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6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时之间,刚刚上位的新首辅倒是博取了不少口碑,算是坐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检也正和郭允厚紧张的商议着,建立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西苑精舍内,朱由检端着一杯清茶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连绵不断的雨线说道:“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全国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

    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业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农业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若是工业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就会使得民众用度匮乏。所以治国之道,首要就在于工农业的有序生产,任何阻扰工农业生产的不适宜制度都应当加以革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机构统筹计划,规划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朝廷掌握好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调度起各处的资源。

    当然,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如果光靠国内的资源来安排生产,恐怕是很难满足民众的需求的。蒙古的皮货和牲畜、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毛皮、日本沿海的海货、台湾及东南亚的蔗糖、大米、椰子等。

    我们都要通过工业品交换资源的贸易手段,使之流向我国。这也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责任。所以,国家计划委员会虽然会以你户部为主,但总理衙门的冯铨也会加入委员会协助你,计划委员会的权责就由户部和总理衙门共同负责吧”

    和皇帝数次商议之后,郭允厚倒是燃起了对于这个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兴趣,在他看来这个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倒是极大的增加了户部的权力。

    不过他也是有些疑惑的向皇帝说道:“这个计划委员会不需要让首辅加入吗?那么日后这个计划委员会是向首辅负责,还是向陛下负责?”

    朱由检看着渐渐明亮起来的天空,安静了许久才说道:“钱牧斋刚上任不久,光是熟悉黄首辅留下的那摊子事,也够他忙的了。经济上的事估计还是朕熟悉一些,国家计划委员会向朕负责即可,至于钱牧斋那里,内阁也是需要了解国家经济状况的,抄报一份给他了解也是应该的。另外,朕还会安排几名新进士进入计划委员会,协助你们办差。”

    郭允厚心中大定,随即向皇帝回道:“谨遵陛下旨意,那臣就先回去抽调人员,编写一份五年工农业发展计划草案出来,以供陛下御览”

    听着郭允厚远去的脚步声,朱由检便转回头来对着一边的吕琦说道:“传朕的谕令,调夏允彝、牛金星、陈子龙、张岱四人入御前秘书处,然后进国家计划委员会办事”

    于此时,数千里外的日本江户城内,位于神田的一处武家屋敷内,德川忠长一身素白正向各位家臣告别。

    德川忠长此刻也终于看开了,匆匆说了几句诀别话语之后,便从怀中拿出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件,推到面前的榻榻米上,表情淡然的说道:“余同诸君已然诀别,再无遗憾。唯有妻子远在明国不能面别,故写下了这封信件。

    余在此拜托诸君,若是将军殿下允许,诸君能将此信送至明国,就算全了诸君和我这场宾主之谊了”

    德川忠长向着众人俯身一拜,也不待各位家臣回话,便起身决然走进了后堂。不一会,为忠长介错的七郎便走了出来,泣不成声的向一干家臣宣布,“忠长殿下已经成仁了”

    忠长的家臣们这才哭出了声来,很快坐在隔壁屋内等候的春日局便等到了,忠长同妻儿的诀别信和剖腹的肋差。春日局抽出了信封内的信件看了一遍,随即不动声色的又放了回去,对着一边伺候的人说道:“好了,就把这两样东西送去幕府,告诉诸位大人,忠长自感罪孽深重,又思及大御所的父子之情,已经自裁了”

    幕府几位老中正在为忠长的去向争执不下,按照大御所的遗言,应该将忠长送去大明和妻子相聚。但三代将军并不愿意将这个弟弟送去大明脱离自己的控制,而几位老中也担心大明将来会利用忠长,再度干涉日本内政。

    然而众人正在争执不下时,却突然传来了忠长自杀的死讯,众人听过了忠长的绝笔信后,德川家光终于不耐烦的决定道:“既然他自己自杀了,那么让不让他去大明也就不必再讨论了。忠长的事你们来善后,今日的会议到此为止。”

    看到家光准备起身离去,几位老中也不由面面相窥,松平信纲赶紧出声问道:“既然忠长殿下已经不在,那么忠长殿下的几位家臣是不是可以启用了?现在西面已经筹建了五个常备师团,采用中国的军制和练兵之法。如果我们再不建立自己的常备师团,恐怕今后在战场上将再难抵挡西边的武力了。”

    井伊直孝有些犹豫不决的说道:“可是建立常备师团的话,旗本和御家人今后的俸禄该怎么办?我们现在可支撑不起两个军事系统,中国式的师团虽好,但是耗费实在太大”

    家光停下了脚步,毫不犹豫的说道:“师团要建,如果钱不够,就把那些明人想要的土地租借给他们。另外,号召幕府上下勤俭奉公,所有人的俸禄都要贡献出三分之一”

    家光说完就迅速的离开了房间,快要走到大奥时才对着身后的小姓问道:“是谁干的?”

    小姓忙不迭的回道:“是春日局夫人。”

    家光点了点头,便继续向前走去。深而幽暗的走廊之中,没人能看得清家光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第422章 抗灾() 
崇祯六年五月下旬,宋应升还在自己的书房处理公事时,外面突然就刮起了大风来,他抬头撇了一眼屋子里的座钟,此时不过才晚上八点而已。

    宋应升随即起身吩咐了外面伺候的仆役,令其检查下整座公署的门窗是否关好,随即又坐下重新批改起了公文来。

    然而没过一刻钟,屋外的大风不仅没有随着雨水下来而渐渐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了起来。宋应升放下了公文,走到窗边注视着屋外黝黑的庭院,终于开始有些担忧了起来。

    江南素来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但这几十年来却也是灾害不断。比如去年江南地区就有10多个县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松江府几乎全境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凭借着前几年的水利工程保住了人畜的日常饮水和一部分田地的浇灌,但是河水的枯竭令河流众多的松江府第一次出现了,大部分河流无法行舟的现象。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沪宁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和南京、苏州之间的运输始终保持着畅通,让上海港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保证了松江府最大的一块收入,才没有让受旱灾影响的大部分松江百姓失去活路,顺便还让上海市获得了不少外来的劳动力,很难说去年的旱灾对这些地区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去年的旱灾虽然造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灾害,但是对于上海市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旱灾除了令上海市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于新市区的建设之外。也令江南保守的士绅百姓开始转变对于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态度。

    沪宁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觉得修建铁路破坏了本地的风水,有人则反感铁路占据了自家的田地。不过在去年的旱灾中,铁路令沿线地区的居民获得了额外收益,维持了他们在灾荒之年的生计,一时之间对于铁路和对外贸易的赞颂,就成为了江南百姓的最新观感。

    而从泰国及柬埔寨地区运来的大米,更是稳定了松江府的物价,令的去年最高时的米价也没有超过1。2元每公石,这也成功瓦解了本地米商对暹罗米的抵制。

    不过即便这场旱灾带给了上海市不少好处,宋应升也没有因此感激上天。他很清楚,在远离上海和铁路的地方,那些受灾百姓依然在遭受着灾荒之年带来的各种苦难,否则上海的街头就不会多了那么多乞丐和流浪儿。

    今晚的这场大风雨,令他感到十分的不安,毕竟那些从外地逃荒而来的人员,现在大多住在沿江的低矮草棚内。如果风雨过大,他很担心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伤亡事件。听到院子里树枝被大风刮落地的声音,宋应升终于站不住了。

    他匆匆走出房门,叫来了长随吩咐道:“把市政厅下属的各处主官都叫来会议室,另外去准备雨披、雨靴还有马灯”

    虽说崇祯登基之后一直在推动官员制度的全面改革,试图把官员的办公时间和私人的生活进行分割,以建立更加职业化的官僚体系。不过这种改革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即便是上海市这种新兴的城市单位,城市的政治中心市政厅虽然分离出了办公场所和官员宿舍两个独立的单位。

    但是这些官员宿舍也是按照着旧有官衙的修建习惯,就和市政厅只有一墙之隔而已。因此宋应升一声令下之后,住在隔壁的市政厅各部门长官就匆匆跑了过来。

    由于煤油及煤油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极大的推迟了晚间入睡的时间。除了少数外出的官员之外,大部分官员此时都没有睡下,因此他们能够极快的跑来参加会议,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宋应升在这样大的风雨夜叫他们来做什么。

    不过等到他们听完了宋应升的命令,听着外面狂风暴雨的呼啸声,一干官员不由都开始寻找着借口,想要让宋应升打消这么荒唐的命令。

    心直口快的官员便直接说道:“大人,如今外面大风大雨,又难以看见道路。叫我们去巡视四下,将那些草棚里的百姓转移出来,下官担心,这百姓还没转移出来,我们这些人该掉落江中喂王八了”

    委婉一些的官员则劝说道:“大人,上海县城内还好,最多不过几千乞丐、流浪汉,城隍庙及城内其他寺庙征用之后还勉强够安置。

    但是在县城之外,现在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五万,其中近一半都是住在草棚之内,我们就算是将他们迁移出来,也没地方可以安置啊。难不成让他们在露天淋雨吗?下官以为是不是缓一缓,等到天亮再做打算”

    “啪。”宋应升狠狠的在面前的会议桌上拍了一巴掌,他不顾自己拍的发红的手掌,沉下脸来对着一干部属说道:“本官叫你们过来,不是和你们商议要不要迁移人员的,本官是在命令你们今晚一定要把那些危险地区的百姓都迁移出来。

    谁说没有地方安置,正在兴建的仓库区、各家大户的园林、学校、寺观和海关刚刚完成的宿舍,都可以安置。实在不行,市政厅和上海县衙也可以腾出一部分房间用来安置。等到天亮的话,百姓都被冲入江中喂鱼鳖了,还要我们抢救什么?

    诸位如果想要临阵脱逃,本官现在就摘了你们的顶戴,待日后再处置你们,现在谁还有问题?”

    自崇祯元年到上海筹建上海新县开始,现在的上海市新区都是宋应升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市政厅下的各部门官员也是他从上海县衙及松江府配给的官吏中一手提拔出来的,他在上海市的威望几乎无人可及。宋应升此刻一发怒,在场的官员顿时不敢继续抱怨了。

    不过负责上海市治安工作的神一元却不敢就这么答应下来,看着同僚一片寂静的模样,他不得不出声说道:“宋大人,这么大的风雨夜要迁移上万人,光靠数百名巡警维持治安肯定是不够的。是不是请求警备一师帮忙维持秩序?”

    神一元的话音刚落下,便有官员质疑道:“警备一师会接受我们的请求?他们可都是京兵,只要不是盗匪攻城,他们可不会接受地方上的命令”

    宋应升打断了部下们的讨论说道:“警备一师那里,本官亲自去请,现在本官颁布下各官需要负责的区域”

    在上海火车站的西北面军营内,刚刚睡下的警备一师师长姚远成在被亲卫叫醒之后,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口中怨气满腹的叫道:“宋应升是脑子坏掉了吗?这种天气居然让我们出营去迁移百姓,他是来找不痛快的吗”

    怒气冲冲的姚远成见到宋应升之后,却立刻冷静了下来。他看着宋应升手中的那块金字令牌,脸色沉沉的说道:“宋市长,陛下给你这块调兵令牌,好像不是这么用的。你确定要用这块令牌调动我警备一师?”

    宋应升面上毫无波动,他看着姚远成一字一句的说道:“陛下让我在危急时刻,可以调动警备一师和警备二师保护上海市。现在我认为,这就是上海市的危急时刻。请姚将军集合军队,听从我的分派。”

    姚远成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他盯着宋应升再次问道:“本官想要再次询问大人,是否要动用这块令牌?本官之后会将今晚的状况详细上报给总参谋部。本官要提醒大人,非战时调动军队,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宋应升没有立即回答,他侧耳听了听外面如雷鸣一般的风雨声,终于下定决心再次点头说道:“本官确定,请将军集合军队”

    姚远成表情复杂的看了宋应升一眼,终于对着一边的副官下令集合全军。在这样的风雨夜让士兵出营,自然是要遭到士兵们的不满的。不过警备一师毕竟被训练了数年,服从性已经不是当日的京营可比。而这只军队平日里又多受地方上补贴的菜金,因此抱怨归抱怨,官军最终还是服从了上官的命令。

    凭借着贸易港充沛的资源,加上宋应升自己带头奔走在各处,军队和地方上的官吏终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迁移百姓的工作中去,在黄浦江暴涨之前把河堤上窝棚内的上万百姓给转移了出来。

    到了天色蒙蒙发亮的时候,宋应升和一干部下在河边高地上看着,沿着河堤密密麻麻的窝棚被冲走了大半,大家才觉得真是侥幸。如果昨晚任由不管的话,起码也要有数千人被冲进黄埔江里去了。

    只是,上海市是躲过了一劫,但是距离上海不远的崇明岛却没这么幸运。崇明岛的官吏和卫所军并没有宋应升这样敢于负责的主官,因此当大风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