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同刘兴祚交情很深厚,刘兴祚诈死叛逃之前,黄台吉已经收到了一丝风声,但是因为库尔缠的保证,所以没有采取行动。这件事让黄台吉最近疏远了库尔缠,对于库尔缠的建议,他不置可否,转而向几名汉臣询问道:“你们也是这么看的?”
范文程和鲍承先互相看了一眼,便一起回道:“奴才们也认同巴克什库尔缠的看法,此事宜静不宜动,只需在国内查禁此书即可。
现在最为重要的事,还是下个月的开科取士。这是本朝龙兴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是为我后金兴盛之基。只要我后金国势蒸蒸日上,则南朝今日之所为,不过徒惹人发笑耳。”
宁完我冷静的站在一边观察着黄台吉的神情,发觉这位大汗眉头微微皱起,并不是很认同这些意见,他顿时上前说道:“大汗,奴才以为巴克什库尔缠、范、马几位大人说的虽然不错,但是我后金国也不能全然置之不理。”
黄台吉抬头看了看这位,在他设立文馆后向他上书自荐的萨哈廉家奴,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你且说来听听,应当如何应对。”
宁完我同范文程不同,他虽然也是生员,但是家境贫寒,也就无法进入努尔哈赤的眼界。替女真人做了近十年的奴隶之后,他早就忘记了读书人的气节,只想着能够出仕后金,改变自身的命运。
因此在文馆建立之后,他做事的主动性要比范文程等汉人高的多。比如迎合黄台吉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的心思,便向黄台吉提出仿效明朝设立一整套官制,以变更现在后金混乱的议事章程等等。
得到了黄台吉的首肯,宁完我顿时不假思索的说道:“大明以此书欺我后金,是料定我们难以辩驳,但是我后金又何须去辩驳。
南朝长于文事,但我国盛于武功。彼以文事相攻,我当以武力回敬之。大汗此前召蒙古各部首领入京,商议伐明还是讨伐林丹汗,沈阳城内的大小亲贵也咸知此事。
去年我国于南朝签订和议之后,明国商人往来沈阳城的也并不少见,奴才料此消息必然会传入南朝耳中。
是以我国不管是出兵讨伐哪一方,恐怕都会早有准备。因此奴才以为,大汗应当借此事为借口,发少许精兵扫荡锦州周边。一来以做南朝污蔑我国之回应,二来则懈怠南朝之心。
我国既然已经发兵攻打过南朝一次,想来察哈尔部和南朝都不会预料,我国今年还会再度出动大兵继续讨伐。此正是一举二得之计。”
听完了宁完我的话语,黄台吉的脸色终于有了几许笑意,文馆众人中,也只有这个宁完我的想法最合他的心意了。他对着宁完我点了点头,淡淡的说了一个字:“善。”
黄台吉拿定了主意之后,他便让达海下达了谕令。谕曰:“自古及今,文武并用,以文治世,以武克敌。今欲振兴文教,试录生员。诸贝勒府及满、汉、蒙古所有生员,俱令赴试。中式者以他丁偿之。”
随后他在朝议中,又以迷惑林丹汗为由,向大明进行一次小规模的佯攻。这个建议终于获得了满蒙亲贵的支持,阿敏、代善只要保证营口不受影响,他们对于锦州这个后金公用的交易口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利益。
为了保住同大明之间的贸易关系,阿敏还授意长子爱尔礼主动向四海商行的管事做了一定程度的通报。
在阿敏看来,不敢出城野战的明军,就算知道了后金出兵进犯,也不过就是守在城内观望而已。而此次后金出兵佯攻,并不是要攻下锦州、宁远等地。因此他透露这个消息出去,不仅不会妨碍到后金的出兵计划,还能向明人卖好。
此外后金出兵锦州、宁远等地,相当于暂时封锁了锦州这个陆上的贸易口岸,如果明人不切断营口的海上通航之路,对于他和代善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因为,这样营口就成了后金和大明唯一的通商口岸了。
事实也正如阿敏所料,九月初,贝勒济尔哈朗等出兵锦州、宁远城外,劫掠了上千汉人返回沈阳,明军只是坐于城内坚守,并不敢出兵同后金兵在野外对抗。
后金侵略锦州被明军击退的报捷文书传回京城时,朱由检和总参谋部都是半信半疑的,毕竟除了一道报捷文书之外,祖大寿可是连一个首级都没送到京城来。
不过考虑到安抚辽西的军心,在孙承宗的建议下,朱由检还是同意了对这次防守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但是精神奖励多而物质奖励少。
祖大寿和辽西将领们接到朝廷颁发的奖励时,倒是颇有怨言,认为现在这位崇祯皇帝比起他的兄长小气多了。
后金的出兵雷声大而雨点小,如此轻易的被击退,让崇祯倒是颇为狐疑。在他看来,后金如此大张旗鼓的召集新附蒙古各部议事征伐,绝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被辽西这些明军所击退。
后金立国完全是依赖于武功之强盛,察哈尔部西迁之后,辽东蒙古各部虽然向后金所屈服,但是人心毕竟尚未稳固。如果后金真的要带领蒙古各部出击,必然是需要一场无可置疑的大捷,才能慑服这些新附的蒙古人的。
孙承宗和几名参谋部成员也是如此之想,因此总参谋部继续对北面各边镇下令,要求加强戒备,不得懈怠。
第544章 黄金价格之战()
崇祯元年九月初一,京城百姓关注的焦点,从年初的士绅大会,顺天府改市政厅,京城各工坊招工的人数,终于挪到了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上来。
自大明开国初年,朝廷定过一次黄金一两换白银四两的官方定价之后,此后200余年大明官方就没有再发布过类似的贵金属货币兑换政策。
一来是朝廷发布的兑换政策总是出于丰盈国库的考虑,总是希望拿国库中有余的物资去兑换民间的财富,很少考虑到民间百姓的想法。因此制定出来的货币政策总是不切实际,比如规定宝钞一锭换白银一两或是铜钱880文。
这种近乎于掠夺民间财富的政策自然不会为百姓所认可,甚至往往激起了地方上的叛乱。而根据大明官场一贯的做法,激起民变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当事人都会被重重治罪,因此也没有什么官员敢在货币政策上动脑筋的。
于是大明的货币兑换市场,最终成为了最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完全是依赖于民间商业贸易的交易实况。
不仅仅是大明南北地区,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不一致,就算是相邻的城市之间,货币兑换比例都有着微小的差距。物资充裕的地方,铜钱的价值就高一些,物资紧缺的地方,白银的价格就贵一些。
而各地的银钱兑换比例,基本上都掌握在当地的钱庄手中。同西方的早期银行一样,钱庄的前身就是金银首饰店,他们在打造金银首饰的时候,渐渐便发觉了黄金、白银、铜钱之间的兑换有利可图,因此开始出现了专营黄金、白银、铜钱之间兑换的店铺。
大明的钱庄兴起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当时宝钞过量发行导致迅速贬值,朝廷不得已放开了对于用银的禁令。由于光是铜钱就有制钱、私钱、白钱三种不同的区别,因此钱币的兑换业务也就开始成为了大明百姓所需的民生行业。
到了嘉靖时朝廷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钱币兑换业务的发展。嘉靖八年,民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
于是到了万历五年,朝廷再次放开了对于钱庄设立的限制。大臣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从这方面来说,钱庄和银行之间的界线只差了一步。
不过这一步大明王朝却始终没能跨过去,而各地钱庄则享受了原本应当归属于朝廷的铸币税。到了天启末年,民间的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钱币,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
更有在两地联号的钱庄,发行可以在两地汇兑的会票,成为了类似于纸币的信用单据。此外,在江南农村,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为江南百姓提供春季贷款,秋季收米或棉花、生丝的业务,极大的活跃了江南地方的经济。
不过等到了中央银行及另外两家银行成立之后,这些地方上的小钱庄不是被三家银行所吞并,就是被三家银行所挤兑退出了货币兑换的市场。而制定金银铜和纸币互换的比例,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银、铜、纸币之间的兑换标准,因为各家银行网点的不断拓展,因此是最先落入三家银行手中的。但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因为不是百姓日常所用的小额货币,因此受到银行影响最小。
能够用得到黄金和白银交易的大宗货物,一是海外贸易;二是盐业;三则是丝绸、竹木和粮食。但是就集中度来说,又以前两个行业最为主要。
因此当朝廷颁发了黄金法案,三大银行想要把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例推到1:15的固定比例上时,他们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江南的豪商和两淮的盐商。
依靠江南士绅支持的这些豪商,在海外贸易上被朝廷挤压之后,自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认命的。但是他们苦于找不到反击朝廷的机会,被朝廷招安的十八芝海盗集团牢牢的掌控着东南海域上的治安权,凡是非正常出海的船只都会被这些前海盗首领们所拦截。
按照刚刚成立不久的海关衙门的命令,凡是缴获的走私船只,连船带货物拍卖之后,稽查人员可以先分到3成,然后还有其他奖励。在这种高额奖金的刺激下,那些被招安的前海盗觉得,他们现在比之前当海盗的时候还分的多,还不用担心被官军围剿,因此积极性比那些大明的水师高多了。
对于这些原本就不畏惧官绅的前海盗们,他们往日用在大明水师面前的伎俩就完全失去了效力。大明水师是经制之师,只要这些豪商背后的主人给他们主管的官员发张帖子,这些水师官兵那里还敢对他们的船只进行盘问。
但是这什么巡阅府、镇守府,这些豪商们打听了半天,都不明白这些被招安的海盗究竟归谁管理。倒是听说有个海商协会可以出面协调这些海盗们的行动,但是海商协会是真正可以同皇帝联系的一个非官方组织,不是他们这些人可以施加压力的。
而想要加入海商协会,就需要把用于海外贸易的资金来源说清,并承诺服从海商协会作出的公论。这两个条件便硬生生的把这些豪商们拒之门外了,他们的资金来源显然是不能言说的,而他们也只能听命于背后主人的命令,而不是海商协会的公论。
无法加入海商协会,也无法按照从前的走私行动获利,这些豪商们自然也就损失了大量的利益。如果按照正常贸易缴纳税赋,他们获取的利润还不够分给背后那些资金的主人。因此当他们意识到三大银行推动的黄金价格升高,是朝廷在背后策划后,自然就选择了打压黄金价格的立场。
而至于两淮盐商,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大明盐商的代表了。这些财大气粗的盐商对于黄金上涨或是下跌,其实并不感兴趣。
但是两淮盐商终究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商人团体,在他们的背后同样有着各地的官绅集团的支持。其中山西官绅和江南士绅在两淮盐业的势力最大。
三大银行的背后虽然同样有一批地方士绅支持,但是他们最大的支持者还是崇祯本人。如果去掉皇帝本人的支持,三大银行背后士绅的力量,完全不及江南豪商和两淮盐商背后的势力。
因此,极力得到皇帝支持的黄金法案,过了4月之后,数月来依然牢牢的站在了黄金兑白银1:12这个关口,不肯下去。
但是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几个月的黄金拉锯战,已经让他们开始认同了北京和上海两个黄金交易所,每日颁发的以纸币计算的黄金价格。理论上来说,纸币不过是一种白银代用劵,但是随着使用纸币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普通百姓已经很少再去计算一元纸币究竟代表多少白银了。
在他们看来,3分钱能够买到一斤食盐,09元可以买到一匹京城标布,1元钱则能买到1石小米,这已经足够让他们承认纸币的价值了。
曾经朝堂上那些大臣,担心百姓不肯承认纸币的价值,拒绝使用纸币进行交易的意见,也开始慢慢消失了。就连大臣们自己,也开始乐于接受纸币,而不是朝廷发放的白米帖子。纸币可以直接在四海商行内消费,但是朝廷发放的白米帖子就比较坑了,需要自己去米仓领取。
有些米贴的领取地点在京城到还好,只是让家中的仆役辛苦一些。但多数领取白米的地方是在通州大仓,来回运粮的路费就差不多占去了俸禄的十分之二三。更有一些官员因为编制的关系,他们的米贴更是远在南京,这种的只能在市面上半价卖给商人。
随着纸币价格的稳定,在京城市面上使用的铜钱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了。这对于铸造铜币的官员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而京城的物价虽然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忽起忽落的钱荒危机来说,依然还是一件好事。
毕竟纸币不足,只要印刷一批就成。而铜钱如果不足,就不是短时间能铸造出来的。再加上,铜钱因为质量的关系,新钱想要流通出去,必须要得到商人们的认可。
但是纸币就不同了,它的价格决定于它的兑换价值,而不是它本身的价值。因此只要承兑银行有能力兑换纸币,就不必担忧市场上被商人拒收。
不过三大银行雄厚的财力,却在黄金价格上遭到了江南豪商和一部分两淮盐商的联手狙击。
但凡是有些见识的商人们,在几个月的黄金价格战中,也开始慢慢明白了过来。这一局,如果让三大银行把黄金价格推到1换14以上,便是一场大胜利。
从此大明境内的黄金价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