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如有官员犯法或是行为不端,监察使要向知府和按察使同时汇报。刑房长官由司法使兼任。
工房虽然只有三个新增职位,但重要性仅次于户房。交通使负责筑路、维护,建设使负责营造建筑,兼修水利。科技使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官职,专门负责搜集发明创造、工艺改进,并配合文教使开展科普工作。工房长官由建设使兼任。
这么多新设职位,让参加竞聘的人们眼睛都看花了,自然也感觉十分新鲜。阎尔梅见人已到了不少,便嘶哑着嗓子宣布:“竞聘开始!”
第1275章 搜捕许定国()
开封府这场亘古未有的官员选拔考试,共有近百名秀才、童生报名参加。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在前几天主动担任胥吏,也有一部分是听说有俸禄以后才参考的。其实朱由检的原意,是想让更多的人参加选拔但为了能尽快“生米煮成熟饭”,他不得不依着范景文的建议做出妥协,把未入流官的选拔标准定为童生以上。
这样有一部分能力出众却没怎么读过书的胥吏,就被挡在了选拔大门之外。比如前两天选出来的吏房长吏李二,过去是店铺学徒,当然不可能是童生,但既识文断字,又精通账簿之学。这次无法参考,自是非常遗憾。
好在除了未入流官以外,开封府还选拔二百名雇员。雇员就相当于过去的胥吏,唯一的不同是纳入吏部管理。
雇员的选拔就没什么要求了,只看工作能力。像李二,很轻松就获聘户房财政使下属的雇员,具体的业务财政使还得向他请教。
各未入流官都有下属雇员,下属最多的是公安使,这些雇员就相当于过去的衙役。当然,参考者多而入选者少,通过选拔的欢呼雀跃,因为从此以后就有了一份衙门里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
别看未入流官月薪只有三石,雇员只有一石,但朱由检特批:该批官吏薪俸不按照官府的旧规折钞折物、变相克扣,而是按照三两一石的折价发现银。那么雇员的月薪就是三两,养家糊口不成问题未入流官则达到九两,足可略有积蓄了。
没被选中的则遗憾叹息,不过阎尔梅告诉众人,今后根据实际需要,未入流官和雇员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另外如果有新选官吏不称职,也会随时替换。他请众人不必灰心,在当前的赈灾中好好表现,则仍有再次参考的机会。
仅仅一天,增官雇员的工作便完成了。身份的转换,让这些未入流官和雇员吃了定心丸,投入工作也更加努力。当然,现在开封府还属于战后重建阶段,很多事务还无法展开,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赈济安抚难民。此次改革的效果,也许要到几个月以后才能慢慢显露出来。
在开封府忙得热火朝天的同时,朱由检也没闲着。他不管具体的民政,让阎尔梅放手去做,但军政他必须亲自处理。
首先是处理俘虏。城破之时叛军仓惶逃窜,洪兵跑得快,却让其他卫所士卒当炮灰,最后除了战死以外,还被俘虏了数千。对这部分俘虏,朱由检并不打算像洛阳一样,直接改编成大明军。因为他们和洛阳官军不一样,洛阳是朱常洵僭位,这些官军并不知道真正的皇帝朱由检没死而这些兵已经和官军打了七八天仗,明知皇帝御驾亲征,仍然负隅顽抗,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了。
按照大明律,谋逆者不问首从一律是死罪。但是朱由检也不想把这些叛军全部处死,因为他们和异族侵略者或是流贼还不一样,可以说就是一群没有灵魂、不知道为谁而战的人,当兵只为拿饷,上边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而且还干不好,真是可恨、可怜又可悲。说到底,他们毕竟是大明子民,而且还有众多军户眷属,牵涉甚广,朱由检是真舍不得杀。
但是对叛军里面的骨干分子,也就是那些曾经的卫所将官,朱由检绝不手下留情。开封城刚一破,他就命卢象升全城搜捕叛军军官,重点是河南都司都指挥使许定国。
和许多武将一样,这个许定国也是军户出身,荫袭父亲的官职,小小年纪就做了千户。由于他为人圆滑,善于逢迎媚上,尤其能拍魏忠贤的马屁,前几年已经升到河南都司都指挥使,是河南全省卫所的最高军事长官。
像许定国这样的地方军事长官,还赶不上祖大寿那样的边军军阀。祖大寿虽然也吃空饷,但最起码是实打实和鞑子作战了。许定国可好,空饷吃得欢,流贼打到河南时,先是装聋作哑假装不知道。朝廷实在催得急了,则开始找种种借口搪塞推脱,如官军无饷、军械无备、需要守卫城池等等,反正就是不敢打仗。像前两年张献忠围攻洛阳,许定国就在开封坐拥二万卫所官军,硬是缩在城里没动窝,最后反倒是北直隶大名府的卢象升来解围。
如此无能的将领,朱由检早就想撤换了。但是登基以后大事一件连着一件,尤其是放弃辽东、西南平叛、京师保卫战,恶战一场连着一场,朱由检只能把主要精力投向边军和京营。至于内地卫所官军,暂时还是以稳为主,等以后腾出手来再好好治理。
没想到朱由崧、洪承畴突然造反,这个许定国不但不率部奋力抵抗,反而被朱由崧用高官显禄美女收买,很快便倒戈成了叛军,协助洪承畴守开封。他是河南卫所最高军事长官,自然影响极为恶劣,带动不少卫所军官也都反叛。
因此朱由检对许定国恨得牙根都痒痒,早就下旨革除他一切官职,没收全部家产,并告诉卢象升攻破开封后一定要抓到许定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谁知许定国十分狡猾,跟着洪兵一起逃跑了,卢象升自然搜不到,只抓了一批守备、千户、百户等中低级武官。
移驾开封后,借着这个机会,朱由检下诏:第一,从今以后,所有在册武将及军卒犯罪,一律由锦衣卫审理,审完后直接定罪并上呈御批。即使是高官,也无须再经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会审。这就等于赋予了锦衣卫“军事法庭”的功能。
第二,重申各省都司直接归五军都督府管辖,换句话说就是直接归兵部管,而不再受各省巡抚节制。此举进一步把地方军政和民政分开,藩司、臬司、都司三司并列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这一点上,朱由检是绝不含糊的。他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权必须完全握在自己手中!
第1276章 两地悬首()
这几天跟随朱由检御驾的锦衣卫可忙坏了。许定国虽然跑了,但是原归他指挥的各级军官却让官军抓了好几十人,小到总旗、小旗,大到指挥使,锦衣卫全都一一审讯。
对于朱由检把军籍罪犯划归锦衣卫审理,朝臣们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锦衣卫自从成立以来,做为皇帝的特务机关,权力一直很大。官员犯案,经常是由锦衣卫先审,都审得差不多了才移交刑部,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至于武将,更是向由锦衣卫逮捕审讯,刑部还不愿意掺合。现在既然皇帝明旨划到锦衣卫那里,刑部乐得少干点活。
但对锦衣卫来说,给犯人定罪还是第一次。现在锦衣卫的骨干已经全换成了秦兵的老底子,他们捕人、审讯水平一流,但对大明律可不怎么熟悉。幸亏这批罪犯的罪名只有一个:谋逆,犯罪事实也非常清楚。审完之后,锦衣卫将十四名罪犯定了斩立决,二十名罪犯定了斩监候,交朱由检御览勾决。
过去的勾决,就是罪犯在刑部定死罪以后,刑部将要杀的死囚写成一张名单,并对其犯罪事实简单介绍一下,交给皇帝用朱砂笔勾。被勾到的人名,就是被核准执行死刑,可以秋后问斩而没有勾决的,就是皇帝认为案子或有疑点,需要发回重审。
最高统治者亲自处决罪犯,看起来是“慎杀”的体现,实则不然。比如熹宗皇帝朱由校也曾勾决犯人,他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勾决全凭好恶。侥幸没被他勾着的,有的从天启初年就关在刑部大牢之内,一关就是五六年。
更有甚者,明明犯了死罪且无任何翻案的可能,但是靠着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每次到了勾决的时候,让这太监把写有名字的那一页纸想方设法遮掩一下或是藏起来。皇帝看不到这页纸,自然也就无法勾决,犯人就可以多活一年,等到下次勾决再说。如果家族手眼通天,就可以慢慢设法翻案了。
但是这种卑劣的招数了朱由检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首先他废除了宦官制度,帮助他“日理万机”的人换成了宫女组成的秘书处。宫女们几乎与世隔绝,极少与外界有勾连,再有人想作弊就作不成了。
再者,朱由检也专门抽出了几天时间,把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积压下来的勾决名单全部处理掉了。此后他也不讲什么“秋决”,要求刑部随时递交审结的死刑案件,他随时勾决。当然朱由检也不是草菅人命,对每个案件他都看得很仔细,只有没有任何问题的铁案,他才会立即勾决,而稍有存疑,他都会发回刑部要求重审。
这回勾决亦是如此,朱由检用了好几个时辰,把所有死刑犯的卷宗过了一遍,确认这些军官确实在叛乱中起到骨干作用。其中有几名低级军官,朱由检认为他们级别太低,有可能是受到上级胁迫,因而从名单中剔除掉,改为徒刑。而那些判处斩监候的,只要证据确凿,也就不用“候”了,朱由检直接给他们勾决,变成了斩立决。
勾决之后的第二天清晨,锦衣卫立即行刑,朱由检亲自监斩。行刑地点设在了大明军第一师的军营之中,几十名死刑犯一字排开跪了一大溜,大部分面如死灰,有的早已昏死过去,还得让人扶着。周围观刑的数千将士则是神情肃穆,鸦雀无声。
负责审案的锦衣卫官员先高声宣读了死刑犯名单及所犯事由,再一一验明正身。一切准备停当后,行刑官向朱由检请示行刑。朱由检双眼微闭,斩钉截铁地道:“立即行刑!”
“圣上有旨,立即行刑!”
这最后一个“刑”字拖得特别长,随着这一声喊,只听“咔嚓咔嚓”之声不绝,几秒钟之内,数十名参与叛乱的军官全部斩讫,首级遍视全营,然后悬挂在开封府四城门楼上示众。众人心中无不凛凛,心想这位年轻的万岁爷也够狠的,连午时三刻都等不得,大清早就把这几十人打发了。
而就在开封府的城头挑起叛将首级时,远在东南方八百多里之外的南直隶应天府滁州城头,也悬挂着十几颗面容可怖的首级。西门外官道上,一支人马驻足远望,良久,为首的老者才对身边另外一位老者道:“岵云兄,看城头旗帜,滁州仍在官军控制之下。速去城下问话,如果没有异状,我们就入城。”
这两人便是奉旨到南京赴任的王在晋与袁可立两位老臣。自从离开开封府,他们在卢象升中军官杨陆凯的护送下,一路马不停蹄,径直穿过归德府和中都凤阳府,仅用了四天多时间就抵达滁州。
其实这段路途已经很危险,因为流贼数十万大军就在东面不远的彭城一带,而流贼的特点便是四处流窜,随时有可能窜回到这边来,因此负责保护两位老臣的杨陆凯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只敢睡一个多时辰。
到了滁州境内,杨陆凯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滁州离南京已经很近,南京有重兵驻扎,流贼未必敢往这里来。可是气还没喘匀,就看到城头悬挂着的首级,立时又紧张起来,下令全体戒备,然后才派中军去城下喊话。
不多时城门大开,一队骑兵缓辔而出,打的也是官军的旗号,众人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很快为首将官就赶到王在晋、袁可立马前,翻身下马大礼参拜道:“末将扬州副千户黄得功,参见二位尚书大人!”
曹文诏给朱由检的绝密传书,王在晋和袁可立都没看过,他们也不认识黄得功。简单寒暄几句后,王在晋便问:“黄千户,你是奉命驻守滁州么?这城头悬挂的首级是何人,因何被斩?”
黄得功大大咧咧地道:“回尚书大人,要说奉命,末将也没奉命。您问上面这几颗脑袋,有一颗是滁州卫千户李鸣球,末将亲手砍的,挂上去还没到半个时辰呢”
话一出口,王在晋和袁可立同时大吃一惊!
第1277章 滁州乱局()
听说被杀的是滁州卫千户李鸣球,王在晋和袁可立马上紧张了起来。在滁州,李鸣球才是本地卫所主将,黄得功只是客军,而且李鸣球官品还高于黄得功,怎么黄得功就能把他杀了呢?这绝对是犯禁的!
但是看黄得功的表情又非常坦然,似乎根本没把这件事当一回事。王在晋和袁可立久经宦海,也都是城府非常深的人,当即不再深问,只是目视杨陆凯,要他暗中警戒。杨陆凯心领神会,立即不动声色地把黄得功与他的部下隔开,簇拥着二位老臣入城。
黄得功倒是一点没在乎,先引着众人到滁州州衙,将王袁二人让至正堂落座后,大着嗓门禀道:“二位尚书大人,滁州知州简直是个狗熊,刚一听说流贼要打过来,就吓得跑到南京去了,还说什么搬救兵,哼哼!等大人到了南京,一定要治他个临阵脱逃之罪!”
袁可立见杨陆凯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州衙内外,突然把脸一沉道:“黄得功,且不要说别人,你可知罪?”
黄得功赶紧跪倒,却并不害怕,颇有些激动地大声道:“尚书大人是说末将杀李鸣球的事吧!请容末将详细禀报,您就知道他该不该杀了!”
袁可立微微颔首,示意黄得功讲下去。黄得功就滔滔不绝地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一遍。王在晋和袁可立听完也气得胸口发闷,心道这个李鸣球真是该死!
原来自从在南京强闯兵部,抢走信鸽后,黄得功听从翁玉之计,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率本部官军立即离开南京渡江北上,从而避免了被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胡应台锁拿问罪的命运。
本来黄得功是被调来保卫南京的,粮饷当然是南京供给。现在虽然名义上是奉了曹文诏的将令,但是曹文诏可给不了他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