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视东虏之乱的都是朝中的官员们,因为辽东靠近京师。一旦辽东失守,京城就要直接面对后金的大军,这会直接威胁到官员自身的安全,不由得他们不重视。

    另一方面,奢安之乱在云贵川交界处,乱军想要冲出被大山包围的四川比较艰难。而后金军只要突破了长城,就是一片平坦的华北平原,面对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大明根本无险可守。

    但是只要把后金拖在关外,让大明有时间平息奢安之乱,再修养生息上几年,让大明恢复一些元气,那么后金就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

    当年土木堡之变,也先如此枭雄,他甚至一直打倒了北京城下。但是到今天,大明还在,草原上却已经没有瓦刺这个部族了。因此黄立极虽然重视关外的东虏,但是现在告诉他东虏会入关取代大明,他肯定以为说这话的人是个不知所谓的狂生。

    凭借着大明的人口和体量,对付这些草原民族的野蛮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拖待变。因为游牧民族也许会出一两个天才领袖,但不可能每一代都出这种天才的领袖。

    而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的民族习性,导致了这些民族会因为天气适宜而迅速壮大,但是也会因为天气骤变而导致整个部族的衰亡,因为游牧民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远远不如农耕民族。

    维持现状,等待敌人自己衰亡,这种保守的政治理念,虽然不能让大明消灭草原上的顽敌,但是无疑是让大明政权延续下去最有效的策略。

    而且这种保守的政治策略,也是消耗资源最小的执政策略。因为没有任何改变,自然也就不会有额外的支出。而到了今日的大明,天下的田赋拖欠已经达到了三成,而以往大明最大的财赋来源江南地区,有些地方拖欠更是达到了5成。

    大明其他地方,如陕西这些地方虽然有七成以上拖欠的县,但是这些地方原本就土地贫瘠,占大明税收比例不高。陕西的一个县的税收还不及江南一个里,也是有的。

    但是当江南这个占了大明财赋7、8成的地方,拖欠了近半的税收,就让大明的财政出现了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方面主政的官员不得不消减各项支出,比如赈灾治水的款项。另一方面就不得不压制地方官追索积欠。

    但是在这个时代敢拖欠皇粮国税的,要么是已经破产实在缴纳不出税赋的农民,要么是地方上势力雄厚的缙绅豪族。在江南地区,有些中小地主为了偷逃税赋干脆投入了东林党门下。

    东林党人不断的在地方抗税,以博取自己的名声,全然不顾这些税收是否是合理的。他们甚至都不关心朝廷收不到税赋后,拿什么去支付士兵的军饷,对受灾灾民的赈灾,还有基本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等等。

    只要朝廷没钱了,东林党人要么要求皇帝拿出内库的钱,要么增加田赋,但他们坚决反对皇帝向士人、商人收税,并开放海禁。

    在东林党人眼里,皇帝的内库就是一个摇钱树,只要摇一摇,钱就会凭空出现。在这种状况下,那些非东林党的官员们,自然就站到了皇帝一边,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政治打压。

    因为凡是有点危机感的官员都会发觉,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其实和打着替天行道的梁山贼寇差不多。他们口号喊的无比正义,但是做的都是打劫行人,贩卖人肉包子的罪恶勾当。

    黄立极身为内阁首辅,为了能维持大明摇摇欲坠的局面,不得不和魏忠贤联手打击了朝中的东林党。但是他想要的不过是,减少一些江南的积欠,让江南的缙绅吐出一点皮毛,来维持朝局而已。

    黄立极并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学习张江陵搞什么新政改革,把天下士人都得罪了,最后弄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只要大明能在他手上维持下去,他的政治理想就已经完成了。

    黄立极想要的是维持现状,所以朱由检任何有意变革的试探,他都会坚决反对。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个人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还会影响他的身后之名。

    到了黄立极现在的地位,他所关心的也就两件事,一个是维持大明的现状,不要变得更坏;另一个就是保护他的政治声誉,不能落得一个被人唾骂的下场。

    而这两件事的关键,就是不能让东林党重新在朝中执政。因为东林党人上台后,必然要改变现状,再次掀起党争。作为和魏忠贤联手的首辅黄立极,想要保住自己的政治声望那就肯定是不可能了。

    所以当崇祯同意召回东林党人时,黄立极完全是坐立不安的。也正因为如此,当崇祯出格的想要私下见他的时候,黄立极也默默的跟从了太监而来了。

    他希望能和崇祯好好谈一谈,如果不能阻止东林复起的势头,他宁愿早点致仕,免得被东林党清算,最后被打压成所谓的阉党成员。

    然而作为后来者,崇祯虽然对这个年代具体事务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明末处于小冰河期这个事还是知道的。黄立极想要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在崇祯时代完全是不可能的。

    天启七年还算是正常年份,但是此后17年就开始天灾不断,从旱灾、水灾、蝗灾,可谓是交替轮换,受灾地方更是遍及全国。当最后因为天灾被饿死,因为战乱被杀死,这些没人掩埋的尸体堆积的太多,导致发生了席卷北中国的大瘟疫。大明终于被后金、农民起义军、天灾还要瘟疫联合击垮了。

    对朱由检来说,最痛苦的就是,他知道大明末年的历史,但是他要说服的却是一个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文臣。朱由检如果实话实说,估计这位首辅大人第一反应就是联络官员,把他这位得了失心疯的皇帝给看管起来治病。

    对于大明文官来说,他们是不会让一位看起来神智不清的皇帝接触任何政事的,就算是和阉党斗的不可开交的东林党人也会默认这种处置的方式。

    因此朱由检知道黄立极在谈论大明的未来时,很多事都不会实现,而黄立极所不能预料的连年天灾却会频频发生。但是他是大明的皇帝而不是一个神棍,因此他不能拿尚未发生的事当做预言,来警告黄立极的政治考虑。

    对于黄立极这些文官的心理,朱由检其实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就好比是住在山坡边上的住户,政府通知他们赶紧离开自己的房子,因为马上会有泥石流下来。

    但是这些住户认为天气很晴朗,怎么可能会有泥石流,死活躲在家里不走。对于黄立极们来说,大明要亡于后金,就和大晴天听到泥石流一样不可信。

    朱由检只得试着去说服这位大明的首辅,他沉默了许久之后,才对着黄立极回道:“黄先生这是看吾年幼,所以不愿告诉吾,大明现在的真实情况吗?”

    “陛下这是从何说起,老臣刚刚所言均是事实,绝无半点虚词。”黄立极顿时惊吓的为自己辩解道。虽然他是隐瞒了不少事,比如下层平民破产,天下的流民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在黄立极看来,这些流民不过是因为年景不好,出来逃荒。只要风调雨顺一两年,这些情况都会好转的。他没必要夸大其词,反而让崇祯感觉大明危在旦夕,非要改革不可。

    黄立极正在为自己极力辩解时,朱由检摆着手打断了他的辩解,然后很平静的说道:“如果这是首辅眼中的大明,那么吾不得不说,首辅你对大明现在的状况了解的不够。”

    朱由检一边思索着,一边组织语言说道:“首辅请先听吾说完,吾在信王府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名曰:人口论…”

    朱由检从京城郊区的一户人家说起,这户人家在当年成祖修建北京城时,被官府征发而来。初代只是夫妇两人,但是三十年后就变成了一个10人的大家庭,60年后就成了一个20多人的小家族,到了今天已经是连绵数个村落,上千人的大家族。

    从一户人家可知,大明承平200余年,人口增殖近百倍。但是洪武二十六年,户部清理天下田亩,共计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地。到了万历三十年清丈天下田亩,共计一千一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八顷地。 

第93章 劝说() 
“…我们且不谈这些清丈出来的土地中有多少是虚额,以全国人口的增长状况来看,现在的人口应当最起码是洪武开国时期的30倍,虽然在丁册上统计的人口大约只是开国初的10倍,也就是6000万人,但是实际上大明的人口应该在1亿5千万到2亿之间。

    土地开垦增加的耕地数量不过是开国初耕地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是同期人口却增长了30倍。土地的增加供应量远远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且还有大量的土地被宗室、缙绅所掌握。

    这样下去;大明的百姓要靠什么才能生存下去?一顿不吃,人会没精神;一天不吃,人会饿的发慌;三天没吃的,百姓就要开始造反了。现在就请首辅教教我,这大明什么时候要完?”

    黄立极张目结舌无言以对,虽然朱由检无法背下马尔萨斯的整个人口论。但人口论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不断繁殖的人口数量和土地产出的有限供应不足的矛盾上。

    根据这个结论,朱由检只要调查北京城附近的人口增长状况,在根据北京城附近的耕地开垦数量进行对比,就能完成一份简单版本的人口论了。

    也许这份朱由检版本的人口论涉及到的内容不如马尔萨斯所写的那么精深,用词也不如原版人口论这么简洁,但是这已经足够向黄立极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了。

    一向从儒学经典中寻找治世之道,以儒家伦常秩序观察这个世界的黄立极,突然毫无预兆的被朱由检揭开了,这个温情脉脉的封建伦常秩序的社会外表之下的真实世界。

    在这种猝不及防之下,黄立极整个精神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如果他不是大明的首辅,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那么最多也就是多了一份担忧,向当朝执政呼吁上书罢了。

    但是身为大明首辅,他却有着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黄立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过的儒家经典过了一遍,却发现各种儒家经典中完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所谓的减轻赋税和与民休息,在这种人口和土地的不可调和矛盾面前,只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因为越是与民休息,人口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一方面新增长的人口需要土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宗室、缙绅、豪商对土地的贪婪却永无止境。这种状况下,他之前对大明朝局所设想的,以拖待变等待大明自我恢复元气的执政策略,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和这个大明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比起来,崇祯略有刻薄的质问,反倒显得无足轻重了。黄立极自己都不禁怀疑起来,这大明还能撑上几年?

    过了半响,黄立极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这还是第一次,他在君前失仪。

    黄立极已经顾不上谨守臣道了,他注视着朱由检的双眼,声音干涩的说道:“老臣无能,实在是找不到解决这个人口和土地问题的方法。不知这人口论是哪位大才所写,臣请陛下征辟此人,也好让老臣请教一二。既然此人能写出这篇文章,想必对人口和土地的问题已经研究了不少时日,如果有此人的协助,我相信集合众人之智,我们终究能想出一个办法来的。”

    能让首辅黄立极反对变革的立场发生动摇,朱由检总算松了一口气。这表明这位大明首辅并未躲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一点上,这位首辅已经比这时代的大多数官员强上很多了。

    不过黄立极想要把人口论的作者找出来,这可让朱由检头疼了一会。不管写了人口论的西方学者马尔萨斯,还是阐述了人口增长现象的意言治平篇东方作者洪亮吉,都是150年以后才出生的人物。

    朱由检只略略犹豫了一下,就含糊的说道:“这人口论,朕所看到的不过是一篇残文,据说是海外一名哲人所作,其人名为马尔萨斯,因为其国风俗和大明颇为不同,所以朕按照其文的理念,重新在大明做了一次调查,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大明版本的人口论。至于这位马尔萨斯是生是死,现在身处何方。朕也不清楚。”

    听到崇祯这么说,黄立极无疑很失望。他咬了咬牙,然后对着崇祯俯首说道:“老臣实在无能,无法为陛下分忧。老臣请求致仕,以待陛下另选贤能,挽此大明危局。”

    看着在自己面前低下头的黄立极,朱由检不由摇头苦笑。刚刚他以为黄立极比其他官员更有担当,现在他才发觉,这个时代的官员其实都差不多,黄立极的担当也就比其他人强上一些而已。

    当遇到无法逾越的困境时,黄立极的最后选择,也就是退位让贤了。朱由检心中暗暗对自己说道,“这个时代敢迎难而上,直面危局的也只有一个张江陵而已。自己对黄立极抱有的期待,还是太过无谓了。”

    黄立极保持着俯首的姿势很久,感觉自己的脖子都有些发酸了,才听到崇祯幽幽的说道:“首辅这个习惯可不好。”

    黄立极有些诧异了,他不明白崇祯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很快崇祯就略带不满的责怪道:“朕听说,宋代士大夫讲究,以天下为己任。你们这班士大夫们,平日里一个个以两宋士大夫为榜样,结果到了危急关头,却一个个束手无策,尽想着逃跑。这就是你们平日里所说的士人风骨吗?”

    黄立极大骇,崇祯这个指责实在是太过严厉了。这话要是传出去,他这个大明首辅就真成了千夫所指,有辱士风的名教罪人了。

    朱由检似乎并未打算就此结束,他在黄立极面前来回踱步,声音变得非常的冷酷起来。

    “首辅退位之后会不会有贤人上台我不清楚,不过首辅觉得自己会有什么下场呢?”

    黄立极有些慌乱的抬头看着崇祯说道:“陛下此言何意?”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抽动了下嘴角,注视着黄立极的眼睛说道:“请首辅好好想想吧,皇兄去世之后,如果不是朕居中维持,今日朝中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