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征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征天下- 第6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分深远。

    至于其他罪己诏,则多是因为生天灾,皇帝做做样子安抚一下百姓而已。不过名为“罪己”,皇帝是不可能真的处罚自己的,最后总要有人出来顶缸。

    而崇祯皇帝这道罪己诏却截然不同,他在诏书中大包大揽,把凤阳皇陵被毁、失陷藩镇、广大地区被叛军肆虐、百姓遭受苦难的责任全都归于自己一人,说是自己年幼登基,德行不足,不够勤勉,任性冲动所致。

    至于“罪己”之后该怎么办,崇祯皇帝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先,对直接指挥平叛作战的王在晋、卢象升、孙传庭、范景文等文臣,以及戚显宗、李定国、李来亨等武将给予慰勉,言将士平叛有功,之所以出现不利局面,一是自己居中指挥有误,二是叛军和流贼凶顽,并非将士们不肯用命。如今叛乱未平,还望众臣及将士奋起余勇,以竟全功。这就给所有参战将士吃了一颗定心丸,甚至连不战而逃的左良玉也包括在内。

    第二,安抚地主富商阶层。因为平叛作战期间,为了筹措粮饷,朝廷在很多地方采取了强制借粮的手段,如今朱由检明旨承诺,借了多少粮饷,朝廷一定双倍归还。另外,凡是被叛军控制或袭扰过的地区,百姓当然主要是地主无论生多少损失,均可详细呈报,朝廷亦将额补偿。当然这个补偿不可能一次到位,须得延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三,对官员集团做出妥协。叛军肆虐过后,很多府县官员出缺。按照朱由检过去的风格,哪怕是任命一个县丞,他也要亲自过问,最起码要察看此人的履历。这回却说为了尽快恢复地方秩序,委任地方官员的工作由内阁和吏部全权负责,只要内阁和吏部报上名单,他不改一人,立即诏准。

    但是,诏书并未提及下一阶段平叛的具体军事部署,只说当与廷臣详议,以求万全之策。

    诏书一下,官场及民间议论纷纷。对官员集团和地主阶层的人而言,罪己诏让他们心中十分受用,这就等于皇帝向他们低头了嘛!圣上你不是乾纲独断、大权独揽么?怎么样,碰了个头破血流,最后还不是得靠我们这些人治天下!不过东林系官员还是有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没能把王在晋、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拉下马,不过不要紧,现在风向已变,以后有的是机会。

    而普通百姓从京华时报等渠道获知罪己诏的内容后,却大多愤愤不平。他们认为当今万岁做的哪里有错?叛军攻城略地杀人放火,那是叛军不是人。就算流贼造反事出有因,那也是前朝的过失,怎么能把叛军搞破坏的责任算到当今万岁头上呢?

    再说朝廷兵平叛天经地义,为了尽快平叛而向地主富户借粮,也是不得已为之。借粮又不是抢粮,再说借粮给官军,总比让叛军流贼抢了粮食还杀人放火好吧?这怎么就能算万岁爷不修德政呢?

    最让人感到窝囊的就是还权给官员这一条。老百姓心中跟明镜似的,前朝几任皇帝都不像话,嘉靖、万历、泰昌、天启…一个比一个懒政,朝政要么让官员把持,要么让太监把持,结果是大地主越来越富,官员贪腐越来越厉害,国力越来越差,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苦。现在好不容易出了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还让这些当官的挤兑得不得不妥协,老百姓刚过了几天顺心日子,难不成以后又回到老路上去?

    至于此次平叛作战的“当事人”王在晋、卢象升、孙传庭,以及一干武将,也很快看到了诏书。本来众人正在惴惴不安,因为朝廷上众多官员纷纷参劾他们的情况,他们也略知一二。

    见诏之后,武将们一方面感到庆幸和感动,因为毕竟是皇帝了解他们,没有让他们流汗流血还背黑锅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愧疚,因为不管怎么说,朱由崧跑了,张献忠李自成攻陷南阳,局面大坏,他们自己也知道功不抵过。尤其是流贼把唐王府上下斩尽杀绝,实是想借朝廷的刀要官军将帅的脑袋,皇帝也并未深究此事,要知道“失陷藩镇”可是死罪啊。

    而王在晋、卢象升和孙传庭做为军事统帅,自觉责任更重。其实此前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提醒过朱由检,流贼用兵一向以流窜为主,须防其重新窜入河南等地。可是现在说再这些话,则有推脱责任之嫌,所以几人依然上了请罪折子,并恳请朝廷批准,让他们马上领兵追击张李二贼,将功折罪。戚显宗亦在请罪的同时,恳请北海舰队出海搜寻朱由崧的下落。

    但出乎众人的意料,皇帝对他们的奏折居然不置可否,也不做任何军事部署。几人心急如焚,连连用飞鸽传书上奏,等来的却是朝廷的廷寄,要各军暂时按兵不动,先好好休整一段时间,并妥善处理降兵俘虏等问题。这可把大伙儿急坏了,甚至开始怀疑,皇帝是不是过去太顺了,现在突遭此沉重打击,会不会转了性,也像几位先皇一样,懒得处理朝政了?

    官军没旨意不能动,张献忠和李自成可是一刻不停。不出旬日,张献忠的“大西军”连克商南、雒南、山阳、镇安等县,席卷陕南李自成的“大顺军”则先后攻占栾川、卢氏、灵宝等县,几乎兵临潼关城下。

    身在朝中、刚刚入阁不久的杨嗣昌这几日坐卧不安,眼见皇帝一反常态优柔寡断,而廷臣则一如既往地争论不休,流贼却趁着这个机会攻城略地,他怎能不忧心忡忡?这天晚上内阁正好轮到他值夜班,杨嗣昌在值房实在坐不住,对其他几位阁臣撒了个谎,便径直到乾清门,让当值女官通禀,说有急事觐见。

    须臾传旨叫进,杨嗣昌一路小跑来到养心殿,在殿外的石阶下刚刚跪下,还没等女官唱名,朱由检已经从殿中踱了出来,对杨嗣昌苦笑道:“朕等先生前来,已经很久啦!”

第1469章 君王孤独() 
    “先生请坐,这里不是乾清宫,可以随意一些。天籁小说”朱由检在养心殿正殿内为杨嗣昌赐了座,又让兰剑奉上热茶,才略带感慨地道,“朕有时候真怀念在秦王庄的那段日子,虽然只有方寸之地,但大家戮力同心,便可做成许多事情。如今朕虽贵为天子,很多时候反倒不得不妥协退让,唉…”

    杨嗣昌赶紧恳切进言道:“陛下大可不必气馁,臣夤夜觐见正是为此。逆朱由崧逃脱,南阳等地失陷,固然是平叛受到暂时挫折。但众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无论是流贼还是叛军,其势已经严重受挫。尤其是流贼,过去号称十三家,现在死的死降的降,真正对朝廷有威胁的就只剩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家了。只要朝廷继续坚持四正六隅之策…”

    刚说到这里,朱由检摇头打断道:“先生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朕一直是很敬服的,大体上也是这么做的。此策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战果,高迎祥授,马守应毙命,便是明证。但现在看来,朕和先生都错了!并非先生的策略不好,实是流贼凶顽,朝廷力有不逮啊!”

    杨嗣昌猛吃一惊,同时心中自然并不服气,急切地道:“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官军并未真正失败,流贼攻取之地,皆是官军防守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官军的地方…”

    “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朱由检沉痛地道,“四正六隅中的四正是陕西、湖广、河南、江北,是流贼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大明腹心之地。此地方圆不下二千里,山脉纵横,流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先生谓四正之巡抚分剿而专防,可实际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南京卫所军不下十万,然而王在晋只能保住南京一地,如果不是卢象升全军驰援的话,恐怕连滁州和扬州都保不住。河南方面,卫所军已经损失殆尽,左良玉不堪大用,大明军刚刚组建,也只能保住洛阳、开封。

    “陕西也差不多,流贼绝不敢攻打西安、潼关,但其他地方,尤其是陕南,官军就无力防守,除非孙传庭驻扎在那里。湖广就更差了。四地巡抚专防尚且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分剿?”

    杨嗣昌知道朱由检说的都是实情,但还是反驳道:“可是还有六隅。”

    “六隅分防而协剿,想法不错。”朱由检接着道,“可是六隅里的延绥和山西,同时亦在九边之列,防御外敌负担更重,根本分不出兵来。四川更是朕深虑之地,一旦流贼入川,则更加不可收拾。至于山东、江南、江西,指望那里的卫所军,先生,你敢么?就算能从这几省调出兵来,流贼窜入该省,同样局面更坏。”

    “可是圣上,不是还有卢象升和孙传庭两路官军主力,随贼所向么?”杨嗣昌额头已经见了汗,可还是争辩道,“此二路官军远胜流贼,连战连捷,只要坚持不懈,定可将流贼彻底扑灭啊!”

    朱由检摇头苦笑道:“先生说的不错,卢象升和孙传庭两路兵马,确实是我大明官军中最精锐者,对流贼以一敌百亦不为过。可这是有条件的啊!

    “先,此二部官军战斗力真正的来源在于火器。但火器有赖于后勤及运输,现在供应已经是强弩之末,流贼尚且多在平原地区活动。一旦流贼转入山区,辎重运输不便,追都追不上人家,仗还怎么打?

    “再者,当然官军也有骑兵,京营、天雄军、关宁铁骑,战斗力都很强。可是先生,自从朕登基以来,这些骑兵部队都打了多少仗了?尤其是李定国、李来亨二将,一年来转战南北,马不停蹄,兵力得不到补充,李定国还大病一场,朕想起来就揪心!其他各部也好不到哪去。这些骑兵兵力不多,却是大明对抗鞑子的本钱,绝对不容有失!

    “何况李自成、张献忠等贼用兵狡诈,即使卢象升、孙传庭率主力苦追,流贼大可钻进崇山峻岭,与官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那时官军骑兵并无多少优势,消耗却在不断增加。这里追不到张献忠、李自成,别处又冒出来个马献忠、牛自成,朕怎么办?唉!朕错了,朕是把流贼想得太简单了!…”

    “这…”

    这回杨嗣昌终于哑口无言了,他到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比纸上谈兵也好不了多少!

    沉默半晌,杨嗣昌还是忍不住道:“圣上责的是,臣愚钝!可眼下流贼正在攻城略地,川陕动摇,朝廷总得设法进剿。四正六隅之策既不可行,可有其他方略?”

    杨嗣昌本以为皇帝既然否定了他的策略,必是有了更好的策略,所以才有此问。没想到朱由检却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几次欲言又止,脸色变得苍白,可见内心正在极度的煎熬之中。杨嗣昌不知何故,也不敢问。

    良久,朱由检才沉郁地道:“朕没有方略。夜很深了,先生且退,容朕与廷臣再议一个万全之策…”

    杨嗣昌心中刺痛,暗想皇帝是被打击得太深了,这哪里还是自己熟悉的那个意气风、挥斥方遒的秦王!正想披肝沥胆地谏劝一番,朱由检却起身道:“朕乏了,兰剑,送先生。”

    望着心有不甘的杨嗣昌渐渐远去的身影,朱由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刚才他并没有说实话,其实这几天来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并且已经有了对付流贼的新策略。但是这个策略太过离经叛道,也太过“狠毒”,让他难以启齿!刚才差点没忍住就跟杨嗣昌说了,可是想到朝堂上那铺天盖地的口水,朱由检还是把这些话强行压抑在心里。不能说,即使是深受他信任的杨嗣昌也不行!

    这时候朱由检终于深深地体会到,君王是何等的孤独。

第1470章 推选督师() 
    第二天的朝会,议的自然还是当下的军事问题。朱由检仍然沉默寡言,廷臣仍然争论不休,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日。对官员们来说,这种局面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皇帝没主意,诸事都得听官员的,这样官员集团就可以逐渐架空皇帝,成为帝国的真正主宰。

    可惜这些满腹经纶的官员偏偏不懂军事,出的主意虽然五花八门,却大多脱离实际。比如一些人认为既然京营和秦兵都不行,那就只好调辽东边军剿贼了。可是马上就遭到户部和兵部官员的反对,因为千里调兵不但劳师动众,朝廷根本无力供应粮饷而且一旦抽调辽东边军,山海关等地的防御必然被削弱,若建虏趁机叩关,岂不更加麻烦?

    还有东林党人建议从各省调动卫所军剿贼,这个更不靠谱。且不论卫所军战斗力如何、是否愿意打仗,单是缺少骑兵这一条,就注定是瞎指挥,甚至连同为东林党但较明事理的钱龙锡等人都看不下去,不得不痛加驳斥。

    在淘汰了大部分明显不可行的方案后,廷臣们仍然没能商讨出一个统一的意见。现在大致分为三派:

    一是换帅派。这一派以东林党人为代表,主张解除卢象升和孙传庭的指挥权,从朝中委派重臣督师,真正目的则在于争夺军权。这一派人数最多,声音最大。

    二是维持派。这一派以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工部尚书徐光启,以及中书舍人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认为卢象升、孙传庭有功无过,南阳陷落责任不在二人,主张让二人继续领兵,全力追剿张献忠和李自成。但这一派人数很少,与东林系官员相比,未免显得势单力孤。

    三是观望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温体仁和周延儒,以及王应熊、张凤翼、钱象坤等党羽。过去他们一向是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可这次皇帝迟迟不表意见,他们也摸不准皇帝到底是什么心思。想自己提个主张吧,他们对军事又一窍不通不吭声吧,又怕让东林党抢了风头。于是只得一边对他人的建议冷嘲热讽,一边紧盯皇帝的表情。

    眼看又到正午,再争吵也吵不出什么新花样了,朱由检终于开了口:“卢象升、孙传庭及诸将尽心竭力奋勇杀贼,这是有目共睹的。但逆逃脱,南阳失陷,流贼重入陕南,主要责任在朕,他们的过失,朕也不想替他们掩饰。既然众卿大多认为应该换帅,那就换吧!内阁拟一道旨意,免去卢象升总督五省四府军务之职,且回京师候旨孙传庭由三边总督改任甘肃巡抚收回戚显宗伏波将军印,回登州候旨。王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