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人执宋-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这篇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檄文,姜胤自然也是花了很多功夫。

    历史上最有名的檄文,还要数大唐时代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那篇《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的檄文了。

    当初这篇檄文投放天下,天下士子百姓读此文章,皆同仇敌忾,愤然反武,就连武则天本人,在看完这篇檄文之后,都对身旁的狄仁杰感叹:“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有被朝廷重用,是宰相的过失啊!”

    可以说,在古代这种信息交流极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十分落后的时代,一篇檄文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首先,它必须是简单易懂的,如果只有那些文绉绉的老学究能看懂,引经据典,罗里吧嗦一大堆才能使人明白,那说明这片檄文绝不是好檄文,

    其次,在传播途径上,如果没有文字作为载体,只靠口口相传的话,未免不会出现三人成虎,谣言四起的情况,所以这篇檄文必须有大规模传播的能力。

    最终,姜胤还是敲定了以报纸作为载体,以文字和图片为媒介,向天下人宣布赵光义是如何谋朝篡位的。

    万岁殿毒杀老赵、玄武门围杀太子重臣的那两张照片,姜胤还专门做了注释,并标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同印在了报纸上。

    这个时代,就算是官方发行的邸报,也只是一张写满了字的纸,内容也大多都是些政府政策之类的,普通百姓想要获取信息的难度太大。

    如此,出现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的报纸,就能成功的控制舆论方向。

    事实上,姜胤也尝试了做这种事,他把汴京当成了试验田,开办了《大宋日报》,每日一期,上面大多介绍一些汴京的新奇趣闻,政策动向,不过最多的还是商铺的广告。

    即便是如此没有营养的报纸,一天三千份,每日清晨出售,都能在汴京每天卖到脱销,可见老百姓对于信息获取多么如饥似渴。

    可惜随着出征的事,姜胤也没有人手再放在汴京的企业上,于是就宣布把大宋日报的计划给停了,这一度让汴京的百姓怅然若失了好久。

    不过姜胤很自信的是,如果杨久书手中的报纸作为新期刊第一期报纸销售的话,《大宋日报》将会以烈火燎原之势,重新占领整个大宋的舆论制高点。

    而这也肯定会给宫中的那个刚刚继位的皇帝,带来想象不到的麻烦。。。

    。。。。。。。

    这确实是个天大的麻烦,杨久书看的汗都留下来了,煌煌几千字,加上配着的图片,篇幅算不上大,他却看到了一个天大的阴谋,而如果没人去戳穿这个阴谋,创造这个阴谋的人,很有可能会坐上那个皇位,逍遥一辈子。。。。

    想到这,杨久书顿时感到口干舌燥,端起桌上的另一杯红酒,仰头又灌了一大口。。。

第六十六章 新政权的统治() 
手中的报纸捏了又松,甚至一度把一整张纸都扯紧的杨久书,最终还是?13??软在了座椅上。

    他见过太祖陛下,也见过当今圣上,自然他也是见过太子和兵部尚书卢多逊的。

    而那张报纸上,这几人的面孔,都惟妙惟肖的出现在了上面,仿佛是用模子刻上的一般,坐在远处太祖的不以为意,杯中撒毒晋王的满脸阴笑,倒入血泊太子的空洞双眼,至死不明卢多逊的难以置信,这些都让杨久书呼吸困难。

    “此事。。。是否。。。。可信。。。。”即便是已经完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杨久书依旧本能的想要反抗这种黑暗到极点的皇家宫斗。

    “报纸上,白纸黑字,有图有真相,绝无半句虚言。”姜胤一句话,将杨久书彻底打入了深渊。

    “呼。。。。呼。。。”杨久书喘了一大会,最终还是低下了头颅,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他也是亲眼见证了大宋皇家的一个永远难以洗刷的丑闻:晋王害死了皇帝,又刺杀了太子,最终自己登上了王位。

    而他,方才还口口声声地要为太祖陛下以死效忠,可害死太祖陛下的罪魁祸首,居然就是命他领兵讨伐的晋王赵光义。

    这一切,都仿佛像一个笑话。

    “本王当初离开汴京之时,太祖皇帝陛下曾托付我日后要好好辅佐太子,以驻我大宋万世基业,但未曾想到,我等仅仅离开汴京几个月,就发生了这等大事,太祖被害,太子被杀,宋家与太祖稍有些血缘的子弟,皆被赵光义找了借口除去,现在,我便要在这沧州,立起天下反晋王之大旗,为太祖入庙,为太子复仇,那么,杨将军,现在你可否愿意加入我们的新宋之国?”姜胤此刻的声音,庄严而神圣,杨久书抬起头。

    姜胤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与他的眼神交汇了一瞬间,如电光火石般,杨久书突然觉得眼前的这名年轻人,身上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强大力量,这才是一种高位者天生具有的威能。

    “罪臣愿降于姜国主帐下,共谋讨伐晋王之大业。”杨久书黯然低头,“只不过家中家眷都在汴京城中,我若投诚,晋王之贼,恐怕不会放了她们。”

    这就是大宋武官的掣肘了,出征前家中的妻儿老小可都在城里,一旦敢反叛,第一个就拿你的家眷开刀,所以大宋的武将里,就算是战死,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投降和反叛。

    “哈哈,这点杨将军倒是不用担心,还请你于近日列出一份禁军中高级将领家眷的名单,不日,我便会派人将她们接到沧州来。”

    杨久书仍是满脸忧心的样子,期期艾艾道:“国主有所不知,如若大范围的运送家眷出城,宫中定会有所察觉,到时,非但不能把我等的家眷运出来,反而会害了她们。。。”

    听到杨久书这番话,姜胤倒也觉得正常,摆了摆手道:“本王的手段,尔等凡人不会通晓,杨将军难道忘记了,这一万禁军,是如何困到这孤岛之上的?。。。。”

    说完这话,姜胤便看到了目瞪口呆的杨久书和臣付,用看神一般的眼光看着自己。。。。

    。。。。。。。。。。

    处理完一万名禁军的事情后,姜胤终于算是轻松了下来,他抽空回了一趟沧州,结果很是喜人,沧州城的工程进度没有停下,现在已经大体完成了总进度的五分之三左右,可喜的是,工人们依旧保持着极快的建造速度。

    一座崭新的超越时代的城市在慢慢建设中,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了。

    而这种后世的中国速度,也给王嗣宗,王审琦等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在见识了那些移山倒海钢铁巨兽的工作速度后,他们第一次显示出了对新政权的归属感。

    他们也渐渐适应了新政权的工作模式。

    相比大宋繁重冗杂的官僚系统,新宋政府的架构可谓简明易懂,三权分立,三司各司其职,国家成立议员会,高级官员皆担任议员,每一项新政策出台,都要交由议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然后在交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进行分类管理。

    王审琦等人,虽然一开始不懂这种政体的工作模式,可是在结合了大宋朝堂的三省六部制之后,他们便开始渐渐熟悉了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新宋政权。

    相比于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实际上更具有制衡作用,将全力分化,互相牵制,而三省六部对于皇权的加强太过严重,姜胤理想中的社会,绝不是皇帝言出法随的社会,而是后世英国那种,皇帝或女王,只是一种精神代表,而非真正的国家统治者。

    这样,一个国家才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轻易的灭亡。

    从长远来看,王嗣宗、王审琦都不可能看清楚一千多年后,全世界联合起来,推翻了封建帝国主义,一种制度如果落后于整体,那么它便注定会被更新更有效果的制度淘汰推翻。

    所以姜胤打算一开始,就要在大宋施行这种更新更有效果的制度。

    官员们理解不了,但是百姓们,却对于这种政体的变化甘之若饴。

    姜胤目前还没有出兵征战,所以他能统治的地方,也只有沧州这一亩三分地,地方只有这么大,姜胤自然也统治的十分上心。

    他不仅任命最为信赖的大宋状元王嗣宗,担任沧州府的知州,而且划出多处试验田,种植高产量的优良品种作物。

    种种这些在百信眼中,倒是略显怪异,所以对于被这种做新政权统治之后,沧州的原住民本来还有些惶恐。

    可是在姜胤提出‘养民以食,鼓励工商’的政策之后,沧州本地百姓的生活可谓是日日有变。

    老百姓可不管政权是什么人统治,在他们眼中,只要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那就是好政权。

    所以在姜胤以粮食为工资发放之后,整个辽东地区,人人都知道了沧州现在有粮食,因此商队一队队的从其他各州赶来,在沧州用低价收购粮食,再以高价卖到其他地区,利润倒也是极高。

    这些商队自然不能只倒卖粮食,中间还会倒卖些茶叶、物资、瓷器、丝绸等等物品,这下,便让整个沧州进入了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生活,百姓们家中的财富积累速度,也远超往年,这让所有沧州百姓对新政权都感恩戴德。。。

    。。。。。。

第六十七章 早市(上)() 
老蔡挥舞着马鞭,恨不得车辕前的马能再快点。

    两匹马拉着一辆13车,在官道上疾驰,倒是显得颇为焦急。

    宽旷的官道一直向东面延伸,在地平线的尽头,一座宏伟的都城隐约耸立在平原上,那里也是老蔡最终要去的地方。

    随着马车的疾驰,那座巨城的城门越发清晰,在官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人。

    “哟~老蔡,时辰还早呢,赶得这么急,又不是去投胎。”

    “老蔡,车驾的这么快,今日开市,你是要做头名啊。”

    “老蔡,跑这么快,不厚道啊。。。。”

    驾车的老蔡的心思显然不在周围跟自己打招呼的人身上,他只是点头应付着,然后继续驾着自己的马车向前狂奔,生怕赶不上什么似的。

    终于,老蔡的马车总算开始减速了。

    不减速也不行,前面已经堵住了。

    在一面高约十数丈的城门下,城门紧闭,城门前挤满了马车和人群,看这些人的妆容打扮,竟都是商人,还有三五成群的一些农户。

    但不管是什么人,他们都提着大包小包,挑着担子,稍微好些的推着小车,最好的就是驾马车的人,看他们手中提的,担子挑的,车上放的,竟然全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瓜果蔬菜、什锦茶叶、布匹绵绸、瓷器铁锅林林种种不下百样,一眼望去,如同东海龙王的藏宝阁一般,全都是宝贝。

    日头还没升上来,清晨才刚过没一会,四名守城的士兵,睁着迷蒙的睡眼,站在城门口,无精打采地望着越聚越多的人群,他们对眼前的景象早已是习以为常。

    “原哥儿,都日上三竿了,怎么还不开市门啊~”人群中,一名挑着担子,长相有些精明的男子朝一名守城的士兵喊道。

    那名叫原哥儿的士兵瞪了瞪眼睛,指了指城门上挂着的一个圆圈骂道:“放他娘的屁,看看,现在连六点五十都没到,咋个就敢说日上三竿。”

    人群中顿时传出一阵哄笑声。

    老蔡也是跟着笑了一声,现在才六点四十五,离开市还有十五分钟,足够他喝一盏茶了。

    正当老蔡刚想拿出茶具喝上一杯的时候,在他旁边,有一名背着大包,略显年轻的男子朝他凑了凑。

    “老哥,怎么称呼?”

    老蔡看了一眼那名男子,仿佛看到了半月前的自己,然后他笑吟吟地朝那名男子道:“我姓蔡,叫我一声老蔡便可。”

    “蔡大哥。”那名男子恭维道。

    “用不着这么客气,看你这样子,新来的吧。”老蔡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对对对,这都被您看出来了,我从同乡那里打听到沧州现在用粮食换东西,大有赚头,这才急忙弄了一些家里的特产来这沧州贩卖,听说早市是个大行当,今天便跟着一起来了。”男子显得有些局促。

    “呵呵,这早市你可算来对了。”老蔡笑道:“你卖的什么?”

    “山核桃,还有俺们庄自己种的茶叶。”

    “茶叶,那可是好东西啊。”老蔡点头道。

    “是嘛~”男子也显得十分高兴,只见他从背上的大包里抓出一茶饼,递给老蔡,“蔡大哥,您可以尝尝俺们那山头上的茶叶,都腌好了,绝对不比街市上买的那些茶饼差。”

    “嗯~那就谢谢了。”收了礼物,老蔡更高兴了。

    “对了,蔡大哥,您这直接驾着马车来的,车上都是什么东西啊?”男子好奇地问道。

    只见老蔡嘿嘿一笑,“我这马车上,放的全都是铁锅、瓷器。”

    “啊?那这铁锅瓷器在城里好卖吗?”

    旁边有好事者听到了,啧了一声,“小伙子,新来的吧,现在这沧州城里,最好卖的东西就属铁器和瓷器了,一斤东西换十斤米,都不是问题,老蔡可是凭这赚了好大一笔呢!”

    听到人家的羡慕之词,老蔡也不反驳,只是嘿嘿直笑。

    这也让那名年轻男子羡慕不已。

    很快,十五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四名守门的士兵,缓缓将城门打开,并且敲击城楼上挂着的一鼎巨大的铜钟。

    “咚~咚~咚~咚~。。。”

    随着钟声的响起,那些在城楼外的商人们就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的窜进了城内。

    老蔡把那名年轻人也邀请坐上了自己的马车,城门一开,便冲进了城里。。。。。

    。。。。。。。。

    方晓武是第一次来沧州。

    他本是德州五莲乡人士,前些阵子,突然有人到他们乡招年轻人去沧州干活,说是三天给发十斤大米,这一下子,整个乡里,除了少数不相信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去了沧州。

    方晓武没有去,因为他始终不相信,这世上能有干三天就给发十斤大米的活计。

    但一个月之后,随着一批同乡的返乡之后,方晓武这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后悔。

    去沧州干活的年轻人,全都赚的体满钵满,他们挣得粮食太多,以至于带不回来,所以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