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些土豪劣绅。

    就算是袁尚书替他们求情,国法依旧是国法,不可为人所偏废。不过就如袁尚书所言,现在朝廷在河南的办案小组虽然成绩斐然,但是打击面有些过广,打击的力度也有些失去控制了。对于这种现象,朝廷还是应当加强监管的。

    我们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但是也不应当冤枉一个好人。所以,朕以为刑部可以派出人员前往河南,对已经审结的案子进行核查,对于在审的案子进行监察,对于明显的冤假错案要加以平反。

    至于迁移人口前往济州岛、台湾岛,以充实当地人口,使之成为我大明真正的领土。这是百年大计,不可轻易放弃。身为享受国家优待的士绅,当然是要作出表率的。因此已经迁移的家族就不必再召回。

    至于尚未出发的迁移人口,便以4月15日为分界线。此前已经出发的人员继续迁移,此后尚未出发的人员缴纳5户普通人家的移民费用,便可免去迁移令。4月15日之后,暂时冻结关于河南人口迁移海外的政策。

    征收上来移民费用,专门用于招募流民前往海外移居,由总理衙门负责此事。另外,朕有意在河南仿效佛山嘉会堂故事,在每县设立士绅会议。专门负责地方建设发展事务,及监督当地官员的施政,及本县士绅的不法之事。

    这样的话,许显纯等人就可以将手中的案子交给当地士绅会议进行审核讨论,河南之事也能告一段落。当然,士绅会议成立之后,任何士绅都不得背着士绅会议对百姓实施私权力。

    比如用水时节发动百姓争水,对通奸女子进行浸猪笼等等。如果有人违背了士绅会议的公论,士绅会议可以剥夺其一切士绅特权。朝廷将会为士绅公论背书,除非上一级的官府撤销下一级士绅会议的士绅公论。”

    袁可立终于松了口气,不管是刑部派员核查,还是成立士绅会议对地方士绅进行监管,都代表着崇祯把处理河南事务的主动权力交了出来。

    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朝廷并没有对政策作出变更,但是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却落在了他和河南士绅手中。接下来,只要河南士绅不进行内斗,那么河南民变引起的士绅反抗征粮一案,大致是到此为止了。

    袁可立赶紧起身向皇帝行礼道谢,表达了他对于皇帝这个决定的支持。

    不过事情显然还没有结束,崇祯轻轻拍了拍桌上那叠袁可立带来的文稿后说道:“袁先生的请求,朕已经解决了。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该轮到我请袁先生帮一个小忙了。”

    袁可立保持着屈身行礼的姿态还没有直起身来,听到了崇祯这个问题,不由心中有些吃惊,但他还是回道:“陛下有什么吩咐,臣自当竭尽所能。”

    朱由检低头看了看手下的文稿后说道:“《民事通则》的选例虽说不错,但是朕还是觉得缺少一个基本的原则。所以朕希望在《民事通则》前面,放上一段总论,以作为整部法典的中心思想。”

    袁可立有些迷惑的看了崇祯一眼,不由说道:“陛下要加上一段圣训,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还请陛下示下,臣回去后便附在卷首,以晓喻天下百姓。”

    朱由检想了想便说道:“朕希望能加上这么一段总论,论人的基本权利…” 

第485章 双方的盘算() 
袁可立离开宫门的时候,还在回想着崇祯刚刚对他所说的,论人的基本权利的言论。

    在他看来,崇祯这些言论同先贤大道实在是背道而驰,倒是同李贽、泰州学派的思想相近。

    不过他很快便想到,徐光启的恩师正是同李贽交好的焦竑。相比起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思想偏激的李贽。以学者立身,融会各种学术思想的焦竑焦弱侯,因为学识渊博,且大度容纳新知有卓见而著称。

    显然,崇祯受徐光启这些推崇西学的学者影响很深。袁可立在马车上思考了一路后,在心中下了这个判断。

    听到袁可立回府的消息,长子袁枢和几位在府内等候消息的河南士绅,顿时匆匆出了庭院迎了上来。

    “节寰先生,陛下那边怎么说?”

    “尚书大人,陛下可答应中止迁移命令了吗?”

    “父亲…”

    听着一群人围上了七嘴八舌的向自己发问,全然没有往日相见的气度,袁可立心中不由暗暗摇头。

    他停下了脚步,对着长子不悦的说道:“我让你好好招待几位家乡父老,你就是这么招待的?还不请几位家乡父老进去,我先去更衣,再出来同各位父老叙话。”

    袁可立虽说是在教训儿子,但是几位河南士绅顿时安静了下来。他们自然听的出来,这位刑部尚书心中很有怨气。

    几位士绅面上此时也有些讪讪然,但是他们心中却也有些埋怨,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这位尚书大人还一副处变不惊的模样,全然不顾他们现在是如何的担惊受怕。

    当袁可立换上了常服出来之后,客厅内的几位士绅已经有些望眼欲穿了。不过他们倒是还没忘记,刚刚袁可立进府时的态度。因此虽然心情急迫,但还是耐心的先同袁可立见了礼。

    叙完礼节之后,袁可立不慌不忙的把今日入宫同崇祯的谈话简略的说了一遍。虽然省去了许多不能说的细节,但是大致说明了皇帝的态度。

    听完袁可立的话语之后,一名士绅终于松了口气说道:“看来陛下还没有收到,官军攻打淮源陆家庄失利的消息。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恐怕今日就不能心平气和的同老尚书谈话了。”

    “是啊,幸亏我们一收到消息就紧赶慢赶的直接来了京城。就是怕许显纯、李夔龙利用这事向陛下进谗言,要是被他们说动了陛下,利用这事大兴冤狱,我河南百姓恐怕就要遭一大劫了。”

    几位士绅又是后怕又是庆幸的说道,另有一名士绅则愤愤不平的说道:“许显纯、李夔龙这些狗贼,来到河南之后便大兴冤狱,迫害良善。

    连淮源陆家这样的地方大族,都被他们逼得走投无路了。淮源陆家在桐柏可是绵延了十几代人,是我河南地方出了名的积善之家。

    节寰先生、各位,难道我们真的要眼睁睁的看着,许显纯、李夔龙他们就这么在我们河南欺压良善,把淮源陆家打成叛逆吗?”

    这位士绅的话语,顿时让堂内的士绅们安静了下来,他们都齐齐向着坐在上首的袁可立望去,似乎在等待这位尚书大人发话。

    现在在河南士绅中能够众望所归的领袖,大约也只有这位四朝元老袁可立了。

    袁可立不仅在河南士绅中名望卓著,便是在士林中的清望也很好。加上他同孙承宗、徐光启的私交也不错,因此一旦有事,河南士绅便很自然的唯他马首是瞻了。

    事实上这些士绅虽然向皇帝低了头,但是他们不过为了避开更大的灾难,而不是真心心服。

    正如这位士绅所言,淮源陆家这样的地方大族倒下去,不免让这些士绅们有兔死狐悲之感,他们倒是希望袁可立能够再次出头,把陆家也解救出来。

    但是,袁可立却不冷不热的对着几位士绅说道:“什么样的良善之辈能够蓄养逃人在家?还在庄子里窝藏了军械的?

    县衙传文而不去,官军上门而据守。整个河南都没有几门佛郎机炮,陆家倒窝藏了6门,他们想要做什么?以武力违抗官军,这是谋逆之罪。

    如果你们还觉得陆家是冤枉的,不妨自己去替他家上书喊冤,老夫可没这么大的胆子,同谋逆大案扯上关系。”

    听到袁可立话语中大有撒手不管他们的意思,几位士绅顿时打起了圆场,就连刚刚那位有些愤愤不平的士绅,此时也沉默不语了起来。

    而袁可立离开上书房之后,王承恩不免有些迟疑的对着皇帝说道:“陛下就这么答应了袁尚书,打算放过那些河南士绅,不再追究了吗?

    前日许显纯那边不是传来消息,有河南地方大户聚兵反抗官军,打死打伤多名官兵。就这么放过他们,岂不是太便宜了他们了?”

    朱由检摇了摇头,意味深长的说道:“朕什么时候说过要放过土豪劣绅了?朕不过是同意让刑部接手关于河南士绅的案子而已。

    刑部本来就是掌管大明司法的部门,由他们来断案,这是理所应当之事。正好,让朕看看刑部的官员究竟是依法断案,还是依靠人情办案。

    再说了,朕要打倒的是土豪劣绅,不是整个士绅阶层。想要打倒我们的敌人,总是要先把敌人和朋友分清楚。朕不过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同土豪劣绅划分界线而已。

    许显纯他们已经迁移了不少地方士绅大户了,现在他们既然肯低头,总是要缓一缓。免得让他们觉得走投无路,干脆抱团同朝廷斗争,那就不好了。

    何况,接下去河南地区要修建的两条铁路,都需要当地士绅的配合。只要他们愿意配合朝廷修建铁路和建立工业城市,那么朕就没必要同他们纠缠下去。”

    对于皇帝说的前半段话,王承恩并不理解。在他看来,这个天下都是崇祯一人的,皇帝想要做什么事,其实并不需要看这些地方士绅的支持。

    不过想到内府也有股份的,在河南修建一纵一横两条铁路,王承恩又觉得,皇帝说的话还是不错的。

    不管是连接黄河、长江的南北铁路,还是把徐州…郑州…洛阳连接起来的东西铁路,都是前景良好的铁路计划。因为这两条铁路通过的地方,都是人口最为稠密的中原地区。

    如果能够早一天建成两条铁路,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落进内府的口袋。因此,就算是看在两条铁路的份上,放那些河南士绅一马,也是应该的。

    在王承恩还在心中揣摩皇帝心思的时候,崇祯心中想的缘由,倒也同他猜测的相去不远。

    对于今日的大明来说,最需要变革的地方,还是在于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毕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无法带来生产关系上的变革的。

    就像他从河南迁走了不少反对朝廷政策的士绅大户,但是这些大户离开之后,除了他们留下的土地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失地百姓同士绅、朝廷之间的尖锐矛盾外,并不能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只要大明的农人和地主,依旧在为自己的消费生产粮食,而不是为了销售生产粮食,那么换掉几个士绅,其实是无济于事的。

    打击土豪劣绅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明的社会问题,最终还是要打破大明存在的小农经济,解除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从某种方面来说,大明需要的是消灭整个旧有的封建地主阶层,建立一个新的资产者的阶层。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在交通运输方式上进行变革。

    要想让那些农夫为了销售生产粮食或是经济作物,那么首先就得保证他们能把收获的农产品运到市场上去,而不是生产出来之后,却因为运输成本过高,而无法销售。

    在朱由检的记忆里,不管是印度也好,还是中国也好。农村小农经济的瓦解,正是随着铁路建设的大发展而宣告终结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把修建铁路的计划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原因。而华北平原及中原地区,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平原地带。

    在这里修建最简单的马拉铁路,可以说是最为简单且方便的。而华北地区的煤铁资源,也正好可以被利用起来。

    更何况,一个地方土豪的庄园居然能够击退6、7百官军,还是张献忠这样的猛人率领的军队。

    这种挫折,使得崇祯开始重新审视起,河南士绅大户的实力起来了。毕竟河南同安徽交接的大别山、淮河一带,这种大小地主的庄园可是多如牛毛。

    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军队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那么拉拢一批,打压一批,中立一批,必然就成了他现在最好的选择。

    吩咐了王承恩把袁可立送来的文稿收好,朱由检便起身返回了乾清宫。用过午膳小睡了一会之后,朱由检便按照日程安排前往了皇家科学院视察。 

第486章 京城的商业格局变化() 
京城南居贤坊位于东直门大街以南,因为东直门外靠近运河,因此坊内不仅有朝廷建设的新旧太仓、海运仓,还有各地商民自建的大小仓库,自然这里也是外省商人居住最多的一个坊。

    北京城虽然历经金、元两代的发展,在明代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这座坐落在燕山脚下,华北平原上的大都市,一直以来都是一座纯消费型的城市。

    而想要满足这座庞大都城人口所需的各种物资,就需要从南方各省远远不断的运来,是以京城又一直被人称为,天下商货汇聚之地。

    北京城共有商业132行,其中本多利厚的行当有100行,而贴近民生的小本生意也有32行,在内外城游走的街头商贩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如此发达的商品经济,本地人经商的却不多,在京城经营商铺的,大多是外省人。尤以江西、浙江、南京、湖广、山东出身的商人数量居多。

    而在崇祯之前,为了吸引外地商人来北京经商,以满足京城居民的需求,官府在京城四门、钟鼓楼、外城等处建立了大量的廊房,以招揽外地商人。

    除了这些固定的廊房商铺之外,北京内外城还出现了许多日期、场地固定的集市。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大明门前的朝前市、东华门外的灯市、城隍庙市、土地庙市。这些集市每到开市之日便沿街设棚,长的可达3里,短的也有2里。

    开市之日,海外珍奇,各省商货,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在这些集市上都能一一找到。而这一日的人流之大,甚至达到了车不能回头,家人出行不能相顾的地步。但是这些内城集市上的商品价格都很昂贵,一般人都不敢问津。

    除了这些供应平民所需货物的集市外,还有专门供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消费的市楼,这些市楼不仅装饰精美,内里宽敞,还专门设置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