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谭良栋直接道:“李鹤轩,让你的人盯着集市,谁要是敢收保护费,送罪营!若是敢顽抗,断一只手!”
商会主事们被谭良栋的话给吓到了,心里为那些青皮混混们默哀了一声,以那些青皮混混的无赖性格,哪会乖乖就范,多半是要被断手的。
李鹤轩道:“是,千总。”随后他也提出了一些关于集市的建议,主要还是集市的卫生清洁,若不是警察队主动揽了这活,这个集市早就被堆积如山的垃圾给毁了。
胡振江在一旁默默的听着,确实如谭良栋所料,胡振江对商业的理解很浅薄,还在买东西卖东西的层面上。他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集市,都有这么多门道。
众人商讨了整整一天,大部分建议被谭良栋采纳,一部分补充了一些东西,少部分的被否决。最后由胡振江起草,编写了新的《集市条例》,也被叫作商例。
商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最基础的是集市上所有商家都必须遵守的,比如契书、明码标价等,第二部分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第三部分则是授予了商会对集市的管理权。
商例授予商会的权力不小,具有对每天集市上售卖的基本生活物资的定价权,凡是做此类生意的商家所定价格必须和商会要求的一致。不过,商会定的价格需要报备到吕梁营。
有了权力也就有义务,集市的管理、清洁都由商会自己负责,比如每天收拾垃圾,就得商会自己雇人收拾,顺便也能为柳林创造一些工作岗位。
胡振江已经编写了四份条例,整理商例就轻驾熟,等众人商议完之后,他也整理完了。
谭良栋翻看了商例,道:“商例已制定完成,以后的集市就要遵循着它来。接下来,我想跟诸位谈谈关于商税的事。”青皮混混们敢收取保护费,说明集市已经过了最初的脆弱期,吕梁营也该收取一点果实了。
听到商税二字,包括白世镜在内的所有商人们都闭口不言,但凡做生意的,就没有想要交税的。
看到众人这副模样,谭良栋用手指敲了敲椅子上的扶手。收商税是一个技术活,谭良栋没有想过从那些小商小贩手里收取,他们赚钱不容易,若是直接从他们那里收取商税,很容易就变成摊派,大幅度增加小商小贩的成本,最后只会让集市流失人气。
谭良栋看重的是在座的各位主事,能当上商会主事的都是身家丰厚的,他们在集市上都有着自己的店面,在柳林有着自己的作坊,还有着自己的供货渠道。
正如后世的营改增,谭良栋的目标是收取流通环节的增值税,而不是直接收营业税。
商例给了商会很大的权力,等于变相扩大了商会主事们的权力,主事们对于谭良栋要收的所谓增值税很纠结,最后只能无奈默认。
主事们舍不得商例给他们的权力,而商例的实施又需要谭良栋的保障,两相比较之下,还是舍弃一小部分利益,换取商例的实施。
胡振江对谭良栋提出的收取增值税眼前一亮,这方法好啊。要知道,明代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商税,皇帝直接借宦官的手派下矿监税使,各地衙门在商道上设卡收厘金,很混乱,但不论哪一种收税方式在民间的口碑都不怎么样,被人骂得狗血淋头,还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但是,你要换成在流通环节收税,就不一样了。胡振江多聪明的人,一下子就看到了收取增值税的最大好处,增值税是流转税,将收税的压力分担到这一条买卖链上的所有人,减轻了舆论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值税用得好的话还能起到调节物价的作用。
当然,收取增值税是个技术活,以目前的条件,只能在柳林的小集市上试行,至于能不能成功,还得看谭良栋等人的能力。
想到增值税的种种好处,胡振江不由地想到,若是把朝廷得知增值税这样的方法会怎么样。不过这种想法也就是一闪而过,想到朝廷官员们的执行能力,即使朝廷知道了,皇帝和阁臣们也都同意了,也没半毛钱用。
地方上的官员们连农税都不能完整的收上来,就别说增值税这种有技术含量的。
吕梁就是最好的例子,农税已经被吕梁营给占了,各县的官员已经无法收取农税,就连卢象升这样的政治盟友,恢复以往的夏税秋粮都需要和谭良栋协商,到最后也只能是吕梁营收上来分出一部分转交给卢象升。
(本章完)
第93章 93。设厂,选址()
柳林的集市从规模上讲不大,但也是在目前吕梁营势力范围内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商业场所。商例和商税的事情敲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
对谭良栋给自己讲的水泥,白世镜很是心动,但他找过铁坊后,发现铸造一个实心大铁锤造价不低,再加上其他的投入,以白世镜现在的身家,他开不起水泥作坊。
没办法,白世镜在找谭良栋谈过后,便将水泥的事情透漏给商会的主事们。主事们对水泥很感兴趣,既然水泥能修路,那也能盖房子,大家都不傻,都能看到水泥的前景。
况且水泥还是谭良栋提出的,白世镜的蜂窝煤厂可是赚了不少钱,再加上谭良栋表现出来的意思,集市铺路首选水泥。东西还没做出来就有买家,世间最好做的生意莫过于此。
白世镜要不是自己财力实在有限,不然他是绝对不会让商会的其他主事们参与此事。
“水泥?”胡振江和李鹤轩都是第一次听说,对视了一眼,便都看向白世镜,听听这白世镜能说出什么。
白世镜的想法很直接,他自家财力不够,便集合整个商会的力量来开设水泥作坊,请铁坊的大师傅们帮忙打造工具,试制水泥。
谭良栋是知道白世镜想法的,如果集合了整个商会的财力,那建起来的就不再是一个作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工厂。
胡振江听完白世镜的讲述后,开口问道:“这水泥作坊占地多少,投钱有多少?”
白世镜见是胡振江问自己,拱了拱手道:“胡先生,根据商会的计算,水泥作坊占地至少得一百亩地,先期需要投入一千两银子。”
“这么多。”胡振江没想到水泥作坊投资这么大,要知道一个小砖窑也才三十两银子的本钱。
谭良栋倒不惊奇,烧制水泥需要大量的铁具,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得雇人运送原料,这也是不小的开支。
李鹤轩在听到一千两银子后,看了看商会主事们的脸色,见众人面色如常,心知这水泥不简单。
这一千两银子就是商会主事们计算出来的,大家又不傻,水泥作坊最大的投资就是这一开始的工具,一旦水泥试制成功,后续的生产投资并不多,烧制水泥的原料除了石膏需要花点钱,像石灰石、黏土、铁矿渣之类的,几乎不用花钱。
当前水泥的作用是用来铺路,按谭良栋所描述的,水泥铺成的路面丝毫不逊色于三合土,三合土的造价很不菲,到时烧制的水泥售价不说比三合土贵,起码也要持平。
谭良栋对水泥能烧制成功很有信心,其实这个时代已经有石匠做出类似水泥的黏合剂,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推广开来,也就是说,明代匠人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烧制出普通的水泥。
由于水泥作坊的前期投资比较多,谭良栋让白世镜和商会主事们以投入金钱的多少分配股份。白世镜拿出了自己手里所有能动的银子,凑了两百两入股,占了百分之十的股份。
谭良栋自己占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中百分之二十是投进了银子,百分之二十是技术入股,水泥可是他提出来的。白世镜的蜂窝煤厂也有谭良栋的股份,蜂窝煤的技术也是谭良栋提供给白世镜的。
这种股份制在晋商中间很流行,不过晋商多是把股份分在家族内部,各房分占股份。谭良栋则是让整个商会有意愿的商人全部入股,打破了宗族的限制,让水泥作坊能尽快完成集资,并且这种按股份分红的机制也能避免商人们对水泥作坊有太多的干扰。
任何改变都是一点一滴完成的,谭良栋推出股份制,也是在改变落后守旧的家庭式作坊的管理模式。
胡振江对做生意不精通,但他在各村跑了这么久,通过对比柳林,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柳林能快速的稳定下来,煤矿改制是最大的功臣,其次就是谭良栋在柳林开设兵工厂、砖窑和商会开设的各种作坊,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人们都有活干,自然就会稳定。
因此在谭良栋和商人们谈完了钱的事后,胡振江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千总,诸位,水泥作坊准备开设在哪里?”
白世镜被问住了,他当然是希望开在柳林,这是商会的大本营,寻到一百亩荒地是很容易的事。但这个决定权不在他手里,只能看向谭良栋。
谭良栋对此已有打算,水泥作坊是不会开在柳林的,恢复稳定的各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水泥作坊需要开设在这些地方。
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绝不是想象之中的男耕女织那般稳定美好,耕作技术的进步让一夫可耕作百亩地,而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土地是有限的,此消彼长之下,就会有大量的人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但农业社会根本就没有如此多的工作岗位容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于是,流民就产生了。
流民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社会的流动,也是不稳定的根源。
如果说,在工业社会,有间歇性的经济危机,那么在农业社会,以工业社会的标准来看,那天天都是在危机中。
对于水泥作坊的选址,谭良栋已有打算,便道:“水泥作坊开设在哪里,那里的人们就能有活干,但这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懂。因此,水泥作坊不能是我们这些人坐在这里一口就给决定了,还需要村民们也接受。”
谭良栋停了一下,看向胡振江,继续道:“涛起,工作队和护村队在各村都建立起来了,你去把这个消息传给各村,让各村派出能代表自己村子的人来柳林,商议此事。”
胡振江愣了一下,回道:“是。”让各村派代表到柳林,水泥作坊的选址就是个引子,胡振江相信谭良栋肯定还有其他的事。
李鹤轩、白世镜等人也听得一愣一愣的,各村代表齐聚柳林,谭良栋这是要搞大动作啊。
众人的猜测很准,谭良栋确实要搞个大动作,现在已经是天启三年的十二月了,谭良栋前期做了那么多的事,就是希望能够直接聚合吕梁各村的力量,把县城、府城甩开,让吕梁营彻底扎根。
天启四年不是平静的一年,阉党和东林党彻底撕破脸,朝堂的斗争蔓延到地方,到时山西巡抚多半要换人,卢象升也会受到影响,跟卢象升关系深厚的吕梁营也不会幸免。
谭良栋要做的就是让吕梁营的根深深的扎到各村,不论外界发生什么,都动摇不了吕梁营,也动摇不了他在吕梁进行的变革。
(本章完)
第94章 94。大动作()
上原村,李琦接到来自柳林的命令,要上原村派一名代表去柳林,商议事情。
刘脑壳也得知了此事,找到李琦,问道:“小先生,这谭千总让各村派个能做主的代表去柳林,说是要给什么水泥作坊选址,这是去干啥?”
李琦也不知道,只能道:“应该是个大事,我们工作队的也要回去。”
刘脑壳听到李琦也要回柳林,点了一下头道:“看来确实是有大事,我也回去找村里的乡亲们说说。”
“好,不过要快一些,柳林那边就给了一天半的时间。”
“晓得晓得。”
随着谭良栋召集各村代表的命令传递下去,各村的头面人物和工作队的人都忙活起来,纷纷往柳林赶去。
村子里的头面人物们这么配合谭良栋,一个是对水泥作坊感兴趣,另一个就是打探一下打深井的事,若是可能的话,等开春天气转暖,先从自家村子开始。播种是争分夺秒的事,早不行晚也不行。
柳林,真武山上,李鹤轩和白世镜等人离开后,谭良栋留下了胡振江。
“千总,你召集各村代表来柳林,这样会不会太过……”胡振江有些担忧,谭良栋控制了吕梁各地的农村,直接挖朝廷的根基,这是很冒险的事情。
“没事,工作队和护村队在各村都建立起来,明年开春后土工营也要去给村里挖深井。涛起,你说,摊子都已经铺开了,索性就大大方方的,我的目的就一个,稳定吕梁,壮大吕梁营。”
谭良栋的话说得很直白,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主,丝毫没有忠君的想法,胡振江理解,他自己也没有忠君的想法。只不过作为文人,本能的感觉到一个武将掌握了地方,很容易出事。
胡振江摇了摇脑袋,抛开了不该有的想法,既然他只能在谭良栋这里实现他关于法家的抱负,就应该和谭良栋站在同一阵线上。
谭良栋注意到胡振江的脸色变化,笑着问道:“涛起,工作队是你立的,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想法?”
说到做事,胡振江立刻正色道:“以条例行事。”
“是啊,条例既然制定下来,那就该去实施,不然就是一纸空文。只是,工作队是临时设置的,没名没分的,现在下到村子里还好说,等以后就不是那么好办事了。”
胡振江听到这,眼角跳了跳,他知道谭良栋为何要让各村代表来柳林了,果然是要搞大动作。
只听谭良栋继续道:“我准备在吕梁营之外设立两个司,一为统计司,原先的工作队全部转入统计司内,掌握各村的户数、土地数,统计每年的夏税秋粮。”
“二为税务司,负责收取夏税秋粮,收取的数目要和统计司的对上,不能多,也不能少。”
胡振江听完后,脑海里直接闪过一个词,开府建衙。古时大将出征,在外开府建衙,故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说,但自宋以后,重文轻武,朝堂对武将的权力限制得很厉害,不要说开府建衙,就连放开手脚指挥部队都办不到。
谭良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