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倪元璐张了张嘴,终于还是什么声音都没发出来。而陆澄源等人则是脸色苍白,随着崇祯把太祖和天启帝搬出来之后,他们之前计算的一切应对手段都失去了作用。

    在大明朝,臣下能够制约皇帝的武器,一个是圣人的大道理,另一个则是祖制和祖训。前者主要是舆论上的压力,皇帝接不接受,还要看他有多在乎自己的名誉。

    比如像正德这样的皇帝,圣人的大道理基本是难以说通的。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制约皇帝的枷锁,不是成祖这样的雄主,是很难打破这些旧的规则的。

    现在崇祯故意歪曲了太祖皇帝删改孟子言论的用意,在座的大臣们根本不敢就这个问题同皇帝进行争论。

    君民一体论,虽然看起来是对孟子民为贵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但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孟子对于君主和民众的观点,这实质上是后世民选政府改头换面的说法。

    如果崇祯不是假借太祖的名义阐述这个观点,那么在座的大臣们还能引经据典的同皇帝争论一番。但是涉及到太祖的话,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政敌扣上非议太祖的罪名。

    毕竟现在可不是团结一致的文官集团同皇帝争夺治政的权力,在这些官员的边上,还有着想要对他们做出反击的政敌呢。

    最让这些官员难受的是,崇祯借用天启皇帝的临终遗言,再次敲打了在座的官员们。皇帝这是在昭示,他继承大统乃是完全合乎于礼法的,因此他拥有大明天子全部的权力,而不是被文官们截取的,打了折扣的皇权。

    黄立极抬头扫了一眼,那些刚刚还在起劲的弹劾自己的官员,现在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嘴角不由露出了几分嘲讽的笑容。 

第566章 道统和法统() 
当崇祯突然向群臣抛出了什么是朝廷的质问时,郭允厚还是有些吃惊的,因为这同他们此前和皇帝商议时的计划有所不同。

    不过在皇帝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当初设定好的道路上来,让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户部这次之所以愿意挡在攻击黄立极舆论的前面,自然是想要把两淮盐引案的最大好处抓在手里。

    对于能够不花什么代价就占据了未来两淮盐业四分之一的股权,还能从盐引案涉案人员身上获得一大笔罚款,户部上下官吏还是很有兴趣的。

    虽然户部拥有对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但是盐运司的主官盐运使的品阶是从三品,仅次于户部尚书,同户部侍郎同级。因此户部对于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力,还不及都察院派出的巡盐御史权力大。

    因此盐税虽然是户部最大的一项现金收入,但是户部官员在盐业上获得的好处,其实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户部轻易的把长芦和河东两处盐场卖给了四海商行,而没有多加反对。

    盐运司官员们富的流油,但是他们给予户部的节贡也不会坏了行情,也许对几个户部分管官员和户部尚书那里会有另外的馈赠,但是对于整个户部来说,盐运司的存在并没有超过其他地方衙门。

    如果有机会让户部直接管理地方盐政,户部上下的官员自然不会去理会地方盐运司官员有什么想法,毕竟别人家的儿子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儿子。

    更何况,自崇祯登基以来推行的新政,使得户部官员的升迁呈现出了某种封闭性的倾向。以往为了防止官员在某个部门做大,对于六部官员的任职采用的是流动升迁的模式。

    比如工部郎中要想升任侍郎,就必须换一个部门。连续担任了两届京官,就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员。这种官员任职的方式虽然消除了各部门的山头主义,但是同样让中央各部门呈现出了组织涣散,毫无凝聚力的后果。

    以座师门生关系联结起来的个人小团体,完全凌驾于各部门的部门利益之上了。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打击一个没有组织的个人小团体,总比去面对一个依托于上下级关系严密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要强。

    前者因依附于皇权而存在,而后者则利用了部门的权力对抗了皇权。套用一句太祖的言论,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崇祯自认不是太祖这样的政治大师,也没有如洪武帝一般的精力和才能,要把一切政治事务都纳入自己手中。

    因此他在一团散沙的中央六部和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山头主义中,他默认了后者的存在。而户部、工部和刑部,因为这三个部门所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使得新政推行之后,便呈现出了某种封闭性的倾向。

    户部官员对于算学和金融知识的要求,工部官员对于理工科类知识的要求,刑部官员对于法学知识的要求。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显然不是半路出家的官员能够掌握的。因此从外部调入这三个部门的官员,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

    既然进入户部之后,个人的仕途升迁同户部工作的好坏联系在了一起,那么维护本部门的利益,就自觉的成为了户部官员们的共同准则。户部权力的扩张,就是他们个人权力的扩张。户部利益的受损,就是他们个人利益的受损。

    因此当两淮盐引案爆发之后,郭允厚稍稍向下属们吹了吹风,户部官员们就上下一心的站在了支持首辅的立场上,他们就是指望着从这起大案中让户部获最大的好处。

    当崇祯抛出了君、民、社稷三位一体的论点之后,此前还在纠缠于韩一良要不要受罚,首辅黄立极对于两淮盐引案究竟要负什么责任的官员们,就如同被人打了一闷棍一样,双方在会议开始后积攒起来的决一死战的气势,顿时被悄然瓦解了。

    自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之后,便被后世儒家学者们尊称为亚圣,认为他发扬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为历代帝王所喜,因此他所著作的《孟子》一书,是在南宋时,被朱熹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后,才被正式奉为儒家治学的重要经书。

    到了大明朝,控制欲过强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所说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大为不满,一度想要撤销孟子的亚圣封号,并下达了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文庙的命令。

    虽然在群臣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在一年之后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但是他对于孟子的言论依旧耿耿于怀,于是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刘三吾揣摸皇帝的意思,共删掉《孟子》八十五条“有问题”的内容,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孟子节文》一书。

    朱元璋随后便下了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为本”。

    正因为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态度,所以虽然《孟子》是科举用书之一,但是天下读书人对于《孟子》一书的内容并不敢多加讨论,完全是按照朝廷颁发的标准注释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唯恐因此触怒了皇帝,而坏了自己的功名之路。

    但是现在崇祯歪曲了太祖高皇帝删除孟子言论的本意,还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提升到了三位一体论,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盐引案和首辅什么的,此时已经无关紧要了。

    以孔孟之道为治国理政最高准则的大明王朝,任何在儒家学术上提出的新观点,必然都会影响到王朝的政治格局。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官员对抗不受限制的皇权的最有利的武器。在经过大明士人200余年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民本思想实质上已经在中下阶层的百姓心中扎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朱元璋试图通过删除孟子的言论,来禁锢大明士大夫的思想。但是这种禁锢思想的政策,显然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了。不管是那个朝代,**对于读书人的诱惑,显然远比公开出版的书籍更大一些,更何况被禁止的还是亚圣的言论。

    这也是为什么东林党人虽然屡屡被打压,但是民间百姓却依然支持东林党人,认为他们是被迫害的正人君子的缘故。因为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始终都是围绕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在阐述。

    虽然东林党人在施政时,并没有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比从来没有提及过任何政治主张的阉党们要强的多。

    现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体论,不但取消了君王和民众之间的对立立场,还把自己包装为了民众利益的看护者,这无疑是抢走了文官们赖以制约皇权的话语权。

    除了站在皇帝一边已经无法改变立场的那些阉党成员,和被利益蒙蔽了的户部官员之外,政治水准在正常以上的官员们,都对崇祯的这番话语产生了不好的联想。

    大明开国以来,法统归于皇帝,而道统归于士人,这也是皇权和士权能够保持平衡的思想基础。程朱理学提出的道统论,往往都是以“正君心”为目的。

    而随着万历朝结束之后,大明国势的不断衰落,士人所宣扬的道统,已经隐隐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迹象了。现在崇祯突然抛出了关于君、民、社稷的三位一体论,在有心人眼中,无疑代表了这位皇帝陛下正在动摇士人所把持的道统。

    如果让一位君主掌握了法统和道统,那么自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的士人阶层,将会失去自己思想上的独立性,从而真正成为皇帝的家奴了。

    不管是刘宗周、韩爌等老东林党人,还是倪元璐等东林党后起之秀,显然都是不愿意让皇帝有机会染指关于道统的发言权的。

    而皇帝抛出的三位一体论,也不是他们急切之间就能反驳掉的论点。一种思想观点的出现,总是需要经过岁月的打磨,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的。就比如,没有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就不会有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盛行。

    现在皇帝提出的三位一体论,显然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这种观点的提出,显然是符合大明中下阶层百姓的期望的。对于这个论点进行反驳,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东林党人的分裂,毕竟维系东林党人之间最强的纽带,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学术理念。

    于是,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体的言论之后,东林党人立刻选择了冷处理,不让皇帝继续在这个观点上发挥下去。他们寄希望于,这三位一体的言论,不过是皇帝今日的灵机一动,而不是早有预谋。

    没有了东林党人的声援,科道官员们就更不敢跳出来,继续为了盐商的利益攻击韩一良和首辅了。会议的讨论焦点,也从两淮盐引案的处置,转移到了如何解决东南百姓吃盐的问题上来了。

    朱由检环顾了下方官员之后,才平静的说道:“既然诸君不能对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见解,那么郭先生,你身为户部尚书,你觉得朝廷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解决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 

第567章 尘埃落定() 
听到了皇帝的问题之后,站在黄立极下方的郭允厚不慌不忙的走到了台阶下面,对着崇祯行礼之后说道:“臣以为,既然两淮盐商暂时不能供应行盐区内的食盐,那么为了东南百姓的利益考虑,应当从其他盐场调运食盐以补充东南百姓的需求。

    长芦、河东盐场的食盐可以入豫,两浙盐场的食盐可以入苏,川盐可以济楚。据臣所知,长芦盐场改为晒盐法之后,产量已经快要接近两淮盐场的产出,而河东盐场去年也恢复的不错,至于自贡的井盐产量更是增加了2倍。

    因此,即便是两淮盐商无法供应东南地区的食盐,户部也能从以上盐场调运足够数目的食盐…”

    郭允厚的回答,顿时让在场的官员们纷纷议论了起来。虽然户部尚书提出的建议,的确能够解决现在东南百姓面临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无疑是在损害两淮盐业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

    两淮盐业除了盐运司的官吏和盐商之外,还有盐场制盐的盐丁和运输食盐的劳动人员,从业人员超过5万。如果按照郭允厚的说法,那么很多人就会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

    因此很快便有人站出来反对了郭允厚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不能因为两淮盐运司官员和盐商的**,而把惩罚落在这些人的头上。确切的来说,他们也是崇祯的子民。因此皇帝不应当厚此薄彼,为了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而让这些人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会议到了这个时候,总算是有了些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思。朱由检一边听着各方官员提出的理由,一边也脑子里重新梳理了一遍关于两淮盐场的资料。

    两淮盐场岁办35万余大引,年供应食盐1亿斤左右,也就是五万吨上下。不过这是官方记录的数据,两淮盐场还有非记录在案的私盐产出数量,大约是两倍于这个数目。

    而长芦盐场在没有改制之前,岁办6万大引。长芦盐场改制之后,通过采用了新的晒盐技术和新开辟的盐田,今年到目前为止的产量已经接近了4万吨,预计全年产量可以超过5万吨。

    以大明的人口数量,每年食用盐的需求大约为15亿斤上下,这还没有包括利用食盐加工储存食物的需求。不过现在大明各地每年的海盐、井盐所有产量加在一起,包括私盐在内,一年也不过只能提供5…6亿斤而已,缺口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而随着化工工业的开展,和钢铁业的持续发展,大明对于食盐的需求再度被放大了。朱由检显然不能够允许,让那些盐商和江南士绅继续把持两淮盐场。这些人对于两淮盐业的发展毫无贡献,只是一心想要垄断两淮盐场的产出,通过垄断销售来获取高额利益。

    而这些盐商和江南士绅获得的垄断利润,并没有用来改造两淮盐场的制盐技术,也没有用来投资工商业,而是消费在了名妓、园林、寺庙、学院等事务上。因此,从他们手中夺走两淮盐利,朱由检心中丝毫没有愧疚的意思。

    听完了各位官员的意见之后,朱由检终于再度出声说道:“朕以为,郭尚书提出的办法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