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征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征天下- 第6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344章 形势大好() 
    深山之中,情报部的刺杀训练紧锣密鼓地进行而数十里外的京师,一项项战略部署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对朱由检来说,能以“斩首”的方式解决掉皇太极最好,但即使皇太极死了,也并不意味着满清就会立刻崩溃,最终还是需要在正面战场堂堂正正地歼灭八旗骑兵,才能收复辽东,彻底消除东北方向的威胁。

    而就当前局势而言,因为正值隆冬,皇太极就算想再次入寇,也得等到春季冰雪消融,所以北方边境出现了难得的短暂平静。借着这个机会,朱由检命令军工厂大量生产地雷。这种新式武器在伏击高迎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实战检验,此时终于可以派上最大的用场了。

    朱由检把这些地雷运往蓟州、宣府、大同等地,埋设在各隘口之外。尤其是喜峰口等重要隘口,更要着重布雷,这样下次如果满清再次从蒙古方向入寇,就得先趟雷再攻打隘口。地雷威力巨大,防不胜防,尤其是心理震慑力强。虽然以满清之残酷,肯定会让汉军旗,甚至是俘获的普通百姓来趟雷,而且以军工厂现有的产能,也不可能很快布下太多的地雷,但八旗军的进军速度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为官军调动争取时间,这就已经足够了。

    防范满清的同时,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平定中原叛乱。这两天又有好消息传来:因为河南官军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襄阳,首逆朱常洵的“圣驾”不得不南迁往长江以南的岳阳。而就在除夕之夜,朱常洵乘船过江之时,“御船”莫名其妙地翻沉,待被众人捞起,朱常洵早已溺亡。他死了,当然是由“太子”朱由崧“即位”。因为只做了几天“皇帝”,还没等到“改元”就死了,朱由崧索性仍以“弘光”为年号,为朱常洵上庙号“恭宗”。只是为防军心不稳,这个消息一直秘而不宣,几天前才扩散开来。

    对此朱由检倒并不太在意,在他看来,朱常洵这个既愚蠢又无耻的大胖子,在这场叛乱之中恐怕只是个傀儡,朱由崧才是叛乱的核心人物。朱常洵稀里糊涂地溺死,未必不是朱由崧下的黑手,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了。遥想前世,传言朱常洵是被李自成所杀,而且是被扔进滚沸的大锅中,与几头梅花鹿一起被活活煮死,满身肥肉被众人分而食之,名曰“福禄宴”。现在虽然还是亡于水中,好歹落了个全尸。如此下场,咎由自取,又能怪谁!

    朱常洵的死对叛军影响不大,然而叛军的日子也不好过。两天前,唐王和安任王两位藩王的急奏递进京师,他们出资从湖南当地招募的乡勇八千多人,居然在岳阳以南、长沙以北的汨罗江两岸设伏,大破“国师”云子建临时拼凑的将近五万叛军,斩首两万余级,叛军仓惶败回岳阳。

    朱由检览奏大喜,不顾群臣的反对,下诏嘉奖唐王朱聿键和安任王朱由榔,各赐内帑银十万两,再从户部拨二十万两资助军需,同时重赏乡勇主将曾孟学。

    从两位藩王的奏章上,朱由检了解到这个曾孟学并不是官员或是武将,而只是个三十多岁的举人。但此人竟是个军事天才,他把乡勇按籍贯、血缘,每五百人编成一营,共十六营。每营将领都用他的亲属或是好友担任,这些人以宗族和血缘为纽带,作战时十分团结,一人伤亡,全营红眼,勇猛远超叛军。

    而且曾孟学非常重视水战。洞庭湖、汨罗江一带水网如织,叛军的大军团行动相当困难,但乡勇的小渔船、小舢板却进退自如,十分灵活。叛军被乡勇骚扰多日,不胜其烦,终于鼓噪而进,结果不熟悉地形,被乡勇引至汨罗江边的一个港子中。

    港子里的水并不深,密布芦苇荡,叛军便想涉水而过。孰料曾孟学早有埋伏,一声令下,四面火起。叛军惊慌失措,想冲出港子口,却被乡勇用密集的弓箭、封锁,伤亡极其惨重,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朱由检看罢奏章不禁陷入沉思,心想这个曾孟学统领乡勇大胜叛军,倒与历史上的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有几分相似。更巧的是他也姓曾,难道曾国藩会是他的后代?

    既然曾孟学能在湖南挡住叛军,朱由检破格任命他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暂署湖南军务。主事只是正六品文官,这样的提拔,还不至于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但是“暂署湖南军务”就厉害了,有了这个头衔,曾孟学就可以暂时节制湖南所有卫所官军。

    而在东线战场,因为卢象升在砀山连续两次大破叛军,流贼闻风丧胆,白面长须、面相儒雅的卢象升竟得了个十分“狰狞”的外号:卢阎王。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老回回等“十三家”头领也不傻,眼见官军战斗力极其强悍,如果还围攻彭城,恐怕不等城破,他们就都得去见真阎王了,因此聚在一起一商量,便四散奔逃而去,彭城之围遂解。

    其实彭城守军坚守了一个多月,早已伤亡惨重,如果不是卢象升率大军赶到,再有两三天,城池必被攻破。卢象升这一来,算是救了全城百姓的命。然而在这场惨烈的守城战中,已经有上万军民壮烈牺牲。就连始终指挥守城的典史阎应元,也身受重伤,几乎没命。

    彭城之围一解,京师和南京之间的道路便恢复畅通。至于溃散的流贼,一部分北窜至山东,主力则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率领下南下,越过凤阳府,向滁州迫近。对此朱由检是求之不得,因为现在王在晋已经完全掌控了南京局面,南京卫所军就算不堪大用,守住长江天险问题还不算大,何况还有关宁铁骑相助。官军主力只要在彭城稍作休整,补充弹药给养后继续南下,便可在长江边堵上“十三家”。朱由检可不想让他们再到处流窜了,最好能打个大大的歼灭战,彻底解决流贼问题。

    相对而言,让朱由检比较担心的,是叛军正在鄱阳湖日夜襙演的水军!

第1345章 艨艟巨舰() 
    崇祯元年正月初十日夜,北风劲吹,宽达数里的长江江面上漆黑一片。更兼浓雾笼罩,若是站在岸边向江心眺望,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到滚滚涛声。

    然而就在此时,却有一艘长约四丈、船身狭长的江船,正艰难地逆水从安庆驶往九江。尽管船帆全部张开,能借到少许风力,但甲板上空无一人,对这种船不熟悉的人,肯定会吓一大跳,以为这是一艘无需人力便可逆水行舟的鬼船。

    可是在甲板以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不顾接近零度的严寒,仍然打着赤膊,而且是大汗淋漓,只因为他们双臂扶在一根木杠上,而两只脚则踏着两块踏板,踏板下面连着巨大的桨叶。众人喊着号子,按照统一的节奏踏动踏板,带动桨叶连续旋转,给船只提供持续的动力。这便是明军水军的主力战舰:车船。

    车船疾行许久后,十几人已是筋疲力尽,指挥官便命他们撤下来休息,另换一批人继续划浆。只是换上去的这批人是专门负责作战的,而刚才那批人是专门负责划桨的,两者分工不同,水平自然也差了不少,船速骤然慢了下来。另一位将领登时急得抓耳挠腮,急吼吼地骂道:“你们都他娘的没吃饭么?照这速度,何时能到鄱阳湖口?”

    “你这个黄闯子,性子也太急啦。”白面指挥官微笑着道,“我们奉命从南京出发,一路逆水行舟,五百里水路只用了四天,还不够快?想当年太祖皇帝为救洪都,从南京出发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和咱们走的路程完全一样,也用去了十天时间。当然那是夏天,吹的是东南风。如今吹北风,船帆还可借力。”

    “那我不管!”性急的将领道,“临行之时王尚书可是让咱们尽快侦得叛军情势,尽快回报。老翁你想,难道叛军就那么老实,非得在鄱阳湖乖乖等着咱们去侦察?人家若是练好了兵,这几天内就顺江东下,咱们还侦察个屁!所以就得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耽误!”

    说话的二人,正是在南京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年轻将领黄得功和翁玉。袁可立为保护常胤绪而薨逝后,常胤绪这才知道被奸人利用,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只得乖乖地启程赴京,王在晋也就迅速控制住了南京卫所官军。

    此时卢象升在中原地区连战连捷,“十三家”等正北方向的威胁大减,西面叛军水军的威胁便愈发凸显了。叛军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军,目前已经占领九江,在鄱阳湖内练兵,随时都有可能顺江东下攻打南京。黄得功和翁玉正是奉王在晋之命,乘一艘车船来九江附近侦察敌军动向的,全船一共才三十多人。

    此时黄得功急躁地走上甲板举目四望,然而在浓重的江雾笼罩下,几丈之外便什么也看不见了。翁玉跟上来道:“离湖口还远,再说深夜之中目力也不能及远,还不如回舱休息。照这个速度,明日黄昏之前我们就可以抵达湖口了。”

    “老翁,你说怪不怪?”黄得功忍不住道,“自从过了池州,江面上就再也见不到渔船了。难道这一带的渔夫冬天就不打渔么?”

    “没有这回事。”翁玉沉吟道,“长江又不封冻,渔家一年四季都住在渔船上,有些鱼还专得在冬天才能打到。至于看不到渔船,肯定是叛军先行派人前往下游抢夺甚至毁掉渔民的船只。你忘了咱们在安庆附近,看到岸边有烧毁的渔船么?”

    “他们是想毁掉其他船只,只他们有大批战舰,这样就可以封锁江面。”黄得功虽然脾气急躁,但军事素养还不错,也冷静下来分析道,“在岸上,洪承畴打不过卢总督但是如果能控制住长江,卢总督没船,再厉害也飞不过江去,这样叛军就可以慢慢蚕食江南地区。”

    “正是。”翁玉道,“另外,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南京是龙头,武昌是龙尾,那么鄱阳湖则是龙腰。叛军占据鄱阳湖,可以凭借水路左右救应,比走陆路不知省却多少力气。所以王尚书才急着要我们去鄱阳湖侦察,看看叛军水军实力到底如何。”

    二人正说话间,突然发现前方的江面上似有灯火透来。翁玉急命道:“停船收帆!”

    众水手立即停止踏桨,把巨大的船帆撤了下来。车船失去动力,立即在江水的推动下往下游倒退,可是对面的灯火却比刚才更加明亮,显然来船在迅速接近。

    翁玉当机立断道:“这必是叛军的战舰,立即靠岸躲避,不能让他们发现我们!”

    众水手赶紧襙舟靠岸。幸亏夜色正浓,又有浓雾的掩护,他们才没被对方发现。船刚刚靠岸,就见五艘巨舰一字排开,从江面上浩浩荡荡地驶过。

    此时恰好雾气稍散,众人定睛观看,只见这种船长十五丈,宽二丈余,高达三丈,相对于翁玉和黄得功的座舰,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如果两船靠在一起,官军根本就跳不上人家的甲板,而叛军却可居高临下,对官军肆意放箭。

    “好家伙!”黄得功呆了半晌才喃喃出声道,“这么大的船,怎么打?叛军这是去攻打南京么?”

    “那倒不会,叛军不可能只派五艘船去打南京,我看倒像是例行巡逻。”翁玉小声道。

    “巡逻都这么威风?”黄得功惊道,“那叛军的主力舰队得有多少这样的巨舰?”

    两个主将尚且如此,底下的士卒就更害怕了。有人便怯生生地道:“二位将军,我们也算侦察了敌情了,是不是现在就返回南京”

    “那怎么行!”黄得功当即把眼一瞪道,“还没见到叛军的主力,就这么回去,怎么跟王尚书回话?”

    翁玉也道:“没错,我们必须设法抵达鄱阳湖,侦得叛军的详细情报,然后用飞鸽传书急报南京。不过既然叛军的巡逻船已经开到这里,我们再往前走就危险了,随时有可能与敌遭遇。”

    “这个简单。”黄得功刷地起身道,“这艘船我们不要了,现在就凿沉它,走陆路赶往鄱阳湖!”

第1346章 性如烈火() 
    趁天色还没有放明,黄得功和翁玉命部下在江边将车船凿沉,弃舟登岸,由陆路向鄱阳湖岸边进发。上岸之时,他们用三对信鸽中的一对向南京发去了消息,介绍了所见到的叛军船队,提醒王在晋一定要严加防范。

    翁玉出身水军,之前担任舟山守备,对战舰也颇有研究。他告诉黄得功,叛军这种战船,与元末明初时,一代枭雄陈友谅所用的战船颇为相似。这种战船一般长十余丈,其实也是一种车船,只是船体更大,容纳的水手和战士更多。舰队集结时,还可用铁链把船只连接起来,在水面上遮天蔽日,如同移动的长城,极其壮观。其中陈友谅的座舰,更是长达三十丈,高达六丈。如果官军现有的船只被如此“巨无霸”级别的大船撞上,肯定立刻散架沉没。

    黄得功听罢奇道:“既然陈友谅水军如此厉害,当年又没有佛郎机炮这类东西,太祖皇帝是怎么打败他的呢?”

    “陈友谅自恃水军占据绝对优势,轻敌冒进,被太祖皇帝诱入水较浅之处,船只多有搁浅,难以发挥优势。”翁玉道,“当时又恰好刮起东北风,太祖皇帝用陕国公郭兴之策,以敢死军驾驶七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冒死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加上敌舰机动不便,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战舰数百艘,一时间烈焰飞腾,湖水尽赤!

    “饶是如此,陈友谅仍占据优势,猛攻太祖皇帝座舰。尽管诸将拼死护驾,座舰仍被击毁。也是天赖我大明,太祖皇帝在座舰倾覆前一刻离舰,并派虢国公俞通海率领轻舟插入敌阵,直取陈友谅座舰,引得敌阵大乱。如此反复激战之后,陈军损失惨重,欲从湖口突围进入长江,却被太祖皇帝预设的伏兵用木栅截断湖面,一时难出。混战之中,陈友谅中流矢身亡,陈军群龙无首,这才一败涂地。”

    “照这么说,当年太祖皇帝大获全胜,也是够幸运的。”黄得功听罢咂舌道,“如果没有及时离开座舰,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可是陈友谅完蛋以后,他的舰队难道没有被朝廷接收么?怎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