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由检只是看了看他,便否决道:“这个目标还是太高,也太过空洞。我们要设定的低一些,也要更具体一些,好让朝廷官员和百姓一听就明白过来。”

    “那么陛下的意思是?”黄立极不得不出声询问道。

    “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朕以为凡是大明治下的百姓,都应当能够满足,吃的饱穿的暖,这个作为人最低的基本物资需求。”

    崇祯提出的这个最低目标的确不高,但是对于内阁阁臣们来说,这个目标比刚刚他们提出的国泰民安还要难以完成。

    在这些官僚的思想里,国泰民安不过是意味着,边疆不发生战争,国内不发生民变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

    但是要解决每个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就算是“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仁宣盛世,也不能保证边远地区的大明百姓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在座的阁臣中,除了钱谦益等少数几人出身江南缙绅之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触动感。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等几人不是出身小地主,就是见过大明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很清楚的知道,皇帝提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

    作为崇祯的支持者,徐光启虽然认为这个最低目标看起来很难完成,但却同样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皇帝早就沟通过的他,第一个出声支持了皇帝的意见。

    钱谦益和施鳯来立刻跟上了徐光启的步伐,他们心里想的是,只有和皇帝保持一致,才能让他们在内阁不被边缘化。

    有了三名阁臣的支持,黄立极等阁臣终于放弃了给皇帝泼冷水的念头,他们略显迟疑的向后表态支持了崇祯制定的这个最低目标。

    建设大明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获得了内阁的全体支持之后,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果然想要决定什么事,缩小决策的人数才是王道。

    说服9名内阁成员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在朝会上说服数百名文武官员们,要简单快捷的多了。 

第21章 考核官员的标准() 
黄立极虽然不得不认同了崇祯提出来的两个目标,但是他和皇帝相处的这几个月里,让他感觉到这两个看似空洞的口号,并不会是崇祯今天开会的目的。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的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

    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

    黄立极在其他人说话之前,抢先说道:“陛下的主张,老臣是无限赞成的。不过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会不会让有些人说,老臣是在打击报复,进行党争呢?”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微微颔首说道:“如果我们不颁布标准,随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我们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提拔选用革除官员不就好了吗?”

    黄立极顺势问道:“那么陛下所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朱由检快速的说道:“先核定每个县过去的几年的平均农业产量,工商业产值,田地税收,工商税收,然后我们每年做一个统计,如果这个县的经济数值是不断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当地县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当然除了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应当确认他在任时,修建了多少水利设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当地民生的事务。要是一个知县在任内什么都没做,显然也不应该得到嘉奖提升。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吏部就必须先整顿内部,我们不能指望一群无能者去挑选有能力的人才出来。”

    对于崇祯调整吏部的设想,黄立极很快就表态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在吏部安排进自己的人员。

    有了徐光启和黄立极的支持,内阁成员们不得不再次赞成了崇祯这个调整大明官员的一揽子计划。

    完成了自己今天参加内阁会议的目的,朱由检决定要给这些内阁阁臣们一点反馈。

    他转头对着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王承恩便从身后的案几上取过了一个印匣,然后摆放在了崇祯面前。

    朱由检打开了印匣,取出了里面的官印在面前的白纸上按了下去,然后放回印章。

    接着他把印匣推给了黄立极说道:“今后内阁不必再借用翰林院之印,这方印就是内阁专用之宝。今后凡是内阁所出的政策,用上此宝即代表朝廷法令,除非朕下诏书推翻。希望内阁诸位先生,能够善用此宝。”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心跳的好快,虽然推行了内阁改革制度,但是他还是有些虚幻的感觉,并不确定皇帝是不是正的把权力授予了新内阁。

    但是现在看到这个印章,他终于相信了。虽然崇祯授予印章时过于随意了些,不过他可一点都不在乎。

    黄立极楞楞的看着面前的印章发呆时,在他身边已经起立的施鳯来赶紧提醒道:“快起身谢恩啊。”

    黄立极这才醒悟过来,起身领着众阁臣对崇祯行礼,接受内阁之宝。

    朱由检随后便说道:“朕想要说的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各位阁臣,请重新按照我们制定的目标,去重新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朕希望现在各位的工作计划将会和之前有所不同了…”

    替内阁确立了两个目标之后,朱由检便留下了心情有些激荡的内阁阁臣们,带着王承恩离开了文华殿的院子。

    出了院子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让柳敬亭同姚士恒沟通下,关于内阁的两个目标要全文进行刊登,并进行评论。

    此外,让柳敬亭再安排人员办一份京华商报,专门刊登关于北直隶地方上的新闻,并把北直隶下属各县的物价按月进行统计刊登。”

    “是的,陛下。”

    “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张世杰求见。”院门外等候的连善祥,上前向崇祯报告道。

    朱由检抬头看着远处的张世杰,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过来吧,伊莎贝拉已经出发了吗?”

    “是的,陛下。”连善祥答应着,让宫内侍卫放张世杰过来。

    朱由检免去了张世杰的行礼后,就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错愕的消息。

    “阳武侯死了?他怎么死的?”朱由检不由追问道。

    张世杰低着头谨慎的回答道:“是被同阳武伯有怨的董卫贤所杀。”

    “就他一个人?阳武伯身边的家丁呢?”朱由检有些不相信了,这个时代那家勋贵身边没有十几个家丁护卫着,他可不信一名老军能突破十几人的护卫杀死一个侯爷。

    “阳武伯被陛下降爵、抄没大部分家资后,就不得不遣散了大部分家丁,家中只留下了十几名家生奴。元宵节后,阳武伯遵照圣命离开京城南下。

    他们当晚就宿在通州驿,然后阳武伯说要出去走走,就带着1名家奴出了门,结果被一直跟着他的董卫贤给袭击了。那名家奴受了些轻伤,但是阳武伯身中数刀而亡。”

    朱由检只是沉默了一会,就叹气说道:“既然阳武伯死了,就让他的家眷返回京城吧。他身后有什么后人吗?至于董卫贤就发下海捕文书捉拿好了。”

    “阳武伯遗下一子一女,董卫贤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向闻讯赶来的通州当地捕快投降了,现在已经被押入了刑部大牢。”

    朱由检有些愣住了,他能理解董卫贤报仇的心情,毕竟当国家法律不能保护人民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人民还会敬畏国法。

    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董卫贤报完仇之后居然不跑路,大明可不是后世的天朝,这个时代并没有这么严密的军警系统,董卫贤只要逃离现场,基本上就没什么人能抓住他了。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天色,犹豫不决的说道:“时间不早了,葡萄牙人还在宣武门礼拜堂等着朕,先去了礼拜堂再说,张都指挥使你也跟着来吧。”

    朱由检说着便向着东华门走去了,张世杰毫不迟疑的跟随上去了。在东安门外,朱由检等人坐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马车,然后便绕了皇城半圈,向着宣武门一路驶去了。

    快到西四牌坊时,朱由检突然下令马车改向刑部方向。在刑部大院一间办事房中,几名胥吏被赶了出去,走进房间的朱由检命人把董卫贤带上来问话。

    张世杰、连善祥一左一右的护卫着他,刑部尚书薛贞也放下了公务,想要来陪崇祯审问犯人,但是被皇帝拒绝了。

    看着下面遍体鳞伤的董卫贤,朱由检只是皱了皱眉头,便出声问道:“朕能理解你找阳武伯报仇的心情,但是既然大仇得报,你又为什么要来投案自首呢?” 

第22章 效忠() 
董卫贤双手带着镣铐跪在地上,身后还有两名锦衣卫紧紧盯着他,但是他脸上的神情却出奇的平淡。

    “如果不是陛下的恩德,小人就要被发配到边疆戍边,也许就死在半道上了,如此小人也就无法替家人报仇雪恨了。小人虽然愚钝,但也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

    且小人手刃阳武侯,虽然解开了自己的仇怨,但是却触犯了陛下的法律。陛下对小人有恩,但是小人不仅没有回报,反而坏了陛下的法令,这岂不是以怨报德。

    对于陛下的恩德小人无以为报,所以小人情愿投案自首,以卫陛下之法律。”

    听完了董卫贤的说辞之后,朱由检看了他一会,才对着侍卫说道:“带他回去刑室去吧。”

    待到董卫贤出了房间之后,朱由检才小声对着张世杰说道:“找个医生给他疗伤,不用太难为他了。随便传话给薛尚书,事已至此,不必再死人了,就流放到台湾去吧。”

    “陛下,他杀的可是阳武伯,京城勋戚或许不会认可,这么轻的处罚的。”张世杰不由小心的提醒道。

    朱由检不以为意的说道:“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阳武伯的命是生命,普通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吗?这些勋戚只有知道他们的命也只有一条,平时才会收敛一些,少欺压一些百姓。

    问问阳武伯的遗属有什么要求,能满足的就满足一些,但是让她们不要闹事,朕不希望京城里流传什么风言风语…”

    安东尼奥主教、彼得罗、阿戈斯蒂纽三名议事会执事,带着上京的澳门代表,站在礼拜堂前的院子内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在他们的东面站着的,是金尼阁等耶稣会成员,及李之藻等几名中国官员,还有两名内侍跟着的伊莎贝拉小姐。

    安东尼奥主教不时的抬头打量着,这位葡萄牙王室后裔,现在却穿着一身中国式样的服饰。

    他在心里暗暗猜测着,这位被中国皇帝收入后宫的葡萄牙王室后裔,到底有没有失去她的贞洁。

    在这十多天的中国节日中,他们三位议事会执事可没有怎么休息过,不是忙着说服使团内的代表接受中国皇帝的提议,就是同皇帝派出的使者进行沟通。

    使团内的商人代表们,对于向大明皇帝宣誓效忠并不反对,但是对于皇帝想要接管澳门的军事、外交、司法等权力,却存在着很大的疑虑。

    一方面他们担忧明国**无能的军队保护不了澳门的安全,毕竟荷兰人已经攻击过澳门数次了。每一次都是澳门的武装力量自己击退了荷兰人,而明军常常驻足于战场之外观望。

    另一方面,作为一群欧洲殖民者,他们深切的知道,在异国的土地上把自己的安危交给一群异教徒,完全是拿自己的生命再冒险。

    总而言之,这群商人愿意向大明皇帝宣誓,愿意忍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