摇江南士绅支持的书院之后,王朝聘便于六月前往了湖广,并于七月巡视了长沙岳麓书院。站在这座北宋祥符八年修建的书院面前,看着身边和自己交情匪浅的书院夫子们,王朝聘终于有些理解皇帝为什么会要求他先从这座书院开始着手改革了。

    七月的长沙正是天气炎热的时节,但是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东面山下的书院,因为处于茂盛的森林之中,从湘江吹来的清风穿过森林后,倒是给此地带走了大量的暑气。因此王朝聘走在书院前的林中大道上,却并没有感到多少暑热。

    看着面前岳麓书院的大门许久,王朝聘突然笑了笑对着身边前来迎接自己的书院师生们说道:“我出京南下之前,陛下曾经给我出了一个对子。说来惭愧,这一年俗务繁多,我也没能想出什么好的对子。

    今日来到书院,我倒是想起了这句上联,所以我想着不如让诸位潇湘子弟来帮我想一想,不知诸位可有兴趣?”

    书院的年轻士子们顿时大感兴趣了起来,纷纷向这位老前辈请教了起来,想要知道皇帝究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上联。

    站在石阶上的王朝聘转过身来,对着书院师生面带微笑的让众人安静了下来,方才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出的上联只有四个字,惟楚有才。”

    石阶下的书院学生们顿时窃窃私语了起来,对于湖南人来说,这句上联可谓是意义深远。而这句话又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因此大家反而不敢轻易出声,以免辜负了皇帝这一句期望。

    有些学识不精的学生,还不清楚这四个字的出处,不由四处询问着同窗,于是也有人悄悄的替同窗们解释,这四字的由来。

    “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想要对上这一上联,最佳的自然也要从经传中去寻找,不过我看短时间内也是极难想的出来”

    就在此时,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可对之,于斯为盛。”

    刚刚还在小声讨论的书院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很快就有书院的高材生拍手叫好道:“好一个:于斯为盛。上联取自左传,下联则来自论语,内容更是呵呵,是哪位仁兄这么才思敏捷?”

    在下方学生们的叫好中,王朝聘已经找到了刚刚对出上联的士子,正是自己在书院读书的二儿子王参之。看着刚刚情不自禁的高喊出来,现在却又试图藏在人群中躲闪自己的二儿子,王朝聘心中也不由苦笑了一声。

    正如刚刚人群中有人议论的一样,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确对着工整。但是现在的岳麓书院却实在配不上这八个字,万历以来岳麓书院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学术上也成为了东南书院的陪衬,和当初王阳明在此地讲学时的人才鼎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副对联现在传出去,估计只会被那些江南士人引为笑谈吧。王朝聘自然不会将这副对联变成岳麓书院的笑柄,也不可能让儿子来跳这个火坑,因此他很快便开口说道:“说的好,长沙乃楚国故地,楚地历来多人才,屈原、伍子胥、范蠡、李斯张江陵等,那个不是我楚人?

    如今正是我大明皇帝励精图治,吐故纳新之际,也是我大明开拓四海,展望世界之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正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奋发向上,一展才干的机会。

    楚才号天下久矣,楚地龙摅鹏奋,何可数量。唯学制缺失,不能风云际会,可乎?吾等楚人当为后辈子弟破除藩篱,使之楚才代代而出,方才不算辜负了陛下的期待啊”

    有王朝聘这样的书院前辈作为代表,湖南士绅自然不会拒绝皇帝给予的好意。从前叫湖广行省时,湖广的精华地带也主要在长江附近,也就是湖北士绅在省内更有权势一些。而湖广士绅同江南士绅相比,又居于一个从属地位。

    现在他们有机会振兴岳麓书院,让湖南的教育事业得到朝廷的资源扶持,自然也就立刻转变了立场,大多变成了朝廷教育改革事业的支持者。到了十一年秋,岳麓书院就挂上了两块牌子,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湖南大学。

    随着书院的改制,本就在岳麓书院中较受学生们欢迎的实学,立刻压倒了其他学术,成为了湖南大学的主流学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湖湘学派,再次革新了自我,同程朱理学完全分道扬镳了。

    虽说湖湘学派和京城流行的新学还有着诸多分歧,但是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学派,却是最乐于吸收新学提出的科学理论,从而壮大自己的新儒学。同保守守旧的理学家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言。

    而新学这种同传统格格不入的学说相比,从儒学内部成长起来的实学虽然让理学家们感到厌恶,但是却更容易为年轻士人们所接受。这些年轻士人读了十多年的经书,现在让他们全然抛弃,再去研究新学的学问,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反倒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还能让他们过去的心血不用白费。因此在湖南大学成立之后,实学很快就传播到了两湖地区。京畿的新学,两湖的实学,正从内外两方向着传统的儒学发动的进攻,瓦解着稳固了2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统治权力。

    这种思想上的革新,也同样在瓦解着士绅地主在下层百姓面前的特权。为朝廷推动进一步的社会变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国内思想界的暗潮涌动,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茫然不觉的。特别是跟着福王世子出访朝鲜、日本的沐天波,此刻更是为自己的婚事烦恼着。

    作为永镇云南的黔国公府世子,沐天波最希望的便是成年后能够返回自己的封地去,继承黔国公府的一切权柄。在云南他就是为所欲为的土皇帝,但是在京城,压在他头上的藩王大臣们就太多了。

    但是好不容易借助沐启元死因不明,才将黔国公府搬迁来北京的皇帝,压根就没打算让这位黔国公府的世子再回去割据云南。甚至连他的婚事都进行了干涉,这让沐天波颇为不满,但是在皇帝面前他却不敢有任何抱怨。

    和他父亲在云南为所欲为的环境下长大不同,沐天波在京城可是受到了严厉的管教。他十二岁就被崇祯丢进了海军军官学校寄宿学习,在皇帝的严令下,这所招收了大量勋贵子弟的学校完全不理会这些勋贵子弟的身份,给予了他们相当严厉的教训。

    以沐天波的身份,哪怕他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也不必考虑在海军任职,毕竟他还有一大块封地去继承。但是随着皇帝在云南实施的举措,让他意识到这块封地大约是没什么指望了。

    沐天波到底也是在海军军官学校接受了七、八年教育的精英,当他踏上日本国土,听说了福王世子给他传达的相亲命令之后。他便意识到,他如果不打算加入海军任职的话,估计就要被皇帝甩到日本当上门小白脸了。恩,在军校中学习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勋贵子弟了解了许多市井中的故事。

    当他还在思考着,究竟是在日本当小白脸强,还是跑去海军接受一份任命,和那些散发着恶臭的水手们为伍强时。日本女天皇身边前来迎接他的宫廷女官装扮,迅速替他下了决定。

    哪怕是散发着恶臭的水手,也比这些剃光了眉毛,把牙齿涂黑的所谓日本美女强。走在这些女官的身后,看着悠长而昏暗的廊道,沐天波总有一种向后逃跑的冲动。        

第571章 一次爆炸事故() 
正文1960字因为提及了硝化物被禁,为了不把大家当成傻瓜看待,我决定删除这1960字,本章剩余部分为公开免费章节。

    收到从菲律宾传来的土人暴动消息时,吉川幸助正在大阪大学内和中华文化课目的教授张溥交流着一些看法。

    不甘心泯灭于海外的张溥抛出了富国强兵之论,成功吸引到了各藩在大阪大学进修的藩士,让这些想要改变日本现状的年轻武士聚拢在了他的麾下,一时让他博得了大明第一高明之士的称号。

    但是日本各藩的领主、江户幕府并不认同张溥的说法,是的这位东渡日本的大明学者,虽然有着他们渴望的富国强兵之论,但是把尊王攘夷和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藩阀政治也混入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有些混账了。

    如果不是大阪属于总督府控制的地盘,张溥又是一位唐人,早就有人想要收买浪人消除他这颗眼中钉了。不过即便如此,在江户幕府的地盘上,张溥的学说就是邪魔外道,不允许被公开印刷的存在。而在西日本各藩,虽然不敢公开禁止张溥的学说,但是各藩藩主也是严令本藩藩士宣讲张溥的学说的。

    不过对于日本各藩的年轻藩士及一些商人、市民来说,张溥的学说却正是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被迫开放的日本,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零售商很快就遭遇到了外国商人的打压。而日本的金、银、铜等矿却基本被外商及买办所垄断,这使得日本物价开始了暴涨,只能通过向外输出劳动力和女子来平衡贸易逆差。

    依附于外国商人的领主、地主和买办商人,并没有同日本平民共度时艰的打算。他们一边将日本的平民和女子输出海外当做契约工和妓女;一边又大肆侵吞着平民的土地,为自己积累起了大量的资本。

    在过去的数年里,大阪幕府控制下的西日本比江户幕府控制下的东日本更为开发,也使得西日本农民爆发的起义比东日本要多上3倍。但是,在大阪总督府及各地常备师团的镇压下,这些起义很快就被扑灭了。

    底层民众的痛苦,让各藩的下层藩士感同身受,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底层民众也好不了多少。物价上涨,可年俸却没怎么变动。看着领主和高级武士们依旧保持着奢华的生活,而不顾及他们和底层民众的死活,原本效忠于领主的武士阶层也开始了分裂。

    不过这些年轻的武士并不敢直接将目标放在领主和高级武士身上,便只能将怨恨放在了迫使日本开国的外国人身上。尊王攘夷之说自然引起了这些人的共鸣,因此虽然江户幕府及各藩藩主都在禁止张溥的学说流传,但是张溥的名声却在日本底层迅速的传播开了。

    张溥的学说究竟能不能富国强兵,吉川幸助并不清楚,但是他倒是知道一件事,在张溥的尊王攘夷说兴起之后,兴亚会的在日本的发展突然就顺利了起来。中下阶层的武士、商人和市民都在拥护他们这个团体,这令他不由生起了对张溥的兴趣。

    他今年往来大阪大学十余次,倒是有半数时间是找张溥交流的。两人除了经义和复国强兵等言论外,谈的最多的便是有关崇祯元年以来大明实施的改革政策。

    今日两人坐在廊下,饮着清茶,吹着习习凉风,但是两人脸上的神情却极为慎重。他们正在讨论的是有关大明土地改革的政策,往日和吉川幸助言谈甚欢的张溥,今日却完全和对方意见相左,将土地改革斥责为乱行,没有半点肯定之处。

    吉川幸助看过了下人带来的短信后,便若无其事的将之收进了袖袋内,然后对着张溥苦笑的说道:“原本还想和张先生继续聊下去,但是衙门里有事找我,看来今日这场清谈要留待下次了。”

    张溥平复了下有些激动的情绪,向着对方拱手说道:“吉川奉行可自便,我对于土地改革的看法已经全然在此,希望吉川奉行不要被小利所迷惑了。

    士绅大户才是国家之根本,把士绅大户的土地分给那些奸滑之民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的,只会培养出好逸恶劳的风气。一旦民心尽丧,国家岂能得存?”

    吉川幸助起身后对着张溥深深一鞠躬后,认真的说道:“小子今日受教了,张先生果然大才,可惜为小人所阻。这是大明之不幸啊”        

第572章 日本备战() 
走出了大阪大学后,吉川幸助不由停下脚步向身后的建筑望去,口中不无惋惜的说道:“可惜了,如果大明的朝堂上都是张天如这样的读书人,日本的日子就好过了。”

    和张溥多次长谈之后,特别是今日关于土地改革政策的交流,让吉川幸助意识到,对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派,而是披了一件改革外衣的孔孟之徒。

    跟他从大明皇帝及叶雨轩身上感受到的那种革新开化气息不同,这一位赞同社会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将社会恢复成过去士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就是所谓的上古之治。

    如果是没有接触过大明皇帝的改革之政和经历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