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在大明-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陈兵于南阳府的李家军,更是对湖广虎视眈眈,想要伺机将其拿下。

    不仅如此,陕西境内的李家军也纷纷而动,不断地向南方集结,陈兵于与湖广、四川的交界之处,准备长驱直入,配合其他的李家军,攻占四川。

    一时间,整个南方变得风起云涌起来,一股暗流渐渐形成。

第四百一十五章 临时法令() 
    北京城,奉天殿之内。

    李自成端坐于上,下方全都是诸多文臣谋士,肃然而立,李长茂更是站于最前方,浑厚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正在进行着汇报,语气格外的沉重。

    “启禀闯王,如今之时,北直隶已经稳定了下来,那些散落各处的游兵散勇和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已经全被收编,或是纳入城防营之中,或是遣散回家。但是,由于鞑子祸乱关内的原因,几乎整个北直隶的农田被损毁殆尽,种植的农作物全被践踏的不成样子。”

    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事先有了一些猜测,李自成还是震动非常,几乎是难以接受,清军毁了北直隶的全部良田。

    这一切的一切,总结成一句话,也就是说,整个北直隶的老百姓,在未来的半年之内,都要靠李家军接济,方能过活。否则,又将是大小起义军不断出现的场面。

    一想到这些,李自成的眉头就紧皱起来,心里格外的沉重,在未来的将近半年里,北直隶不仅没有任何的粮食产出,还要投入,以维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将是一个极为沉重而艰巨的负担。

    不过,李自成想想也就释然了,如果换位思考的话,他是皇太极,也绝对会这样做,尽可能地破坏对手的一切,尽可能地给对手造成伤害。

    毕竟,北直隶境内的良田被破坏了,也就加重了明廷的危机,在这天灾人祸的年代里,使得粮食问题更加紧张。

    这时,身为前朝的襄城伯,李国祯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启禀闯王,这些鞑子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怀揣着险恶用心,每次入侵关内,历来如此,不仅是掠夺金银财物,还焚毁一切的东西,任由战马践踏良田,放纵士兵烧杀屠戮,可谓是无恶不作,尽可能的破坏一切,从而重创前朝在北直隶的农业。”

    李自成轻轻点头,以示回应,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李长茂的身上,相比于鞑子的险恶用心,李自成现在更加关心北直隶未来的粮食问道,也是稳定问题,随之询问道:“李先生,既然北直隶境内的良田被破坏殆尽,也就意味着初夏将会颗粒无收,你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应对粮食的缺口,从而能够让百姓们暂渡难关,熬到秋收?”

    李长茂显得是那么从容不迫,并不慌张,而是答非所问的说道:“启禀闯王,北直隶农田里的作物虽然损毁严重,但死伤的百姓更多,根据北直隶各个州府呈报上来的消息,许多的地方几乎都是无人区,北直隶的总人口几乎不到原来的一半。”

    所有人都震撼了,即便是对鞑子的嗜血屠戮有所了解,李自成的内心也是震怒非常,谁也没有想到,鞑子居然那么狠,那么嗜血无情,不仅掳掠北直隶与山东的人口四十万左右,杀的人更多,几乎灭绝了北直隶的全部人口。

    一时间,李自成不禁想起了攻破北京城之前,逼近京师的一路之上,几乎鲜有见到有人的村落,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荒无人烟。

    不难想象,北直隶百姓的总人口能有三十万也就不错了。当然,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减少,相应的,北直隶的一些问题就显得不再那么严重,也就更容易解决,尤其是粮食供给上。

    这个时候,李长茂才正面回答李自成的询问。

    “所以闯王,除去作为种子的粮食,将没收山西八大奸商的粮食运来一办,再加上在北直隶查抄的一些粮食,勉强就能够北直隶熬过最难熬的半年。”

    闻听此言,李自成的神色缓和了许多,沉吟了一下,但还是语重心长地说道:“嗯李长茂,这样,立即颁布一个临时法令,在一年之内,凡是咱们控制的州府县城,禁止使用粮食酿酒,如有发现,罚以十倍之金,如若再犯,加倍罚之,第三次之时,直接没收家产!”

    一时间,大殿里顿时响起了阵阵若有若无的惊呼之声,闯王这一手可真够狠得,就算是再有钱的人家,也经不起这么折腾,不敢再用粮食酿酒。

    当然,这个法令一旦实施,无疑可以缓解粮食紧张的问题,绝对是行之有效,震慑住那些有钱有势之人,不敢轻易将粮食挪作他用。

    “是,闯王,属下随后就草拟这一法令,将其细化,昭告各地!”

    李长茂爽朗的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从内心深处很赞同这个临时法令,虽然李家军查抄了许多权贵的家产,但有钱人还是很多,如果任由他们用粮食酿酒,无疑会加剧粮食的短缺。

    毕竟,如果紧靠抽调粮食拯救饥荒,方法就显得过于单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毕竟,抽调的粮食再多,也比不上浪费来得快。

    这时,宋应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长施一礼道:“启禀闯王,属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宋应星,究竟是什么事情?不必如此,但说无妨!”李自成大手一挥,面露意外之色。

    “闯王,是这样的,自从相继控制了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与山东五地,加上收编的官军和各路起义军,咱们李家军的总兵力至少在四百万左右,很有可能更甚之。”

    “嗯,不错,应该超过四百万”李自成适当的应和了一句,露出思索之色,一只手摸着下巴。

    这一刻,或许那些归附的明朝官员很是震惊于四百万的数字,但李家军的谋士和将领并不觉得有丝毫意外,还未大举造反之时,所有根据地的兵力加在一起,就将近两百万大军,更何况现在,一下子吸收了那么多的起义军和明军?

    四百万的兵力,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当然,这些深知其理的人也很清楚,超过四百万大军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水分,其中一大半多是背井离乡的老农民,也就是凑凑人数,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可言。

    “所以闯王,属下以为,为了民生大计,为了天下稳定,李家军应该裁军,裁剪一部分人返回家乡,让他们重新种田。”

    言虽尽,而意无穷。

    刹那间,李自成就明白了宋应星更深层次的用意,裁军可谓是一举多得事情,不仅可以削减李家军的各种开支,更是能够提高田地的利用率,来年之时,粮食还可以大幅度增加。

    一增一减之间,种作农作物的良田将会倍增,来年的粮食产量也会大幅度增加,相应的,未来的大顺朝财政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毕竟,四百多万的嘴同时吃饭,而没有产出,就算是再如何强大的国家,也将会被吃穷!

第四百一十六章 裁军() 
    不仅是李自成明白这个道理,大殿里的许多人也明白,更是清楚,作为多年战乱的河南、陕西与山西三地,可谓是十室九空,要么是在造反的路上,要么就是准备跟着造反。

    总之一句话,无数的良田被闲置,无人耕种,现在最是缺少劳动力的时候,急需大量的人员返回家乡,重操旧业,种田。

    “裁军?”

    李自成声音不大的喃喃般吐出两个字,面露郑重之色,在众人注视之中,轻轻点了点头,嘴里却说道:“裁军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善后之策。否则,一旦处理不好,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他们重操旧业,反而不利于地方的稳定。”

    一瞬间,宋应星也洞悉了李自成的弦外之音,“重操旧业”并不是指回家务农,一路随李家军走来,宋应星早已见惯了各路起义军的反反复复,刚一回到原籍,还未消停没几天,再次造反,攻打县城。

    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李自成会这样说,宋应星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犹豫,张口就答道:“启禀闯王,明廷之所以无法彻底的安抚住那些起义军,不能使得他们老老实实地在家种田,虽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缘由还是在粮食与田地的问题上,逼得他们不得不再次复叛。”

    “与前朝不同,咱们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百姓的负担几乎是微乎其微,几乎每家都能分得良田,更有粮食的救济。所以,若是裁军的话,那些被遣散回家的兵丁,再无生活后顾之忧。当然,那是建立在他们肯干活的情况下。”

    说到这里,宋应星忽然停顿了一下,面露犹豫之色,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咬牙道:“启禀闯王,属下觉得,对于遣散回去的兵丁,要想安置好他们,要想让他们安心地在家务农,遣散回家之前,最好再每人分发几两遣散的银子,以便他们回乡置换一些日常所需,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绝对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殿里许多人震撼于宋应星真是敢讲,虽然有理,但也太惊人了。

    每人几两银子?如果是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那倒也没什么,一下子拿出个几万两还是没问题。

    然而,这可是大规模的裁军,以万为基数,动辄就是裁军数十、上百万人,如果按照宋应星这样说,也就意味着,对于还未成立的大顺朝而言,将要掏出一千万两的银子!

    当然,这个数字还是以每人三到五两估算的。

    这一刻,众人的神情已经不能用震惊和愕然所能形容,全都难以相信的看着李自成,闯王怎真会答应吗,这样安置那些被裁撤的兵丁?

    尤其是那些明朝归臣,更是紧张地心砰砰直跳,在大明之时,正七品的官员俸禄,一年也就四十五两,用于遣散兵丁的银子,几乎就是一个正七品官员的一个月俸禄,让他们如何不震惊?如何相信李自成会答应?

    就在众人处于刹那的吃惊之时,宋应星的声音却是再次响起,显得有一些突兀的回荡在大殿里。

    “启禀闯王,属下以为,咱们提供给百姓们粮食的方式,有一些考虑不周,直接给粮食绝非征途,很容易养懒人,容易激发他们的惰性,反而不利于大局的稳定。”

    “喔宋先生,这话怎么讲?你有没有更好的提议,分发给百姓粮食?”李自成来了兴致,连连问道。

    很显然,宋应星提出这个异议,绝非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早就想好了的。

    “闯王,属下觉得,应该按劳分发粮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直接给他们粮食。如今天下百废待兴,一些河道急需清污,一些道路需要修正,还有用于灌溉的水渠也需要挖通,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一瞬间,众人就猜到了宋应星想要干什么,似乎是在印证他们的心中所想,只见宋应星继续说道:“所以,不妨将那些百姓就地安排,或是为河道清污,或是修路架桥,或是挖通河渠,李家军提供充足的粮食。”

    “而且,一旦河道清理出来,挖通河渠,将会出现数千、上万顷的良田,将其分给参与的百姓,百姓们一定会愿意参与的。总之,这样总比简简单单的分粮食要好很多。”

    “还有,一旦修好用于灌溉的河渠,或者用于浇水的水井,也能降低一些地方因为干旱所带来的影响。”

    一举数得,这绝对是每一个人的内心写照,愈发的折服宋应星的思谋,考虑的是那么周详,难怪人家将会被委任为大顺朝的工部尚书,就凭这份统揽全局的举措,化不利为有利,趁着大灾之年,空出大量的劳力之时,既周济了百姓,又兼顾了治理天下的工程。

    但是,一些人还是无法迈过那道坎儿,一下子拿出上千万两的银子用于裁军,总觉得心里怪怪的,不是味儿。

    然而,自始至终,无论是宋应星,还是李自成,亦或是李长茂等人,从未在一千多万的银子纠缠,仿佛那根本就不是事儿,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出。

    此刻,李自成还真未为这一千万两白银而发愁,就算是再多出一千万两,也是张张嘴的事情。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段日子里,仅从京城的那些官老爷、权贵们以及太监查抄的银子,就有三千七百万锭白银,一千万锭黄金,更何况还有在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其他地方以及山东查抄的银子。

    尤其是那些明朝藩王,“贡献”的银子最多,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两千万白银又算的了什么?

    毫无疑问,李自成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不仅如此,还给得更多。

    “好,那就裁军,先裁两百万,宋先生,本王给你三千万两白银,作为遣散士兵的安置费。不过,此事要由你与李长茂两人亲手抓,务必将全部的银子均分到遣散士兵的手里。”

    说到这里,不等宋应星与李长茂回答,李自成的神色一敛,极为郑重地说道:“丑话说到前面,这三千万两白银,全部都要登记在册,都发给谁了,发放银子的士兵的户籍所在处,本王事后可是要一一查证,让地方反馈回来,是否有那个士兵?士兵是否真的领那么多银子?要是有弄虚作假的话,我可是要追责、问罪的。”

    “是,闯王,属下不敢有丝毫的作假!”

    宋应星与李长茂异口同声的回应之时,一些人震惊了,很是意外,没想到李自成不仅痛快地答应了,还增加了两千万两,每个遣散士兵几每人十几两,足够半年生活所需了。

    尤其是那些归附的明朝武将文臣,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慨良多,如果崇祯皇帝不是那么小家子气,也能如此大手笔,又何来的内乱不断?士兵又怎会哗变不绝?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李来亨() 
    不久之后,殿议一结束,李长茂与李自成就来到了后殿之中,刚一坐定,前者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启禀闯王,李过将军与徐先生联名送来了一封秘密急报,希望能够将明廷太子朱慈烺送到河南,交给他们处置。”

    “哦~徐先生他们想要谋划什么?”

    李自成反问了话音还未结束,李长茂已经从衣袖里取出了一封加急的文书,面露郑重之色,递过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