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为重。
而你代表文震孟而来,不过被我师弟小小作弄,就拂袖而去,毫无半点和解的诚意。这么看来不见倒还是好事,免得老师这谦谦君子被人所欺。
章正宸脸色难看的想着,站在一边的陈洪授则可怜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师兄,不知道接下去自己会怎么办。这老师要是知道了自己恶作剧的事,不会把自己赶出师门吧?
两人各有心思的在门口站了很久,章正宸才轻轻一顿足,说道:“老莲,我们回去吧。”
陈洪授跟在师兄身后,小心翼翼的问道:“老师知道此事,会不会责罚我啊。”
章正宸微微停留了一会,才平淡的说道:“怎么,现在知道害怕了?你这不顾前后的性子,什么时候能够改改?老师今日心情本就不好,还是别拿这种琐事去打搅他了,你回去自己临上三遍《中庸》,好好磨一磨性子…”
第106章 巡视国子监()
文震孟上了马车身体还在发抖,这是被气的。他本想着朝中阉党未清,本党同志之间还是应该以和为贵。而且他今天在朝会中的言论也的确有些过头了,但是没想到刘宗周看起来道貌岸然,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私下里却如此轻狂,这让文震孟气的直接上了马车回府了。
在他身边坐着的外甥姚希孟有些担忧的看着自己的舅舅,没想到本党内以君子著称的蕺山先生,心胸却如此狭隘。他劝说一向固执己见的舅舅,为了本党的团结,主动前来修好。
结果蕺山先生避而不见不说,还在拜帖上画上了一副负手望天的钟馗像。不得不说这画钟馗之人功力深厚,只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钟馗给画活了。
但是以钟馗来拒他们于门外,岂不是把他们当成小鬼了。姚希孟此时也气昏了头,忘记这拜帖上并没有文震孟的名字。他想当然的以为,刘宗周是把他们舅甥两人当做了奸邪,画了钟馗来驱邪了。
姚希孟虽然恼火,但还克制的住自己。不过文震孟可真是出离愤怒了,文震孟少年得志,但是却始终不能考中进士,十次会试失利,让他也受到了不少同乡的嘲讽,虽然最后一次终于大魁天下,但是他的自尊心却也同样强到了极点,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了。
文震孟敢在阉党气焰最为嚣张时,上书天启攻击魏忠贤等阉党成员,未尝不是这种极端自负的性格所驱使的。
如果说刚刚来之前,文震孟还有修好之心,那么在这回去的路上,他对刘宗周的敌意已经超过了所谓的阉党余孽了。
文震孟的马车随着不断下落的夕阳,慢慢的隐没在渐渐模糊不清的昏暗光线之中。对于京城平民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和往常毫无区别。但是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这是漫长而又离奇的一天。以往阉党给人的印象,不过是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一团散沙,但是在今天的朝会上,人们惊奇的发现,东林党似乎也团结不到那里去。
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京城又迎来了新的一天。住在国子监附近的人们发现,今天通往国子监的街道上重新垫上了黄土,而国子监附近旮旯内堆满的垃圾也已经被清理一空。
这种状况也只有每年国子监内孔庙的春秋两祭才会出现,然而今天却不是什么祭奠的日子,有不少消息灵通的人士终于打听到,原来今日是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前来视察国子监。
朱由检坐在大辂车上,这是一辆以玉和象牙装饰而成的马车。马车四周只有围栏和一个圆形的顶盖,丝绸和布幔遮蔽了朱由检和外界的联系。
没有避震系统的双轮马车,和没有木质车厢板的靠背,让这看似豪华尊贵无比的皇帝车架,坐起来一点都不舒适。而那些掌管皇帝出行的礼仪官们,以车架卤簿乃是成祖制定为由,拒绝了朱由检提出的轻车简从出行的要求。
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官员之所以一定要坚持皇帝出行必须要有仪仗,并不是因为像他们所说的,要保证皇帝的威仪。而是害怕皇帝出行过于简单之后,这些官员无法知道皇帝会何时出现在自己身边而已。
如果这不是他第一次出行国子监,也是为了表示他对将来的大学的重视,他一定不会向礼仪官妥协,以这么看似隆重但是非常让人不舒适的方式出行。
国子监在城北崇教坊内,靠近定安门。当朱由检的仪仗抵达国子监大门外时,徐光启及原国子监内的官员们,都已经跪在大门外迎接皇帝的到来了。
车架停了下来,在两名太监的引导下,朱由检走到了这些官员的面前,让他们一一起身,并简短的做了慰问。这些国子监内的官员们,除了原来的祭酒之外,这辈子都没机会见过皇帝,能在这么近距离和崇祯交谈,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梦幻。
国子监前期还是大明官员的培养所在,不管是太祖还是成祖都非常的重视,但是当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大明的主流之后,国子监也就不再受到皇帝的重视了。
如果不是孔庙就在国子监内,估计大明皇帝都不会记得国子监是个什么所在了。如此一来,国子监的官员见不到皇帝也就成了惯例了。
朱由检下令把国子监改成大学,又废除了国子监教师的官员身份,老实说不少国子监内的官员心中还是有些愤愤不平的。但是当崇祯下了车架之后,并没有直接走进国子监内,反而一个个扶起了这些官员,对他们进行了亲切的慰问之后,这些地位卑微的官员们,所有的不满都烟消云散了。
这些官员因为无法考中进士而被点选进了国子监,一个个心中都充满着不忿,他们的才学和进士其实也未必会差很多,但是一旦被选进了国子监,就终身只能担任这低阶官职,看着那些因为中了进士而飞黄腾达的官员们,焉能心中无怨。
现在崇祯把他们身上维持自尊心的最后一件外套也给剥离了,有些人自然是非常愤怒。但是现在崇祯又以另一种形式,把他们的自尊心还给他们,这种尊重是他们以前重来没有得到过的,这又让他们对即将改名的大学升起了那么一点希望。
当朱由检一个个扶起这些官员,并做了简单的交谈时,作为皇帝出行陪同的礼仪官正不断的给他做着暗示。希望这位皇帝陛下不要再继续这种完全不符合礼仪的举动,但是朱由检对此置若罔闻。
从这些他亲自扶起的官员脸上浮现出的激动,朱由检有些明白为什么后世不管中外领导人,都喜欢做一些亲民的举动了,这无疑是收买人心最好的方式。
这里的大部分官员以前是效忠于他的皇帝身份的话,那么朱由检可以肯定,现在有不少人对他个人有了一些效忠的成分了。
国子监内大约有数十名官员,朱由检花了足足大半个钟头才接见完他们。靠近国子监正门的地方,是徐光启和两位西洋传教士们。
经过徐光启的介绍,这两位一位叫金尼阁、一位叫邓玉涵。这两位不但是即将成立的大明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也是未来燕京大学教授西学知识的老师。
因为此前国子监为魏忠贤立塑像的风波,国子监祭酒、司业都被调离,现在国子监内的最高官员反而是一向被视为好好先生的监丞刘友荣。
因为国子监马上就要变更成大学,因此朱由检也就未再任命新的祭酒、司业。刘友荣站在徐光启的身后,大气不敢出,直到朱由检开始询问国子监内的情况时,才走了出来替崇祯解说国子监的状况。
国子监东侧为孔庙,西侧为太学。而朱由检必须要先去孔庙祭奠圣贤之后,再入太学听取讲学。
当朱由检进入太学后,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圈建筑围绕着一个水池中央高台上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一枚铜钱一样。
这高台上的建筑叫做辟雍,辟雍左右两侧的建筑,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国子监的监生们都站在辟雍前道路两侧的广场上,迎接着崇祯的到来。按照从前的惯例,此刻朱由检应该进入辟雍就座,然后对这些监生们进行训话。
不过显然今天,朱由检并不打算走进监生们看不到的辟雍内,通过内侍对这些监生们训话。
他走了一半道路就忽然停了下来,然后打量着左右的监生们。偌大的国子监,监生的人数也就占据了小半个广场,要不是监生们站的够开,估计看上去还要更难看,以朱由检的估计大约也就400多人。
朱由检观察的很细致,站在靠近道路两边的监生们都是比较年轻和相貌端正的,但是站在后面的就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了,有几位监生的年纪,估计都可以做前排监生的父亲了。
看着这些监生才站了这么一小会,就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样子,朱由检原本还指望能从中挑选几位人才的想法,顿时有些消去了。
看着朱由检站在原地不动,监丞刘友荣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由求救一般的看向了徐光启,这位徐大人似乎今后将要管理大学的事务,因此刘友荣从早上起就在徐光启面前混了一个脸熟。
看着早上跟自己忙前忙后的刘友荣向自己求救,徐光启不由咳嗽了一声,上前一小步对着崇祯说道:“请陛下移步辟雍,也好对监生们进行训话。”
朱由检对着徐光启露出了一个笑容说道:“先不急,徐先生请稍等。”
随后朱由检忽然提高声音对这些监生说道:“朕今天是第一次来国子监,原本应该对你们说上些什么。但是朕想了想,这好像不大合适。朕对你们一无所知,能对你们说什么呢?
国子监原本是我大明培育国家栋梁的地方,但是朕很失望,近50年来,国子监还没出过一个可称之为栋梁的人才。如果朕今天来,只是空泛的对诸位鼓励几句,那么也就失去了朕来这里的意义。
因此朕决定了,在朕训话之前,先让你们自己告诉朕,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一下各位监生都回自己的座位上去,写二篇文章交给朕,一篇是简单的介绍下自己,不要超过50字;另一篇则以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或是喜好,写上一篇文章。两篇文章都不限制作文规范,不过时间以一个时辰为限。”
第107章 伽利略还没死吗?()
朱由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这些已经站的无精打采的监生们,突然焕发了几分活力出来。虽然国子监监生人数已然不及全胜时期的十之一二,但是4、5百人站在道路两侧也颇为可观。
而朱由检此时不过是个17岁的少年,声音略显尖细,站在道路前排的监生听清了,后排的监生只听了个大概。而听到写作文章什么的,又让众人顿时警觉了起来。
这科举会试,最终不还是要皇帝查阅试卷的吗。如果有机会能获取崇祯对文章的喜好,对这些监生来说自然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有志于科举的贡生们,希望通过了解崇祯的喜好,为明年的恩科打下基础。而想要凭借投其所好,赢得崇祯的注意,从而能够尽早外放地方做个亲民官的监生,一样是大有人在。
是也,崇祯话音刚落,一些没有听清内容的监生,纷纷向左右同窗打听,刚刚皇帝陛下到底说了什么。一时之间原本还算安静肃穆的广场,倒是成了人声噪杂的菜市场了。
监丞刘友荣顿时急了,在他的严厉斥责下,足足花了一刻钟才让场中恢复了安静。朱由检在一边看着,只是不住摇头。这么多监生在一起活动,居然都没有任命几个带队管理的。
人群中有什么异动,就靠着刘友荣带着几名国子监官员四处奔跑弹压。和后世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比起来,这时代的国子监监生就是个渣。
国子监诸生稍稍安静下来后,在崇祯的示意下,几名官员站到了诸生中间,重新把崇祯刚刚的话语重复了一遍,才终于让这些监生们彻底安静下来。
接下去,这些监生就在各国子监官员的带领下,走入了环绕辟雍的六堂之内,准备完成崇祯刚刚交代的文章。
看着四周空荡荡的广场,监丞刘有荣不由上前小心翼翼的对崇祯请示道:“是否请陛下移步辟雍之内。”
朱由检点了点头,对着身边的徐光启、金尼阁等人说道:“也好,我们进去说话。趁着他们写作文章之时,正好和几位谈谈。你们从遥远的大陆而来,一路上的旅程一定很精彩,朕正要洗耳恭听一番。”
辟雍之内的格局和朱由检想象的大相径庭,四四方方的辟雍之内,却有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圆形高台,估摸着大概有八、九个台阶。
而高台顶端则是一张形制和皇宫三大殿内差不多的一张椅子,此外四周都是空荡荡的。感情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御门听政的小朝堂。
朱由检虽然觉得这格局一点的不舒适,但还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走上了高台处的椅子就坐了。随后在他的吩咐中,徐光启、金尼阁、邓玉涵三人被叫到了他面前,进行叙话。
这也是在国子监之内,朝中的言官大臣们都不在。那位可怜巴巴的礼仪官,今天也见多了朱由检打破的规则,这一刻他干脆把目光转向了地面,当做没看见崇祯逾礼的举动。
这礼仪官原本就是宫内司设监的太监,如果遇到皇帝是个遵守礼制的规矩人,他自然是处处要以祖制为优先。但是这位崇祯皇帝显然对所谓的祖宗规则不怎么感兴趣,他们这些依附于皇权生存的太监,自然就要识趣了。
出生于荷兰弗兰德伯爵领地杜埃的金尼阁,原名叫做尼古拉·特里枸特。他的年纪虽然才50岁,但是两次来往于欧洲和大明的长途旅行,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看起来的容貌要比实际年龄更为苍老。
金尼阁的传教理论追随于利玛窦,是所谓的合儒超儒一派。也就是利用文艺复兴后,欧洲兴起的自然科学体系,去打动大明士大夫中的开明人士,从而影响大明的士大夫亲近耶稣会,从大明的知识精英向底层传播的方式传教。
而金尼阁本人也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和极大善意的西方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