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心中有些心疼,崇祯还是咬牙说道:“这蓟州镇平定京畿民变的奖励,还有欠饷就由户部处理了。除蓟州、辽东两镇之外,其他各镇补发2个月,固原镇补发3个月的军饷,户部计算个数目出来给朕。”

    郭允厚只是低头板着手指计算了片刻就说道:“陛下,大约在60万两之上。”

    朱由检点了点头,有些肉疼的说道:“朕给你65万两,多余部分作为抚恤发给死亡军士的军属或是残疾老军。”

    真是天可怜见,天启留下的内库,加上养心殿的地库,一共大约只有700万两,这些日子已经被他花了近150万两了。以这种花钱的速度,很快他就要破产了。

    当崇祯正在心疼钱财花的太快的时候,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到是有些钦佩起这位少年天子了。

    他们风闻这位天子开放海禁,还试图重开矿监,以为这是一位酷似神宗皇帝的爱财天子。

    今日这么一看,却又和神宗皇帝的性格天差地别了。看来所谓的宫内白粮用度减半的传闻,的确是真实的了。

    官员们还在揣测着崇祯的行为到底代表什么的时候,朱由检接着说道:“除了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外,其他各镇的一半军饷要发放本色。边镇本身就在人烟稀落之地,发放折色,除了推高当地的物价之外,军士本身并无好处。”

    郭允厚顿时出声答应着,朱由检随即说道:“兵部、都察院、锦衣卫都要派人和户部一起下去,一方面是检查钱粮是否发放到每一个军士手中。另一方面,顺便核查下边军的实际情况,那些已经老迈虚弱的军士,要安排退役。还有,准备从边军中淘汰出一部分士兵,组织军用物资的运输。”

    工部尚书吴淳夫掩着口,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他不知道为什么,出售长芦盐场的议题会跑偏到九边军饷的发放问题上去,这实在有些离题万里了。

    朱由检看着吴淳夫,突然问道:“吴尚书,这京畿附近有多少条河流?”

    吴淳夫赶紧放下手说道:“回陛下,有五百多河流,较大的河流有5条:南、北运河,永定河,清河,子牙河。”

    “朕查阅了顺天府过往的资料,发现过去10年之内,只有两年没有受到灾害,其余年份均有旱灾,特别是去年,更是水灾连上了旱灾。工部难道就没有什么举措吗?”

    吴淳夫顿时有些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他不得已说道:“这京畿地形,西北高而东南洼地,无水则旱,有水则涝,虽然下游宝坻县修过大坝,但是全然无用。

    以臣看来,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最终都汇入了海河,要想解决京畿地区的水旱灾,除非根治海河才行。”

    “吴尚书打算如何根治海河,不如说来听听?”朱由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说道具体的事务,吴淳夫又有些抓瞎了,他不由瞧了郭允厚几眼。

    “吴尚书你看着郭尚书干嘛?说说你的方案啊?”朱由检有些好奇了。

    “这个,臣这个方案也是从郭尚书口中听到了,臣觉得还是由郭尚书来说比较完整。”吴淳夫支支吾吾的说道。

    郭允厚不得不站出来说道:“臣一向对治水有兴趣,这京畿海河流域,臣也去走访过,才有了一点想法。

    臣以为,要想根治旱灾或是控制水灾,首先就要蓄水。海河从西北山区而出,遇到大雨则容易出现山洪,山洪又会转化为大水,而海河的出海口又小,所以因为排泄不畅就变成了水灾了。

    臣认为,治理海河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而且每条汇入海河的支流都必须进行河道整治。臣估计,非20万人,20年时间不能成功。” 

第225章 治水和教育() 
郭允厚描述的计划实在是过于宏大了,有心人只要粗略计算一下,也知道这个计划非数千万两不能成功。

    就算是一向把小民挂在嘴边的刘宗周、黄道周几人也没有出声,支持这个耗资巨大的计划。

    黄立极看了看突然冷场的朝会,不得不主动出面说道:“郭尚书的这个计划虽然不错,但是这耗用的资金和人力实在是太惊人了些,现在国库根本负担不起啊。”

    朱由检沉默了许久,他有些想不明白了,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共和国领袖们是怎么完成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的,那个时候的共和国可没得到什么遗产啊。

    朝中的官员们现在也一片寂静,他们注目着坐在高高御座上沉默的少年天子,心中不住的猜想着,也许治理海河花费的惊人数目把崇祯给吓住了吧。

    倪元璐不忍崇祯陷入尴尬之中,站出来说道:“陛下,以臣看来,不如还是回到吴尚书的议案,只对北运河进行清淤,等待风调雨顺,国库宽裕了之后,再讨论根治海河的方案不迟。”

    朱由检抬头看了劝慰自己的倪元璐一眼,才开口说道:“北直隶人口近1000万,海河流域影响到的百姓就差不多有300万人。若是能够根治海河,则数百万亩田地将因此受益,也可以减轻南粮北运的负担。海河要根治,也必须根治。”

    朱由检一字一顿,说的凝重而又坚定,好像是在努力说服群臣,又好像是在说服他自己。

    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之后,朱由检顿时感觉心情轻松了下来,他随即轻快的说道:“治水首先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金钱。朕决定了,治理海河,朕将亲自主持,从各部选拔得力人手,组建治河指挥部。

    至于治理海河的经费,朕从内库拨出一部分,收益于海河治理的京畿民众出一点,国库再出一点,想必总是能解决问题的。”

    崇祯的话语让下方的文官顿时哑然,‘食君之禄,替君分忧’这句话早就成为了官员们的座右铭,但是今天却没人敢拿这句话来挤兑崇祯。

    归根结底就是没钱,自从万历之后,户部没有一年是不亏空的,能拿出来治水的经费最多也就每年10几20万两到头了。

    至于内库的钱,老实说文官和太监们本身就互相看不顺眼,现在要每年从他们手上拿个100多万两,这简直和担任蓟辽督师平息女真叛乱的难度没差多少。

    刘宗周、黄道周等人一方面很钦佩崇祯的决绝,另一方面又对崇祯亲自去操持一项实务,而把国家大事置之不理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刘宗周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道:“陛下,这治理水利一事固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天下大事中的一件罢了。陛下身为大明天子,自当应该处理大明天下的所有事物,而不是重此轻彼,使得大权旁落。”

    黄道周、倪元璐也跟随着附和道:“是啊,刘尚书所言甚是,陛下若是纠缠于俗务,那么国事又由谁来批阅呢?”

    徐光启也终于上前说道:“老臣对于农田水利还有几分研究,不如陛下把这治理海河一事交给老臣,老臣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治理好这海河。”

    朱由检摆了摆手,制止了下面还想继续劝谏的官员们。他语气坚定的说道:“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朕尚年幼,又才疏学浅,每每临朝,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现在内阁职权改革之政已经通过,自然就是要实施的,否则朕要推动内阁改革做什么呢?有内阁处理国事,朕方可开始学习治国之道不是吗?

    朕打算从元月1日起,开始实施内阁负责制度。今后司礼监批红,改成反对者交给朕批阅。内阁送交的奏章,24个时辰之内未答复者,就视为默认。”

    黄立极顿时心中大悦,他顶住同僚的压力如此支持皇帝,终于获得了最丰厚的报酬。而司礼监批红制度的变化,也相当于增加了内阁的权力。

    内阁从只允许做什么,变成了不允许做什么,意味着内阁首辅真正成为了皇帝以下的第一人。

    盘算着自己有机会入阁的官员们,都默然而立,似乎当做自己没有听说皇帝说了什么一样。

    刘宗周、黄道周、倪元璐等人顿时有些着急了起来,他们试图让崇祯明白,这种政治改革使得内阁的权力变得有些不受约束了,要是朝中再出现一个严嵩这样的权奸,那么大明的朝政可就真要混乱一片了。

    而且黄道周说道:“…陛下学习治国之道,何必同工匠、河工为伍,陛下应该开经筵日讲,加圣学圣德,闻圣贤之道,则治国之方自明。”

    朱由检听了听这几人的理由之后,便笑着问道:“看来禹神不应该去治水,而应该请黄编修去讲经筵。哈哈,朕开个玩笑罢了,这事就这么定了吧,朕不想再讨论下去了。”

    崇祯虽然说是开了一个玩笑,但是朝中却没有一位官员笑得出来的。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英宗皇帝时,三杨始制定经筵仪注。

    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视为讲学第一事,“…盖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属,则自然强敏。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

    当然在文官眼中,经筵的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得皇帝亲近儒学。

    这也是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把道统高于政统的观念种植到皇帝心中,利用天道制约皇权的不受控制。

    从崇祯登基以来,文官们已经数次请求召开经筵日讲,试图对皇帝施加教育上的影响力,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洗脑。

    但是崇祯每次都找借口推却了,今天甚至抛出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来抵挡黄道周开经筵的请求。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文官首先要让皇帝觉得,圣贤之言才是真正地道统,让崇祯自愿去接受自己的学说。

    但是很显然,圣人是无法教育三皇五帝的,因为圣人推崇的上古之治,就是指这些华夏的始祖皇帝。

    圣贤之道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恢复上古之治。有些心思深了一些的文官,不由想道,“难不成,陛下的意思是。我等不够资格教育他吗?就像是夫子无法教育禹神一样。”

    看着黄道周瞠目结舌无言反驳,被边上的倪元璐悄悄拉回去之后,朱由检才继续说道:“当然来年朝廷开印的时候,内阁首辅及六部主官,都要颁布明年一年内的施政报告,年末时都察院要进行核对,完成或超出目标的奖励,未完成的要进行申斥。”

    这些天来一直被打压的都察院官员们,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黄立极只是犹豫了一下便应声说是了,有他带头,各部主官相继做出了表态。

    感到口干舌燥的朱由检终于等到了朝会结束,他正准备起身时,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王承恩说道:“让礼部钱侍郎留步,朕要在上书房召见他,和他谈谈编书的事情。”

    返回了乾清宫后,在吕琦的帮助下,朱由检换上了轻便的常服。在上书房内喝完了一杯茶之后,钱谦益终于被带到了。

    第一次进入乾清宫的钱谦益有种按耐不住的兴奋之意,虽然一直以来他一直被称作文坛领袖,东林魁首,但是他更希望做的,却是政坛上的领袖。

    钱谦益曾经想过无数次走进乾清宫的理由,但是却没想过是以这种理由走进这里。

    面对着崇祯,钱谦益突然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考中进士后,第一次面见陛下的那种期待掺杂着兴奋的情绪。

    钱谦益现在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应当如何借这个机会获得崇祯的信任,从而压倒刘宗周等人先进入内阁。

    在崇祯的询问下,钱谦益述说了自己想要如何编辑这本历史书的想法。

    听完了钱谦益的思路之后,朱由检冷不丁的问道:“钱卿的想法很好,但是如此考据,且从西周开始书写,完全不符合朕的要求。”

    原本唾沫横飞的钱谦益,被朱由检一语给打蒙了,他不由有些着急的辩解道:“可是陛下,西周之前的史实尚没有完全的证实,且留下的也只是只言片语,毫无作为学问研究的必要啊。”

    朱由检不得不打断了他说道:“钱侍郎,朕觉得你似乎搞错了,首先朕要的这本历史书不是拿来问的,这是拿来给普通小民普及一个基本历史的;

    其次朕以为这本书编辑要抓住两个主旨,第一这本书要告诉小民,我们是什么人,来自于何处。第二是为什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建州女真和宋代的海西女真毫无关系,他们不过是从通古斯冰原流亡而来的一群野人。

    我大明秉持上天好生之德,让这群野人在辽东居住了下来,然而这些野人不感激大明的恩惠,反而对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举起了屠刀,这些都是人形禽兽啊…” 

第226章 水准仪() 
钱谦益虽然热衷于官位,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他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崇祯要求他编辑这本历史书的政治用意。

    听完了朱由检的阐述之后,他低着头思考了半天之后,才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可是陛下,一个月内就要编辑出这本历史书,是不是过于急躁了?这么短时间内要编辑完,书中肯定错漏较多,倒时候被人抨击,恐怕有损朝廷的声誉啊?”

    诧异的看钱谦益一眼,朱由检心中不由默默想到,“这位水太冷,头皮痒,在占据优势的时候,还被温体仁、周延儒排挤出朝堂,还真不是没有缘由的。”

    朱由检不得不提醒道:“我们可以把这套书称之为初版,前言中注明,如果有人查到什么错误,可以直接向大明时报提出改进意见,下一版本改进就是了。

    但是如果有人借着细枝末节的问题,想要推翻本书的宗旨的,那就不是文人之间的学术之争,而是立场问题了。

    一个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对中华的历史进行攻击的,要么他就不是一个大明人,要么他就是如中行说、秦桧、张弘范一般,背弃祖宗认贼作父的汉奸。一个汉奸的质疑,我们有必要在乎吗?”

    钱谦益似乎有些明白了崇祯的用意,他不由有些愕然,这话可真不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